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7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75(1 / 1)

d所以创新不够。但不可否认,我大宋的工匠都很聪明。注意,这种聪明和识不识字是没关系的,只是他们没机会识字罢了”赵煦和章惇都知道张正书在说什么,章惇忍不住打断了他:“你小子的意思是,要教会工匠怎么施工”“对,就在我的技校里。”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只要条件允许,我还不收任何费用,让他们给我打几年工就行了。”赵煦沉吟了一番,才缓慢地说道:“如此说来,这法子可行”“确实可行。”张正书没办法拿出后世的例子来证明,但他信誓旦旦的样子,却给了赵煦很大的信心。“如果可行,那你就放手去做。”赵煦给了一个准话。张正书也明白赵煦是什么样的心思,反正不要钱,试试也无妨。“你说今年黄河将决口,那你可有应对之策”章惇这句话憋了好久了,如此才放出这个大招来。“其实我的法子全都写给官家看了,还是那三板斧,所不同的是挖水库,这个可能比较新鲜。还有筑堤坝,我打算用水泥来修筑。”张正书又拿起了鹅毛笔开始写写画画,“你们看,如果今年夏天有连续的强降雨,那么黄河水位肯定上涨的。黄河水位上涨,对上游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从京兆府、河南府开始,中下游的压力就大了。”张正书眼睛瞥向那地球仪,很轻而易举地就把整条黄河画了出来。“这里,将会是黄河的决口点。”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内黄口方圆百里,是最有可能的决口点。一旦在这里决口,黄河东流会断绝,所有的河水都会奔向北流。洪水泛滥之处,将影响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数百万百姓生计。”“内黄口决口”赵煦觉得不太可信,“黄河东流断绝你小子该不会是信口雌黄罢”“我能拿这种事胡说吗”张正书严肃地说道,“这可是关乎数百万百姓的生死大事”看见张正书一脸严肃的样子,连章惇都重视了起来。“不对罢,即便是在内黄口决口了,黄河东流又如何会断绝”“来看看这个模型,我仿照了黄河的地形地势弄出来的沙盘,对了,这东西也能在打仗的时候用上,不是我发明的,是秦始皇首创,被汉光武帝完善了。这东西要是制作得精细,比地图好用多了。”张正书在书房的角落里,搬出一个一米左右的正方形沙盘,上面制作的是开封府到大名府的山川地形,让赵煦啧啧称奇。“这是我这几天做的,昨天还用来推演来。我现在加点水,让你们看看黄河是怎么决口的。”张正书当然不会说出他在这沙盘上做了手脚。把沙盘搬上书桌,张正书还提过来一个木桶,放在沙盘缺口处。然后,张正书再打来一瓢水,说道:“官家,章相公,请仔细瞧好了。”话音落下后,张正书把这一瓢水小心翼翼地倒在沙盘上的黄河河道处。水流到处,黄河缓缓流淌,流下了木桶里。“这是正常时候的黄河,水流并不湍急。黄河湍急的路段,多半集中在上游。”赵煦点了点头,他虽然没出过汴梁城,但也从朝臣的奏折上、地图中也大概知晓了黄河的情况。看着这沙盘,赵煦有种奇异的感觉,好像在俯瞰着自己的领地一样。这种感觉,是别人没法有的。“回去后,朕定要让巧匠制成一副天下地图来”张正书没有察觉到赵煦的情绪变化,停顿了一下,让“河水”变得少了一点后,才说道:“现在模拟暴雨使得河水暴涨”说着,张正书手中的瓜瓢开始加大了水量,多出来的“河水”开始肆虐,果不其然在内黄口开始崩溃了。溢出来的河水,让大名府周遭变得一片狼藉,用泥沙制成的“良田”被淹没,用稻杆搭成的房屋被冲毁这视觉冲击感太强了,让章惇看了都觉得一阵揪心。第六百零九章:目瞪口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赵煦见到了极富冲击力的一幕,忍不住声音发颤地说道:“果然是内黄口”“我做了好几次实验,发现内黄口这地方很特殊。首先,黄河东流和北流在这里分叉,其次,就是内黄口这里的河岸已经被河水冲刷侵蚀得很厉害了。最后,就是内黄口这里的地势低洼。如果水量暴涨,那么必定会因为疏导不及时而出现决口。内黄口一带的百姓,乃至大名府的百姓,都会受灾。”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而且,影响不只是这么一个。”