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2(1 / 1)

d大大增高了。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大宋还是不堪重负。且不说经济负担重,就是稍稍有个天灾,都能弄出几十万流民来。你当宋朝真的想把流民招进禁军、厢军啊是没办法啊,把青壮都安抚好了,那么剩下的老弱妇孺,自然也就没有造反的能耐了。然而,看似繁华的北宋,却是起义不断,甚至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平均下来一年就有一次。很多人都以为宋朝繁华安定,殊不知这也是北宋最黑暗的地方。只有在大城市,繁华安定才是存在的。而在很多地方,却只能在生死线挣扎。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卖身为奴之人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啊人口急剧的繁衍,而土地兼并却越来越严重,粮食分配也严重不均匀。要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还好,要是有什么天灾,那肯定出岔子的。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宋朝对可以耕种土地那种强烈的渴望了,简直是如饥似渴啊偏生宋朝军队掣肘太多,甚至荒谬到要按照朝廷颁下的阵图排兵布阵,能打赢才怪。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宋朝老是对外战争不利了。李行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怔住了,良久才说道:“真的是这样么”张正书冷笑道:“如何有错所以,跳出局限一隅的眼光看,我大宋要打的不是西夏,而是交趾交趾,有良田数十万顷,黄金遍地”第九十章:知我者“嘻嘻”李师师见张正书这么一本正经地吹嘘交趾有多好,实在是忍不住,偷笑了起来。原本还没什么的,张正书觉得自己这个战略意图是为大宋量身定做的。可是被李师师这么一笑,一下就破功了。说实话,美女的“嘲笑”,对男人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张正书就一下子变得自我怀疑了起来:“我说得不对么”李师师慢慢地收敛了笑意,然后才说道:“小官人果然是与常人不同,寻常人哪里知道交趾是甚么地方更别说它是否富庶了”这是实话,如今汴梁城的百姓就好似后世魔都人一样,除了本地人以外,看谁都是乡巴佬。这种优越感,甚至整个宋朝都一样。除了宋朝之外,哪里都是夷蛮之地。这也是独尊儒术的不良后果之一了,任何一个学术没有了竞争对手,那它必定是失去活力的,趋向稳定的。从短期来看,独尊儒术似乎有好处,但是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任何学术被奉上神坛,那它就必定开始走下坡路。儒术自己都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却偏偏喜欢排挤对手,让自己一家独大。后果之一,就最能体现就是在宋朝了。可以说,宋朝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维护地主豪强的利益,崇文抑武,极力打压武人和尚武精神,甚至出现了在前线为国厮杀的英雄,不及在家读书的纨绔子万分之一的谬论。这种情况下,儒家是根本没有对手,理所当然的就开始不思进取了,程朱理学不就是在这土壤里诞生的么这种文化上的心理优势,在宋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是这样的,看任何外族都是夷蛮,因为文化优势太大啊可宋朝偏生忘了一点,文化也是要用刀剑来说话的,看看汉朝,看看唐朝,甚至东汉末年,都能吊打外族。而宋朝呢,基本是被吊打的没办法,军制决定了宋朝军队的孱弱,再好的士卒,再优秀的将领,被文官瞎胡乱一指挥,被监军一通指手画脚,得了,完败。可以说,现在宋朝是个矛盾所在。出海航行过的宋人,当然知道海外天下有多大,但没出过海的宋人却无法理解。眼光局限于一隅,只放在土地上,为了兼并土地,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要不然,宋朝不会这么积贫积弱。