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7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72(1 / 1)

d间也犹豫了。眼瞅着三月初六越来越近,那就代表着他就要成亲了。成亲之后是和曾瑾菡说好要去杭州一趟的,那这建造帆船的事也要提上议程了。手里有船,才能进退自如,不用再担心受怕。手里有船,才能开展海贸,赚取更多利益。手里有船,张正书才能提前掀起航海时代的序幕,激发出汉人对土地的渴望,驱赶资本去开拓市场没有船,没有能航行万里的船只,这一切都是空话。其实,平心而论宋朝的船只已经很不错了,起码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国家的船只能和宋朝的比拟。要知道,宋朝海贸商贾最远是已经去到了非洲,远超这个时代。宋朝海商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然后入印度洋,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远抵非洲东部。每年春夏季节,风从南方来,一艘艘满载香料、象牙、犀角、珍珠、皮货、胡椒、苏木、硫黄等蕃货的帆船,陆续来到宋朝港口住舶交易;冬季,北风南吹,则有数以万计的宋朝海商驾着满载瓷器、陶器、丝绸、布帛、漆器、工艺品、茶叶、果脯等商货的海船,挂起风帆,从各个港口出发,驶往大洋深处。宋朝之前,阿拉伯商人主导了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与航行,但宋朝时,中国海商与船队开始崛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船舶,从阿拉伯人手中夺走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这里面的利润,可不止是千万贯的。人的本性都是贪婪的,对财富的追逐是永恒的,而阿拉伯人却因为国家内乱、无力维持航线,逐渐让出了印度洋霸主的地位。而汉人则抓住了机会,凭着高超的造船技术,很快就取代了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地位。要知道,自汉朝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就突飞猛进了。诚然,中国的风帆技术确实比西方晚了一些,但中国人一旦拥有了风帆技术,那就像开了挂一样,基本上秒天秒地秒空气。而对船只的研究,也好像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中国帆船独家的翼面型风帆,风力速度更大,多桅杆错配技术,更能确保船只逆风飞扬。这几样技术,西方诸国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才做到。南北朝时代,科学家祖冲之就曾尝试淘汰橹桨,用踏板驱动轮轴驾船,发展到中唐时代,终于由唐朝王爷李皋,开发出了大江大河大湖里专用的车船。从此这种船只几经改良,成为中国内河的主战舰船。后路西方见到车船明轮的时候,还嘲笑中国人学他们,弄得不伦不类。殊不知,这种明轮动力结构比他们起码早了一千两百年这也是张正书这个愤青心中的痛,要是争气一些,汉人的科学技术岂会在明清落后于世界闭关锁国,偏安一隅,只顾着小农经济发展,却忘了观察世界大势。朱元璋虽然驱除了鞑子,可从这个层面说,他是造成中国落后的罪人第六百零二章:理由太强大当然了,阿拉伯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的航海技术也不容小觑。毕竟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里,藏着东西方的各种技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完美契合,再加上阿拉伯帝国进行大规模的翻译运动,文化发展繁盛,诞生出了独特的阿拉伯文明。像古兰经、希腊、波斯和印度等国的历史、文学、哲学和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还有来自中国的造纸术等等技术,都能在阿拉伯帝国找得到。可以说,如果想要在宋朝这时候弄到关于西方的科学,诸如逻辑、哲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气象学、动物学、音乐等学科的书本,还是要向阿拉伯人求购。