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运粮至西北,需要长途跋涉,其中损耗颇多。再加上夏国屡屡袭击粮道,我大宋已不堪重负。张卿先前说过水泥堡垒,可保粮道无失,朕想向你讨要那水泥配方”赵煦盯着张正书的脸,似乎想看出什么来。张正书一愣,然后笑道:“官家想要就拿去呗,只是此配方乃是国之利器,决不能落入敌手。若落入敌手,怕是我大宋立时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赵煦也是一愣:“你不要点什么赏赐”“我研究水泥,初衷就是为国效力罢了。”张正书实话实说,“如果官家你肯相信我的话,用水泥建造一条通往西北的水泥路,保证物超所值。”赵煦却苦笑道:“国库都没钱了,如何修路”“可以发行国债啊,实在不行,找银行借钱嘛”张正书一脸坏笑地说道。赵煦却立马警惕起来了:“你是想自己赚钱罢”“别这么说嘛,我这是为大宋着想啊官家你想想看,如果有这么一条水泥路,运输粮食能减少多少损耗哪怕是军队开拔前线,都快了很多罢而且,这也不是一鎚子买卖的,这条路可以修起水泥栅栏,想要走快点,必须交道路维修费。一车收十文二十文的,要是抓到逃费的,罚个一贯两贯钱,少说二十年就回本了”张正书拿出了后世高速公路的概念,把赵煦唬得一愣一愣的。“果真能行”赵煦也心动了,然而水泥路到底如何,他不太清楚,还是谨慎了起来。“肯定能行。不信的话,我把御街弄成水泥路,让官家你亲自试一试便知。”张正书觉得御街的青石板太坑洼了点,没办法,大宋立国百余年,再加上后周那几十年,文武百官上朝都经过御街,马蹄踩踏、车轮碾压什么的,青石板街早就坑坑洼洼了。再加上宋朝不禁百姓在御街摆卖,御街上的青石板已经斑驳不堪了。赵煦对张正书的提议很心动,但他还是很警醒的:“钱银谁出”张正书觉得赵煦学坏了,当初的赵煦不是这样的。“算我送的,行了吧”张正书摇了摇头,真的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初财大气粗的赵煦,因为一场历时两年的战事,已经穷成这样了。而且张正书也不是白做好人的,他可是准备生产单车的。要推广单车,自然要有比较平坦的路面才行。不然路面坑坑洼洼的,单车就毫无体验感了。毕竟要在宋朝制造出单车,技术上可能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有了精加工的车床,可基础设施,却是一大挑战。当然了,单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也就相当于后世最原始的那种粗笨重的单车吧。即便是这种单车,也是难以仿造的。张正书很难想象,如果有仿造的话,他们是如何解决单车车架、车圈、前叉、曲柄、轮盘、泥板、三套轴等主要零件而能生产单车,是一个国家初步工业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张正书追求的目标,是一定要推广开去的。拥有了杜仲胶、新冶炼技术的张正书,没理由不尝试一番。只是这道路情况,实在不堪入目,所以张正书想藉着机会,给大宋来一次基础设施大改造。不过现在确实不算是好时候,因为大宋的国库,确实没啥余钱了。这不,听说张正书愿意自掏腰包,赵煦立马堆笑道:“朕就知晓,张卿是为国为民的好臣子”“哪里哪里”一番商业互吹之后,赵煦才问道:“这水泥路甚么时候能造好”“御街长两里,宽三丈,我寻思着,半封闭施工,怎么都要一个月吧”张正书估摸着,这样的一条水泥路,耗资也不算大,最多也就三千贯钱罢了。最贵的还是人工,材料可以说是不值钱。“那张卿就放手去做罢”赵煦很想看看,所谓的水泥到底有多神奇。张正书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官家找我来,不会只说这个事情吧”“那自然不是了”赵煦打了个哈哈,说道:“朕想给你换个官做做,工部侍郎如何”张正书一听,差点没跳起来:“官家欲推我进火坑么”第九百一十二章:得寸进尺见张正书这么大的反应,赵煦也愣住了:“张卿不欲做这工部侍郎”“官家,你若想害死我,那就直说呗,最多这官我不做了。可你要我做文官,这是叫我死无葬身之地啊”张正书实在无语了,“难道官家忘了文武之争我都被视作武臣了,再做这文官,哪怕是最不受待见的是工部,也是会成为文官眼中钉,肉中刺,与除之而后快的”“朕保你”赵煦十分霸气地说道。