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经常闹起义,怕也是不成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才能投资铁路生意,不然的话,非亏大钱不可。这修铁路多昂贵啊,一条铁路,起码是水泥路的几倍价钱,要是遇到山川,还需要打隧道。以宋朝这会的科技实力,能做到吗不是说肯定做不到,而是非常困难,投入非常大,不划算。事实上,只要有远见的人,都看得到驰道的优势。本来大宋就缺马,运力缺乏。可这驰道,却能把运力提升到一个极高的状态,用一匹马就能运输平日里两三匹马才能运输的货量,这里面的优势太大了,运力何止提高一倍这里面还有速度的优势,更是让人无法拒绝。其实大宋军事最差的地方,就是在于粮草、兵力无法快速运送到前线。在正史上,北宋之所以输掉了和金国的战争,就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神臂弩专用的箭矢,都无法保证供应。导致种师中后勤无法保障,军中士气涣散。再加上约定的援军未至,种师中老将军含恨战死沙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北宋最具战斗力的西军,已经被打散了军魂,最后无力回天,北宋也被灭亡了。可见古人对“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是有绝对认识的。很难想象,一个偌大的王朝,运力居然会这么低下。除了水运之外,陆运的规模、速度简直是渣渣。再看看地形,中原一马平川,没有快速的机动能力,这仗怎么打这个问题,朝中诸公都看到了,可他们却没有一个人能解决的。王安石倒是提出了保马法,但由于伤民最后被推翻了。后来章惇重启了保马法,也温和了许多。温和的代价,就是马匹得不到保障,就算养马成功了,也是驽马居多。虽然张正书有心弄起养马场,可这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全面供应军队,这恐怕需要的时日太多了。说到底,还是因为宋朝先天不足。要是夺回幽云十八州,起码夺回一两个州,弄几个天然养马场,还怕没马吗心中幽幽一歎,张正书明白,这宋朝真正的死穴,就是马匹。没有马匹,就等于只能被动挨打不能还手,这是极为憋屈的。“小官人,要不要试一试”一个工匠询问道。“当然要试一试了,先叫个马车夫上去试一试”张正书肯定不会自己上去的,这没经过实验的东西,会有一定危险性的。张正书才不会这么傻,自己的安全都不顾。第九百三十五章:兑票这会,水泥轨道已经铺设好长一段了,主要是用钢筋混泥土枕木,还有水泥轨道,用铁钉在枕木上固定着。有轨马车套上马,马车夫也是第一次,赶紧有点紧张。好在,前面的轨道就没了,还有一个月台给减速的,这马车夫才敢上去。好吧,其实马车夫就是人工减速的。因为马车夫一开车,就觉得不对劲。这马怎么回事啊,甩蹄子就跑起来了。转弯的时候,也不需要用力勒转马头,这马居然懂得朝着枕木跑。这风驰电掣的,把马车夫都吓得够呛。没办法,这马兴奋啊,要不是有月台,这马都刹不住。这不,跑完这一段,那马稀溜溜一声喊,怕是觉得不尽兴哩马车夫也兴奋了,赶紧让月台的人帮忙把马车再归在轨道上,又一次风驰电掣地跑了回来。期间差不多跑完整个李县了,居然只用时不到两刻钟。这马车咂舌不已,暗道:“这小官人怎生这般厉害,连马车都弄得出这么多门门道道来”不只是这马车夫,参与实验的人都兴奋了。按照这马匹的状态,再跑个一刻钟也没问题的。也就是说,月台与月台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控制在三刻钟以上。按照速度,这马每半个时辰,也就是每一个小时能跑个三十多四十公里这样,速度有快有慢,差不多就是三十七、八公里每小时这样子,这么半个小时下来,也就是说跑了差不多二十公里了,换成宋朝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四十里地的样子。再换算成三刻钟,也就是说能再多二十里地。别小看三刻钟能跑六十里地,这在宋朝已经是“高速行驶”了。没办法,这时候的交通就是这么落后。要不然,也不会有“皇权不下乡”之说了。想想看,这样的行政效率,能让皇权下乡吗这从开封到岭南,用快马沿着驿道跑,都要差不多十天。