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0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09(1 / 1)

d人的聪明,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哪怕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在商海里浸润这么多年,也该泡成滑不留手的油滑老手了。张根富平日里看似一尊弥勒佛一样,胖乎乎,笑嘻嘻的,实际上他精明得很张正书也震惊于张根富对政治的敏感,但他不好说其实他不看好赵佶。第九百零七章:十五年前不是不看好赵佶登上皇位,而是不看好赵佶能做好一个皇帝。如果赵佶做了皇帝,张正书真的宁愿避居海外,也不当一个亡国奴。一个昏君,没有自知之明也就罢了,最怕的就是胡乱用人,搞得天下都乱了。事实上,大宋的制度保证了只要官员不乱来,哪怕出一个昏君也不怕的。看看南宋就知道了,多少个昏君了南宋江山还是挺稳的。要不是后来连连出了好几个奸臣,怕是南宋都能和蒙古再抗衡个百余年。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事风格,哪怕与历史稍有偏差,可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特别是这等手握重权之人。只要性格不变,历史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定下的性格,又怎么可能轻易改变呢“我考虑考虑”张正书只能敷衍了。但张根富哪里听不出张正书是在敷衍“吾儿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这固然是好事。只是我们乃商贾出身,对此不能不多些准备啊”“你说得在理,但现在不行。”张正书总不能说赵煦不是一月份挂的吧起码再等两天,才能窥见端倪。“如今甚么都没有明朗,若是贸然行事,反而坏事了。”聪明人不用多说第二句话,张正书的话张根富也听懂了。“你是说,官家还能振作起来”张根富有点惊讶,“这如何可能当年先帝也是”“我是说,最起码现在不行。万一呢万一官家好了,我又改换门庭了,岂不是两头不是人”张正书即便是有意改换门庭,也是要瞅准了再跳的。“也是”张根富也沉默了,他自然明白这不是小事情,这站队的事情关乎生死存亡,哪里是头脑一热就决定的再说了,你就算想要改换门庭,也得看别人收不收才行。因为站队问题而被丢入历史尘埃的例子,还少吗“放心吧,再不济我们也能全身而退。”张正书笑道,“最差也不过是避居江南罢了。”“避居江南”张根富看着张正书离去的背影,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在轩奴的心中,也觉得官家是挺不过这一关了”赵煦病倒的事,就好像乌云一样笼罩在宋人的头上,笼罩在开封府的天上。这一天,又下起了毛毛雪花。四轮马车在进城的途中,明显看到沿路的百姓神色不自然,似乎颇有些担忧。突然,驾驶马车的马车夫说道:“真像十五年前啊”“十五年前”张正书一愣,才明白过来原来马车夫说的是十五年前宋神宗驾崩那时。不过和宋神宗那会不一样的是,现在才一月十号,而宋神宗那会已经是三月份了。但是在小冰河时期的北宋,一月份和三月份的寒意相差无几,甚至十五年前三月初还下了一场小雪。此情此景,确实挺像十五年前的。“郎君,你说官家他”曾瑾菡也紧张了起来,女性的直觉让她觉得此事不会那么简单。如果只是空穴来风,谣言岂能传得那么快“不好说啊”张正书也知道,赵煦距离正史上“突然驾崩”没剩几天了,时间点也算对得上。如此看来,赵煦是“在劫难逃”的。只是张正书还有一丝侥倖,赵煦听从了张正书的劝告,已经节慾近两年,再加上锻炼身体,应该没有那么容易挂吧只是病来如山倒,这种事谁都不好揣测啊进了汴梁城之后,气氛就显得更加奇怪了。透过酒楼茶肆的窗户,张正书看到不少人在窃窃私语。以国人好事的性子,肯定三句话不离“皇位”二字。没办法,皇位更迭,牵动着每一个百姓的心思。每一个新皇登基,基本都会大赦天下。要是遇到好年头,说不定还会减税减赋一两年。似乎皇帝的生死,只是关乎政策而已,听着让人心酸,但实际上确实如此。官员们忙着站位,新皇登基那肯定是会带来大洗牌的;嫔妃们则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被抛弃了;百姓则好像看戏一样如此景象,张正书只能说整个宋朝上下都麻木了。话说赵煦这个皇帝还是不错的,最起码他亲政的七年时间里,大宋的国力得到了恢复,军事上打出了汉人的威风,收复了平夏城等地,这样的功绩,比起前几代皇帝来,也是拔尖的。