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宋人都很信鬼神,有了多种暗示,还能确立社会地位,这种好事岂能不趋之若鹜,蜂拥而上就连张正书都没想到,宋朝的有钱人居然这么多。不到一个月,开封府到大名府的路,都有人捐了。甚至有人想捐钱修路,都赶不上趟了。没办法,张正书“不得已”开启了从开封府到京兆府的修路工程,一下就得到了半程路程的捐赠钱银。最让张正书欣慰的是,修路最大的好处,是带动了就业。开封府最多什么流民,而且是有力气的流民。这些流民,大多是在三十多岁以上,身体还算健壮,但就是达不到禁军的要求,所以没有被强征入伍,只能在开封府周遭混饭吃的。最多的行当,是做挑夫。可做挑夫辛苦不说,赚的钱也不多,甚至可以说连温饱都混不上,算是开封府最底层的人士了。这修路,别的不需要,就需要大量的人手搬搬抬抬,要是肯学的,还能参与搅拌水泥,铺路张正书向来优待工人,他收了商贾富绅那么多钱,自然是要做点好事的。带动就业,只不过顺带的事。虽然,这卖力气的活张正书只给一贯钱一个月,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流民比做挑夫好得太多太多了。一时间,大宋的心脏开封府好像后世大搞基建一样,四处都是铺路的人潮。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开封府的经济不仅没有因此拖垮,反而更上了一层楼。赵煦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张正书闹得太大,他想不知道也不行。这不,找了个时间,赵煦把张正书叫到了垂拱殿。“张卿,我们有三四个月没见了罢”张正书瞧着赵煦,这脸色可比之前好太多了,最起码不像个痨病鬼。甚至,因为手底下的官员都认真负责了起来,赵煦的工作量锐减。这不,都养出肉感来了。“从三月份到如今六月底,足足三个多月了”张正书的话,让赵煦点了点头:“是不是朕不找你来,你就不会进宫求见的”“额是。”张正书的实话实说,让赵煦笑骂道:“你这人,倒是实诚”“嗐,我这不是忙嘛”张正书睁着眼睛说瞎话道,“这银行,这天险之城,这李县,还有作坊,现在又多了一项修路,我是分身乏术啊。官家,你哪里见过有我这么勤奋的臣子啊”“是么刚刚彭元量说了,你来大内之前,还待在京华报社的太师椅上闭目乘凉哩”赵煦饶有兴緻地看着张正书,瞧他怎么圆谎。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那是我每天晚上都忙得太深夜了,所以睡眠不足”“那你为何已经有一个多月不曾回到李县了”赵煦冷然笑道,存了心想见张正书鬼扯的。“李县不是运转得挺好嘛,政通人和的,连个刑事案件都没有,我回去也是这样,还不如把精力花在筑城的事上”张正书有点心虚了,他确实是偷懒了,而且是偷了好久的懒。“罢了,朕饶过你罢。”赵煦兴緻缺缺了,这小子太过惫赖,不过确实有才。李县都这么多人了,还能自行运转而没有任何纰漏,赵煦都研究过好多次了,发现是因为各项事情都落实到个人,所以张正书才能这么悠哉游哉的。再加上李县百姓富裕,而且有禁军把守,闹不起事来,连案件都没有多一件。这不,新建的县衙,县令的座椅上都开始积灰了。也正是受到启发,赵煦才一改用人风格,现在也开始把事情落实到个人了。不消说,效率立马提升一大截。第九百二十三章:交通基础建设赵煦精明了起来,文官们就辛苦了。说实话,这些文官已经过了太多的好日子了,可以说宋朝的公务员是历朝历代最轻鬆,最自在的,最享受的。上班点个卯,下班花天酒地都没人管你。工作丢给胥吏去做,自己高兴了就抠脚丫写奏疏骂人,不高兴了也抠脚丫写奏疏骂人,反正不用担心因为言行而丢了性命,最多不就是流放嘛但现在不行了,赵煦把任务分配到个人,不问过程,就问结果。而且,考核的时候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午来。这不是要了这些文官的亲命了嘛,他们懂什么具体操作啊还别说,这种尸位素餐的官,在宋朝居然是佔了大多数的。换句话说,就是根本啥都不懂。户部的官,不懂算账;工部的官,连工具都分不清;兵部的官,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户部的官,连户籍怎么管理都不知道;倒是礼部和吏部这两个嘴秃噜就说串的衙门,这些文官最得心应手了。别怀疑,宋朝的文官就是这样的,最想去的衙门就是礼部和吏部,要不就是次一等的户部。吏部的油水多,礼部可以混名声,而户部捞钱需要专业技能现在统统都没有了,赵煦盯得太紧太紧。