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2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25(1 / 1)

d御帐亲骑,还是辽国最能打的军队。“真的”周铭点了点头,“榷场也停了好一段时间了,在我回转之前,私榷也随时要关停。听闻,是辽国那边大乱,已经不准商贾前往榷场交易了。”“看来,耶律洪基真的撑不住了。”张正书下结论道,“把这个消息,捅给皇城司”“好,小官人,你瞧我这风尘仆仆的,是不是打赏一下啊”周铭没心没肺地说道。张正书笑骂道:“自然有你赏钱的,别再跟我嬉皮笑脸了,这事很大”周铭笑嘻嘻地离去了,看得李县的衙役都有点惊讶。“这人是地上捡到钱了吗,怎么这般高兴”“怕是给小官人报喜的”“难不成小夫人生了”“瞎说,才几个月啊,怀胎十月你不知道”一干衙役纷纷猜测,也是因为闲得慌。这会都没事干呢,忙的时候都在开春之后。翌日,皇城司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不敢迟疑,王庆也知道是盟友相助,立马上报了上去。赵煦也是聪明人,这么一看,就知道大事即将发生了。“这下好了,耶律洪基病死了,那辽国会乱上一阵。这时候,是灭亡夏国的好时机啊可惜”赵煦可惜的是,现在是隆冬时节,大宋西军根本不敢外出野战。也就是说,想在冬天攻破兴庆府,那是不可能的。要是等到开春那会,说不定辽国局势就稳定下来了。当然了,赵煦不知道的是,有张正书在暗中捣乱,辽国怕不是要乱上好一阵子了。“章经略要告老还乡,唉,也罢,趁着这时候,准了吧”赵煦心中歎了口气,唤来承旨,开始拟旨。准备把章楶的官职再提一提,好让这位老经略光荣退休。而章楶早就积功升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了,现在要再想升他的官,怕不是要授一个资政殿学士、中太乙宫使才行。反正是虚衔,封大点也无所谓。要是不封大一点,谁还会为大宋卖命呢第九百四十四章:底气所在元符四年最大的新闻,就是泾原路经略使章楶辞官,告老还乡了。哪怕是赵煦一再下旨,让章楶回汴梁城,朝廷给他养老,章楶还是拒绝了。无奈,只能蒙荫到章楶的儿子章縡,给他做了一个户部员外郎。这可是了不得的大官了,都差不多算是一只脚踏入中枢了。再加上有章惇的照拂,章縡的官途是一片光明。许多人都羡慕,但没办法,他们没有一个好爹啊而满朝的官员呢,都眼巴巴盯着泾原路经略使这个位置呢。这个经略使啊,就相当于是军事长官,说是主帅都不为过了。到底花落谁家呢没人知道赵煦的心思,反正就是西军现在各行其职,暂时不设主帅。临时主帅是谁呢是守平夏城最大的功臣,郭成。所有明眼人都知道,郭成是绝不可能做泾原路经略使的,为啥因为他是武将,按照宋朝皇帝的尿性,绝对会安置一个自己人上去。至于是谁,那就不知道了。很快,任命就下来了,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居然是种师道种师道是何人厉害了,名将种世衡的儿子,还是大儒张载的弟子。哪个张载呢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个张载,因为祖上功勋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后来,又因为有谋略,改为武职。可以说,种师道也算是文官了,派来做泾原路经略使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种师道并没有多少战功,这才是问题。但圣旨已下,种师道以五十岁的“高龄”,上任了。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种师中,也就是种师道的兄弟,也升任了奉宁军承宣使。也就是说,威震西北的种将军,要捲土重来了再加上还有折家将在,西北的局势一下就明朗了。张正书知道这消息时,喜出望外啊要知道,虽然在后世很少人听过“种家军”、“种家将”的名声,但其实种家军在宋朝的威名是很大的,而且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用一门忠烈来形容并不为过。张正书为什么高兴呢因为种师道是一代名将,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一飞冲天的。