哪怕是对内,百姓生活富足,没有太大的动荡,这样的皇帝,居然得不到拥护,实在是让张正书感慨。回到了“京华报社”,张正书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写稿,把赵煦的功绩散布出去。最后,再点一点题,有些好皇帝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怕是才会让普通百姓明白,赵煦这样的皇帝是有多么可贵。万一真的赵佶登基为帝,到时候怕最先骂娘的,就是现在毫不在乎的人了。皇宫里,福宁殿中,彭元量也是六神无主了。赵煦昏迷了一天一夜了,高烧一直不退,这情形真的能把不少人给吓死。赵煦生母朱氏都来过好几回了,此刻陪着孟婕妤在一旁垂泪,还强作精神服侍着赵煦。向太后也来过两回,虽然礼数上没有什么可以指嫡的地方,可她那副风轻云淡的表情,实在让彭元量愤恨不已。要知道,向太后是向来不看好赵煦的,认为这个皇帝志大才疏,早晚会把大宋带进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她历来看好端王赵佶,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前些年,赵煦为了得到子翤传承,将卜后及诸王纳妇,向太后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参选。向氏族党有欲援例以恩换合职,及为选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后说了:“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看似公正严明,其实向太后就是不想把向氏女迎进宫中,给赵煦为妃嫔。为何还不是因为向太后不认同赵煦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向太后历来看不起赵煦的生母朱氏,认为一个婢女所出的皇帝,能有多大作为第九百零八章:逆袭而正史上也正是因为向太后力主立端王赵佶为帝,所以才导致传位了百余年的北宋轰然崩塌。这可以说是妇人干政最严重的后果了,也表明了某些感性多于理性的女人,是绝对不适合政治的。一旦她们参政,就是灾难。很不幸,向太后就是感性多于理性的女人。她看不惯的人,就是看不惯,管你做了多少努力,你做了多少事,她一样会以旧眼光看你。而对她看得起的人,比如赵佶,哪怕他纨绔不堪,哪怕他出入烟花之地,向太后一样保他做皇帝。这样的女人,简直不可理喻但就是这样的女人,在正史上决定了北宋王朝最后二十七年的命运。彭元量没有看透未来的目光,但是他却敏锐地觉得向太后好像巴不得赵煦快死一样。“天家之人,竟凉薄如此”彭元量愤恨不已,却做不了什么。就在向太后离去之后,福宁殿内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官家,官家,你醒了”“呼”彭元量听得这话,用十二成力气飞奔进了福宁殿,然后立即嘱咐左右道:“快传翰林医官”病榻上的赵煦气息微弱:“我是怎么了”“官家,你感染了风寒,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了”孟氏在一旁悉心照顾,不知道惹了多少人眼红。最起码贤妃刘清菁,就恨不得取而代之。只是赵煦昏迷之前,指定了孟氏侍奉左右,刘清菁也没办法抢夺罢了。赵煦神色疲倦,苦笑道:“我感觉身子都不是自己的了怕是”“官家莫要说傻话,等翰林医官来瞧过,吃几剂药就好了”孟氏连忙说道,眼泪都下来了,像断线珍珠一样。“你是极好的这些年苦了你了”赵煦说完这句话,又昏迷了过去。花容失色的孟婕妤,连忙喊道:“官家,官家”幸好翰林医官及时来到,探了探体温,再开了一剂药,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道:“官家没事,已然降温了。再吃一剂药大量出汗,就能痊癒”面对伤寒,中医历来有不少方子。只要对症下药,伤寒就不是致命的疾病。更何况赵煦是皇帝,翰林医官又是代表着宋朝医学的最高水平。哪怕是不敢对皇帝用虎狼之药,也能保证治疗的质量。别小看了御医,那是真正的国手总算听到好消息的彭元量,忽然鬆了口气。赵煦没事,他就没事。不然的话,任凭彭元量武功再高,也是顶不住接踵而来的压力的。毕竟这些年为赵煦执掌皇城司,彭元量已经得罪不少人了。皇城司本就是得罪人的工作,再加上彭元量是一个宦官,无罪都要有三分的,下场能好到哪里去被判去为赵煦守陵,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天佑大宋,天佑大宋”彭元量差点没给老天爷跪下了,这简直是玩人呢然后,彭元量等赵煦病情稳定后,才慢慢地通知了独相章惇。