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国奸细都能自由出入汴梁城,大概可以看得出汴梁城的防守是多么松懈了。也许女真人就是看到了这个局面,才兴起了长驱南下直取汴梁城的胆大包天想法。第七百三十五章:授人以渔但凡是汴梁城周遭有几个坚城,女真人能这么猖獗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兵力不过几万的女真人,就敢视中原无人真的忘记了当初汉唐是怎么吊打异族了吗不过,这也不能怪汉人,毕竟被绵羊领着一群狼,狼也会变成了哈士奇。自我阉割的宋朝,没了武力威胁,就好像小儿持金过市一样,置身在群狼环伺的环境里,还能撑这么久,已经算奇迹了。张正书突然想起,汉唐时之所以武力鼎盛,不外乎当兵打仗有前途,还有钱途。要是立了战功,升职加薪不说,甚至还能封侯拜相。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哪个有心气的男儿不想带着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宋朝呢呵呵了,有功的将士连赏钱都要被层层克扣,这样的军队有士气才怪,能有战斗力才怪。诱之以利,才能让士卒爆发出最大的士气。士气在冷兵器打仗时的作用太大了,一旦士气衰弱,那就是兵败如山倒。宋朝要怎么诱之以利张正书想来想去,只能靠资本了。唯有资本兴起之后,宋朝转变了思想,才会对周围露出獠牙。只是这个过程太长太长了,短则十数年,多则二三十年。张正书都不知道能不能撑到那时候,要知道处于萌芽期的资本主义,是很容易就被踩死的。只要有一点点强权,资本主义就没有了任何发展空间。比如明初、螨清之时,哪里还有什么资本的身影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的计划里银行的重要性,但她还是露出了笑意:“郎君,你这算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吗”张正书一愣:“这话怎么说”“公公他是钱民,他儿子则是大钱民,这还不算青出于蓝胜于蓝吗”曾瑾菡掩嘴偷笑道。张正书也笑了,自信地说道:“我爹,他比不上我”这话可不是张正书无的放矢,而是有强烈的信心。一旦银行开展了全国业务,即便张根富放再多的高利贷,也比不上张正书的银行。曾瑾菡眨了眨眼睛:“这话我记下来了,下次跟公公说一说”张正书也不怕,说道:“这是事实,但我怕他接受不了。”“嘻嘻”曾瑾菡就喜欢这么捉弄张正书,可惜的是,张正书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解除了“危机”,就算是假装上当,可他演技太过拙劣,曾瑾菡一眼就识破了。当然了,这是夫妻间的小互动,曾瑾菡当然也知道张正书是故意的,倒也情意浓浓。定下了建设新城的计划,张正书估摸着再完善完善,就能妥善地善后了。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弊端,只要赈灾就行了,至于后续谁管百姓的死活比如宋朝,只要把受灾的青壮招入禁军之中,剩下的老弱妇孺,那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汴梁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那么多流民和乞丐了。只要一受灾,青壮去当兵了,剩下的老弱病残不做流民,不当乞丐,他们还能怎么生活所以,这确实是宋朝不作为。好在,宋朝也不是那么没有人道主义精神,起码在冬天的时候,还会开放福利院,平时也会施医赠药,倒也没那么饿死、冻死的百姓。迫于财政,宋朝也只能做到这等地步了。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在这方面的作为,已经比正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要好得多了。其他朝代,哪一次做善事是朝廷组织的无一例外都是民间乡绅缙绅,或者是地主富贾,出于好心施粥救济罢了。比如很出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就是出于乡绅地主之手,他们筹资集物以行善,比如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等等。