再加上宋朝并没有那么多快马,路上有风雨这么一耽搁,一个月以上也是常有的事。想想看,这样的速度,怎么让行政效率起来啊这样也能理解了,为啥这马车夫都有“风驰电掣”的感觉了,要知道一般的马车都跑不出这速度来,也就是四轮马车减少了摩擦,还有新式轮胎、弹簧减少颠簸,才能跑出三十多公里到四十公里的速度来。当然了,这还是一时的加速度,不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下来,能有个二十多公里都算不错了。这也算很快了,最快不过是骑马。马车的话,自然是要减一点速度的。马车夫也纳闷呢,怎么跑一段就不跑了呢再一看,那些个工匠和张正书,把马给卸套了,在那研究马车呢。“你们看,这轮胎还是损耗比较严重的”张正书觉得不太满意,这杜仲胶轮胎都这样了,要是拉人或者拉货,岂不是要时时换胎吗这可不行,没有实用性的东西,他是不会做的。那些工匠也觉得是这样,毕竟这会的杜仲胶工艺还不稳定,才有这种事情发生。商议了一下,再准备不要杜仲胶轮胎,单单是高锰钢车轮试一试。结果这么一下来,张正书才发现,果然还高锰钢的车轮比较好,这车轮考虑到磨损,故意加大了碳含量和锰含量。再一思考,可能是因为在轨道上没有多少颠簸,所以对轮胎的要求不高,再加上这有轨马车的车轴是经过特殊设计的,轴重极大,所以杜仲胶轮胎会磨损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转弯的时候。看到了实验结果,张正书还是决定,用高锰钢做马车轮子了。再勉励了一番这些工匠,还有修筑轨道的工人们,张正书就慢慢地回到了县衙内。这会快到秋收了,张正书得回去算算账,看看税收几何。在李县,刑事案件比较少,最难处理的是一些家庭纠纷,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张正书的方法大多也是劝和为主,威胁为辅。劝和很好理解,威胁是怎么个回事呢原来,张正书要求,在李县的作坊也好,僱佣种地的也罢,要是有不孝、兄弟不睦的,都要劝退的。这么一来,也就极少家庭事务要处理了,因为不值当啊平日里,张正书落得极为清闲。最多不过是处理一下商业纠纷罢了。商业纠纷的话,容易断案。张正书有超越千年的眼光,只消知晓原委,立马能断案,无人不服的。慢慢的,因为公平,来李县做买卖的人都多了。为此,张正书当机立断地在李县这又成立了银行分行,推出了兑票。什么是兑票呢就是存款的凭证,还有专属的密码本。没办法啊,这年头没有网路,也没有机器可以验证的,只能从兑票上入手了。这也是张正书布局的一个重点所在纸钞的使用。这不,兑票上有水印,有凹版印刷,有彩印,还有暗对的号。可以说,一张兑票上,防伪手段就多达五六种,这是谁都模仿不来的。最关键的,还是纸张上。因为用的是烧堿法弄出来的钞票纸,其他人都没这个技术,一摸就知道真假了。现如今,虽然只有汴梁城和李县有“建设银行”,但是这兑票却不出意外的流行起来了。不为啥,就因为它好用,不仅防伪手段多种多样,还只认票,和存款的人。为啥啊因为这密码要对得上才行,这密码是本人的指纹,只有指纹比对正确了,才能取出钱来。不然的话,你有兑票都没用。张正书一开始也担心,这会阻碍了纸币前身的流通,但万没想到,这更受欢迎了。为啥想想看,银行就是靠信用吃饭的,你帮他们保管钱财,你都这么尽心儘力了,谁不相信你啊这不,其他跟风的银行也好,什么金融机构也罢,统统都竞争不过“建设银行”。张正书琢磨着,下一步是不是要推出纸币了。第九百三十六章:规划不过,此事急不来,因为交子在北宋这会,信用度已经臭了。贸然推出纸币,张正书怕百姓接受不了。一旦第一炮打不响的话,再想推出纸币就困难了。有兑票就不一样了,这是百分百能换钱的。而且,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要是兑票遗失了,还能通过画押时的指纹比对,到存款的银行取回钱银,这谁能比得过啊推动银行的发展,是张正书一直在做的事。这不,张正书亲自把税款存入银行里,再把兑票送去汴梁城给户部。因为是官方存款,要用到这钱的时候,只需要张正书亲自去一趟取出来就好了。这样一来,可以杜绝一部分贪腐。因为是第一次用这样的形式,赵煦也拿不准好不好,且看着吧。待得秋收过后,元符三年就要匆匆而过了。