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去。因为张正书的书房位置问题,能看到的东西不多。但是三五里地外的酒旗、商铺灯箱什么的,都看得一清二楚。这里不得不说说这个灯箱广告,宋人居然早就会用了。这种灯箱广告和后世是一模一样的,都是里面装有发光的装置。只不过后世用的是电灯,而宋朝这会用的是蜡烛而已。在漆黑的夜晚,这样的灯箱格外的醒目,还能照亮道路,一举两得。而且还让人不相信的是,宋朝这会已经懂得派传单了。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派传单这种传单叫做“仿单”,印出的广告相当精美,广告图文并茂。比如药店的“仿单”上面会画着两人,一人病怏怏的,一人精神很足,还有功效说明。很明显,这是在表现患者服药前后的状态,用以说明药物的疗效。这种“仿单”通俗易懂,还制造精美,送到人的手上,也不好意思拒绝了。毕竟在宋朝,纸张还是有点贵的,起码不识字的人买纸只会买草纸。这一手派传单的绝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才能看得到。这种“仿单”的样子大概是怎么样的呢嗯,喝过“京都念慈恩川贝枇杷露”的朋友看看上面的商标,大概就是这样子了。可以说,老祖宗随随便便一手玩意,都足够后世模仿的了。或许欧洲人发传单这一个概念,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谁知道呢反正欧洲人抄袭东方技术,然后加以改进就说是自己的,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第六百零四章:同情赵煦不仅是旗帜、灯箱在汴梁城中大行其道,“仿单”都派到周围县城了,连商铺都开始有了品牌的意识。最常见的,就是用印章作为标记,比如樊楼的“眉寿”、“和旨”酒,一旦卖出一坛,酒坛子的底部会有个烧出来的印记,上面写着“樊楼眉寿”、“樊楼和旨”。这个模式也让商贾们纷纷模仿,开始在商品上做标记,打响名声。之前张正书邀请何家布行进驻“家乐福”超市,那何胖子何绅推三阻四的,后来说到不进驻“家乐福”超市,会对他家布行的品牌造成冲击,何胖子才不得不就范了。现在呢,呵呵,那何胖子一见到张正书就拉他去喝酒,说要当面拜谢张正书。他何家布行的生意,何止好了八成何家布行也看到了“家乐福”超市里的“尚衣坊”衣裳卖得火热,推出了自家的麻布、蜀锦衣裳。裁剪款式嘛,也还马马虎虎过得去,关键是便宜啊跟布价相比可能就贵了十几二十文钱那样子,很受普通百姓欢迎。至于酒楼、脚店的广告意识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是汴梁城中的酒店,门前都要有彩楼欢门,一看就知道是大酒店,是正店来的。而在酒店最扎堆的地方,也就是九桥门街市的酒店,更是彩楼相对,绣旆也就是酒旗相招,掩翳天日。“彩楼欢门”是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门楼,是宋朝很流行的酒店广告装饰。越是高级的酒店,彩楼欢门越是豪华,好像号称“东京第一酒楼”的樊楼,彩楼欢门就有三层楼高,和樊楼的建筑相比也就矮了一点点而已,非常气派。这些酒楼一旦出新酒了,还会大张旗鼓:用长竿挂出广告长幅,上书“某库选大有名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醲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之类的广告词,这样的广告叫做“布牌”。还有请伶人固定在木制台架上,扮成仙佛鬼神的模样,在酒店门面表演,这叫作“台阁”。好像张正书那样子,请动行首来做广告的,也不罕见,只不过不叫代言而已。这些酒楼请动美妓做广告的时候,会粘贴出告示,预告有这么一场表演。像樊楼这样的大酒楼,本身就有美妓行首的,就不用外聘了,直接出告示就行。除了美妓行首,还请来鼓乐随行,诸行社队,迤逦半街。汴梁城中的百姓就好像看偶像演出那样子,只要是走过了,就基本迈不动腿了,和后世的明星跑穴商演是一毛一样的。宋朝商业氛围之浓,怕是连明末都比不上的。当然了,这只是集中在大城市,乡村里还是鸡犬相闻,阡陌交通,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小子,你在做甚么”赵煦见张正书端着望远镜看了好久,耐不住性子问道。