然而张正书却不买账,说道:“官家,如果那些个文官鸡蛋里挑骨头,天天都弹劾我,你能保得住我免了,免了,你要是真的想保我,你就少给我点事做,让我好好研究科技就行”赵煦自然也明白那些文官的尿性,可他怎么放心张正书如此“在野”呢“不若这样,朕另设一衙门,以你做主官”因人设岗的事,大宋也不少见了,甚至赵煦给出了优渥的条件:“朝中工匠,任你调用,如何”张正书觉得,如果赵煦去做生意,那铁定是一个奸商,太会忽悠了。好在张正书头脑清醒,艰难地拒绝了赵煦这个提议:“官家,我觉得不行,利益和风险不成正比啊,我知道你想我为朝廷研发类似水泥的发明,可我要面临那么多的文官攻讦,十分不值得。再说了,我在李家村哦不,李县研发的东西,不一样可以给朝廷用吗万事都好商量的”“嗯”赵煦还是想笼络张正书,可面对一个毫无慾望,甚至什么都不缺的人来说,赵煦确实没啥底气了。“再说了,我研发科技,那是为了赚钱的。如果没有利益,谁会用动力去研发啊”张正书太清楚这个了,就好像后世的学术界,总是在研究理论而轻实际。为啥呢因为理论研发出来是自己的,而且也好出成绩;但是如果转而研发实际应用,花钱多没经费不说,成果还不一定是自己的。就算是成果出来了,谁花钱谁受益,那肯定是拨款的国家受益,谁又会有动力去研究呢再加上研究实际应用要做的实验更多,猴年马月都不知道会不会有成果出来,说不定一研究就是一辈子了。耗费青春,连个职称都评不上,也难怪“重理论而轻实际”了。人都是趋利的,没有利益的事,谁做啊就好像大宋实在太抠门了,发明了神臂弩的人,才给了一个团练之职,根本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这样的奖赏下,还有谁肯投入去研究张正书把话说明白之后,赵煦也明白了过来。“你是说,要想有类似水泥一样的发明,就必须重赏”面对赵煦的疑问,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那是必须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而且我坚信,一项伟大的科技,是会改变历史进程的,甚至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你还别不信啊,就拿火来说,如果没有火,你能想象现在是什么样的吗火,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这没错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纪念燧人氏的缘故,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篇大论之后的张正书,用很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件事,人是能改变世界的。而且改变世界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而是文人都瞧不起的工匠。赵煦略微有些触动,却还是不以为然:“这不过是偶然之事罢了”“一次是偶然,那两次呢,无数次呢”张正书歎了声说道,“官家,你实在太小看工匠的力量了。不如这样,那李县你也别派人去治理了,划做一个特区,只要十年,我给你一个绝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科技之城,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科技的力量,工匠的力量了”“好,这可是你说的啊”赵煦正愁着无法捆绑张正书呢,既然张正书自己送上门来了:“那朕就命你为李县县令,吏员你自己找,按时交税就是了朕还派给你一千禁军,负责拱卫李县,一旦有敌国细作,你可以就地格杀”这是了不得的大权了,张正书张大了嘴巴,突然发现自己的作茧自缚了。“等等,官家,能换一个人做县令么,我没时间啊”“那朕就派个文臣过去”“行啊我能自己挑么”“你倒是想得美,没门好好去做你的李县县令罢”赵煦心情大好,终于降服了这个油盐不进的臣子了。赵煦终于知道,原来张正书最在意的,居然是李县。张正书挠了挠脑袋,突然说道:“那官家,我另立学说,不涉朝政,这总可以吧”“嗯”赵煦有点警惕了,涉及学说的事,任何一个皇帝都是谨慎对待的。