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史大势说碾压,谁来都一样。张正书在看到两季稻之后,就已经想到了大宋已经走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未知路。其实,当张正书把两季稻鼓搞出来,把棉花鼓搞出来之后,宋朝已经确定要走上资本的道路了。所不同的是,没有张正书的插手,北宋到戛然而止的那会,都未必会进展成工业革命。毕竟,距离正史上的北宋灭亡,只剩下二十八年了。但是,在张正书的鼓搞下,用最大力度去催生下,工业革命是可以提前到来的。现在,恐怕就只是欠缺一个蒸汽机了。蒸汽机,说难不难,说易不易。说实在的,蒸汽机最大的难点,在于材料,在于加工。加工的难点,在于精度。所谓精度,技术要把理论转变为具象化的物体,比如要用到刻度盘、标尺、继而造出精密度相对较高的水力机床等等技术。现在机床在研究了,估摸着以汉人的智慧,多则一年,少则几月,比较稳定动力的水力机床就能整出来了。机床整出来了,加工技术就过关了。但是,还有一个拦路虎材料。张正书一再重视材料,因为他知道,工业技术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材料。比如蒸汽机的材料,必须要用到足够的钢铁,才能承受得起高温。有了钢还不够,还需要冶铜,需要用到混合金属的材料工艺材料达标了,蒸汽机就是欠缺设计和生产罢了。更何况,张正书的脑子里已经有了成熟的蒸汽机方案,拿出来用就行了。蒸汽机一出现,那就是划时代的开始。从此之后,大宋生产的效率就提升了。第七百三十三章:不破不立别的不说,单单是蒸汽机变成火车,能让多少天堑变通途还有蒸汽轮船呢,蒸汽纺织机、蒸汽采砂船、蒸汽车、蒸汽水泵、蒸汽机床从冶炼到纺织,从交通到机器制造,只要是涉及动力的,蒸汽机都能化成动力。蒸汽机太关键了,它具有恒扭矩、可变速、可逆转、运行可靠、制造和维修方便等优点,各行各业都能用得上。等蒸汽机深入人心,工业革命就宣布正式展开了。蒸汽革命,想必会让不少农民无地可耕,他们只能进入工厂,做一个工人。资本的剥削,从此开始了。这是好是坏张正书想了想,相比起中国此后几百年的命运,他觉得应该大体向好的。只是未来,已经无法预测了。后悔把资本培养壮大吗张正书想了想,觉得是不后悔的。即便没有张正书,资本也会顽强的生长。老马那句话说得好啊,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历史也一样,虽然历史在不断重复着,但是它总体是向上的。这,就足够了不是最起码,中国的历史不会那么屈辱了。张正书觉得,这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该做的事。当张正书走出了书房后,天开始停雨,渐渐放晴了。“郎君,你应该放心了罢”曾瑾菡也得到了消息,脸上现出轻松的神色,轻移莲步,环佩叮当地从走廊处行来。张正书没有把隐忧表现在脸上,也笑着说道:“危机算是解除了。”“那官家不会再为难你了吧”曾瑾菡最关心的还是这个,毕竟宋朝的律法,实在太操蛋了。朝廷说你有罪,就算你没罪也是有罪的。张正书也不确定,因为他知道,接下来才是大宋的考验。辽国,会不会因此为借口,再次逼迫大宋停止攻击西夏呢甚至,陈兵幽云十六州,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额,此事不好说,看事情发展吧。我们走上了这条路,已经回不了头了。”张正书叹了口气,他并没有眷恋汴梁城的繁华。但一想到可能避居海外,张正书就有点惘然若缺。曾瑾菡倒是没什么感觉:“那就走下去罢”张正书看着曾瑾菡,心中有些愧疚,但此刻也豪情万丈。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认为他错了,可有曾瑾菡认可他,这也就够了。待得雨势渐小,张正书带着曾瑾菡启程了。目的地,自然是要去内黄口亲自看一看。四轮马车还是很平稳的,虽然在张正书看,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太颠簸。可曾瑾菡都舒服得睡着了,张正书也就不抱怨了。其实,在宋朝能做到这等地步,已经算超出想象了。就好比在先秦时铸造出了勾践剑一样,千年不腐不说,还削铁如泥。这样的技术,简直是黑科技当然了,四轮马车再厉害,也无法在黄泛区里逞能。