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是哪个地方又造反,有农民起义的话,有了望远镜岂不是如虎添翼更别说被敌国得去了,那简直是灾难其实,赵煦还有地方没想到。那就是望远镜对天文的影响,一旦被证实了月亮上没有嫦娥,或者地球是圆的,对儒家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赵煦禁止了望远镜外泄,最起码还能保得住大宋的统治。当然了,以张正书的蔫坏,肯定不会给儒家继续愚民的机会,特别是让程朱理学钻了科学的空子。他早就决定了要在汴梁城附近建造一座图书馆,一座堪比巴格达图书馆的图书馆,专门收录科学书籍。在顶层,张正书还会做一架能看到月亮环形山的天文望远镜。嘿嘿,到那时候就算儒家不改口都不行了。毕竟在赵煦看来,望远镜除了对军事有用以外,就没有其余用途了。张正书当然不会揭穿,他是知道这个望远镜不止是军事用途的,起码在天文上也是大有用处的。就算是航海,也是大有用途。但是,被敌国掌握了望远镜,哪怕是一架都好,那都是很危险的事。哪怕草原人的眼力都很好,可以隔很远就看得见猎物。可望远镜有和没有,完全是两个概念。只要是对敌国有益的东西,都不应该禁止交易,这才是一个成熟国家的做法。在没有武力碾压对方的时候,就不要做一些自己作死的事。“这望远镜虽然对行军布阵有些裨益,但也不能说多重要罢”章惇提醒了一下赵煦,这次来找张正书可不是说这些个新奇玩意的时候。虽然,章惇并不是那种腐儒,把这些新奇玩意斥为“奇技淫巧”,可对赵煦沉迷期间也是有点不乐意的。张正书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正直的大臣永远不受待见了。想想看,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可这些能被称为明君的皇帝,又有多少个即便是明君,能真心实意纳谏的,又有几个哪怕是李世民能忍得了魏征,可在魏征死后,李世民还是推倒了他的墓碑。可见,李世民忍魏征很久了。也是,皇帝也是个人啊,也有七情六欲啊,你魏征连个鸟都不让人家玩好像有点歧义额,不管了,李世民能对你有多少好感这件事嘛也很出名,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把玩一只形态俊异、毛色漂亮的鹞鸟,魏征恰好来觐见,李世民怕魏征说啥,就把鹞藏在怀里。结果呢魏征那老小子蔫坏蔫坏的,早就瞧见了李世民的鸟好像出现什么奇怪的东西,但故意没点破,反而是故意在李世民面前长篇大论,等说完了,李世民怀里的鸟也死了。这样的臣子,对江山是有好处的,对皇帝来说就郁闷了。要是昏君还好,看不惯的臣子一撸到底就行,眼不见心不烦嘛。可要是明君,就得忍着不快,虚心纳谏。一次两次还好,可十几次,上百次呢呵呵,再好的明君怕都受不了吧还好章惇懂巧谏,向来都是旁敲侧击,很少有主动去冲锋陷阵的。所以赵煦对这个宰相很满意,能做事不说,还能把大宋里里外外弄得妥妥帖帖,最关键是会做人,不会让赵煦很难做。能找到这样的宰相,是赵煦的福气了。只不过嘛,章惇也有缺点,比如持才傲物,看不起庸才。但朝廷里,肯定有庸才嘛就好像西游记一样,有能打怪的孙悟空,就有抢功劳偷懒的猪八戒,还有混日子的沙悟净。要是朝廷里没有这些个人,反而不对劲了。所以,章惇很容易众叛亲离,比如曾布,哪怕是章惇提拔他的,曾布都对章惇不买账。所以,张正书打算好好杀一杀这老小子的傲气。“章相公此言差矣,我且问你,人和猴子的区别是什么或者更直接一点,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人和动物的区别”赵煦和章惇都不明白张正书想说些什么,这个问题也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见他们答不上来,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思考,能制造工具,会说话,会用火,会学习,能创造出文明来。上古时期,人类还是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是燧人氏教会了大家用火,是有巢氏教会了大家盖房子,是神农氏教会了大家种植粮食,是嫘祖教会了大家縲丝做衣服。古人尚且知道,工具对人类的作用,为何到了圣贤口中,就不重要了呢”虽然,张正书没有点出孔子的名来,但是已经开始啪啪啪打脸了。要知道,孔子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还自比殷初的老彭。还说过:“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但孔子作春秋时,删减不说,还在上面掺杂私货,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了。