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章(1 / 1)

律风叹息一声,等台风结束了,我一定请他吃顿饭。瞿飞闻言,笑道:怎么?感谢敬业记者发回前线报道?不全是律风说,建乌雀山大桥的时候,他来采访,我对他太冷漠了。虽然丁鸿达再来乌雀山,律风当过全程导游,给他仔仔细细讲述了乌雀山大桥的建设精髓。但是,结束了采访后,丁鸿达写的专题报道,极尽赞美之能事,看得律风印象深刻。一来一往,好像还是律风欠了账。瞿飞听完一笑,这算什么啊!丁鸿达当初跟在我师父旁边,我还赶他走、叫他别影响我们工作,这小子一点儿不记仇,还是眼巴巴地跟在我们后面,就想知道曲水湾大桥的事情。估计,他早习惯我们这群建桥的人脾气有多坏。果然,瞿飞也没能对记者温柔。他天天接触网络的新生事物,对记者充满误解和偏见。要不是丁鸿达脾气好、会说话,怎么可能从他手上得到曲水湾大桥的专访材料。惨兮兮的丁记者,先从瞿飞这个大糙汉手上磨炼过,又怎么会在意律风的冷落。律风听着瞿飞聊丁鸿达,对这个记者的认识多了几分。看起年轻,说话做事却沉稳,还极富创意。丁鸿达对桥梁的喜爱,远远超过了他工作范畴,可能这也是促使着他在台风前线直击利苏席卷跨海大桥的原因。屋外狂风骤雨,能听到砰砰砰的回音。项目组办事处的大楼不高,竟然感受到微微震颤,仿佛火车在楼旁呼啸而过,连窗户都在颤抖。台风登陆了。瞿飞一句话,宣告了利苏来袭。没等他调侃几句,电视机忽然歇菜,会议室重回漆黑。哦豁!哎呀!停电了!一片黑暗的会议室,重新变得热闹又吵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照出眼前小片光亮,没有电视看,还有手机信号保证消息畅通。律风打开手机,就见到无数短信弹了出来。他还没一一阅读防台提醒,殷以乔的消息就发了过来。停电了。师兄的担忧永远及时,你们还开会吗?律风抬头看了看周围亮起的微弱光源,连翁总工都在刷新网络,获取最新消息。可能要。律风不是很确定,等雨势变弱,我们就要出门检查。台风对普通居民来说,不过是一场狂风骤雨。对他们来说,却持续不断,无法松懈的重要工作。事前加固,事后检查。熬过一夜的工作,并不会因为台风来袭,就放松下来。律风紧绷的情绪,渐渐放松。他跟殷以乔用文字聊起新闻直播里的画面,还有差点被风吹走的丁鸿达。打着哈欠聊天的人不在少数。翁承先确认了台风会持续两三小时后,便说道:大家都回宿舍休息吧,保持手机畅通,等台风结束了,我们再集合。会议室彻夜未眠的人群,慢慢往办事处临时的休息间走。为了方便这群彻夜驻守南海隧道的人,办事处的休息间,像学生宿舍一样摆放着高低床,供他们临时休息。律风困得不行,还是在补眠前给殷以乔打了电话。你们工地怎么样?他问应该没事,博物馆很牢固,广场还没开始铺可惜那些小树苗了。殷以乔的声音带着遗憾道,它们可经不住这么大的狂风。综合旅游区移植了不少树苗,等着三五年后长成参天大树,供游客乘凉。可惜,台风一来,三人合抱的大树都会被吹断粗壮的枝丫,更不用说那些刚刚种下的小树苗了。律风捧着手机,倒在床上,听着殷以乔惋惜树木、感慨宝岛幸好提前检测了隐患建筑,很快沉入梦境。梦里有树有桥有狂风。等他被瞿飞叫醒的时候,手机都滑进了被子里,早就挂断了通讯。起来了。瞿飞眼神疲惫,也不知道休没休息,师父说先去看看桥,咱们再休息!立安港的大雨没停,雨势小了许多。工程师们撑着伞,穿着雨衣走出办事处,直奔不远处的跨海大桥。漆黑的天空,变回来滂沱暴雨后的灰蒙蒙。好在台风中心离开了立安港,足够他们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好好检查超强台风后的桥梁。桥面留下了淤积的泥沙,工程作业船的甲板上也满是泥泞。清扫工作和检测工作同时进行。再大的风,也挡不住一群焦急的人,扛起仪器设备、穿上安全防护,走上跨海大桥。翁承先站在跨海大桥前的工地上,等候着前方检测人员的汇报。律风站在他身边,见他拿着对讲机,走进了高压水枪冲刷后的高速公路桥面。