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15(1 / 1)

d百亩地的养马场,还真的搞不起养马产业化来。再一个,张正书也是瞧不得这官营资产在缩水。甚至,张正书动了心思盘下来:“要不这样,官家,我也不佔朝廷便宜,我可以和朝廷签署十年租借协议,每年给租凭费用。反正朝廷也是在亏钱,不如给我干一阵子,说不定还能盈利”其实,随着赵煦严打贪官,养马场已经有起色了。只不过,因为官营养马场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起色并不大罢了。赵煦被张正书画的饼蒙蔽了双眼,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下来。算起来,这官营养马场,还算得上是皇帝的产业。因为官家用马,全都是从这官营养马场里养出来的。只不过这官营养马场是用国库的钱养马,再给皇帝享用罢了。张正书和赵煦敲定了一年五千贯的租凭费用,一租就是十年。而且不是空口无凭的,赵煦亲自拟了圣旨,交由中书舍人审批,走了一系列流程,已经成了法定的事实。除非张正书破产,不然的话,他没养出一万匹战马,没能一年给五千贯钱给朝廷,那都是欺君。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不得不说,这一回,张正书玩了一把大的。好在,张正书已经打通了女真人这条线。女真人为了获得茶叶丝绸什么的,卖马算什么更何况,这种不起眼的蒙古马,女真人也是瞧不上的。当然了,弄这种蒙古马糊弄宋人,还能卖钱换茶叶,换粮食,换丝绸,这些女真人干不干那肯定干啊,傻子才不干这正好,张正书这么一压价,从母马公马到小马,一个不落全要了。再拾掇拾掇好“飞蛟船”,一船能运个几十匹马回来。实在不行,还能就近在济州岛上养马。反正这会济州岛也是个荒岛,是个天然的养马场。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把所有手段使出来,养几万匹马跟玩似的。再说了,这养马也不是不赚钱,张正书又不会只买蒙古马,那些高头大马,看着神骏不凡的,适合做赛马的,张正书一样会买。比如大宛马,比如河曲马之类的,张正书都会要。只要严格分隔饲养就行了,毕竟养这种马不同蒙古马,蒙古马吃草料就行,难道那些大宛马、河曲马、大通马、乌孙马都要像蒙古马一样餵养,只喂草料不成那不把马养废了才怪。倒是宋朝一些商贾听闻张正书把马场盘下来了,又承诺了一万匹战马的“天文数字”,只笑张正书这一次是真的踢到铁板了。要知道这会的关中马场,可不像汉朝、唐朝那会了。要不然,关中人口也不会不断外迁的。为啥,因为宋朝时的关中,因为环境破坏,以及战火波及,已经变成了赤地千里的地方。生态被破坏的关中,岂能养马张正书却不管不顾,他固执地认为可以,因为别人都不懂种植牧草技术。要知道,这牧草也是能种的,而且要派人专门去管理牧草,冬天前还要收割乾草。可汉人养马,向来是听天吃饭,最多是餵养精饲料,这哪里能够这就是科学养殖和天然放养的区别了,毕竟中原还是农耕区啊不得不说,其实关中养马场还是挺合理的,因为恰好建在了几条河流汇合之处,哪怕是枯水季也有水流。这就给了张正书改造环境的机会。有水就好办,要是没水,是一片荒漠,那才是真的棘手。张正书撂挑子一个多月,带着曾瑾菡专门到了一趟关中养马场。利用系统的“全景预演”,科学地建立了一个水利设施。这水利设施利用地势高低,成功地把河水引入到养马场之中。又挖了不少深井蓄水,可以说,这养马场的必备条件就基本建立了。毕竟这牧草种植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移植一些蚯蚓,再把牧草种籽洒下去,不需要半年时间,再贫瘠的土地上都会长出茂盛的牧草了。当然了,前提是得有水才行。没水,这一切都是空谈。再加上张正书好歹也是有种田术的,养马场靠近河流,挖起河底淤泥来改善土壤,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办法。实在不行,再养一些鸡鸭,用家禽粪便改造土壤反正只要肯做,都是有办法改善牧场条件的。只要土壤改良好了,牧草长得旺盛了,养马还是问题吗再加上养的多是蒙古马,不容易生病。而且中原的条件比漠北好多了,蒙古马肯定能养好的。唯一棘手的问题就是优选优育的问题,这是需要花大心思隔离公马母马的,只有最强壮的公马,才能做种马。