这不,宋朝的文官都叫苦连天起来。可怜那些都四五十岁的文官,还要低头去向胥吏请教,这场面多可乐啊这些文官还不能有怨言,只能把气撒向了始作俑者张正书。要不是张正书戳穿了这个泡沫,他们文官不知道过得多么舒适惬意。拿着全大宋最高的工资,上班就是喝茶、看闲书,下班了回家胡天胡地。哪里像现在这样,工作不仅要全程盯着,还要自己了解整个工作流程,甚至技能还要比胥吏好,这不是使唤死人么赵煦却很满意,因为大宋的行政效率陡然加快了很多。这不,张正书偷懒,赵煦都不追究了。“朕问你,你是不是集资过二十万贯了”赵煦一脸揶揄地看着张正书,就想看看他的反应。“哟,官家你的消息可真灵通”张正书连忙奉承了一句。赵煦虎着脸:“朕能不灵通么,你弄得满城风雨的,现在百姓出个门,都要挤一挤了”这是实话,因为全城都在半封闭修路,所以道路变窄的汴梁城顿时变得拥挤不堪了。还有佔道经营的小摊小贩,都不得不到郊外去摆摊了。这样的情况,民怨颇多,赵煦还能不知道吗“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张正书连忙解释道,“最多也就两个月的时间嘛,忍一忍就过去了。”“你到底想做甚么”赵煦没好气地说道,“有你这么乱来的么”“这不是乱来啊”不得已,张正书才说道:“我这是提高大宋的行政效率,让政令下达到全国,甚至深入乡村”“嗯”赵煦被这么一个蛋糕唬住了,怔怔地说道:“你是说,皇权下乡”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事,即便在后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那也是常事。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村支书胡作非为了。皇权下乡,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太难太难。恐怕也只有秦国,没错,就是战国时的秦国,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为啥因为秦国道路畅通不说,国土面积也不大,人口也不少,才能做到的。但是到了秦朝,反倒是有所倒退了。毕竟秦灭六国后,哪怕是强行书同文,车同轨,还是有诸多差异。要不然秦朝也不会因为“暴政”而亡了,没办法,其余六国的人,根本接受不了秦朝对国家工程的变态需求啊瞧瞧秦直道、秦驰道,那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样的大工程,还是在秦朝时就建成了,其他六国的百姓怎么能忍受得了这种剥削呢于是,秦朝亡了,亡于“暴政”。而因为过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变得强干弱枝,对地方的掌控根本可以说是零,唯有靠里长来治理乡村。至于县官啥的,都只能在县里治政,政令要下达到乡村,除非是有利于地主乡绅的,不然根本不可能。赵煦太渴望皇权下乡了,表现在脸上,让张正书都有点吃惊害怕。“官家,你且别激动,别激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先秦时的秦国,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张正书把自己的观点一说,赵煦就默然了。“你的意思是,重启驰道”赵煦也不知道驰道是什么,这个伟大的发明,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秦朝的黑科技,只留下含糊不清的一句“车同轨”。车为啥要同轨呢没人知道,也没人深究。唯独张正书这个穿越客,才明白车同轨到底是多么超前的发明只有经过考古,才明白秦朝的驰道到底是做什么的。驰道,说白了就是秦朝时的有轨马车。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宋朝历史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一致。就好像后世的火车轨道一样,只不过驰道是用木头铺就的。而且这驰道设计得很科学,刚刚好是马扬蹄的距离,落地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所以,隔得不远,就是一个站点,给马匹休息的,免得把马给跑废了。驰道有多快呢张正书算过,如果是换马不换车,一天跑个八百里那是妥妥的。