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1章(1 / 1)

古朴木制的大帆船,有着尖底阔尾,方头高昂。它高大如楼宇,又浑身架起大大的船帆,似乎入水便能疾驰万里,无人可敌。独特的造型,令殷以乔充满兴趣。这样气势惊人的大帆船足够漂亮,就算是比照着原封不动地建成商业楼,也不会比宝岛其他着名建筑逊色。他端详着福船尾部的雕花,在台风肆虐里听律风讲福船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还有封舟使琉球、郑成功挥师东渡击败荷兰殖民者。这样的船,是商船更是战船,多重良木叠起的雄壮身躯,自古航行在这片海域,保卫过宝岛领土,所到之处无不卷起嗬嗬风声。律风的故事,总是讲述得激情澎湃,使殷以乔眼里的漂亮福船与铁灰色战舰逐渐重合。他苦恼又无奈地问:之前你和爷爷讲过福船的故事?对呀。律风浑然不觉。殷以乔笑了笑,那我知道爷爷会怎么设计了。必定从福船起,至舰队归。既能承载南海古代辉煌的航海历史,又能展现当今南海的雄风。宝岛的地理人文,成为了南海的一部分。他甚至觉得,爷爷会任性地在宝岛上雕刻福船似的凤羽龙鳞,以赤红铁青,作为楼宇的主题。立安港漆黑的天空终于下起了暴雨。殷以乔和律风在暴雨中,一人一笔,隔着网络,共同猜测殷知礼会设计怎么一座福船。台风的天气,持续了整整一天。幸好这次的小台风,已经登陆过了南边国家的里可岛,到达立安港削弱了风力,否则他们位于海边的工程,不知道会延迟多久。殷以乔在雨后如洗的干净海风里,前往工地。综合旅游区的设施没有受到任何损害,检查完毕就能继续施工。然而,对面的工程作业船,还靠在港口。实在是不像工程继续的样子。于是,殷以乔稍稍几步路,就能到达南海隧道工地门口。他一个电话,打过去问道:你们今天不开工?律风浅浅叹息传来,不开。遇上麻烦了。陆地上的旅游区建设顺利。海里却遍布暗礁岩石,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大自然的防线。律风跟着副总工做完例行检查,便背着电脑,上了殷以乔的车。总工不在,跨海桥梁不开工,律风应当是休息的。可他坐上副驾驶,重新打开电脑屏幕,上面整齐交叠着数篇论文,等待他仔细详读。殷以乔专心开车,好奇问道:你在查什么?律风头也没转回答:岩石。跨海大桥身下坚硬的岩石,阻碍了迅速的工程进度。南海海峡海床上,分布着大量花岗岩层,他们一路从浅层进入较厚区域,无可避免地发现再往深处,钻孔不成问题,但是桥基座的钢结构也许无法承受海底压强。海洋的深邃莫测,创造了一道无法攻克的难题。在强压与岩石双重作用下,他们想要树立的桩子,将会面临比16级台风、八级地震更为严峻的挑战。桥基是一切的根本。跨海大桥必须稳稳地立在海面上,就必须穿透脚下的一滩花岗岩。南海海峡的地质情况很特殊,我们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所以想找找国际上研究洋底岩石的资料律风心情低落又烦恼,但是,没什么帮助。南海地质研究,连国内的专家都还在探索阶段,国际更不会有什么帮助。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的国际结论,都可以被合金钻头击破。可偏偏跨海大桥下面的花岗岩,远远没有国际论断那么容易。国外对岩层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追溯成因方面。钻孔、立桩、建基,完全在他们的研究里是一片空白。几十年过去了,最先进的研究理论,竟然还是当初挖掘英法隧道时,穿透石灰岩的论文。律风的手指敲在电脑键盘上,绝不相信国际研究如此落后,看起来外国优秀的桥梁工程师都把优秀的技术藏了起来,一点儿也不像我们似的大方。中国建成曲水湾大桥、乌雀山大桥,都热衷与国际分享经验,讨论交流。等他遇到麻烦了,去求助国际研究,才发现国外这群攻坚克难科学家,还没国内建设集团懂打桩。