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5(1 / 1)

d是知道的,现在的棉,可是能和丝绸平起平坐的布料,甚至在冬天的时候,汴梁城中的豪奢之户,以穿棉衣为荣。如果张正书纺织出的棉料,再弄个成衣厂,做成一件件成衣,那利润啧啧啧,是种田的十倍,甚至百倍这样看的话,给这样的工钱不带不亏,反而大赚特赚。想想看,青壮去伺候棉花,妇女到纺织厂、成衣厂做工,一张租契就买断了他们未来十年,工钱还只是区区两贯一个月,岂能不赚当然了,张正书也不是什么黑心商人,效益好了之后,肯定会给他们提工钱的。只是这样的计划,张正书觉得管家张通理解不了,所以只字未提,只是说道:“通叔,你且宽心,我自有主张。对了,通叔可有渠道,往岭南、闽南一带,与我寻来一种叫白叠子的种子”“白叠子”管家张通有点发愣,“这是何物”张正书也有点惊奇,难道这个时候的宋人不知道棉花翻查了一下系统里面的“种田术”,他才说道:“这白叠子,原是高昌、天竺传来之物,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发,名曰白叠子,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是了,唐人又称其为白叠布、木棉裘”这么一说,管家张通恍然大悟:“小官人所说的,可是南货”“南货”张正书想了想,“我不甚清楚,但其如稻谷般高,结果为白茧,白茧可织布。”管家张通点了点头:“那便是了,只是此物只在岭南,移植至汴梁,恐不能生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货虽贵,可万一歉收,岂不有亏”对于这个顾虑,张正书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事实早就证明了,后世北方产的棉花,远比南方要多,更别说汴梁城外的农田了,基本都是黄河的滩涂,土地肥力充足,种棉花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况且,在后世中国的河南,也就是开封府所在的地方,正是棉花产量最高的地方。因为河南一带地势平坦,秋雨少,日照充足,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通叔,你不必担心,白叠子肯定能长成。”张正书笑道。管家张通很想拒绝,但见到张正书如此自信,他很识趣地闭上了嘴。就跟张根富一样,即便反对也没用,该做的事情,他一样会做的。管家张通做了张根富好几年的书童,早就明白了张大官人的尿性。这张小官人是他儿子,自然是一个饼印印出来的了。管家张通无奈地坐在车夫旁边,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心道:“小官人莫要把张家败空了才好”在他看来,今天的张正书不是在种田,而是在散财。以至于那些佃户后来,都把张小官人当做善财童子那样看待了,差点没供起长生牌位来。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地主豪奢对佃户这么好过,不仅不收租了,还给丰厚的工钱,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没办法,这时候的宋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资本家的压榨,如果知道了,他们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没办法,整个宋朝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社会模式里,还没出现过大量雇工的状况,所以这些佃户也很难理解这个事情。在他们看来,张正书给的工钱,比他们辛苦种地要多得多,何乐而不为呢张正书看似败家的背后,其实恰恰是迈出了资本家的第一步剥削,而且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剥削,被剥削的人,还对他充满了感激。第三十一章:难做事张正书知道,要把棉花推广开来,必须先大赚一笔,然后就有跟风的人了。事实证明,只要一个模式能赚钱的话,中国人是立马就能“山寨”的。千万不要质疑中国人的跟风能力,只要是能赚钱的事物,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飞快的。