自有善堂以来,除了宋朝有过慈善福利之举以外,其他朝代哪怕是民国,也是形式多过实事。但张正书觉得有慈善组织还不够,最起码要授人以渔才行。只有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慈善。不然的话,就像后世的贫苦农村一样,以好吃懒做为荣,钻营各种漏洞做“五保户”。甚至国家想扶贫了,他们都要抗议,想要光荣地当穷人。为何不就是怕脱贫了以后,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五保金”了吗人性就是这样,所以张正书还挺认同宋朝的慈善行为的,虽然是迫于财政压力才在冬天收容贫苦百姓,但是这也等于给了那些妄想好吃懒做的人一个警告若是来年开春没有自食其力,那谁也救不了你了。一句话说完,人一旦起了惰性,那就会形成惯性,最后都不会想去劳动了。张正书想帮助贫苦百姓,但他却不愿意帮助自己不想上进的人。所以他要完善计划,必须要加入合法催讨欠款的环节。不然的话,银行也是经营不下去的。有了催讨欠款,那么就没有人敢恶意贷款不还了。“郎君,我们还是走吧,这里湿漉漉的”面对可怜兮兮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心软了:“谁叫你一定要跟着来的”好吧,下一刻张正书就投降了:“行行行,我们走吧”决定离开,可鞋子上沾的那些黄泥,却无法洗干净了。好在,曾瑾菡是富贾人家的千金,也不会心疼一双鞋。张正书就更没关系了,在前一世他爬山去祭祖,鞋子比现在更脏。四轮马车开始往回走,这一次要去往西的山区。说是山区,其实就是平原上的几处小山包罢了。在开封府到大名府一带,就没有什么高山。只不过因为避灾,要到那里去住一阵子竹棚罢了。对了,忘了说有几家内黄口的地主,因为不相信内黄口会决口,也不知道撤出来没。不过,看“黑客”的报告,似乎是没有人伤亡的。这也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那些地主家里也是有读书人的,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避灾了,殊不知在天灾来临之后,根本不是人力能阻挡的。要不是张正书在修筑河堤的时候,特意修了几条导水渠,才没让黄河泛滥的范围扩大,水流的速度也大大减缓了。要不然,那些地主早就被淹没,被冲走了。第七百三十六章:好像明白了不过嘛,读书人虽然死脑筋,但面对死亡的危险,张正书估摸着他们早几天就撤了。笨蛋才会继续留在黄河边上,没看到黄河沿岸的百姓,一窝蜂地涌入汴梁城了吗四轮马车继续往前走,过得大半个时辰,张正书一行才来到那山包的脚下。因为地势问题,这里有不少的荒地。但太过贫瘠了,只能种粟米。所以,张正书买了不少空地,专门安置这些灾民。还没到这临时村子的前面呢,呼啦啦就冲出一群人:“是张家小官人的马车”“张家小官人来了”“大伙快出来看啊”曾瑾菡被吓了一跳,拉住了张正书的衣裳:“郎君,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好像很恨你啊”张正书看到了跟在人群后面的小刘工匠,见他没有一点着急的神色,反而很轻松的模样,心中也有了底。“放心吧,他们又不是忘恩负义之人,都是安分守己的百姓”马车夫自然是停下了马车,张正书让曾瑾菡在马车里看看情况,他却掀开车帘跳下了马车。“诸位,诸位,在这里可还生活得好吗”跑在前面的那人,张正书认得他是参与了河堤、水库修筑的人,却没想到他也是内黄县的百姓。“小官人,你太神了,你救了我们内黄数万百姓啊”这人热泪盈眶地说道,“还免费施医赠药,施粥救济,我们我们无以为报”张正书却连忙扶起要下跪的他,说道:“别这样,我也是奉旨行事罢了,官家要我治水,给了我好处,我自然是要用心去做的”话虽然这么说,但百姓又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记得一清二楚:“小官人,你就别谦虚了。你的为人,我们都知道的旁的官,能治水都算不错了,哪里会管我等死活唯有小官人你,真心实意待我等的”“小官人,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啊”好嘛,都成了感恩大会了。张正书那个尴尬了,虽然他确实不忍心无辜的百姓被洪水冲走,也内疚自己没有尽全力去修筑河提,但他真的没想着施恩要求回报啊好不容易安抚了群情,张正书这才松了口气。确实,人都是记仇而不记恩的,恩情再大,也没有仇恨来得刻骨铭心。没办法,人性就是这样。