所谓春秋笔法,就是从孔子开始。连孔子都对历史上下其笔,极尽讽刺之能事,后人岂能不跟着有样学样于是也难怪墨翟对孔子极尽嘲讽了: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意思是,后羿发明了弓箭,季伃发明了甲,奚仲发明了车,巧垂发明了船。既然如此,后羿、季伃、奚仲、巧垂都是小人吗从这个道理上看,“奇技淫巧”什么的根本站不住脚。还是墨翟看得清楚,一旦社会没有发明创新了,那这个社会就是停滞不前的。第六百零七章:一力降十慧看看宋朝之后的朝廷就知道了,哪怕蒙元说得再冠冕堂皇,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就是蒙元对汉文化的侵害;螨清时期,中国陷入了停滞,何尝不是愚民政策带来的而明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更是士大夫势力推动,为的是自己在走私上面赚得盆满钵满,而明朝朝廷却穷得叮当响。士大夫的嘴脸,张正书太清楚了,一边用微言大义来抨击对方,自己却依靠着“奇技淫巧”,“小人喻于利”而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张正书直接了当的戳穿了章惇的行径,让章惇哑口无言,根本反驳不得。倒是赵煦对张正书的这个说法很感兴趣:“哦,小子你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啊”“这个是真理,不是说法。”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社会想要进步,则技术一定要进步。之前我们汉人的技术是凌驾于别国之上的,所以汉朝在用铁器的时候,赶跑了还在用青铜器的匈奴人。而今呢看看我大宋周遭的那几个国家,谁还不会用铁器要不是我点出,用煤炭炼钢只会炼废钢,怕是我大宋的武器,跟狄夷的武器一碰,就会断裂,就会嗑出个大缺口吧这就是技术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永远不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而是士大夫看不起的工匠”说着,张正书还挑衅地看了章惇一眼,却见章惇愣在那里,被说傻了。墨家的言论,其实章惇是看过的。或者说,只要不是腐儒,对诸子百家传下来的篇章,都有所涉猎。其实,章惇也清楚儒家学说的死穴在哪,就是不能自圆其说。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儒家学说有漏洞,而且是很大的漏洞,是不严谨的。但是,当场被戳穿,章惇还是有点挂不住脸面,沉声说道:“小子,你这话可有根据”“没有根据,是我自己领悟的道理。”张正书也不托古言说,而是直截了当地承认这是他想出来的道理。好吧,其实这个在后世已经是公认的真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惜儒家在这方面极为抵触,因为先进生产力和他们的主旨不符。哪怕儒家最后的思想境界是进入大同社会,可儒家的大同社会是向往三皇五帝之时的,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就是说,孔子传人都有“法先王”的复古、崇古的念头。唯一有辩证思想的荀子,却被孔孟传人排除隔离在外,实在是不知所谓。“自己领悟的道理,老夫第一个不相信,那三代之治时,为何天下大治”章惇咄咄逼人地问道。“那是因为上古时期人少、需求少,好管理。但你要想现在愚民的话,受伤的绝对是自己。”张正书下定义道,“看看现在我大宋的百姓,远迈历朝历代,还能用旧方法,还能向往什么三代之治吗扯淡,今人绝对要比古人强,是因为今人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上,古人创造出来的工具,今人都能继承发展试问,如果今人不及古人,那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回到洞穴里居住,每日茹毛饮血才行”章惇哑口无言了,他很赞同变法富国强兵的说法,但又明白,其实张正书是在挖儒家的根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辩驳。见章惇说不出话来,张正书继续穷追猛打道:“官家,其实道理是很浅而易见的。工具先进了,就能吊打一切。就拿我给你的配重投石机来说吧,比传统的投石车轻便了不少,射程也远了不少,再坚固的城池,被配重投石机打砸,也是能攻破的。夏国之所以只能挨打不能还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工具比夏国强,所以夏国就输了。