而且,当赚钱的本事捂得越紧,就越多人会眼红,不顾一切来窃取“机密”,想尽一切办法来跟风。这就达到张正书的目的了啊,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如何快速推广棉花种植况且,种田的收益并不高,发动北宋农户种田,这才是张正书想做的事。然后呢,张正书就开工厂,收购农户种的棉花来雇人织棉布。啧啧啧,多好的节奏。至于纺织机卖不卖呢卖,当然卖,但张正书卖的是脚踏三锭纺车,不是水力纺织机。要知道,一个人力,一个水力,差别还是很大的。然而,就是这样遮遮掩掩,才能激发中国人的求知欲,真正把机械大于人力的思想给传播出去。中国人太重实利了,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好处的事情绝对不干。从中国人的信仰就可以看得出来,神也拜,佛也拜,满天神佛没有一个不拜的。但是要说真的信哪个,还真的就不一定。如果一个官能带给百姓好处,甚至把这个官塑造成神,那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当然,宣扬机械比人力好的思想,估计会被儒家盯上的。这种东西,很容易被视为是“奇技淫巧”,要被打压的。儒家认为:“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二者大同,但技据人身,巧指器物为异耳。”“奇技淫巧,典礼所禁”,对技术的拒绝这种观念源于道家,后来被儒家所吸收了。道家认为,这种“奇技淫巧”会破坏人心的淳朴和纯洁,人若追求机巧的机械,必会做机巧之事,做机巧之事,就会有机巧之心。有了机巧之心,人的心灵就不那么纯清了,人就容易进入急功近利的境地。而人心不纯洁,则天下也就不可能纯洁。所以道家认为,即使有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也不应当去应用,因为对于技术的运用会破坏人心的淳朴和纯洁。是不是很荒谬在张正书看起来就是荒谬至极,如果没有技术更革,人类不还是穴居于洞,茹毛饮血,如同野人但是,这种思想,却在中国很有市场。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宋代,这种思想都是主流因为儒家成了主流。在中国,孝道道德学问能力这个公式,已经根深蒂固,没有觉得不对。要是有人奇技淫巧,机变械饰,那这人肯定就是怀诈机心,是不道之人。不道之人该怎么样当伐之诶,明白了吧,就是这么不讲道理。所以,想要在宋朝发明一些机械,还是得小心翼翼的,要做好舆论宣传才行。就好似后世米国总统上台一样,总是喜欢打仗。为什么因为打仗好啊,不会有那么多阻力。但是,如果想颁布一条法令,想改变一种状况,那估计没个几年的扯皮是不行的。在宋朝也一样,想要发展工业对不起,儒家这座大山能压死你。不过,张正书先从衣物、农物入手,阻力会小很多。起码棉花这个东西,大宋朝廷是不会拒绝的。因为宋人能御寒了之后,冬日就不怕北边契丹、西北的西夏入侵了。更何况,有种东西叫棉甲。棉甲价格低廉,内衬铁片足以护住要害不被箭矢所穿,还能防止刀砍枪戳,实在是战场利器。多层棉花压实了,劲矢不能透,还不影响马上的灵活,这样的铠甲,最是适合宋朝军队了。如果有这样的棉甲,即便是不能负重的驽马都能上战场,那宋朝的战斗力会提升一个很高的档次。而契丹、女真,甚至蒙古人的骑射,基本就没什么用处了。想是这么想,但具体操作到做军用铠甲那一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毕竟私造铠甲在这时候可是死罪来的张正书可不想造反被杀头的而且即便进献给朝廷,也要看时机。现在朝廷里制作武器的东、西作坊、弓弩院、军器局等等,都被贪官蛀朽了。不除贪官,别说棉甲了,就是铁甲也如纸糊一样,拿刀一砍就破。“难啊”张正书突然感慨了一声,想在宋朝做点实事,还是太难了。“我费这么大劲干嘛呢,做一个逍遥的二世祖不就行了吗,金兵打来,我跑到江南去,继续逍遥快活的”想是这么想,但张正书心中却总是有些不甘心。“我有系统在手啊,说不定真的能改变宋朝命运呢”来财不明就里,傻呵呵地问道:“小官人,还有什么事能难得倒你吗”张正书知道,跟他说出实情,来财也无法理解。北宋承平太久了,他们不知道战乱有多恐怖。“我是说,想了解一个人的心很难,比如说和乐楼的李行首”不知为何,这句话张正书竟然脱口而出了。来财一愣,他也到了懵懵懂懂的年纪,虽然出生农家,但这事也开始觉醒了:“小官人还想着李行首吗,不是她害得你被那小衙内给”张正书老脸一红,跟才十岁不到的小屁孩说这个,实在有点不合适。