张正书笑了笑,把望远镜递给了赵煦,说道:“官家看看就清楚了”赵煦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接过望远镜一瞧。这一瞧不打紧,差点没把赵煦吓坏掉,手一抖望远镜差点没掉下来:“这是甚么”好在张正书知道赵煦体弱,在旁边眼疾手快地拉住望远镜的挂带,才总算保住了苏熙的心血。要知道这镜片,是苏熙苏子明亲手打磨的,各方面已经好到不能再好了。要是摔下来,砸到赵煦的脚那还是小事,这玻璃镜片碎了,就亏大发了。“望远镜啊,还能是什么你要说是千里镜也行,反正都一个意思。”张正书随口答道。赵煦一愣,他不蠢,相反还很聪明,连忙又从张正书手中夺过望远镜一瞧,欣喜地说道:“好小子,这物事能成”然而,章惇在一旁那个好奇啊,可偏偏不管是赵煦也好,张正书也罢,好像故意冷落了他。其实也不能怪赵煦,他拿着望远镜瞧了又瞧,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就好像一个小孩找个一个好玩的玩具一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管男人几岁了,只要沉迷一样东西,他就能沉迷很久,甚至一辈子。从这个角度来说,男人是很有孩子气的。很不巧,赵煦的孩子气出来了。这也和赵煦的童年有关,不比他的兄弟赵佶,能从小玩到大,还有个精通声色犬马的老师“手把手教学”。赵煦的童年,除了枯燥的政事以外,就是高太后、司马光那张看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的脸。或许赵煦都不知道,正是因为高太后和司马光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的,让他养成了叛逆的心思,一个劲地跟他们的想法作对。哪怕高太后和司马光都死了,赵煦还是要憋着一个劲证明自己。这样的童年,赵煦能有多少乐趣可以想象得到了。赵煦还没变成一个心理变态,已经算是大宋的福气了。这样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居然还有不错的见识,只能说司马光等人虽然政务不太行,但是教育方面还是不错的。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司马光的位置摆得不正确,他活脱脱就是一个宋朝的孔子,只适合教书育人,著书立传,而不是去参与政事,因为他的理念和现实格格不入,让宋朝更加积贫积弱。所以,张正书很同情赵煦,这么简陋的一个望远镜,他都能玩得不亦乐乎。但是,章惇在一旁看得心中好像又猫抓一样痒痒,拉过张正书问道:“小子,这到底是何物”“望远镜啊顾名思义,就是能把目力延伸至很远的地方,最起码能看得到五六里远吧,要是开阔之地,起码能看得到二十里之远。要是再制作精良一点,看得到千里远也不是什么难事”张正书说的是能看到的物体清晰度,而不是极限距离。要是极限距离,这样的望远镜一样能看得到月亮,可这样的“看”,和用肉眼看是差不多的,根本看不到月亮山的环形山,最多就是能看到一点点轮廓而已,不会太清晰。第六百零五章:给钱“千里之远”章惇是一万个不相信的,要是有这样的神器,打仗还用那么辛苦章惇正待开声嘲笑的时候,却猛然看到旁边的赵煦看得津津有味,要冲出口的话立马吞回了肚子里了。要是扫了赵煦的兴致,他这个宰相可就危险了。能官至宰辅的人,城府岂会浅了只是不知道为何,章惇一看到张正书这张脸,就很想和他辩论一番,哪怕被虐也是心甘情愿。“老夫是怎么了不对,都怪这小子太惹人嫌对,一定是这样的。”章惇很无耻的给自己找了个理由,这个理由也说服了他自己。因为张正书这小子好像和章家有仇似的,先是差点用一次打架,把他从宰相的位置拉下来,紧接着又差点用一番“诡辩”,让章惇信心全失,差点没心灰意冷自己乞骸骨,告老还乡了。张正书可不知道章惇的心理变化,还在那自说自话:“这镜片再通透一点,消除了色差,加长镜筒的距离,应该差不多能看到月亮了”“看到月亮甚么意思”良久,看得眼睛都有点发涩的赵煦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有点不相信地说道。张正书随口说道:“自然是能看到月亮上的景象了。”“能看到嫦娥仙子”赵煦眼睛一亮,他也是好色之人,自然想看看仙子是长什么样的。张正书呵呵笑道:“月亮上啥都没有,别说甚么嫦娥、月宫、玉兔、吴刚、桂树了,连水都没,空气也没,人都没一个,草也没一棵。”普及了一下天文知识,可惜赵煦嗤之以鼻:“你小子是信口雌黄吧”“呵呵”张正书不屑于辩驳,反正说什么赵煦都是不会相信的。然而,此时已经迫不及待的章惇,从赵煦手中接过望远镜,有样学样地看了起来。