要知道,历史上因为学说的事,死了多少人啊哪怕是宋朝,前不久才有个乌台诗案。这样的大事,赵煦不能不提防:“你想作甚”“就是系统地教授科学之道。这科学,不是一代人就能建立起来的,起码要培养弟子吧”张正书理所当然地说道。“嗯”赵煦看着张正书,想从他的眼中看到一丝端倪。可惜,张正书是真的没有私心,赵煦失望了。“你想开宗立派”张正书连忙说道:“我哪有这本事,开宗立派那是大儒做的事,我只是想着更好地研究科学之道罢了”“呵呵”赵煦是不相信的,但最后却说了一句:“我大宋并不禁别人建立书院。”这其实就是默许了,因为宋朝的刑统上,确实没有规定谁不能建立书院啊更没有规定,谁可以学什么,不可以学什么。只是大多数人学习,都是冲着做官去的罢了。没办法,读书不为了做官,谁会去读书啊虽然这句话有点伤人,但实情就是这样的。要知道,宋朝的文人其实混得不咋的,但能混进官场的,那都活得最为滋润。社会地位有了,金钱也有了,娇妻也有了啧啧啧,活脱脱的人生赢家啊第九百一十三章:可怜兮兮“那官家,我能再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吗”张正书觉得赵煦实在太好说话了,忍不住得寸进尺地说道。“你说说看”赵煦也不是那种什么都答应的主。“科举里面加几道算术题怎么样,毕竟这君子六艺里就有数这一道嘛,再说了,如果一个进士能精通数学,岂不是说他能做户部的官”“我大宋有制科”“可以当做是附加题的嘛,做出来加分,做不出也不扣分”“你可以退下了”“官家”“退下”“不答应就不答应,有话好好说嘛”张正书被撵了出来,一嘴埋怨地说道。其实张正书也知道,他设立学校教授科学之道,工匠之道那没啥,文官瞧不上不说,皇帝也不想管。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範畴,只要张正书不作死就一点问题都没。但是,如果上升到科举层面,那就是大地震了。这相当于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那么严重的事,是能引起国家动荡的。除非赵煦的脑袋被门夹了,才会同意张正书这么做。张正书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行再想想办法。没想到,赵煦的反应这么激烈。“唉,无缘无故的,居然做了一个县令,这下有得烦咯”张正书想着肩膀上的重担,那是一个头两个大。要知道,在宋朝一个县令可不是人乾的活,相当于把侦查、审理分析、宣判、税收、农业、水利、教育等等都一肩挑了。要是鄜县还好,县令的俸禄高一点,可以外聘一些胥吏、幕僚帮忙处理一二;要是穷县,那对不起了,审案是你,查案是你,税收是你,教育是你,农业是你,水利也还是你。反正呢,拿着鸡碎那么点的俸禄,操着一个县的心。稍有做得不对,还得受到弹劾。最憋屈的是,想贪一点,还得被人戳脊樑骨。做官最难的,就是县令。要是熬过了这一关,那就轻鬆多了。可问题是,张正书不想熬过去啊要是换个人做县令,那更惨。说不定会把李县弄成什么样子,这是张正书最不希望看到的。“劳碌命啊,劳碌命”张正书想着,是不是重新培养赵鼎,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再求赵煦让他做这个李县县令好歹赵鼎也是“自己人”,迂腐是迂腐了点,但历史上他的官声还算不错,也没有贪汙受贿的记录,还是信得过的想着想着,张正书回到了“京华报社”。让张正书惊讶的是,率先迎出来的,是郑月娥。这个小妮子,随着营养越来越好,她的身材也越发的婀娜多姿了。以张正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身材,比之后世的模特都不遑多让。高挑的身材,凹凸有致的曲线,再配上一张我见犹怜的小巧娃娃脸,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儿。“小官人,小娘子他去大相国寺礼佛了,让奴家告诉你一声。”怯生生的话语,让张正书怦然心动了起来。掩饰了一下自己的丑态,张正书连忙说道:“有劳你了”“小官人”“嗯”见到郑月娥这般怯生生的模样,张正书想起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般。“有事吗”张正书都没发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