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2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22(1 / 1)

d。再加上张正书从系统那里抄下来的医学理念,他们或许能自成一派,把中医里的手术,发扬光大。江南和流求同时在开发,所不同的是,江南多人,而流求少人;江南的模式是粗狂的放养模式,而流求有着张正书的详细规划,甚至哪里适合建立城市,哪里适合耕田,哪里适合种果树都一一规划了出来。赵煦自然不知道这件事的,他的主要目光,还是集中在两季稻上,想打多点粮食,缓解一下人口压力,增加一点钱粮,能和西夏、辽国对峙下去。第九百三十七章:消息最灵通的没有计划生育的宋朝,一切冗兵、冗官、冗费的根源,还是建立在人口膨胀太快的基础上。没办法,之前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这样,拥有这么多的人口,拥有这么庞大的市场。这人一多了,粮食就立马紧张了,盐也紧张,甚至铜钱也紧张了。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积弱的缘故了,空有这么多人口,却不知道怎么运用啊一旁的彭元量,看着感慨的赵煦,突然觉得赵煦太累了。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着怎么把大宋治理得更好。赵煦站起身来,突然问道:“彭元量,如果你说,辽国攻破了雁门关,那该如何是好”彭元量一愣,完全没想到赵煦会这么问。“陛下,大宋洪福齐天,辽国不过狄夷,何德何能可以佔据中原小的认为,绝无如此可能”彭元量确实是不相信的,在正史上,金兵南下之后,怕是很多百姓都不相信,北宋就这么完了。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毁了大量的城池,掳走大量人口和金银财宝,宋人才惊醒过来,原来没有强大的武力,经济再繁荣,也不过是肉案上待宰的肉。赵煦可没有彭元量这么乐观,他做这个皇帝啊,向来是如履薄冰的。无他,因为他老爹宋神宗,让大宋跌宕起伏了好一段时间。为了维稳,高太后和司马光这几个守旧派,又“倒行逆施”,虽说是稳定了局势,但大宋面临的情况,并不比宋神宗那会要轻鬆,甚至西夏每年咄咄逼人,赵煦早就怀恨在心了。这不,一亲政赵煦就狠狠教训了一番西夏和吐蕃,只不过这仗是越打越难打了,现在辽国又掺合进来,三国大战之下,形势更是复杂万分。现在,三国都是内心打鼓,也想就此罢兵不打了。但三国又各自忌惮,西夏忌惮大宋钝刀子割肉,慢慢地把自己磨死;大宋就怕和西夏、辽国同时决战,这就要亲命了,大宋再厉害,也扛不住两国轮流来抡啊现在这样,还是辽国没出力呢,要是再出力一点,大宋就撑不住了。辽国也怕啊,怕一收兵,大宋就把西夏给佔了。有了养马地的大宋,那绝对是辽国的心腹大患,莫大的威胁三国各怀鬼胎,现在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大宋现在处于守势,西夏也喘过气来了,磨刀霍霍的准备夺回天都山、横山。而辽国,因为耶律洪基的身体,暂且鸣金收兵,但还是在雁门关外囤积了重兵。别看汴梁城现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但看看商贾脸上的愁云就知道了,这大战啊,绝对是一触即发的。为什么呢你想啊,这天底下消息最灵通的是谁商贾啊,他们中间有走私到私榷的,肯定知道宋辽大战已起。虽说,这榷场还不曾关闭,但谁也说不准啥时候就突然关了对吧再说了,打仗了,对商贾是最不好的。虽说,有一部分商贾能发战争财,可更多的商贾,货都是砸手里了。所以啊,这天底下最不盼着打仗的,就是商贾了。一打仗,刀兵无眼,兵丁如匪,这都指不定万贯家财都被洗劫了所以啊,这明眼人都着急呢,深怕这宋辽和谈,谈不出个结果来。事实上啊,这还真的谈不出一个结果来。本来嘛,辽国军事讹诈惯了,还想来这么一出,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把钱银也好,面子也罢,统统捞到手中。偏生这一次,大宋学精了,宁可跟你开战,也不妥协。为啥啊因为大宋瞧见胜利的希望了,赵煦瞧见胜利的希望了。要是按照张正书这“毒计”,慢慢地肢解西夏,西夏不出个三五年,保管国内民怨四起。瞧瞧,一个国家连粮食安全都不能保证,百姓都饿着肚子,这能不造反吗真当天底下的百姓都像阿三那样,任打任骂任欺凌任凭蹂躏都不造反这也太出奇了吧这不,赵煦歎了口气,说道:“彭元量啊,你不懂,现在大宋是如履薄冰啊”彭元量当然不明白,若是明白的话,他就是领兵大将了。