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科举,赵鼎居然沉得住气没有参加。张正书已经好久没见过赵鼎了,之前听说他到李县看过,也到技校看过,只是看了之后,又默默地离开了。赵鼎是一个正直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能在历史上硬刚秦桧的,能不贪腐的,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正直的人。但赵鼎同时也是一个执拗的人,对比起王安石也差不多了。这种人,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甚至,如果不是他们没有权力,他们都可能会学孔子诛少正卯看看王安石就知道了,极度的排外。只要是反对新法的,能干掉的都干掉了。赵鼎也是差不多,当然了,他是手腕还不够秦桧厉害,所以正史上落了下风。张正书本来是挺看好赵鼎的,只是现在看来,赵鼎已经走偏了。说实在的,现在的赵鼎还比不上一个船家子周篷。周篷这孩子,看似愚钝,其实是内秀罢了。就连张正书都想不到,周篷在学习上这么有天分。学数学,周篷学得最好,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学六分仪,他是学得最快的,现在都能当老师了。这不,张正书都让他到杭州去,跟曾懋学习出海技术了。这样的人才,张正书在技校里,发现了不止一个。每一个,都不输赵鼎。也许赵鼎是受打击了吧张正书歎了口气,如果赵鼎是这样的话,他这辈子也会像正史上那样,在朝政上斗争失败的。说实话,张正书不看好赵鼎入中枢,他应该是一个地方官,为百姓谋福利的地方官。要是进了中枢,以赵鼎的性子,肯定是闹得天翻地覆的。时间匆匆而过,一晃就到深秋了。因为工期出奇的快,李县的驰道弄好了,也开始了正式运营。在这有轨马车上,只需要一文钱,就能坐马车遍览李县,而花五文钱,甚至还能去到张家庄。要是想运货物,也不过是几十上百文钱一趟罢了。不起眼的盈利,但胜在为百姓解决了快速出行的难题。最关键的是,李县的百姓都比较富裕,负担得起这交通费。赵煦听了彭元量的稟报,也有点沉默了。“你是说,这驰道能半个时辰走七十多里地”赵煦有点不相信,但李县到张家庄,确实是如此的速度。“回稟陛下,确实如此。”彭元量不敢欺瞒。赵煦苦笑道:“还真的给那小子说中了,怕是四个时辰真的能到”“陛下,这等驰道,如此耗费马力,如何能成”彭元量也皱眉了,宋朝的马不多,能拉车的马更少了。要是都耗在这驰道上,还有多少用在军队里呢赵煦也是一愣,然后苦笑道:“你啊你,果真是不适合领兵。这不算是耗费马力,若是能修一条驰道到雁门关,哪怕是到延安府也好啊,这一路能节省多少时日这就是兵贵神速啊”赵煦也是心中暗忖,如果是有这等驰道,可以把军队都收回来了,等到打大战的时候,再放出去。看看,这宋朝的皇帝就是天生有被害强迫症的,老是觉得军队对他不忠。彭元量也不敢多说了,默默地低着头。赵煦突然感慨说道:“怕是辽国也按捺不住了罢,夏国如今已然独木难支。这般下去,只会让夏国臣民,更快来投我大宋的。”这还是赵煦用了张正书的策略,大气地接纳党项人的投诚。当然了,该分散到江南的,还是要分散到江南。只要将他们丢入汉人的大环境里面,他们想翻起浪花来都难啊。再加上赵煦这一年来,努力开发江南,甚至有政策倾斜,只要谁开荒种地,谁就能得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以至于中原没田产的百姓,有的一狠心就离开了家乡,投入到建设江南的大军之中。只是没有料到,张正书也跟着暗中收买百姓,把一些流民运到了流求,开发流求去了。随行的,还有不少学医的学徒,没办法,这大夫不肯去。派学徒过去,还是张正书暗中拿显微镜来“利诱”的。没办法,这人迹罕至的地方,大多有瘴疠,环境是挺恶劣的。如果没有医生跟随着,怕是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张正书不少草菅人命的,他想着开发流求呢,自然是要医生了。这些医生其实也是有际遇的,在流求这里,能学到更接近真理的医术。毕竟,在流求这里显微镜是随时可用的,草药也是不缺的,每次都会从大宋那运过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