把官营养马场的小吏都换了一遍,换上自己人之后,张正书才能放心。没办法,官营那些人,都是不堪大用的,正事不做,反倒是钻营玩得溜到飞起。当然,张正书也顾及影响,把他们调到了大名府的养马场去了,距离近点,也脱离了家乡,容易管理些。第九百二十一章:御街改造好了这京兆府期间,张正书还忙里抽闲,携曾瑾菡游了一遍长安城。这时候的长安城,已经不复唐朝时的繁华了。历史的痕迹还在,只是战火把这座唐朝时世界第一大城市给摧毁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一些城墙。至于唐朝的大明宫,也早就毁在了战火之中。现在的长安城,都是后来的建筑。虽然在张正书看来还是古色古香,可到底是在宋朝,已经没有了唐朝恢宏大气建筑的风采。不过,因为长安城毁于战火,所以坊市界限得以打破,长安城也还是数得着的大城市,繁荣程度不输汴梁城。只不过由于城郭小了点,容纳的人口不算太多,张正书粗略估算,也就只有三十万人左右。即便是这样,长安城里还是非常拥挤的。游玩了两天,张正书在曾瑾菡的催促下,才登上四轮马车,踏上了回汴梁城的路程。再走了五天,才堪堪回到汴梁城。没办法,这官道太过崎岖,坐四轮马车都觉得颠簸得慌。五天能回到,已经很不错了。正因为从汉朝起,历朝历代都不重视修路,所以越是到王朝末期,政令就越是难以下达到其他城市。这样的行政效率,再加上日益臃肿的官僚机构,想不灭亡都难。路通才能政通人和,可惜这道理除了秦朝,就没有一个朝代明白。但信奉法家的秦朝,因为种种原因,各种优秀的制度都不曾传承下来,真的是太可惜了。不过张正书也知道,这都是因为法家太超前了。有道是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太多那就是疯子。而很不幸,法家都是疯子,从申不害到商鞅,都是一群疯子。也正是这一群疯子,早就了先秦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才能有这么多可以借鑒的事例。只是,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不会从历史汲取教训。秦朝的灭亡,很多人只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好的东西,也都抛弃了。比如秦直道,秦驰道,那都是极好极好的,秦直道一直到正史上的清朝都还在使用,可见秦朝的工程有多厉害了。还有标准化生产的作坊,各种黑科技秦朝的精华,都没有被继承下来。张正书歎了口气,如果是个人修路的话,怕是穷尽张家的财富,都未必能修得了从开封府到京兆府的水泥路。修路这东西,果然还是要国家出手才行。偏生宋朝,或者说那些自诩为精英的文官,并没有这个认识。张正书觉得,如果道路畅通的话,宋朝的经济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的别的不说,单单是南北货物的交流,都大大节约了时间。如果是京兆府到开封府修了水泥路,何须五天才到怕是三天就能到了。不过好消息是,御街的改造已经完成了,而且饱受好评。没办法啊,这御街平日里不止是皇帝走,毕竟宋朝皇帝也没那么霸道,官员也是经常走的。如今的官员都阔气了,嫌骑马碍事,都坐上了马车。当然,他们不敢去购置四轮马车,只是买了普通的马车。这普通的马车,真的没啥技术含量,除了能转、能走之外,全身上下都是毛病。只不过嘛,这坐马车比骑马好的地方在于,骑马屁股硌得疼,而坐马车能坐在厚厚的垫子上,倒也舒服了一点。但是,马车走在汴梁城中的青石板街上,坑坑洼洼的,饶是垫子再厚,也不免被颠簸得有些心烦气躁。但是,一到这御街上,嘿,神了,这马车立马就平稳了起来,甚至好几次因为太过平稳了,这两里长的御道,已经让不少文官给睡过去了。这说起来也得怪这做官的睡眠不足,特别是赶上这上朝,四五更天就要起床了,能不在马车上眯一会眼睛么要是别处也就罢了,这青石板街用久了,自然坑坑洼洼的,马车走起来十分不顺畅。再加上木头的轮子磕在地上,一磕保管什么睡意都给磕没了。可到了御街就不一样了,这新造好的御街平平整整的,好像拿压路机压过,一点颠簸都没有。别说是四轮马车了,就算是普通的木头轮子马车,那也是一点颠簸都没有的,顺滑得很所以,再加上那些文官本来就迷迷糊糊的,睡过去那就很正常了。