“还有甚么影响”章惇忍不住问道,他现在已经有点相信了。事实上,这其实是张正书做手脚的结果,内黄口这里用的泥土很松软,然而表面看不出甚么来。只要水量大一点,内黄口就会“决口”了。沙盘虽然能用一定的比例尺造出地形来,但是水流的量并不足以模仿出来,如果不能确定在内黄口这里决口。章惇自然是不明白张正书动了手脚,反而觉得事情真的比他想象得要严重。且不说现在大宋的国库空虚,毕竟刚刚和西夏干了一架,已经掏空了国库,就算是国库充盈,这样的大灾大难,也是很艰难的。赈灾一事,不仅仅要安顿灾民,还要预防瘟疫,以及河水泛滥可能产生的蝗灾。这洪水形成了大面积的河滩与洼地,为蝗虫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地,如果明年干旱少雨的话,那就等于提供了蝗虫生长繁殖的温床。那么可以预见在入夏后,北方大地上就是蝗灾四起,会把无数的农田啃光的蝗灾,比洪水更为可怕好吧,其实章惇也想不到会有蝗灾,但是单单就是瘟疫,就足够让章惇脑门出汗了。至于黄河在内黄口决口的影响,张正书也不说话,而是继续缓缓加水。这时候,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因为黄河带起了大量的泥沙,阻拦住了原先修筑的东流堤坝,黄河的东流断流了黄河从原本的一分为二,变成了奔向北流。“这这这是真的”章惇也是目瞪口呆,他实在不相信眼前的一切。而赵煦也是愣住了,要知道治水大事,是高太后和司马光遗留下的唯一政治财产,即便偏激如赵煦,也不敢轻易去否定这个治水的成果。然而,老天爷就喜欢和人开玩笑,高太后和司马光的政治遗产被证明了是极为愚蠢的。黄河东流,原本就是一个伪命题章惇甚至可以预料到,因为黄河改道北流的事,一大批官员会因此被罢官,流放那时候,大宋的朝堂,又将会经历一次地震。“大自然鬼斧神工,原先就不是人能猜测的。其实,黄河东流、北流,都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多政治倾轧,再多一些实地调研,那么就不难发现,黄河故道也就是北流,除了河道淤塞之外,河道的宽度,河谷的深度,都不是才改流的东流能比拟的。等时机成熟了,自然是要恢复北流的。我们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清理北流淤塞,把灾情减至最小”张正书的话,并没有让赵煦糊涂,反而让赵煦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等等,你说要挖水库,朕想看看,你要在哪里挖”赵煦的潜台词是,他想看到水库的效果。张正书也不含糊,又加了一瓢水,重新形成了“洪水”之后,张正书突然在内黄口附近的一处凹地,用力地戳了下去。奇迹发生了,因为决口而泛滥的洪水,好像突然有了去处一样,打着旋钻入了“水库”里。张正书再用手指划出一条“河道”来,黄河的河水就乖乖的走进了水库里。但很显然一个水库是不行的,但有了效果之后,赵煦和章惇都是眼前一亮。不错啊,谁规定水库只能修一个的一个水库都有效果了,要是多那么几个赵煦和章惇的疑虑尽去,赵煦哈哈大笑道:“不错,很不错小子,你又为大宋立了一功啊”“还是像信上说的那样,我可以不用一文钱,就免费帮朝廷治水。但是,漕运和过河费一定要给我,充当我治河的费用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他之所以要漕运,完全是出于对渠道的考虑,还有对开封粮食安全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张正书还能通过漕运连通整个大宋的水系,从而遍布“黑客”暗探,那时候规划后路也轻松得多。至于过河费嘛,才是能把治水费用赚回来的举措。别看一次几十文钱的不多,可漕运路线上船只多如过江之鲫,估计耗费的钱银,不用十年就能赚回来了。十年听起来很长,但这其实是一项稳赚不赔的生意,看看后世天、朝的高速公路,早就收回成本十几年了,还不是一样设置收费站一样的道理,只要没有年限,这过河费就能一直收下去。等收回了成本,那就是净赚的了。好吧,什么净赚是不可能的,起码在黄河这条不安分的大河上是不可能的。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天下第一,从过河费赚到的钱在每年枯水季都要拿出一部分来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也算是痛并快乐着吧。