是不是很矛盾,为什么看似繁荣的宋朝,积贫积弱这么厉害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从宋朝多如牛毛的起义就能看出来了。宋朝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起义史。中国农民,唯有在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揭竿而起的。这都是因为宋朝看似税赋极低,但是苛捐杂税特别多,没办法啊,朝廷都没钱用了,国库都能跑老鼠了,支出还那么大,怎么办只能剥削农民了啊,农民活不下去了,自然就只能造反了。不过,宋朝的手段还是很高超的,首先知道但凡起义,没有读书人是成不了气候的,所以宋朝优待读书人,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刑不上士大夫。其二,把厢军当成是劳动力,代替百姓徭役。其三呢就是小作坊特别多,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土地依赖。其四,就是在灾荒时,不断把青壮招入禁军,免得他们闹事。宋朝的黑暗,张正书来到宋朝之后,感受颇深。如果是按照历史来说,这其实是无解的。但是,张正书出现了,他有信心凭着系统,把宋朝带出这个泥沼。首先呢,宋朝需要调整方向,不要再纠缠于燕云十六州和河套了,因为本身的积弱,打这两个地方,等于赔钱啊赔钱的战争,是绝对能拖垮国力的。“我只是觉得有必要让朝廷知道,世界之大罢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何必执着于河套我敢保证,河套所能产出的粮食,交趾都能做到,甚至比河套还要多。若是我大宋再不要脸一些,把真腊、占城、大理都灭国了,那国力就更加强大了。”听了这话,李师师突然觉得,这样的张正书像三国时的周瑜一样,似乎不把战争当一回事。这样的人,实在有些可怖。“小官人,你”李师师差点以为张正书真的得了癔症,被那章衙内打得傻了,刀兵之事,岂能这么草率“若是朝廷知道,大理国、真腊和占城,都有大量铜矿、金矿和银矿的时候,你觉得朝廷会出兵吗”张正书可不相信什么温情脉脉的“以理服人”,只不过限于消息不流通,所以这时候的宋人,真的以为那些外国,就是穷山恶水,什么都没的。什么都没的地方,值得去打吗肯定不会去打啊,那岂不是亏本了别人不知道,可张正书知道啊前一世到昆明旅游的时候,他就听说了东川铜矿的大名,而且关键是有一半以上的铜矿,是可以露天开采的。在技术不发达的宋朝,能露天开采的铜矿,就是最大的杀器张正书可想而知,如果朝廷知道了这事,估计就会放弃河套,转而进攻西南了。李师师则好似不敢置信地看着张正书:“小官人,你是如何知道这事的”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大理国铜矿,在东汉时就开采了。”李师师算是服了,像张正书这种“不务正业”,不读诗书的人,居然对这种事这么熟稔,简直就好像一个阴谋家一样,到处怂恿着朝廷进攻别国。这种人,她觉得很可怕。“小官人,奴家算是服了”李师师还以为张正书是英雄一样的人物,却不料他的心大到这种地步,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只是如今天色已晚,奴家就不打扰小官人撰写文章了。”见她委婉地表达了告辞,张正书也不会强留她在这。笑了笑,说道:“李行首,今日之事不过是我一家之言,切勿再传外耳。”他也怕啊,那传说中的“皇城司”,会不会突然请他到诏狱里喝茶。李师师点了点头,再次带起了面纱,然后再施了个万福,便走出了前堂。张正书看着她婀娜多姿的背影,心中想着:“看似仰慕英雄的李师师,也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想到这里,张正书突然大声地说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第九十一章:明日登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李师师也听到了这句话,也跟着喃喃跟着说了一句。“姊姊,你可算出来了”若桃看了看天色,忧心忡忡地说道:“再不回去,怕是要被骂了”李师师笑着看了看若桃,然后说道:“我们回去罢。”来财有点怔怔地看着她们,一时间像丢了魂一样。“哎哟”突然,脑袋上一阵生疼,扭头一看,原来是张正书用折扇敲了他脑袋一下。“看什么呢,这么入迷”张正书揶揄地笑道。“没看甚么,小官人”来财明显不会说谎,眼神闪躲的戏码,肢体上的动作都把他出卖了。