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句话了。张正书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为什么要解决”“甚么”赵煦不太明白,怔怔地看着张正书。“人多了,就意味着国力强大啊”张正书无奈地说道,“打起仗来,随随便便都能拉起几百万军队的存在,你怕不怕”赵煦闻言狂喜:“果真如此”“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为什么要把人多当成负担呢人多了,才能有更多的战争潜力,消费潜力,国家潜力”当张正书把后世的国家概念一说,赵煦就明白过来了:“你的意思是,加快江南开发,种植两季稻,就能解决粮食问题”“不错,除了如此,还要增强百姓体质才行。”张正书说道,“单单是吃米麦,是不能增加气力的,必须要吃肉才行。就算没有肉,也要大豆供应得上。这一点,我在京华报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常吃豆腐、豆浆,不比吃肉差。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喝奶。”“奶”赵煦再次被雷倒了,这都啥啊张正书却很认真地说道:“为什么我大宋合格的兵员这么少,和党项人、契丹人肉搏时,往往也会落了下风就是因为肉食跟不上。当然了,党项人和契丹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吃肉的。但别忘了,他们可以吃奶制品,包括牛奶、羊奶、马奶但我大宋呢能吃上奶制品的,又有几人”赵煦沉默了,良久才问道:“这又如何解决”“简单啊,鼓励种植大豆,培养百姓喝奶的习惯,在各大城市里,都设立奶牛牧场。哦对了,我已经着手在做了。在大名府左近,我已经建立了一个牧场,也不大,大概就三百亩荒地而已,还包括了一座小山包。我在上面种植了牧草,放牧牛羊。奶牛、奶羊的比例在九成以上,其他的公牛、公羊分开牧养。估摸再过一年,就能有新鲜牛奶、羊奶供应了。试想一下,在十几年后,一代喝着牛羊奶长大的百姓,平均身高在五尺七寸的魁梧大汉,随便拉出来都是合格兵员,这样的大宋,谁惹得起”张正书画的蓝图太好,赵煦总算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说那些文官是只动嘴皮子不干实事了。整个大宋,有哪个文官会舍得十几年时间去经营一个牧场“果真能行”赵煦有点不确定,“喝那个甚么牛奶,能强身健体”第八百七十四章:尴尬的时间点“当然能对了,官家你也能喝,说不定以后的子翤会强壮点。对了,京华报上也说了,婴儿最好还是喝人奶,待得断奶之后才开始接触牛奶。”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需要坚持十几年,大宋百姓的身高、体魄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你瞧我,先前多瘦弱,现在呢”说着,张正书就秀了秀肌肉。好吧,和赵煦比也没差什么,都还是那么瘦。但是,赵煦却激动了起来:“不错,张卿如果立下此大功,朕当为你升官进爵”“算了吧,你要是把我免官了,我才谢谢你。”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这是主要矛盾,要花大精力,花时间才能解决的。次要矛盾,就是大宋的外交问题了。”赵煦一愣:“你是说,与夏国、辽国的外交”“不错,但不止是夏国、辽国,还有高丽、女真、交趾、大理、回鹘等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像回鹘,也是夏国的死敌,我们可以合纵连横,拉上回鹘对付夏国。女真,对辽国也是恨意满满,可以拉上女真对付辽国。但是如果国与国之间的强弱发生变化了,我们也要调整好对策。比如,女真强大了,我们反而要扶持辽国,让辽国不被女真轻易灭亡”张正书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赵煦却听得傻了:“这似乎有些不道义罢”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赵煦,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官家啊,道义向来只在刀箭的范围之内,你跟夷蛮说道义你是汉人的皇帝,你是大宋的皇帝,你所考虑的事,就只有大宋的利益别国,你管他死活”赵煦有点接受不了,但他却能理解。