而在御街上讨生活,营生的小贩,本来也是颇多怨言的。要知道,这御街一修就是一个月,哪怕是半封闭施工,也阻碍了这些人的生意。可这到底是御街,而且人家还是拿着圣旨施工的,也是敢怒不敢言。但没想到,因为这水泥路实在太过新奇,不是石头比石头还硬,也平平整整,半点不见坑洼。这样的路,实在是让人心神嚮往,导致很多人都不远路程来御街看新奇。这不,这些小摊小贩的生意,立马好了不止十倍这一下,这些小摊小贩没了怨言,反而感激起修路的人了。要是这路不新奇,岂会有人不远路程来看新鲜,看热闹再加上来的都是一些社会名流之人,那消费能力是杠杠的,要不是禁军在皇宫前维护秩序,怕是都要发生踩踏事件了。这样的盛况,堪比庙会而且庙会也没这么持久,足足新奇了半个月,人流才逐渐少了。这会儿,又有流言起来了,大体上是说这水泥路啊,其实不算贵。如果仅仅是修家门前那几丈路的话,百来贯钱就行了。甚至,还能帮你把门口的大树都围成一个能坐人,还能养花的小花坛。这宋人都是好脸面的,听说了这事,纷纷出去打听了。这不,一打听,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下不得了了,一看到同等阶级的人,家门前都是水泥路,你的还是青石板街,或者是黄泥路,这怎么体现身份这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这差距就出来了。没办法,即便是青石板街和水泥路都有差距,更别说黄泥路了。张正书就瞅准了富人想显摆的心理,给他们设了这么一个套。第九百二十二章:修路想想看,这但凡是家中有点余钱的,谁肯认低人一等啊哪怕是咬牙,都要修路,都要让自己不输旁人。甚至一些阔绰一点的,把整条路都包了下来。为啥因为张正书出了一个蔫坏蔫坏的主意,谁出钱修路的,他还在路旁用水泥竖起一个小小的路牌,上面刻有修路者的名字。要是这条路没名字,甚至你还有命名权这下不得了了,要知道竖起碑文,那是流芳千古的美事,即便先前不动心的人,都动心了,甚至为了一段路都要争得不可开交。汴梁城中的道路,纷纷被商贾、富绅、土豪给佔去了,就为了在路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张正书还得出动人来调节纠纷,甚至还主动给他们献计:“这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可没人捐献啊你瞧瞧,这么长一段路,抖出去多威风还有啊,这到底是官道,官道上来往的都是大人物”这话都没说完呢,人家就一挥手:“嘿,钱算甚么,我修个十里的说好了,路牌得大些”张正书最大的优点,就是收钱办事,绝不含糊。要是张正书自个修路,怕是掏个家底乾净,都没有多少人承他的情,反而会觉得这人是冤大头。最多嘛,就是夸这路修得好,马车走得平稳,人走得舒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俗话说“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了,这修桥补路的,谁知道是你修补的啊要是你做点好事就留名,那只能说你这人不是真好人,是假好人。要是真好人,做好事咋就能留名呢很强盗的逻辑对不对可人家就是这么想的,你是好人,我就合该占你便宜。你修桥补路,我用了,不说谢,也不需要知道修桥补路的人是谁。说不定呐,还得啐两声:“呸,哪个缺德的家伙修的桥,这么窄,万一我掉下河里咋办呢这路也是,都是坑洼,要是摔着了,修路的人不得赔钱才行”瞧见没,就是这么个心态。而且,是大部分的人心态,不是小部分人的心态。张正书却愣是把这个给改了,只用了一个“炫富”的噱头,就把修路的事,变成了炫富、光荣、留名千古反正啊,就是好事,别人都念着你的好。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修路可以,但钱丢进水里都能听个响,万一修路别人不待见不说,还天天骂你,那干嘛还修路啊这会不一样,张正书的手段多着哩。你瞧这路牌,刻上去的,谁都抹不掉,做不了假,这样扬名的大好事,富贾、乡绅能拒绝吗肯定是无法拒绝的。而且,上面还写明了这人捐钱多少,修了多长的路,这都是财力的象徵啊再加上张正书暗中派人去宣扬,这修路就是做好事,做好事自然是得神明庇佑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