在正史上,种师道因为惹了蔡京,给蔡京硬生生打压了十年,还屈居在童贯之下,而后才因为抗击西夏有功,才得以翻身,被人尊称“老种经略”。之所以说种师道是名将,是因为他的战略大局观非常正确。正史上,种师道看到了北宋军队孱弱,竭力反对联金灭辽,进谏说道:“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何如之”这也是赵佶为君的最大弊端了,任用庸官,任用小人。要知道,赵佶之前的皇帝,虽然也有贪官,但在国家大事上,绝不敢胡来的。但是赵佶登基之后,用人唯亲不说,还用庸官,用小人。童贯那厮,一心想要得大军功封公做侯,见种师道一力反对,就弹劾种师道,最后导致了种师道被罢官。恶果是啥呢不用说了,联金灭辽之后,金国撕毁盟约,悍然进攻宋朝,赵佶连忙召种师道进京抗击金兵。可那会,种师道已经是高寿了,这样的老人还为国征战,如何能不受人尊敬可惜昏君当道,奸臣把持朝政,把北宋祸害得不轻,种师道率领的西军又是山地军,不熟悉平原作战,再加上后勤保障跟不上,神臂弩都没有箭矢了,最后无力回天,种师道郁郁而终。这样一代名将,憋屈而死,实在窝囊张正书如此高兴,是因为种师道不再像历史上那样,有才却无地施展。只要赵煦坚持用种师道,那绝对会有奇效的。这也是赵煦的魄力,不仅扶正了种师道,还把种师中送上了后勤保障的位置上。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种师中在后方,就不虞有人会卡种师道的粮食兵器补给了。事实上,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种师道绝对不是只挨打不还手的主,他故意设下圈套,引诱西夏人上当,再出伏兵,杀得西夏大败而逃。这一仗,打出了大宋西军的威风,虽然斩获不多,却也震慑了西夏。当然了,这种震慑对处于灭国边缘的西夏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肯定还会再回来打的。前方传回消息,已经是二月了。前些时候,被西夏弄得郁闷不已的大宋军民,士气为之一振。赵煦也大喜过望,下旨夸奖了一番种师道,也给了不少赏赐。这都是因为田赋增加了,赵煦的荷包鼓了,才敢这么做的。同时,赵煦也开始向西军安插校尉了。这些校尉,都从皇家军校出来的,顺便替换掉了西军的校尉,让他们回皇家军校学习。赵煦的军制改革,已经悄然运转起来。这事当然瞒不过文官的眼睛,不知道多少文官上奏反对了,可赵煦一意孤行之下,谁能劝得听虽然这会耶律洪基驾崩的消息还在封锁之中,可赵煦已经通过安抚司暗探知道了。就在十几天前,正月十三这一日,耶律洪基在行宫去世。因为这事,大宋派去给辽国贺元正使都被扣留了。无他,怕他回来闹得大宋都知道啊欲盖弥彰之下,大宋的小道消息早就传遍了。辽国的局势开始紧张起来,如果不趁这个时候替换军官、老弱兵卒,训练强军,更待何时而军器监通过张正书设计的板甲图,源源不断地把新式甲胄运到了边境之中。除此之外,还有改良过的弓箭。特别是床弩,不需要多人操作了,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达到巨大的杀伤力,甚至精确度都有所上升。配重投石机就不说了,早有装备的。当然了,这最新换装的,还是驻扎在京畿附近的禁军。可以说,这一支禁军是整个大宋最能打的军队了,哪怕还没有上过战阵,可士气、战术、纪律、装备都是大宋最强的了。不强不行啊,赵煦花了这么多心思去打造这一支军队,岂是开玩笑的这也是赵煦底气的所在,不然的话,赵煦凭什么敢和辽国对峙这么久第九百四十五章:子翤强军,一直是宋神宗和赵煦这父子俩的梦想,也是熙宁变法的最终目的。而宋朝强军后的想法是啥呢就是夺回幽云十六州,让自己的防守有天险,有优势,不至于一下子就被人打到腹地了。可以说,大宋的攻击,还是出于防守的目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联金灭辽时金国说把幽云十六州给北宋,赵佶和一干文官就欢天喜地的答应了。明眼人都知道,一旦联金灭辽,自身的实力就暴露了。本来宋朝是一个看似强壮的汉子,实则内里空虚。一旦被如狼似虎的金国人看穿,还能有好下场不强大自身,反而想着佔便宜,天底下哪里有这等好买卖就好比后世某些组装工厂,把别人的技术实力当成自己的,一旦别人不提供技术支援了,水平就暴露了。