“罢了罢了,此事以后再议。”赵煦觉得一时间接收了太多信息,脑袋有点混乱。“那没事我就先回去了”张正书心中的滋味也不好受,一直以来对文官的期望破灭了,他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朝廷重臣是这个一个模样。不干实事不说,只会开嘴炮。失望,太失望了。也怪不得大宋会亡,官都如此浮于事,下面的官员,还会认真负责做事吗“且慢”赵煦突然想起一件事来,连忙叫住了张正书。“还有事”张正书也要哭了,他只是一个亲卫大夫,不说宰相啊刚刚说了那么多,只是出于一时义愤,才暴露了愤青属性。但是,他并不想担起如此重担的。“朕把你留下来,是想问问,你那军校到底要怎么搞”赵煦才想起正事来,对于他来说,军权才是主要矛盾啊“额,官家你这么看着我,你想干嘛”张正书突然感觉到一阵恶寒,肯定是赵煦又想占他便宜了。“你这么为大宋分忧,也不差这么一件吧”赵煦露出了一个迷人的微笑,“军校朕不懂,全权交给你了。你要人,跟朕说。过程,朕不问。但朕要的是结果,懂吗”“”张正书无语了,这特么还能再无赖一点吗“我要是搞砸了呢”“嘿嘿,那正好,你出来顶罪吧。”赵煦笑得无比灿烂。好吧,送死你去,占便宜我来,这就是皇帝吧张正书心里狠狠吐槽了一番,但却没有多少抵触。说实话,他今天把文官得罪得太狠,已经天然和文官们决裂了。怎么弥补呢只能抱紧武将大腿了。说实话,如果张正书把武将拧成一股绳,还效忠皇帝,皇帝有什么理由不搞个文武平衡,掌控更多的权力所以,今天等于是自己把自己坑了,张正书也只能自认倒霉。“那规则是不是都由我来制定”张正书知道这句话问了也白问,能当皇帝的,绝对是心狠腹黑的主。这种口头承诺,事后赵煦会承认吗想想都觉得不可能。但是,张正书有办法让赵煦承认的,只是时间上有点尴尬,距离历史上赵煦驾崩只有四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即便把军校弄起来了,那又怎样一旦赵佶登基了,毫不费力就能攫取到果实了。所以张正书也是兴致缺缺,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紧要的事情。然而赵煦的下一句话却让张正书觉得坑了:“朕给你三个月,够了么”“三个月怎么够啊”张正书当即炸毛了,这点时间能干嘛别说洗脑了,洗澡都不够啊“朕不管,朕只看结果”赵煦显露了他无赖的一面,“你要人,朕给你人;你要地,朕给你地;你要钱,朕没有”“”张正书无语了,“没有钱你说个鬼”“那最多给你五千贯好了,再多朕就没有了”赵煦不是在喊穷,他的内帑是真的没钱了。且不说西北战事好像吞金怪兽一样,把内帑里的钱全都掏干净了,现在秋税又没有到账,赵煦是真穷啊“一万贯,不然我不干了。”张正书毫不客气地说道,“我连俸禄都没,白给你打工,你连一万贯都不出,我能做什么”“五千贯,给你建图书馆的权力”“成交”张正书一咬牙,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亏大发了,不行,你得下一道旨意才行,没有经过中书舍人,没有审核都行,免得到时候说我没凭没据的。”“行”赵煦也一咬牙,他都奇怪,自己是皇帝啊,怎么学得跟商贾一样开始讨价还价了呢不过,赵煦还是妥协了,给了张正书一道亲笔写就的“圣旨”,虽然这道圣旨没有法律效应,群臣也不承认。但只要是赵煦承认的,那就行了。张正书只想把自己摘出事外,有一定的豁免权罢了。毕竟涉及学术争端,在后世或许没啥,可是在宋朝,那是妥妥的异端啊万一那些儒者发了疯,要搞图书馆,那张正书岂不是自己作死了看看孔子诛少正卯就知道了,在学术争端上,儒家是可以从肉体上消灭对手的此外,儒家的黑历史不要太多,为了从黄老之学手上夺得显学的位置,董仲舒及其弟子还编造了一套“天人感应”的狗屁学说迷惑取悦汉武帝,接着大力篡改历史,肆意抹黑百家尤其是道家,而捧高自己。最后再大力篡改道家经典,从思想上稀释质变道家,并最终演化为思想大大贬值的道教。第八百七十五章:事必亲躬当然了,道家也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太过推崇运动变化和客观记录史学,被统治者所不喜。看看司马迁就知道了,愣是要写汉武帝的坏话,就被宫刑了。