律风撇撇嘴,关掉那些落后中国十年的海底钻孔技术,长叹一声,他们太小气了,我们还去做过不少讲座,论文都是公开共享的呢!殷以乔听完他的小抱怨,忍不住笑出声。小风,因为你们给的论文、传授的技术,在外国人眼里跟神话没区别了。你就算手把手的教,他们都学不会。你就不一样了,给你一篇论文,你能把人家奋斗了几十年的研究,瞬间学得透彻。超长跨江轻型钢结构大桥,地震带盘山而立大桥。给外国人三十年,他们也只会严谨考察得出结论:此处不宜建桥。殷以乔不敢保证,会不会有国际桥梁工程师藏私。但他十分肯定就算有藏私的技术,只要敢亮出来,就会被勤劳勇敢的律风同志,扒着论文,吃得干干净净。律风哼哼地关上电脑,我哪有这么快的学习能力。他还得做实验、还要搞测试,最重要的是分析材质与地形匹配程度,一篇论文怎么够?律风无奈地撑着车窗,感受台风过后清新的空气。我还是等翁总和瞿工吧。希望他们能从工程研究所带回来好消息。中国的桥梁,还是得靠中国的研究。可惜,内幕八卦传播者瞿飞,整整两天没有回音,仿佛被抓了起来丢进了信号隔离区,律风发消息没有回答,打电话也一直占线。倒是翁承先打电话回来,询问了台风过后的情况。没什么问题,这场台风登陆立安港,风速还不到6级,应该是被里可岛削弱了。那就好。翁承先满意道,我和瞿飞还要进研究所实验室几天,他们拿到了之前分析花岗岩的数据,正在做实验模拟,我们晚点回来。一句晚点回来,大约是一周时间都没有回来的迹象。翁承先时不时跟副总工、律风了解工作,而瞿飞就像人间蒸发,投入了实验室的海洋,一去不复返。微信消息没有回复,律风便不发了。不用想也知道,行事散漫的瞿飞,被亲师父压着干活,绝对没有玩手机的空闲。没空闲就是好消息。律风之前的焦虑、烦恼,都在安静之中,逐渐消散。国内丰富的造隧、穿山、架桥经验,已经足够国内建设集团与众多桥梁专家,形成一套完整的桥隧体系。一定有不少人对海底裂层、岩石进行了广泛研究。翁总工和瞿飞能够待在研究所那么久,必然有了突破方向,总不会空手而归。律风满怀期待,按部就班的跟着副总工进行宝岛那段的跨海大桥检查工作。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令他斗志昂扬。每次路过工地对面泥泞的工地,都在期待那里搭起同款蓝围栏的模样。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律风刚刚登上例行检查的船舶,都接到了瞿飞的电话。嘿,律风!久违的声音依旧那么粗犷轻浮,我们带着解决方案回来了!第51章 步步生莲瞿飞的心情很容易从他的状态看出来。当他和翁总领着一众工程师回来的时候, 一头粗硬的黑发膨胀乱飞,眼神压抑不住的疲惫,但是嘴角翘得老高。还没等到翁承先给律风介绍专家,他先一步冲上来。律工, 这次我可立了大功!要不是没有我, 就没有这新方案。方案还没说, 先就亮起他胡子拉碴的笑容邀功。律风知道有新方案, 能解决洋底岩石的问题,瞬间觉得瞿飞英俊无比,附和得格外顺从。好好,你是大功臣,快说说到底什么方案!夸奖很敷衍, 追问很急迫。瞿飞嘴角咧到耳朵了, 哈哈笑道:当然是在海面上建人工岛啰~律风:?全南海隧道项目组,就属瞿飞不靠谱。律风听了他那句建人工岛, 满脑子海洋保护指标、生态文明建设。南海隧道全程两座入隧式人工岛,已经反反复复进行了测算、模拟, 在不妨碍洋流、海洋生态、海生物种群往返规律的情况下, 小心翼翼确定了位置。跨海大桥段再建人工岛,无异于重复他们设计规划评估阶段过程,耗上三五年都说不定。律风心情忐忑,跟瞿飞的得意灿烂的神情截然不同。翁承先眼看着自家徒弟冲上去炫耀, 竟然律风一点儿也不激动,甚至脸上愁云密布, 仿佛陷入挣扎。出什么事了?他以为自己离开之后,出了大事。要不然平时沉着冷静的律风,脸色会如此沉寂。然而, 律风摇了摇头,叹息道:工地没事,是我对建设人工岛的方案了解不够多,如果建岛能跨过花岗岩保证施工,我没什么意见。人工岛?花岗岩?翁承先眼睛一瞪,眼镜都快掉下来了。他当着一群工程师的面,伸手一巴掌拍在八尺逆徒身上!什么人工岛?叫你胡说八道!