也就是说,秦朝出兵的速度,两天就能从咸阳到边境了。这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连粮草也能快速运达。这就是非常恐怖的速度了,是赵煦根本想不到的事。“两天到北境”赵煦瞠目结舌,这是宋朝根本不敢想的速度啊要知道,大宋出兵是什么速度一天走个四十里顶天了,这还是急行军。也就是说,想要到千里之外,起码得二十天开外,多则一个月。第九百二十四章:或许还有救等军队赶到战场,就只能收拾战场了。赵煦心潮有点澎湃了:“如果大宋也修这驰道呢”“也不是不能修。”张正书想了想,“用水泥做轨道,再重新设计马车,是绝对能行的”为啥不用钢轨呢简单啊,这年头钢材贵啊,而且也能卖钱。一旦有居心不良的人,或者活不下去了,把铁轨扒拉了拿去卖钱,这会就该哭了。这铁轨的维护也麻烦,再加上宋朝的钢铁质量也不过关,所以铁轨一事暂且不考虑了。之所以用水泥,是因为水泥可以用模具制造出想要形状来,还能批量标准化生产。再说了,水泥轨道也足够应付马车了。当然了,如果日后发明出蒸汽火车来,还是要上铁轨的。只不过那会,运力加大,利润也加大了。那会,张正书就有钱养一群养护人,给铁轨进行养护了。到那会,怕是才能上铁轨。“那赶紧做啊”赵煦也急了,他太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了,可大宋的军队全是步兵,想要加快速度,那也不行啊“钱呢”张正书倒是很清醒,笑呵呵地看着赵煦,“一里驰道,可是比一里水泥路要贵得多的,谁花钱做这事再说了,我也还需要实验实验,才能拿出最佳方案来。这事,急不来啊”也对,想一两年就把交通基础设施给完善了那是癡人说梦罢了。看看后世的中国,也是整整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才建起让全世界瞩目交通成就。宋朝比后世中国的科技弱太多了,工程能力也弱得太多,怕是用几十年,都未必建设得成几条“国道”。国道尚且如此,更别说驰道了。所以说,秦朝的成就就是奇蹟式的。只不过,这种奇蹟是好大喜功一样的奇蹟,不顾百姓死活的奇蹟,怪不得百姓要起来反抗暴秦了。就好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杨广一样是做了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可在当时看来,这完全是不顾百姓死活的。也难怪隋朝和秦朝那么像了,都是二世而亡。大宋自然不能这么做,所以已经取消劳役制度的宋朝想要搞大工程那就非常费钱费粮了。这也是为啥宋朝基本没啥大工程的缘故,不赚钱不说,还花费那么大,傻子才做啊再加上宋朝已经冗兵冗费冗官了,国库差点没见底,这地主家也没余粮,怎么干大工程要不是赵煦“抄了”那么大贪官、赃官的家,怕是赵煦也没钱再建造一个新城的。连建造一座城池都算大工程的宋朝,怎么可能建设道路还是最费钱的驰道这不,一说到钱赵煦就蔫了。能不蔫吗,这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皇帝没钱了一样使唤不动人。你试试叫赵煦欠一下西军的军饷看看,那群丘八能不炸营瞧瞧正史上的崇祯皇帝就知道了,就是个没钱催的。国库都被那些明朝大臣贪得能跑老鼠了,崇祯皇帝自己的龙袍都打上了补丁,一日三餐吃的比普通百姓还要差。就是这样,明朝还是亡了。历史上怎么评价崇祯的呢“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这足以说明问题了。崇祯有多倒霉催呢,国库没银子了,他手里是一点兵都使唤不动。结果,李自成就打进北京城了。明朝两百多年江山,就此完结。赵煦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这个同行,但他也是深知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个能从银行贷款么”赵煦有点低姿态了,这年头真的是有钱才是大爷啊张正书笑着说道:“如果朝廷用税收做担保,自然是可以的。但我有一招,可令朝廷立马获得海量资金。”赵煦立即警惕起来,说道:“你该不会又想推出那甚么捞子国债罢”这国债,在修路的时候,张正书已经怂恿过赵煦一次了,结果赵煦不上当。张正书还想着,用国债的招牌打响纸币的信用的,没想到就这么泡汤了。而赵煦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