可以说,巴格达图书馆是东方的智慧明珠,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可惜的是,巴格达图书馆是公共性质的,而中国王朝的图书馆,却是封闭性的,基本不对外开放。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汉人有点敝帚自珍的性格了。当然了,也是从统治角度去看的,只有不识字的百姓才是最好管理的。一旦人开启了智慧,那这些人就会想得很多。念头一杂,那就不好管理了,统治者还怎么坐稳江山因为阿拉伯帝国注重引入技术,所以阿拉伯人的航海船只也不弱,起码在宋朝之前,汉人的船只是比不过阿拉伯人的。但是在宋朝之后,因为看到了海贸之利,再加上专业的管理海洋贸易的“元丰法”出台,造船技术好像井喷一样迸发出来。而阿拉伯人陷入了内乱之中,也没精力去造船了。此消彼长之下,阿拉伯人的海洋霸主地位就拱手相让了。“嗯,要是和阿拉伯人打交道,一定要从他们那里找来几何原本等书,大肆刊印,还要效仿阿拉伯帝国,弄一个大大的图书馆”张正书刚刚升起这个念头,系统的声音就讥笑了起来:“你是不是傻”“你丫才傻”张正书没好气地在心中回怼了一句。“你不傻,怎么忘了本系统了要说到知识储量,哪个图书馆够本系统多”系统呵呵笑道,言语里充满着鄙夷,“怪不得有句话叫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张正书难得老脸一红,他确实忘了系统。其实也不怪他,而是张正书下意识减少对系统的依赖。要是事事都依赖系统,那张正书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就好像打电脑游戏一样,自己摸索和看攻略打,那完全是两回事的。前者非常有代入感,后者玩着玩着就没耐心了。“行了,到时候还不是累死我”张正书愣是找个借口反驳道,“要是都要我写出来,写断手都写不完啊”这倒是实话,要张正书写出一座大型图书馆的书籍来,那确实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即便是花上几十年,都未必能写得完。“笨,你只写物理、化学、地理、天文、数学、经济这些不就行了也不用多写,把关键的几本写出来就好了。”系统毫不留情地说道。张正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不想屈服:“我懒。”“”系统彻底无语了,这个理由太强大,强大到系统都服了。“那你还费这么个劲干嘛”系统都要崩溃了,这人类也太矛盾了吧,根本就是一时一个样张正书义正言辞地说道:“穿越了就不能不做点啥,对吧”“你赢了。”系统投降,但它又嘿嘿笑了起来,“别说本系统不提醒你,那个皇帝来了,还有那个宰相。”“他们来了好事好事,终于能彻底治一治黄河了。”张正书太明白了,这黄河就像女人的大姨妈,时不时来那么一下,还特么让人流血,战斗力当然直线下降了。看看小时候,男孩哪一个打得过那些女孩如果黄河不再定期泛滥,规规矩矩地造福两岸百姓,那大宋的国力会再上一个台阶的。连忙把手中的图纸放好,张正书才装作没事人一样,继续躺在躺椅上,闭目小憩。“皇帝来了你还装”系统有点不解地问道。“就是他来了才要装,不然给他们觉得我很急,那谈判就处于下风了。”张正书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战术而已,可系统却不吭声了。耳边传来一阵声音,想来是赵煦的带御器械们在忠实地保护着他,把“京华报社”都围了起来。“总算是开窍点了,知道带多点人出来了”张正书却装作睡眼朦胧的样子,嘴上嚷嚷道:“吵什么啊,报社之地,是能吵嚷的吗”“哟,张小官人挺威风的嘛”张正书揉了揉眼睛,嘴巴能吞得下一个鸡蛋了,偏生又说不出声音来。赵煦看着小楼上的张正书,也是嘿嘿一笑,算是小小开心了一把,毕竟能把张正书捉弄成这样。这不,“吓得”张正书“连滚带爬”地跑下小楼,低声下气地说道:“官家,这里人多耳杂,随我来吧”把赵煦、章惇、彭元量引进书房之后,张正书又嘱咐了一遍,任何人都不得靠近书房,才总算是松了口气。“你很会享受嘛”赵煦很自觉地坐在了桌案前,很满意张正书这一张太师椅。虽然张正书送了一张顶好的太师椅给他,但赵煦不知道为啥,还是喜欢坐张正书这一张。张正书脸上抽抽,别以为他不知道,现在赵煦在垂拱殿上的椅子,已经换成了这样的太师椅。能坐能躺,还能摇晃。幸亏赵煦没发觉还能助兴床笫,不然咳咳,好吧,张正书想多了。“不是朕说你,你弄这些歪门邪道,算个甚么事”赵煦唯一看不惯的,就是张正书桌案前的那支鹅毛笔了。对了,幸好赵煦不知道张正书还用石墨混合了黏土做了铅笔,不然他更是要气得嘴歪了。张正书也不想辩论,毛笔字确实是一门艺术,但耗费时间不说,还浪费纸张。