得了别人的帮助,可能会记得,但不会那么深入骨髓。仇恨就不一样了,哪怕只是些微的冲突,都会让人恨得牙痒痒。很幸运的,张正书逃离了尴尬,总算是找到了小刘工匠。“喂,这群人是怎么个回事啊”张正书也被搞晕乎了,情况不太对啊“这都是小官人善举所形成的啊他们自发地记着小官人的好哩”小刘工匠笑嘻嘻地说道,“要不是小官人提醒,怕是他们早就被洪水冲走了。这里三万多人,怕是最后连一千人都不会剩下”张正书沉默了,他知道确实有这种可能。事实上,在历朝历代,只要是黄河决口,就必然会带来大量伤亡。也许记载在史书上的,只是冰冷的几行字。可这几行字里,渗透的都是鲜血但是,张正书却担心起自己来:“可他们这么搞,我很被动啊”能不被动,这么刷声望的,有几个好下场别的不说,皇帝可是很记仇的人啊哪一个皇帝,能容得下这样的人物试想,天底下的人都记着张正书的好了,谁还记得皇帝来着张正书不傻,他自然知道这是犯了忌讳。“不行,看来银行一事要尽早提上日程了。嗯,距离黄河稳定,大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嗯,差不多了,八月左右银行开张,第一波就要那内黄口来祭旗额,不对,第一波客户就要拿下内黄口”张正书暗暗下定了决心,开始自污声名了。没办法啊,不这么干,早晚有一天惹大祸的。“郎君,他们好像活得很苦啊”曾瑾菡赶紧把马车上的东西拿下来,其实也没啥,就是一些糖罢了。这是广南两路的熬糖作坊送上来的糖,已经在“家乐福”超市出售了,比寻常的白糖都要便宜,可更加雪白。这样的糖,自然是大受欢迎的。最开心的是一众小孩子,每人领了一点,吃得眉飞色舞。糖发完了,曾瑾菡又看了看这竹棚,除了生活必备品之外,这里就没有其他东西了。生活的艰苦,是曾瑾菡这个富贾千金没有预料到的。事实上,曾瑾菡也在汴梁城的街头上见过乞丐,也曾施舍过钱财,可她毕竟没有亲眼见到乞丐的生活。哪怕是那时候的郑时弼,也不算得真正的乞丐。毕竟乞丐,是有组织的。在组织里的乞丐,甚至要比散漫的乞丐活得更苦些。他们讨来的钱,还要上交。当然了,有组织的好处是,起码有个照应。万一病了,乞丐头子也会给钱他们去治病的。富人的活法,和穷人的活法,相差太大,曾瑾菡一路走来,心灵受到的冲击,一点都弱于张正书。“是啊,他们活得很苦。但,他们也很上进,不是吗”张正书笑道,“你看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这才是最宝贵的,不管生活多困难,只要还有对明天的期盼,他们就有动力。那么,我也会帮助他们。慢慢地,生活自然会好起来的。”“郎君,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你要兴办作坊”之前,曾瑾菡一直把兴办作坊看成是张正书的兴趣。现在看来,张正书并不只是兴趣。他,好像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至于后来者,比比皆是是的,曾瑾菡就是这么认为的。只要科学的种子发芽了,按着规律发展下去,科学一定会发扬光大反倒是张正书好像没听到这句话一样,笑着说道:“我在想,内黄口离这里也不算远,要不在这里也建一个城算了”第七百三十七章:匪夷所思“在这里建城池吗”曾瑾菡一愣,她实在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说法。“不错,你想啊,这里都是我的土地,我当然可以建城了嗯,不过得官家同意才行。”张正书突然发现,好像房地产开发商也不算那么无良了。最起码,他要是做房地产开发商的话,他要开发出一个新的城市来。“不错,想想看,这里算是一个制高点了吧而且,内黄口算是兵家必争之地。要是在这里建造一个高耸入云的堡垒,岂不是等于人造了一个天险”张正书有点异想天开了,不过,这确实有可能建成的。曾瑾菡一愣,她可完全没往这方面想。没办法,张正书着眼的是未来,而曾瑾菡只是从灾民的角度去想。“能行吗”曾瑾菡有点担忧地问道。“应该能行,你看,黄河已经往北面流了,我们面前还有汤水、恒水,只要挖一条宽达三五丈的护城河,再建造一个高达四五丈的城池,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如果狄夷突破了黄河北流,一定会到这里来的。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先破了此城。嗯嗯,我想想怎么把建城池的费用筹集起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