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大宋多事之秋的元符三年,总算是临近年关了。随着驰道的落成,有轨马车这一个新鲜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了大宋百姓的眼界。很多大宋百姓都知晓了,有一个驰道很厉害,能让马匹拉车跑得像飞起来一样。而张家最大的喜事,就是曾瑾菡怀孕了。张正书听到这个消息时,都呆住了。良久,才握着曾瑾菡的手说道:“你你有了”“嗯”曾瑾菡也是刚刚知道的,前几天她食慾不振,有点反胃,张正书又在李县当值,她就让人从汴梁城中请了大夫,赶赴张家庄给她瞧病。这一瞧,好了,整个张家都欢腾了。特别是张根富,差点是跌进张家祠堂里,又哭又笑地给祖宗点香报喜。而张秦氏,则拉着曾瑾菡的手,说一些体己话。这几年来,因为曾瑾菡无所出,张秦氏也着急啊,甚至暗示过张正书几次与曾瑾菡合离了。但张正书每次都装傻扮懵,矇混过关了。这次曾瑾菡终于怀孕,张秦氏心中那根刺,算是去掉了。张正书没有像别人一样,很激动,反而是一脸温柔,但又非常严肃地说道:“姝儿,明日起,你不能再到李县去。在张家庄这里,好好养着。要不,我跟官家请个产假,专职在家陪着你。要是你觉得不好,咱们就到汴京城去住。”“啊这是为甚么”曾瑾菡有点不解了。张正书严肃地把李县的空气汙染说了一遍,虽然他很努力地控制汙染了,但还是有那么一点的。为了后代着想,张正书也不敢掉以轻心啊“苏子明的妻子,也在汴京城养胎,不若你也过去”曾瑾菡却摇了摇头,心中暗笑张正书过于紧张了。要知道,怀胎了的女子,是要在夫家住着的。要是曾瑾菡回汴梁城,岂不是给人说闲话了这汴梁城,很明显就是曾瑾菡的娘家所在,这是不合礼仪的。第九百三十八章:不情不愿最后,曾瑾菡还是在张家庄住了下来,张正书也下定了决心,要把汙染大的作坊,统统搬离出李县。没办法,不搬离也不行了,李县的工钱最近升得太快,也涨得太高,张正书历来要求一个作坊一本账的,这都差点出现亏损了。不管是为了环境着想,还是为了利润着想,张正书都要做出改变了。当然了,这些作坊搬离了李县,也给其他地方带去了工作机会。如果当地官员不愿意的话,只能说他们是不懂治理地方的。张正书办妥了这些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甩手掌柜,除了三天两头到李县处理一下必要的事务,他都是能偷懒则偷懒。后来觉得这样不是事,甚至上奏疏向赵煦请假了。赵煦当然不会批准了,当即就驳了回来。这满朝文武谁家没有个生孩子的时候,也没见别人撂担子不干啊更关键的是,赵煦还不能把张正书雪藏了,这小子太会偷懒了,要想他干活还得哄着。要是撤掉他的实职,给他放飞一段时间,说不定他都不想鸟赵煦了。有圣旨又怎么样,抱病在家,拒不接受任命,皇帝也拿他没办法赵煦也郁闷啊,这是一个官员该有的态度吗可问题是,张正书把李县治理得蒸蒸日上,哪怕是换谁来,都未必比张正书做得更好了。赵煦是这么想的,但他却想得差了,换谁都不好使,如果还用旧观念来治理李县的话。这事成了笑话,但也给了满朝文官把柄,就此疯狂地攻击张正书。可以说,托张正书的福气,很多原本受到弹劾的官员,比如曾布,现在小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的。无他,几乎所有的火力,都被张正书吸引过去了,他们在后面看笑话,这日子能过得不好吗文官对自己的弹劾,对于张正书来说根本就是不痛不痒,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留他们去吧。反正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来过李县的,有哪一个敢昧着良心说张正书的坏话时间一晃而过,又是一年春节快到了。张正书也趁着曾瑾菡怀孕的时候,把李师师接进了家门。双喜临门的是,李师师也怀上了这下可不得了了,张根富更是笑得见牙不见眼,本来他脸上的肉就把眼珠子遮住了大半,现在好了,剩下的小半都不见了。张家的人,一个个如履薄冰一样,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没办法,现在曾瑾菡和李师师,就是张家最为宝贵的人了,她们理应受到这样的待遇。而且张正书发话了,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哪个是妻,哪个是妾就区别待遇。有了张正书发话,家里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全都压了下去。