张正书看着还没走远的李师师和若桃,意味深长地说道:“原来是思春了,问题是你小子才十岁啊,要不要这么早熟,我替你寻个小娘子”“不不不不”来财认真地说道,“小的现在还养不起”“你倒是想”张正书笑骂道,“去把我书房里的那姓赵的小子叫过来吧,然后把一些糕点包了,给他拿回家去。怪可怜的这小子,难得他有股拼劲。不是不说哈,人家也才十四岁而已,出身说不定比你还差,人家都在努力向上读书学习。你呢,跟了我做书童这么久,论语都没读熟,你羞不羞啊”来财脸都涨红了,其实他也没进学多久,做张正书的书童,也是近一个多月的事。之前,管家张通见他憨厚,赏识他,教了他写几个字,算几个数罢了。然而,人家赵鼎是自幼打下的基础,这怎么比得了“小官人,小的不是不用功,而是”张正书也知道,这不能怪他,挥了挥手说道:“算了,你去做事吧”来财满脸羞愧地离开后,张正书摇了摇头,心道:“张家庄的那些小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送来,我好让那些秀才,轮番给他们启蒙,然后有天赋的培养成编辑,没天赋的去做活字印刷”就这张正书盘算的时候,宅门的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又怎么了”张正书心生疑惑,然后把折扇一别,走向宅门处。还没走到,就听到了张根富的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这宅子,怎么就变成什么京华报社了”听到张根富的声音,张正书就想起来了,确实,他要办报社的事,没有跟张根富说过。张正书记得他只是说要用这宅子赚几万贯而已,至于怎么赚,还真的没跟张根富说过。一时间,张正书也有点愧疚。“咳咳,这是我要办的报社。”张正书主动拦下了责任。张根富抬起头一看,见到是张正书说话,这气好像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吾儿,你这是弄些甚么这宅子是家宅,让人进进出出的,成何体统啊”语气放缓的张根富,不像是责怪,倒像是在抱怨。张正书说道:“我们进书房去说”他瞥了一眼后面,却发现管家张通后面,跟着不少八九岁左右的小孩子。张正书就知道了,他的要求已经传回了张家。“这些孩童是”张正书问道。“小官人放心,都是张家庄的孩童,已经签了契约的”管家张通连忙解释道,怕张正书有不满。其实,张正书也猜到了,只要他有要求,哪一次张根富不是尽力满足的不要说买几个孩童做僮仆了,就算是要天上的月亮,估计张根富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张正书的。只可惜,惯子如杀子,宠溺太多,后代肯定不成材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正书才有机会穿越啊。“小官人,我先告辞了”这时候,赵鼎在来财的带领下,正向宅门处走来。见了张正书,认真地作了个揖,行了个礼。张正书也还了一礼,说道:“回去后,认真考虑考虑吧。”“嗯”赵鼎离去后,张正书才和张根富进了书房。“我做的报纸,在这”张正书把报纸拿了一份,递给了张根富,然后把他的计划一说。听了张正书的赚钱大计之后,张根富才叹了口气,说道:“吾儿想做就做罢,要钱为父这有”这做报纸,赚不赚钱的,张根富也并不奢望,只要张正书不要再去惹事就行了。张正书也知道,跟张根富说报纸能赚钱,怕是他不相信的。因为他的思维已经老了,根本不相信除了种田,放钱以外,还能赚大钱。然而,张正书所知道的赚钱办法,就有几百个。可惜,跟他便宜老爹张根富说的话,估计他是不会彻底相信的。不过没关系,张正书把报纸弄起来之后,张根富就明白了。只是,张根富这次来汴梁城,不是跟张正书说这件事的。“吾儿,我已与那老友曾文俨约定了,明日便上门拜访。你且好好拾掇一番,明日与我一同上门罢”张根富红光满面地说道,张正书知道,在他看来这事差不多就已经定下来了。也是,天底下没有比张根富和张秦氏对他更有信心的人了,可是张正书自己没信心啊。“也不知道那曾小娘子是否收到了书信,至今都未曾回信”张正书无奈地说道:“知道了”“是了,我已经吩咐管家备了礼物”张根富乐得咧嘴一笑道,“我那老友虽不缺这些个物事,但总不能失礼于人”张正书却早已神游天外,他在想,若是曾家小娘子发现相亲的对象是他,会是什么反应呢“怕是会很尴尬吧要不要当成不认识呢应该不成的,她的智商那么高,我的演技估计瞒不过她的眼睛。再说了,我之前的事,说不定已经被她知晓了”张正书也知道,一个多月以来,自己已经成了汴梁城的名人。现在虽然热度退却了,可是在青楼争风吃醋的名声却落下了。“唉,那倒霉蛋做的孽,却要我来承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