其实张正书也不打算从这里赚到钱,他只想着不然百姓多受苦罢了。明明有更好的治河法子却不拿出来,如果连累到无辜百姓受灾,张正书是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的。而赵煦和章惇不知道,张正书打算开挖的水库,那里还有百姓居住,而且还有不少良田,要是拿下来,这又是一笔钱。既然张正书不要朝廷一文钱治河,那么这个钱肯定是他自己出了。大公无私到这个地步,张正书家底再厚都有点吃不消,如果没有过河费的帮补,这治河是怎么都进行不下去的。张正书是有钱,但他也不能散尽家财去治河啊他攒着钱,可比其他人有更大的用处。所以,张正书的底线就是,一定要拿到漕运和过河费的权力,不然的话张正书也会去治河,但挖水库、筑堤坝什么的就别想了。通过建沙场、种果树,慢慢来治理吧,反正这是治标的功夫,没有个十几二十年是见不到成效的。第六百一十章:一石三鸟这个事,也是赵煦考虑良久的。说实话,现在朝廷的漕运等同于无,可每年都要往里投钱,这就比较冤大头了。可贸然取消,那些上下其手的官员肯定有意见,都动了人家的奶酪了,能没意见吗可以想得到,一旦这件事在朝堂上拎出来讨论,那将会是吵得比菜市场还要厉害得多但是,赵煦还是咬了咬牙,决定答应了:“朕准了”张正书也有点想不到,他本来还有个折中的方案,现在都愣愣讲不出话来。“你这小子都有觉悟不要朝廷国库一文钱了,朕还舍不得一个净赔钱的漕粮”赵煦此刻总算是有点大气的感觉了,其实他一向都是如此的。想到了张正书的功劳,赵煦反而有点惭愧,一直没能给张正书什么赏赐。这一次,赵煦决定不管怎么困难,都要满足张正书的需求。“官家也不必如此,漕粮毕竟还是要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张正书还是说了一句公道话,“但是嘛,这漕粮我觉得给官员来管理是不妥当的。别处也就罢了,但汴京城里的漕粮,可是关乎一国京都的生死问题,乃是汴京城的命脉所在,岂能交到一群贪官污吏手中”虽然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了,可被张正书冷不防地拎出来讲,赵煦也是脸一红。“咳咳,这个嘛”赵煦都不知道怎么掩饰这个尴尬好,但这也不全是他的问题啊,都是因为他的祖辈一直这样惯着那些士大夫,这下好了,尾大不掉了。“我有个法子,能叫官家不落那些文官的口实。”张正书说着瞥了一眼章惇,章惇就知道了这小子是故意的。“哦,甚么法子,说来听听”赵煦连忙顺坡下驴道,能缓解尴尬就好。“漕粮一事,归属皇城司监督。”张正书的这一个计策,登时让章惇都吓了一身冷汗。“甚么,皇城司”章惇差点没跳起来。张正书却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皇城司监督,掌管着钱银,买多少粮食,由皇城司说了算。漕粮,不再是朝廷到湖广、淮扬一带收购,而是让湖广、淮扬的商贾运粮食到京城,皇城司以市场价格买下来。至于账目,则交给户部来管理,但这户部要学会我创立的借贷记账法,不然这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赵煦却琢磨出了一点味道:“相互监督”“不错,皇城司与百官势同水火,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对方的。一旦有所动作,都会被记录在案。皇城司就不用说了,他们胆敢拿一文钱,怕是官家都不会放过他们吧而那些文官碰不到钱,也无所谓贪不贪了”张正书这个法子真的是蔫坏蔫坏的,一举堵死了所有贪污的路子。除非,皇城司和文官不再对立,不过这种事要是实现的话,估计太阳都能从西边升起来了。章惇却听得犹如天雷滚滚,吓得浑身都是冷汗,心道:“幸好这小子不想当官,要是以他的圣眷,在监督的事上随便来这么一手,岂不是岂不是”其实,章惇也知道张正书的法子是极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最起码,贪官污吏的气焰一下子就被打压下去了。但是,作为一个文官,章惇极其不愿意看到皇城司的坐大。更何况,如果皇城司坐大,什么都要管一管,岂不是在所有文官头上竖着一把剑本来这把剑已经很不让人放心了,现在还加重了权柄,这简直是不能忍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