湿褐色泥土,仍存留在缝隙里,他抬手一抹,手掌里尽是浅浅的海底泥沙。对讲机传来无数检查完毕没有故障的声音。翁承先愣愣站在原地,与跨海大桥共同矗立。整整五个小时的紧急检查,证实了南海隧道跨海大桥、人工岛、宝岛区域没有一分一毫移位,更没有任何的损伤。正如丁鸿达在新闻直播里传来的画面那样南海隧道面对台风狂浪,无所畏惧。检查完毕之后,所有人站在跨海大桥前端,聆听翁总工的讲话。他拿着话筒,站在雨中,感谢所有建设南海隧道的同事们、朋友们的帮助,也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注。新闻电视台的记者,正在将这一幕报平安、壮士气的讲话,记录在摄像机里。利苏,是南海隧道建设过程中遭遇的第一个超强台风,当然,它不会是最后一个。从今以后,我们依然要建好桥、守好桥,完成、完成南海隧道的后续建设翁承先说着说着,忽然哽咽起来。他擦着眼泪,几乎没法继续说下去。老人家红了眼眶,就很难平复情绪。瞿飞赶紧上前一步,接过了师父的话,接下来,我们要打起精神,做好准备,为南海隧道的建设团结一致、开拓进取!记者的采访还会继续,瞿飞留了下来,律风则是陪着翁承先回到室内。翁承先接过律风递来的纸巾,难为情地摇了摇头,说:年纪大了,多愁善感。以前我们没有这么好的桥,更没有这么好的设备。现在你看,再大的台风,我们都扛过去了。我心里啊他叹息一声,摆摆手,我心里高兴。刚才我见到桥上留下来的那些泥印子,就觉得好像是他们乘着波涛而来,亲自检验了跨海大桥,伸手摸下的痕迹。翁承先仍有泪水过后的哽咽,桥没事,桥很好。我啊,高兴。他没有说他们是谁,只是拿出了工程安排,红着眼眶仔细谋划后续的进度。可是律风心中,隐隐觉得自己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那位素未谋面,执着了南海隧道一生的上任总工。是96年大台风吹垮桥梁时,与翁承先同样年轻,却牺牲了的桥梁前辈。还是千千万万,为了中国桥梁奉献了一生,也没有等到南海隧道建成的人们。狂啸而过的台风,好像他们大笑归来的声响。他们的灵魂裹挟在穿桥拍岸的白浪里,波涛如山,磅礴宣告:我们见到了,桥,修得很好!第54章 让他们瞧瞧台风过去半天, 南海隧道宣布完好无损。台风过去一天,受灾省市完成了紧急救援。台风过去两天,立安港拨云见日,天气晴好。南海隧道建设团队, 终于可以放心轮休, 一群台风前后连轴转的工程师、建设者, 得到翁承先许可, 先行休息。桥梁没有受损,他们被台风惊扰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律风满脑子睡觉,走在洪水泥泞、高压水枪冲洗的街道,都浑浑噩噩的。他还是太不能熬了。律风想起瞿飞活蹦乱跳的样子,感慨这人不愧是一米九的大体型, 熬夜的能量都比其他人充足。临近中午, 殷以乔站在综合区建设工地,收到了一条消息回来了, 我睡觉。简短得透着疲惫,看得殷以乔无奈一笑。余工跟殷以乔搭档几个月, 还没见过他这么温柔的表情。他手上拿着要递过去的表格一愣, 直到殷以乔收好手机,恢复平时一脸冷漠精英模样,才回过神来。殷先生,您看看, 这是这次台风受损的部分,我都做好统计了。综合旅游区的建设, 并未受到什么严重影响。主要是因为余工是本地人,常年台风暴雨折腾出来的老建筑,殷以乔做防台加固, 很多东西不清楚,他都能做得极为迅速。只可惜,移植过来的小树苗没法救了。时间紧迫,也只能来得及把树苗固定上防风链,最后他和余工检查现场,树苗折断的折断,只剩下一地狼藉。幸好,残枝没有飞出去砸物伤人,工地也没有什么严重损害。殷以乔清点了破损扭曲的钢管架子,重新核实了采购物品签了字。这两天辛苦余工了。台风过后都不容易,等大家场地清理完毕,该休息就休息,有老家受了灾的,可以批假回去救灾就让他们回去吧。工期不急。余工接过清单。殷以乔是他见过做好说话又最为悠闲的建筑师。