不看还好,一看章惇就停不下来了。“如此神器,确实于国有裨益”章惇也不得不承认,这望远镜确实是很有用。“若是用在行军打仗一途,则斥候探马可以不用欺近敌人,也能知晓敌军动静”章惇是打过仗的,他这么一说赵煦也就明白过来了:“不错,小子,这望远镜有多少,都给朕了”张正书打心里讨厌这个说法,好像天底下的东西都是你皇帝一个人似的。当即,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现在就这么一个。”“那给朕了”赵煦霸道地说道,根本不给张正书反驳的机会。可惜,张正书不知道皇帝是何物,淡淡地说道:“行啊,给钱。”“甚么,给钱”不止是赵煦,连章惇都异口同声地说道,有点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错觉。开玩笑,皇帝叫你孝敬东西,是看得起你,你居然不领情,还要皇帝给钱“以钱易货,天公地道,有错吗”张正书借此机会,给赵煦上了一课,“我不是缺官家你这点钱,而是觉得送给你,太对不起我那些付出辛勤劳动的工匠了。这还只是第一个方面,我更觉得官家你不尊重知识。不怕老实告诉你,这东西天底下就我一家有,这代表什么代表我拥有这望远镜的整个知识,可这个知识不是白来的,是我和技术人员两人,日以继夜修改图纸,打磨镜片,历经千辛万苦,才弄出这么一个能看的望远镜。前面,起码作废了十个半成品。官家你轻飘飘一句话,就把望远镜拿去了,当然可以。不过你这是以强权夺去的,你猜我心里,技术人员的心里会不会好受再一个,我虽然家大业大,不在乎这么一点钱,可卖望远镜的钱有着特殊意义,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家境没这么好,为了一个望远镜而倾家荡产了,官家你把望远镜拿去了,那我靠什么吃饭呢”赵煦不傻,虽然他很不喜欢张正书的语气,一个白身,一介屁民,也敢这么和他这个皇帝说话不过,赵煦却明白,张正书是个人才,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章惇听了这话,也皱了皱眉头:“小子,你可是在和官家说话呢”这不是在训斥,而是在提醒张正书注意语气。当然,也从侧面规劝了赵煦,这是个浑小子,不懂礼数,让赵煦下了火气。“官家也是要讲道理的。”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万事万物抬不过一个理字,这个理字,可以影响一国兴衰。好比一个昏君,他不管百姓死活,不讲道理加重百姓的劳役,那百姓不反他反谁隋炀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点,我大宋做得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我觉得还是有点不够。想想农民都很苦了,一年到头来也赚不了几个钱,为什么从他们身上收那么多税而商贾呢,赚钱是农民成千上万倍,可税收额度还是太低了些。我觉得起码逢百抽十五,才能弥补国库空虚相反,如果一个皇帝讲道理,那不敢说其他的,起码百姓也是会循规蹈矩的。”赵煦一开始听得有点恼怒,可听到后面,却不得不承认张正书说得有道理。“加重商税”章惇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要知道宋朝的商贾大部分都是官员的生意,他们会同意加重税赋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了。赵煦也知道里面的猫腻,立即说得:“此事日后再议。小子,钱朕可以给你,说罢,多少钱你肯卖”“既然是官家要,那就给个成本价五百贯吧。”张正书狮子大开口地说道。“可以,朕还要你立下字据,这种望远镜,只能出售给朝廷”赵煦冷冷地说道。张正书笑道:“其实我知道官家你在担心些什么,首先官家可以立下规矩,要买望远镜,必须要有官员身份,而且要五名五品以上的官员作保,一旦望远镜遗失,流失敌国,则这五名官员和买家都要流放。我则把望远镜全都交给朝廷出售,相当于朝廷在我这里拿货,然后出售,多少售价我也不管。我还会在望远镜内部刻下铭文编号,一旦敌国发现有望远镜,可以立即召回望远镜调查”第六百零六章:旁敲侧击听了张正书的提议,赵煦细思了一番,一拍手掌,说道:“不错,这个法子好”要是望远镜泛滥,确实对大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最起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