没办法,张正书这会做官了,在家里的话语权是要比张根富更大的。当然了,张根富一说话,张正书也得听。不过,张根富这便宜老爹做得真不错,张正书想做什么,都是笑呵呵支援的,从不会打压张正书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好有坏,因为张根富太宠溺张正书了,俗语有云,“惯子如杀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这样惯着孩子,孩子还没走上邪道,只能说这孩子是有贵人相助,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当然了,凡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张根富宠溺儿子,才有了今日的张正书。别的不说,富二代的容错率实在比寻常人大得多。好比张根富有钱,任由张正书去挥霍,他也能有底气让这个家败不了。寻常人,哪里有这个底气也正是张根富的默默支援,才有张家现在的这个局面,不得不说真的是“一啄一饮,自有命数”。张家陷入了狂喜之中,而赵煦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无他,辽国最近的动静,让赵煦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使臣的语气是一次比一次重,甚至好几次都差点到了全面的边缘。眼瞅着就到元正日大朝了,那会才是真正的考验。拖着吧,还能怎么办心烦气乱的赵煦,找来了彭元量,问道:“朕欲前往李县,你以为如何”他早就听说李县不同以往,甚至很多发明连汴梁城都没有。静极思动的赵煦,就想去往李县看一看了。彭元量却大惊失色,他是知道现在开封府形势的,绝不容乐观。“陛下,不可啊这去李县路程遥远,路上耽搁太长时候。若是想看李县,何不遣画师到李县,临摹下来何必亲临玉趾,冒这等风险呢”彭元量是真的急了,这汴梁城中不知道潜入了多少暗探,一旦赵煦的行蹤被人摸清了,那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皇帝的悲哀了,连自己的国家都无法巡视。如果一定要巡视的话,肯定像历史上杨广、乾隆那样铺张浪费的,对于国库吃紧的大宋来说,是不理智的事。赵煦也知道,像他正式出行的话,起码要有禁军护卫左右,然后文武百官陪同。前前后后,没有个两万人都不能走出这皇宫大内。歎息了一声,赵煦无奈地说道:“也罢,让画师去李县罢”彭元量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这是一点都不掩饰的。看了他的动作,赵煦也笑了:“你这人,有这么多人想害朕吗”“陛下,此乃非常之时,还是小心为好。”彭元量小心翼翼地说道。赵煦也知道这事,摆了摆手说道:“你去把姓张的叫来,朕想见见他了。”“当下么”彭元量也有点吃惊了,这都傍晚了。“明日罢”就这么,张正书不情不愿地再次跑了一趟汴梁城。不得不说,汴梁城的改变是真的挺大的。且不说这硬底化水泥路已经铺设到张家庄了,就连汴梁城中的建筑,都有一小部分换成了钢筋混凝土建筑。要不是大部分还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张正书真怀疑这是回到了后世的小县城。当然了,汴梁城还是很有宋朝风韵的,比如那商卒走贩沿街的叫卖声,这是后世不多见的场景了。第九百三十九章:撑不住了四轮马车从张家庄到汴梁城,不过两刻钟罢了。这都要归功于平坦的水泥路,不然的话非得花上半个小时以上才行。这不,半个小时,都从张家庄直到皇宫宣德楼门前了。穿过长廊,张正书在宦官的带领下,熟门熟路地来到了垂拱殿。要说这君臣差不多有大半年没见,应该生疏了才对。但赵煦一见张正书来了,哈哈一笑道:“张卿,你捨得离开你家娇妻了”这么调侃的一句话,倒像是老朋友间的絮叨。说实在的,赵煦的朋友,可谓是一个都没。皇帝嘛,向来是孤家寡人的,对谁都防着一手,更别说同龄人的朋友了。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非常纵容贴身太监的缘故,无他,就是把这些太监当成了朋友,或者说是家人。人总是有感情需要的,除非是个没有任何感情的机器人。赵煦这么做,已经把张正书当成自己人了。张正书也笑了,但他也不是愣头青了,不敢反过来调侃赵煦,只是说道:“亏得官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