很快,四轮马车就不得不停下来了。没办法,就连后世的汽车都没办法在这黄河泛滥的地区奔驰,更别说马车了。“小官人,你们真的要进去吗”那马车夫也有点慽慽,万一洪灾又来了怎么办“放心吧,不会再发大水了”张正书自信地说道,毕竟在正史上可没有再次决口的记载。因为张正书的穿越,宋朝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天气却是不变的额,也有例外,如果张正书一再召唤工业革命,那么形成雾霾也指日可待了。要是人类的科技再强大一点,弄个人为地震也是可能的。想想整个开封府会变成雾都,画面还挺违和好吧,不管那么多了。先看看内黄口的情况再说。很显然,内黄口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在洪水的肆虐之下,内黄口的楼房已经倒塌了不少。农田也不见了往日的模样,目光所及,满目疮痍。张正书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失控后的景象,心情十分沉重。这就是黄河,带来毁灭,也带来生机。正因为黄河的不定期泛滥,给黄河流域带去了良田万顷,也吞噬过不少人的性命。对于这条河流,张正书也是很无奈的。但张正书更心疼汉人,正因为不断承受悲痛,他们变得坚韧无比,什么都击不倒他们。但凡宋朝的官员有这么个韧劲,早就把西夏给灭了。当然了,这样的感慨张正书只是一闪而过,他更在意的是,内黄口以后怎么办。要知道,张正书是故意将内黄口作为决口地点的。这就等于,张正书原本是有能力拯救一切的,却没有这么做。虽然别人不知道,可张正书内心过意不去。想着有什么办法弥补一下,好叫自己的内心好受一些。事实上,张正书太小看黄河泛滥了。即便是将灾害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可内黄口的惨状,也不是一两年能恢复过来的。虽然,黄河冲积上岸的淤泥会让田地变得很肥沃。可内黄口的百姓,又会怎么看待这一切呢家园被毁了,良田再好又算得了什么张正书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一样,内心异常的难受。“怎么了,郎君”曾瑾菡察觉到了张正书的异状,连忙询问道。“我是不是做错了原本,我能把河堤修筑得再坚固一些的,那么内黄口就就不会决口了”张正书垂下了头。曾瑾菡安慰他说道:“没这回事,黄河不在内黄口这里决口,还是会在其他地方决口的啊再说了,现在不是挺好么别看内黄口这里好像废墟一样,但其实这才是最好的呢”张正书一愣:“最好的”“不破不立啊”曾瑾菡说道,“郎君不是一直在想着推广钢筋混泥土房子吗现在,内黄口这里就是很好的机会了啊”张正书闻言,眼前一亮,都不用细想,他就知道这个主意是极好的:“不错,姝儿,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呢”第七百三十四章:建城设想曾瑾菡完全不惧那黄色的淤泥,将自己的鞋子玷污了,反而很开心地踩在这黄泥上:“那是因为郎君当局者迷啊”“不错,当局者迷啊”张正书点了点头,也承认自己钻牛角尖了。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可是被全世界承认的基建狂魔。但凡是与建筑有关的,中国都一定要拿到名次才行。像什么跨海大桥,摩天大楼,跨山大桥,高原铁路数都数不过来,这样的基建狂魔,还怕来个大拆迁再说了,后世的拆迁,也不少了。一些房子完全还是崭新崭新的,说拆就拆,都不带讲价的。拆了之后,不到两年,又建好了大楼盘。嗯,反正就是瞎折腾。瞎折腾的意义也是有的啊,起码那些西方国家很羡慕中国。而中国呢,则羡慕人家国家的建筑非常有历史。比如英吉利人,就羡慕嫉妒恨地说,要是能住新房子,鬼才想住在几百年的房子里看看,这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啊不过,张正书的心结解开之后,他好像看到了内黄口的未来了。不得不说,内黄口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很突出,如果从高空上看,汤水、恒水和黄河,都要从内黄口这里经过。而且,内黄口距离大名府和开封府的距离,居然是相差无几的。