一样的道理,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真的自己实力强大的话,何必倚靠别人赵煦和赵佶两兄弟的差距就在这里,也算是大宋的福气了吧。果然,不出张正书所料,正式执掌大宋西军的种师道,展现出了他的武略才华,把西夏打得节节败退。这不,才两三个月过去,西夏就龟缩进了兴庆府,都不敢出来了。种师道厉害啊,这是张正书的想法,但还是太保守了点。“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把阵势摆成铁桶阵,集中配重投石机,轰也要把夏国都城给轰开”张正书在家中的沙盘上,和李师师吹着牛皮呢。李师师倒是好笑,心中也知道张正书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他哪里领过兵了“是了,是了,郎君你最厉害了”一旁织着婴儿衣裳的曾瑾菡,头也不抬地讥讽道。这些日子,曾瑾菡和李师师好得像亲姊妹一样,张正书也不以为杵,反而是笑笑说道:“我是真的很厉害好不好”有时候人啊,就是说实话没人相信。张正书都“兵法精通”了,可以说是集几千年的战略战术精华之大成者,而且还会练兵。只要给他披挂出征,灭掉一个小小西夏,算得了什么不过,这前提是要给张正书全权处理的权力,不然的话,还是难以速战速决的。“呸,自夸自赞。”曾瑾菡啐了一句,自己却偷笑起来了。李师师担忧地说道:“官人,你都好些时候不曾到过李县了,若是官家责怪下来,那该如何处之”“怕什么我这官也当腻了,官家要是罢免我的官职,那就再好不过了。”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无官一身轻啊”李师师掩嘴偷笑道:“官人倒是会说笑,别个是想当官,也当不上哩”张正书倒是不在意,说道:“那些人是没啥能力,所以当不上官。如果他们像我一样,何愁没有官做”曾瑾菡和李师师对望一眼,都明白了对方眼里的意思,这张小官人是没救了。张正书的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李县那边也不用发愁,因为有轨马车运行良好的缘故,赵煦也同意修筑从开封府到大名府的驰道。随着硬底化水泥路、漕运、驰道形成交通体系,大宋的效率陡然提升了许多。有了这样的效率,张正书在不在李县,都能处理政事了。再说,张正书的工作也没多少,反正他的把责任分配到个人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追责下去就行。这也是张正书极品的偷懒方法,连赵煦都无言以对。这不,考核治政成绩时,张正书永远是中下。这还是给面子了的,要不是李县是交税大户,怕是张正书能得到一个下下的评价。赵煦也头疼啊,他想留住张正书,但张正书这人也是太有个性了,要是处理不好,朝中文官怕是会有怨言的。好在现在张正书已经是众矢之的,文武百官都以攻讦张正书为标杆,赵煦倒是不虞百官会闹事。“要不,让这小子去当武臣算了”赵煦瞟向那堆积如山的弹劾张正书的奏疏,忍不住冒出了这个主意。好在,赵煦也知道张正书还没有子翤,还是个单传的香火,也不敢轻易让张正书上战场。“不过,让这小子进军器监,似乎也行的吧”赵煦想了想,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无他,因为张正书太能折腾了,说不定能折腾出什么么蛾子来。军器监不似张正书那种小作坊,而是官营的大作坊,肩负着打造兵器的重任。一旦出了问题,赵煦也保不住张正书的。“罢了罢了,这小子是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啊”这时候,突然有内宦慌慌张张地闯进垂拱殿,跪将在地。“陛下陛下”赵煦眼中闪过一丝杀意,这到底是吃了什么熊心豹子胆,居然敢直闯他批阅奏摺的地方这时候,彭元量也出现了,当即跪倒在地:“陛下喜怒,此乃皇太妃宫中内侍,来报喜的”“报喜”赵煦一愣,不明白有什么喜事可以报的。“最近,淑妃娘娘无甚胃口,侍女稟告了皇太妃,皇太妃立即遣翰林医官为淑妃娘娘诊治。不曾想不曾想翰林医官把出了喜脉,小的恭贺陛下,贺喜陛下”彭元量也激动了,声音颤抖地说道。赵煦却如雷轰顶,良久都没回过神来。“喜脉”赵煦太清楚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了。“陛下,千真万确啊,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