别人都赶天赶地恨不得立刻见证自己的设计作品诞生,殷以乔却像雕琢艺术品一样,保持着英国式的安排,从来不催工期。换个人,政府都该跳脚了。可偏偏这是殷以乔,又偏偏是为了南海隧道修建的工程。余工见殷以乔要走,随意笑道:这个点,殷先生又去看跨海大桥啊?殷以乔微微挑眉,想起平时自己眺望的人已经回去睡觉了,嘴角自然地勾起笑意。不,我回去休息。您也早点休息吧。台风过后的街道泥泞,好在工地和酒店不远。殷以乔没有开车,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雨后湿滑的街道上。立安港防范工作做得不错。近两年新建起来的楼房,充分具备抗击台风的能力。即使是利苏这样的狂风,也不过是吹折了树枝,吹来了泥土。殷以乔常年在英国,极少去气候恶劣的地方。他没有见过那么可怕的台风,也没有见过那么迅速的救援。阳光下,无数穿着工作服的市政工作人员,正在立起警戒,重设临时标牌。利苏过境才两天,这座繁忙的城市,已经习以为常地回归了平时的生活。以殷以乔的认知,遭受重大灾难后,恢复速度如此快的国际例子几乎没有。好像刮过立安港的不是一个16级超强台风,而是一缕清风。没有长期住在国外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的感慨。救援效率、复原速度,都代表着一座城市核心保障能力。在立安港,不会出现烂了半年还没人管的路,更不会出现台风损害后无人问津的电桩。殷以乔绕过正在用起重机吊起断裂树干的施工队,升起一种与他们奋斗在一起的荣誉感。即使他没有奔向南海隧道,也清楚知道那座矗立的桥梁,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它代表的超凡技艺,将会震撼整个国度。酒店客厅亮起柔和灯光。殷以乔正打算趁律风睡觉,处理一下邮件、文档,却听到了卧房里轻微的新闻播报声音。他想也没想,打开房门。就见到裹起的被子闪着亮光。不要在被子里玩手机,伤眼。殷以乔随手开灯,顺便帮他打开电视,调到新闻频道,看新闻就起来看。小睡一觉后醒来的律风,终于关掉手机,懒洋洋地爬起来。他熬了两天夜,中途虽然休息了两三个小时,也止不住困倦。但是,人越困,反而越不需要睡眠似的,整个人沉在梦境,依旧是满脑子桥梁海洋。他睡了不到一小时,又忍不住刷起台风相关新闻。翁承先说的那番话,始终盘旋在律风心中。中国桥梁的发展,就像整个广阔的国土遭遇般,从外国把持、到全国人民倾尽所有,终于重新掌控了自主权力。老一辈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不少代价,他们今天才能在南海上架起这座隧道桥。而律风深深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疲惫与困倦,使律风依靠在床头看新闻。电视机里播放着遭遇台风袭击的省市防台抗洪情况。在南海隧道全体成员抓紧时间检查大桥时,市政、应急、机关、武警各部门正在清理着城市里广告牌、树木、标志牌折断,迅速恢复了供电,并且快速排出涌入的洪水。这些画面之中,永远不缺记者的采访。他们采访的对象,无论是穿着背心短裤的老大爷,背着书包的小学生,面对采访镜头都没有任何惊恐。风很大,台风来那天确实很害怕。但是早上起来,就看到政府的人开始清理树枝和垃圾了,忽然觉得也没什么好怕的。我见过好多次台风了,风大了点,石头还砸得哐哐哐的,可是我一点也不怕。也许只有生活在安宁年代,有可靠保障的人们,才会面对16级超强台风,说出不怕。新闻播报里,往来行人与抢修队伍各自保持着界限,又和谐融洽的同框入镜,看得律风精神一振,驱散了他不少多愁善感。中国确实遭遇了太多苦难,人民也经历了无数磨砺。但是自怨自艾和忧伤哀愁改变不了过去,生活必须得向前。律风抓了抓乱发,掀开被子站起来。走,我们去吃饭。他捞起裤子外套,吃完顺便看看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