硬笔书法就好很多了,书写便捷,还节省纸张。第六百零三章:新奇玩意未来的社会,肯定是高效的社会,毛笔字因为效率问题是要被慢慢淘汰的,最终会沦为一种艺术存在。而硬笔书法,则在社会占据主流。这种看破未来的事,张正书自然不会点破,只是笑了笑不说话。赵煦也知道张正书的一手毛笔字惨不忍睹,就连写给他的密信都是用鹅毛笔写就的。不得不说,张正书的硬笔书法比毛笔书法好看多了,赵煦也曾感慨,如果张正书的毛笔字有硬笔字一半,那也能见人了。除了鹅毛笔,张正书是书房里新奇的玩意还有很多。比如那个地球仪,赵煦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但轻轻一波弄,就能转动的球体,让赵煦很是奇怪。比如那望远镜,苏熙已经制成了双筒望远镜,张正书放在了书桌上。比如那能把人照得纤毫毕现的玻璃水银镜子,就放在挂衣服的架子后赵煦好像发现了新世界一样,惊讶地看着那镜子:“这是镜子”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发明了这样的镜子,比铜镜好几百倍。”很显然,张正书毫不客气将这发明专利揽为己有的行为并没有被赵煦他们鄙视,反而好像见了鬼一样。章惇惊讶地说道:“镜子如何能制成这样”“穷究事物的道理,然后利用这些道理,生成新的事物就行了。”张正书也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样的镜子,我也只是偶然发现,然后制成这样的镜子罢了。”“这镜子朕要了”赵煦丝毫不改他“强盗”的特性,大手一挥,恬不知耻地说道。张正书苦笑道:“是,我叫作坊再制成一块等人高的镜子,送给官家。”章惇也眼红了,拉着张正书说道:“小子,老夫也想要一块。”可惜的是,张正书并不买账。“章相公,不是我说,这孝敬官家是臣民本身该做的事,可你只是宰相啊所以这镜子,我不能给你。这镜子金贵着呢,一块巴掌大小的镜子,起码能卖出百贯钱。这么大块的,少说也要上千贯”“老夫买了”章惇眼睛都不眨地说道,要知道他一年的俸禄都超过两万贯了,区区千贯不算事。再加上章家在福建路浦城里也是豪门大户,千贯钱银都不当回事。张正书嘿嘿笑道:“章相公好眼力,这镜子我还没开始量产哩,你就下订单了。成,你把钱送到李家村玻璃作坊,他们会在五日内把镜子送到你家去的”章惇有点不详的预感,心道:“这小子该不会是在诓骗老夫吧”赵煦也有点发愣:“这镜子这般昂贵”“不贵了,铜镜一面都数十贯钱,更何况这水银镜子比铜镜好上百倍”张正书做了个类比,确实,铜镜其实就是钱来的。在古代,特别是在宋朝,入屋盗窃的盗贼最喜欢的东西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面铜镜因为宋朝铜荒啊,铜镜的价钱是水涨船高的能拥有一面铜镜,已经是家底殷实的象征了。被张正书这么一说,赵煦和章惇也接受了这个价格。张正书怕赵煦误会,连忙说道:“官家放心,我是守法百姓,该交的税赋是一文不会少交的。”赵煦最满意的就是张正书这一点,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该是如此。不然,朕是不会饶了你的”“官家,这镜子只是能赚钱,对国家并无多少裨益。我这有另外一件物事,能叫你们大吃一惊。”张正书从书桌前,拿起那双筒望远镜,里面也镶嵌着水银镜子,只不过少了很多罢了。因为是铁制的,入手很沉。不过李家村的工匠手艺确实了得,居然能把两半的望远镜制得严丝合缝,除非摔砸,不然都不会让镜片松动,连张正书都大为吃惊。看着这铁筒制成的望远镜,赵煦一愣,说道:“这物事能对国家有益”不是赵煦不相信,是这望远镜的卖相嗯,是有点难看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嘛,就好像半成品一样,黑乎乎的两个筒子,看起来怪异得很。要不是张正书有望远镜的概念,说不定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啥玩意。这也是汉人务实的地方了,别看这望远镜其貌不扬,但实际上内里却大有乾坤。里面的镜片含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虽然制造不出什么消色差镜片来,但是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倒也能把图像还原得七七八八。这个水平,放在宋朝这回,已经远超世界。能不超世界么,都是后世的基本技术。“我先示范一遍”说着,张正书打开了窗户,举起望远镜看了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