律风以为自己对瞿飞足够了解。可他没有想到,去工程研究所当了大半个月苦力还没有烟抽没有拖鞋穿的瞿飞,不靠谱程度能够翻倍。他和翁承先带回来的工程师、留守南海隧道负责人坐在会议室里,翻着《南海隧道跨海大桥段采用特殊深海埋植式海上平台施工方案》的草案。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在海底花岗岩过于坚硬地形,寻找风化区域,定制多根钢管桩,撑起人工桥座平台,稳固整个桥基。被瞿飞言简意赅乱总结,变为了建人工岛。然而,埋植式海上平台操作方式类似人工岛,实际上与人工岛这样条件复杂、宽阔的建设工程既然不同。它只需要施工队伍胆大心细,设计队伍修改图纸。律风顿时松了一口气。这种人造平台的方案,我在国内的跨海桥、跨江桥看见过很多成功案例,用在咱们桥上,应该没什么问题。他说着瞥眼看向瞿飞,比建人工岛容易多了。嘿,小平台就不是岛啊?瞿飞不同意,辩解道,我这不是怕废话多,不能说清楚方案核心吗?咱核心就是钢铁岛屿啊!翁承先对自己徒弟绝望了。什么钢铁岛屿,这些都是建在海床上的悬浮平台,最多算一串荷叶子。瞿飞一听,眼睛都亮了,好,荷叶!跨海大桥建在荷叶上,就是步步生莲啊。意象极美,柔和得不像是瞿飞这样的糙汉子能想出的词语。却特别贴合埋植式海上平台的设计。律风愣了愣,诧异地低头去看设计草图。圆润的钢管支撑起圆形的悬浮平台,高低不一的平台,又托举起桥梁每一座桥墩。桥墩踩在平台之上,轻盈越过海床里的花岗岩区域,如仙人点水而过,脚下生莲。他没想到,瞿飞还能有这么浪漫的形容。之前被人工岛激起的埋怨,变为了欣赏。步步生莲比人工岛更形象。律风夸道,瞿工有文化。有文化的瞿飞,终于得到了大众文化人的认可。他为了这个方案,深入工程研究所实验室,成为了负责灌浆打桩的苦力,总算得到了真情实意的夸奖。瞿飞嘿嘿嘿的表示开心。他自吹自擂道:那当然有文化,几吨的混凝土在实验坑里堆起来的荷叶平台,全靠我勇猛有力,不然,真的做不出来。翁承先听了都摇头。下次还是不要把瞿飞关进实验室帮忙了,这忙活半个月出来,没能与外界接触,更傻了。宛如片片荷叶的埋植式海上平台,得到了一致认同。剩下的工作,主要落在了修改设计图上。之前一根立柱直插海底的桥桩,分散成了多根长短不一的立柱。每一个钻孔点,都需要根据地质勘测,寻找洋底岩石风化严重的脆弱区,撑起一根根立柱,架设好小小的平台。花岗岩区域方圆三公里。他们蜿蜒盘旋近,长达五公里的弯曲桥身,都要按照相同的方法,嫁接在人工造起的荷叶平台上。特殊的施工方案,采用了埋植式海上平台技术众多施工经验,总结出属于南海隧道的新方案。翁承先带回来的工程师们,大多都在跨海桥、跨江桥使用这种技术的老手。会议讨论起真正专业的技术,律风就成为了旁听的学生。那些面容陌生、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点出自己负责桥梁与南海隧道跨海大桥共同点、不同点驾熟就轻。持续整整一天的会议,组成了新的技术小组,承担起跨海大桥越花岗岩海床区域的主要工作。他们要在最快的时间完成测算,最迅速的绘制设计图,然后再根据施工进程不断修改、复核。保证桥梁脚下每一方海上平台,都能顺利稳当地撑起跨海大桥铁灰色的宏伟身躯。瞿飞负责测算。律风,则是那个画图的。他们跟着翁承先和工程师们,整日整日飘在南海上,唯有刮起台风,要求返航的时候,才会重回陆地。全新图纸的修改,像是一场除旧迎新的过程。律风画出来的每一笔草稿、每一根线条,都在推翻最初的设想,又如细胞新生一般,将整座桥梁位于海面下的部分,更新换代。几十个昼夜的奔袭,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桥基方案。时间随着重新绘制的图纸,一点一点延展于海平面以下。直到一片盛满腥咸海水的荷叶飘浮起来,撑起了第一根桥墩,律风紧绷的那根弦终于松懈下来。师兄,我们有办法跨过岩层,进入隧道区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