儒家对付墨家,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墨家思想且不说,但墨家对科技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儒家为了抹黑墨家,直指科技为奇技淫巧,是小人才做的东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就遭了灭顶之灾,此后中国的科技只能靠零星的发明发现来支撑,而不能系统的发展起来,并最终落后于西方,造成此影响的,儒教徒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至于杨朱学派的贵我思想,也就是“我的生命本属于我,我要为我负责”的意思,愣是被儒家辱骂成“无君无父”的畜生,以至中国人只为他人活不为自己活,奴性严重,影响深远一直到后世。法家就更不用说了,要不是治国离不开法家,怕是儒家早就灭了法家了。饶是如此,也衍生出“刑不上大夫”的祸害,一改以往法家的“刑法不分上下”,荼毒深远。看看大宋现在就知道了,文官犯罪,顶多流放。这样的法律下,官员哪里约束得住儒家瞧不起农家,瞧不起纵横家,更加瞧不起兵家。尤其是兵家,因为兵家实事求是,是对儒家伤害莫深的一个学派。于是儒家成了显学之后,一直对付兵家。如果不是一个国家脱离不了军队,儒家能把兵家灭得形神俱散饶是这样,儒家一边高唱仁义盛世迷惑皇帝以获得好感,反对扩军备战,一边又大谈仁义道德至上,而弃人民切实利益和国家安危而不顾。看看司马光做了宰相后的“政绩”就知道了,儒家荼毒何止如此可以说,如果能把儒家改造,最起码改造成荀子儒一样的新儒,那大宋才算有救。不然的话,顶着如此思想的大宋,迟早都是异族铁蹄下的一盘菜罢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在和赵煦进行利益交换之后,张正书觉得还不算太亏。首先,军校把自己捆绑上武将的战车,天然就能抵挡文官们的攻讦了。其二,图书馆在挖文官们的根基。只要大宋还有个二十多年的“寿命”,就能培养起一代新思维的人才来。有人才在,大宋再怎么崩塌,汉人也不会崩塌,也不会被儒家的荼毒得只懂纲常礼教,仁义道德。这才是张正书的目的所在。当然了,只要军校办得好,大宋想要短命还是比较困难的。出了皇宫,张正书马不停蹄地开始圈地,开始办校了。没办法,只有三个月时间,想偷懒都不行了。他有种预感,当了官只有还想逍遥人间怕是很难了,像这种苦日子以后不要太多。待得一身疲累回到京华报社里,张正书都不想动了。“郎君,你怎么了”看着上演宋朝瘫的张正书,曾瑾菡还以为张正书出了什么事,关切地问道。“没啥,就是累得不想动了。赵额,官家太会使唤人了,别人做官起码都有好几个手下,我就一个光杆司令,事必亲躬,这样下去我和诸葛亮差不多了”张正书感慨了一声,觉得自己前途黯淡。想让赵煦免了自己的官,没成功,反而担子更重了。“和诸葛亮差不多”虽然曾瑾菡不太明白“光杆司令”的意思,但诸葛亮是听明白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就是嘛,怪不得那些文官一个个这么会享受,把工作全都丢给手下去做了。”张正书恨得牙痒痒,“巴不得现在官家就出台新官制,让你们偷懒,尸位素餐”“嘻嘻”曾瑾菡笑了,说到偷懒,她还从未发现有人能比得过张正书的。这也不能怪张正书啊,说到享受,肯定是穿越者要比宋人懂享受的。再说了,宋人的勤劳,是建立在不努力就要喝西北风的情况下,张正书一个富n代,需要努力吗躺着混吃等死就行了。然而,张正书还是拿出了极大的毅力,创办了很多作坊,提供了无数的工作岗位,已经为大宋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想让他怎么样也许是被曾瑾菡笑得有点伤自尊心了,张正书有点底气不足地说道:“事实就是这样啊,我跟你说啊,那些文官忒不是东西了,今天上朝时”添油加醋把常朝的情况一说,把文官的嘴脸说得非常不堪,自己则是舌战群儒,听得曾瑾菡都快相信了。“郎君是说,把那些文官全得罪了”可惜,曾瑾菡的智商太高了,一下就猜到了关键。“额,可以这么说吧”张正书也是郁闷,这也是性格使然,一个来自后世的愤青,知道靖康耻的愤青,面对如此无能的文官们,张正书能不怼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