这就是说,内黄口这里完全可以建起一座钢筋水泥城市,变成开封府最外围的卫星城同时,拥有水运的便利,内黄口建城的价值,又上升了一个层次。甚至,张正书都想照搬李家村的模式了。“这里完全可以修成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城市”张正书胸中豪情澎湃,挥斥方遒地说道:“我要提前做好规划,利用银行贷款,帮助内黄口的百姓建起属于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房子。不仅如此,还能促进他们就业。比如施工队要的工匠,可以优先考虑内黄口的百姓,教会他们如何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就算是不想做水泥匠,还能在我的作坊里做工,用工钱抵消贷款就行了。甚至,还能用田地收成来还贷”曾瑾菡一愣,她可没想到这么深。“这银行,还没建起来罢郎君,你就这么有信心”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一间钢筋混凝土房子,要是保质保量,起码能用上百年,这笔账,谁都会算。再说了,一旦钢筋混凝土房子成了风潮,价格也会降下来了”曾瑾菡也算是初步认识了市场的规律,也比较认可这个推断。“那郎君打算怎么规划呢”曾瑾菡很好奇,其实她也有点兴奋。这可是建一座城市啊,可不是建设一栋房子那么简单“首先,这城市规模嘛,要够大”张正书手中也没有地图,只能捡起一根树枝,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写写画画。“我们建城,城墙不能太过四方正正的,这样太容易被攻破了。城墙的防御功能一定要好,而且要充分发挥弓弩的威力。所以,这城墙要这么设计,一凸一凹的,这里有一个藏兵洞,敌人用抛石机的时候,能进入藏兵洞躲避。藏兵洞里,还有射箭口,甚至还能把八床弩搬进去。城墙这里,设计一个卡口,这里就防止投石车。在这个角度,敌人的投石机很难打得到,但是我们的投石车却能轻易打出去。在一段城墙,可以设计一个檑木、礌石口,也不用搬运礌石、檑木那么辛苦了,利用滑轮可以轻易吊起来”张正书越说越是兴奋,有了这么一个坚城,只要守城士卒给力一点,那么用一万人抵挡十万大军那是没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在正史上金兵南下,必然要经过内黄口。有了这么一个钉子,金兵非得拔除不可。不然的话,一旦孤军深入,内黄口的守军出城野战,是能把他们围困剪灭的。要知道,狄夷唯有骑兵之利,一旦限制了范围,战马冲刺不起来,那威力就大打折扣了。再说了,有了这个思路,张正书可能只建一座城吗别的不说,在开封府周围的百姓,甚至开封府的百姓,见识到了钢筋混凝土房子的好处,还能贷款建房子,他们能不心动吗不知不觉间,张正书就完成了开封府的改造。甚至,朝廷觉得要修缮城墙了,看到了那些卫星城的城墙那么有威力,能不让施工队去建设钢筋混凝土的城墙吗这当然不是免费劳役了,要知道宋朝还是讲道理的,差雇匠人是会给钱的,最后张正书又能完成对汴梁城的改造。事实上,好东西是肯定会被接受的。宋人又不傻,不像明清时那么僵化,不知变通,所以,这个设想不用三五年就能做成了。到时候,银行又能有大笔收入,还能借此提高宋人的工钱,提升宋朝的生活水平,一举多得啊曾瑾菡微笑地看着写写画画的张正书,记起第一次见他时,也是这样的。张正书秀了一把画画的功力,让曾瑾菡震惊不已。此际,虽然曾瑾菡早已掌握了这种画技,也青出于蓝,比张正书画得好多了,可她还是喜欢张正书的画。不为其他,就是张正书画里的激情,就不是一般人能模拟得出来的。“我还愁着银行怎么开展业务呢,看来建城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了”张正书拿着树枝,看着自己的“杰作”,也略微有点感慨。有了这样的坚城,大概也能坚定一些那些主战派的信心了。正史上的“靖康耻”,为什么投降派那么多不外乎汴梁城的城墙年久失修,哪怕是攻城能力低下的金兵,也能轻易摧毁城墙,攻入城内。可见,承平太久的宋朝,根本没有想过怎么防御京都的问题。哪怕是明知道北面无险可守,可宋朝上下也没有谁提出过要修缮城墙,补充精锐士卒来把守城池。别的不说,单单是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