“咳咳,男人嘛,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张正书打个哈哈,想要混过关去。然而来财却很认真地想了想,说道:“小官人,小的觉得你说得没错,小时候我想要个纸鸢,我爹爹不肯买。到现在了,看到别个在放纸鸢,我还是想要个纸鸢。”这话一出,在马车外的管家张通笑出了声来,连带那马车夫也笑了。来财有点莫名其妙:“这有甚么好笑的”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你还小,不懂”“小官人,你也不算大啊,也就比小的大五岁而已,难道你很懂了”来财这话,把张正书臊红了脸。他们在谈风花雪月之事,谈美妓花魁,来财却以为是在说得不到的东西。“闭嘴,回去罚你抄一遍论语”“啊”来财不明所以,委屈巴巴地低下了头,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第三十二章:太奢侈了颠簸的马车,一路小跑回到了张家宅邸之中。然而,张正书却差点没被颠得吐了。从来没有晕过车的他,第一次觉得,坐车也是种受罪。“什么时候能抽中一个冶金术啊,弄几根弹簧出来,不然真的能被这马车给弄得欲生欲死的”张正书在心中狠狠地吐槽了一番,“这还是什么大户人家呢,一辆好一点的马车都没有”其实这就很冤枉了,但凡一个男子有一匹马,在宋朝已经是高富帅的象征,相当于后世拥有一台宝马车了。哪怕是最劣的驽马,那也相当于宝马最便宜的那辆车啊再差,不也是宝马这时候的马价,非常昂贵。昂贵到什么地步呢一匹最劣的驽马,也要十贯钱。别以为十贯钱没多少,一般的宋朝家庭还真的就一下子拿不出来。这种驽马,只能骑一小段路,而且还不能跑太快,不然马撑不住。拉车什么的,根本想都不用想。这种驽马,买回来就是拿来炫耀的就好像后世买二手跑车一样,平日里开着心疼,但为了炫耀,充门面,没办法。稍好一点的马,要价都在二十贯钱以上。最好的马,千金难寻。而张家这一匹马还算不错了,口齿好,脚力健,而且不过四岁而已。买回来,足足用了百贯钱。这还只是买马的价格,不包括养马的价格。喂这种马,不仅需要草料,还需要喂养大豆,让马养膘才行。算一算,一年下来养马的价格,都在十几二十贯左右了。这个钱,足足能养活六个大汉。宋朝真的是缺马吗并非是宋朝缺马,而是宋朝自己根本不想养马。养马的费用太高昂了,养一个骑兵的钱,能养十几个步兵。再加上宋朝皇帝大多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又怕花钱,所以宋朝的马不增反减,而且质量堪忧。要是中原地区真的想养马,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汉代为了反击匈奴,足足花了几十年的时候养出几十万匹马来。要知道,汉初的时候财政有多凋零,国库能跑老鼠,汉高祖都配不齐一样颜色的四匹马。但后来呢汉朝不一样拉起了一支庞大的骑兵来更何况,如果是汉初的时候,汉朝的版图,比北宋都要小,起码南越、闽越都还不是汉初的疆域。这种情况下,汉朝都能养出一支庞大的骑兵,宋朝为何不行一样是没有了河套,一样要龟缩在长城内,汉朝能反击匈奴,宋朝却要被吊打说到底,还是朝廷不想养马罢了,以至于马价一直居高不下。说完了马价,再说说马车。这马车不得了,已经是顶配了除了比不上皇帝的龙辇凤舆之外。这雕工,可是木匠的精心之作,瞧瞧车窗上面的镂雕就知道了。还有做工,完全是用最上乘的木料做的。但是,没用啊,哪怕是车内铺上了厚厚的毯子,也没办法减轻颠簸。所以后世很多电视剧里有这么一个场面:某人在马车里喝酒,还滴水不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减震系统的马车,坐上半天,骨头都能颠坏掉。所以,汉朝那么多官员喜欢坐牛车,因为牛车走得慢,舒服啊活动了一番差点被颠坏的骨头,拍了拍有点晕乎乎的脑袋,张正书才歪歪曲曲地走进了家门。“还愣着作甚,不快去扶着小官人”管家张通有点恨铁不成钢地对来财吼道,来财这才反应过来,扶着张正书慢慢走进了家门。此时,已经夕阳西下,倦鸟回巢了。“小官人,官人请你过去食饭”一个养娘急匆匆走来,低声对张正书说道。虽然宋朝已经有一日三餐的说法,但第三餐并非是晚餐,而是夜宵。总的来说,这一顿饭,还只是第二顿饭而已。“知道了”张正书示意来财不用扶了,自己慢慢地走到了偏厅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