章惇知道了此事后,大笑三声,然后继续埋头帮赵煦处理国事。而张正书知道这个消息,已经是三天后了。他也奇怪,按照时间,赵煦应该已经“驾崩”一天了才对,怎么一点消息都没呢正念叨着,宫中的内探再次来了:“小官人,小官人,大事啊,大事啊”“难道”张正书心中难免“咯噔”一下,这件事皇宫那边瞒得太紧了,因为这样,人心惶惶。很多大臣都和端王府开始眉来眼去,希望现在转投端王,能保住现在的地位。最不济,也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妖魔鬼怪,在这段时间里尽情展露姿态。张正书冷眼地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人呢,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天性,怪不得他们。但赵煦“尸骨未寒”,他们就这么做,未免太过了些。“官家醒转了”那内探的话,把张正书都吓到了。“什么你再说一遍”张正书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把“驾崩”听成了“醒转”。不过,理智告诉张正书,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帝王驾崩的话,肯定不会有内探先得到消息,而是皇宫直接出消息的。现在看来,赵煦确实是已经好了。“小官人,官家他醒了”这一次,内探很肯定地说道。张正书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这段时间,张正书熬了过去。没有改换门庭,也没有任何动作,只是安安静静地按部就班,做着自己的事。当然了,私底下的张正书,已经准备好退路了。一旦新皇登基,张正书可能就“捲款潜逃”到江南,如果朝廷追究的话,张正书会“扬帆出海”的。现在,应该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吧“好,重重有赏”鬆了一口气的张正书,知道历史已经被他改写了。原本,离奇得病,离奇死亡的赵煦,现在已经醒了过来,是不是代表着就没事了呢张正书不知道,但他明白一件事,很快就有人遭殃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赵煦的身体也一天天好转起来。也许是身体比之前好太多的缘故,赵煦已经可以处理朝政了。结果,赵煦处理朝政的第一天,就是无数的人事调动。细心的人会发现,都是在赵煦重病期间跳得最欢的,现在都被清理出朝堂了。用张正书的话来说,就是去祸害地方去了。最让张正书不解的是,废后孟氏,居然从婕妤升到了淑妃要不是张正书很确定,他甚至以为孟氏是另一个重生人物了,不然的话,怎么会把一手烂牌打得这么好的可张正书了解了孟氏的经历,就明白了赵煦的心路历程。在赵煦重病期间,唯有前嫌的孟氏一日不落地伺奉左右;而被赵煦以往宠爱的贤妃刘清菁,却只来看过了两次。哪怕是端药都没有一次,赵煦的心会怎么想有道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赵煦再傻,也会明白了过来,谁才是真正的贤淑。孟氏的逆袭,简直是奇蹟第九百零九章:步步为营危机也是机会,赵煦重病一事过去了,朝堂上有人上位,有人黯然离场。有人得志,有人失意。但这一次,是赵煦最看得清人心的一次,所以他下手毫不迟疑。哪怕是向来被敬而远之的向太后,赵煦也罕见的没有理睬。为何因为向太后在赵煦重病期间,居然见了三次端王赵佶不是一次两次,是三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向太后意属赵佶,想迫不及待让他上位了。可惜,赵煦这一次福大命大,挺了过来,让向太后失望了。哪怕赵煦现在没有理由去动赵佶,可疏远向太后,已经成了赵煦下意识的事。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太过让人心惊胆战。不见刀光剑影的战场,却足够左右一个人宦海沉浮。一次的决策失误,就是永远登上赵煦的小黑本。这样的代价,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拍手称快。能坚持己见的,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比如,一向的政治投机者枢密使曾布,却罕见的没有任何动作。反倒是他的前下属林希,因为不断派人向端王赵佶示好,再次遭到贬谪。这样的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