一力降十慧,便是如此。”赵煦沉吟了一番,不得不承认这个道理:“不错,是这个理。”“我敢断言,如果官家在火器上面下苦功的话,那么碾压各国不是问题。”张正书忍不住提醒了一句。“此事日后再说,你且说说看,治河一事”赵煦总算是把张正书这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遏止住了,回到了正事上面。张正书也想起来了,当务之急是治理黄河。“其实我的法子,都写在密信上了。你觉得你能接受多少,你就接受多少。”张正书很实诚地说道,事关黄河中下游数百万、数千万百姓的事,张正书根本不敢耍什么小聪明。赵煦问道:“你这法子治水,真的要十年”“其实嘛,要是想黄河不决口,不改道,一年就行。比如我说的,挖水库,疏浚河道,筑堤坝,就足以抵消黄河决口带来的伤害了。但是想要彻底治理黄河,非十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功不可。”张正书认真地说道,“黄河最大的问题,是泥沙。黄河流经的地方,都是泥土容易被雨水冲刷进河里的地方,再加上黄河地处北方,又是冰雪覆盖区域,冰雪融水很多,这就更雪上加霜了。”一边说,张正书一边拿起鹅毛笔,唰唰唰地在宣纸上画画。“官家,章相公,你们看,这是黄河,这是泥沙,泥沙一多了,河床就抬升。黄河本来就湍急,对河岸冲刷的力度远迈普通河流,本来是还可以接受的。河床虽然提升了,但河面拓宽了,也勉勉强强维持着原先的河道。但是,秦汉以来,对关中平原多破坏,森林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加重了,黄河拓宽河道的速度跟不上泥沙淤积的速度,所以就决口了”张正书说得深入浅出,还配以图画,让赵煦和章惇对黄河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的办法,其实就是利用甚么水泥房子”章惇一针见血地问道。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水泥房子有这个优势,冬暖夏凉不说,还能抵抗地龙翻身。最关键的是,就算黄河决口了,也冲不垮钢筋混泥土建筑。在黄河边上建沙场,是可以把黄河淤积的泥沙清理掉的。不过嘛,这市场的力量虽大,但由于钢筋混泥土房子还没兴起,这个过程怕是要十几年,才能见到成效。”第六百零八章:沙盘模拟“官家,老臣是不太看好的。”章惇也算是实干型的官员,很快就遣人调查出了数据,“据老臣所知,这水泥房子造价昂贵,并非普通人能担得起。祥符石家如今正在建那甚么水泥房子,听闻要建八层之高,开销在两万贯开外。如此高昂的造价,岂是普通人担得起的”张正书也明白章惇的想法,刚刚怼得章惇这么狠,他当然要找回场子来。“贵有贵做,便宜有便宜的做法。祥符石家要建八层楼,而且占地面积超过两三亩地,建筑面积也有差不多一亩地,这样的建筑工程量巨大,花费自然也就高了。再加上水泥这个东西,是新兴事物,产量不高所以价格昂贵。一旦产量上去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其实要推广水泥,推广钢筋混凝土房子,关键不在水泥,而在施工的工匠,和钢筋的产量。”听了张正书的说法,章惇更皱眉了:“此话怎讲”“有水泥也没用啊,没有足够的工匠会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钢筋的产量就更不用说了,炼钢的质量上不去,其实钢筋混凝土房子的强度和一般的砖石房子也差不了什么。这么说吧,这钢筋混凝土房子,水泥只是皮,砖头是肉,而骨头则是钢筋,河沙是调和这几样东西的血液。哪一样都很关键,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工匠懂得施工,有了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不同于砖木结构房子,也不同于砖石结构的房子,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是建造不起来的”这道理很浅显,赵煦和章惇都听懂了。“你的意思是,缺工匠”赵煦也明白了过来,他虽然不太相信这里面的联系,但听张正书说得也有些道理。“对,我刚刚说过了,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在使用工具上,但其实最关键的是人懂得学习。而这,也是今人肯定比古人更厉害的根源所在。而在我看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永远不是士大夫,而是工匠。但是我大宋的工匠,没有经过学习,文化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