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赵煦也知道这个计划是绝对可行的,但是为了一场战争,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灭了西夏之后,大宋的国力又会衰退到什么地步呢果不其然,就有文官出来抨击这个计划了:“信口开河,异想天开”但是张正书岿然不动,淡定地回怼:“你觉得我这个计划不行,你就摆事实讲道理啊,骂人谁不会”这些文官都是纸上谈兵的类型,哪怕是会点庙算的,又怎么比得上拥有系统的张正书只见张正书列出了修筑一个方圆只有八平米,高两丈的堡垒所需的钱银,大概是在一千五百贯左右,里面不仅可以藏兵十余人,还能储粮备战,甚至还能通过射击孔,往外面射击箭矢。在堡垒顶部,还能布置床弩、抛石机,这绝对是一个大杀器。只要规划得当,火力交叉能让所有的骑兵绝望。更重要的是,这些堡垒还能充当烽火台的作用。因为够高,所以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高原,能提早发现敌人骑兵的行踪。只要发现了骑兵的行踪,或者敌人的行踪,再配合运粮车结一个团团围住的车阵,保管能让敌人会面对一个刺猬般的运粮队伍,吃不下,烧不掉,还自身损失巨大。种种好处放在赵煦面前,轮不到赵煦不心动。“用水泥修筑堡垒,只需要征调当地民夫,几天就能上手。且修筑堡垒,也能提升当地经济,民夫有钱买粮,有钱买其他货物,商贾也更加愿意往西北跑。到时候,还愁商贾不会运粮到西北去吗这不止是对商贾有吸引力,对夏国境内的汉人,同样有吸引力。看到大宋境内的汉人活得这么滋润,他们会没有点想法到时候朝廷再颁下政令,让归降过来的夏国汉人到江南去开荒,不仅能瓦解夏国的民心,还能顺带开发江南,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赵煦是真的心动了。相比起其他文官的嘴仗不休,只有张正书的建议最有可行性。“但是钱呢,钱从何来”枢密使曾布端着朝笏,满脸的激动,看模样像是要和张正书打架一样。张正书手里也单手拿着朝笏,一脸挑衅地看着曾布:有本事过来啊赵煦也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即醒悟了过来:“张卿,你且说说,这钱银怎么解决”“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张正书鄙视地看着满朝文官,果然是一群看圣贤书看傻了的书生,连账都不会算。“任你再厉害,你能一下子修完所有堡垒不成”赵煦一愣:“不行吗”“当然不行了,长城是一年建起来的”张正书觉得他们这群人都是缺乏生活常识的主,跟他们共事就好像碰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天真得不行。被一个小娃娃鄙视了,差点没指着鼻子骂是猪,所有的文官都怒了。可惜,他们并不能反驳这句话,因为他们根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驳倒张正书。再看看风向,赵煦明摆着是和张正书唱双簧的其实文官们想多了,赵煦自己都意外得不行,但也算是有个惊喜吧。这样的情况下,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不能说话了。万一被赵煦记恨上了,你就等着被踢出中枢,去地方啃沙子吃土去吧。“那张卿的意思是”赵煦虽然有点不喜张正书的狂傲不羁,但赵煦也明白,这是张正书想撂挑子的办法,只能顺毛驴一样顺着张正书。“知道什么叫分期付款,分期还款吗不明白的话,可以到银行去感受一下借贷业务。”张正书摇了摇头,要说皇权时代最让人诟病的,就是财政制度了,在后世看来,这简直是诸多漏洞。比如财政支出,明明是好几年的工程,为什么要一下子就把钱拿出来就不会做一个财政计划,今年大概要用多少钱,这个工程一年批多少钱合适,再留一点钱急用的吗第八百七十二章:理念冲突张正书把“财政预算”的概念一说,赵煦都惊呆了:“你是说,可以一年批一点钱给西北禁军建造堡垒”“当然啊,这是最优解。我估计,一年一百五十万贯就行了,起码能建造起一千个堡垒或许,连一百五十万贯都未必要,因为材料运输非常困难。按一百座堡垒算,也仅需要十五万贯罢了。”张正书有点无语,赵煦真的想一步登天吗“要想提升运力,必须修筑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这里面的投资,才是大头”张正书算了一笔账,让赵煦明白了一点,原来财政管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大概就这样了,要是真的想玩这个模式,起码得准备两百万贯钱银,修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想保住粮道的话,那恐怕十余座堡垒也就够了,这样压力也不会很大。”张正书给出了选择题。赵煦沉吟了好久,才对群臣说道:“诸卿以为如何”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章惇突然站出来说道:“臣认为张大夫所言极为可行,若只花十余万贯钱,就能保住粮道,可以一试”宰相都表态了,剩下的文官却不出声,摆明了是要和张正书对着干。只有一向正直的蔡卞说道:“陛下,臣也认为可以一试”接着,就是章惇一方的文官敷衍地表了一个态。蔡卞补充道:“陛下,张大夫所言财政预算一事,是否能让户部也如此运作若有财政预算,国库压力想必要减轻许多。衙门想要用钱,必须书面呈上预算,户部才能批下钱款。如若用之不当,还能根据档案根查”赵煦大喜过望,说道:“善”今天的常朝,太多惊喜了,赵煦都无法掌控局面。好在除了张正书这一个怪胎之外,别的倒是没有什么波澜,再把户部的事情捋了一遍,赵煦就宣布常朝结束了。群臣依次退出垂拱殿,但赵煦却让张正书留了下来,劈头就问:“你想做甚么”“没想做什么,就是见识到了所谓朝廷重臣的嘴脸,不想干了而已。”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赵煦没想到张正书这么直白,一口气顶在胸口,半天都舒缓不过来,然后怒极反笑道:“那在你心中,朝廷重臣是要甚么样的嘴脸”张正书却问了一个问题:“一群高高在上的官员,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他们能制定得出什么政策,让大宋受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就好像刚刚,他们提出的见解,建议,怕是连你都觉得好笑吧”赵煦沉默了,他知道张正书说的是实情。“在这里我不想针对谁,只想说,如果一个朝廷重臣,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你认为他称职吗这也是一种尸位素餐,而且是对大宋伤害最大的尸位素餐。民心是会变的,百姓永远向着对他们好的一方。如果朝廷脱离实际,怕是会重蹈熙宁变法的覆辙,官员不满意,百姓也不满意,天下沸腾,最后导致失败。”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让赵煦有点受不了。“你这家伙,是想做一个谏官”面对有点发怒的赵煦,张正书很平静:“我说的是事实,如果你连这个都听不进去,那你怎么正视整个天下我曾经看过韩非子,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试问按照这个标准,朝廷里有多少文官武将是符合的”赵煦冷冷地看着张正书:“你到底想说些甚么”张正书突然笑了:“我想说什么,你应该知道的。没错,我就是要说,你说倚重的朝廷重臣,根本靠不住。这也是大宋内忧外患的根源所在,如果想要真正改革,你应该先从官员改革开始。言尽于此,你爱听就听,不爱听就当我没说过。对了,以后不要让我来上朝了,跟那群猪共事,我费脑子不说,还把自己的智商拉低了。”“”见张正书默默地施了一礼,转身要走,赵煦怒了:“回来”张正书停住了脚步:“我说过我不适合做官,是因为我的血液未冷,见到不平之事,见到不公之事,我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也知道,这样会得罪很多人。今天也证实了我这个想法,一开始,我是想和那群猪打好交道的,可惜的是,我忘了有一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赵煦走到张正书前面,第一次用平等的眼光看着张正书:“你确实是这么想的”张正书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叹了口气:“官家,你也知道我的为人。”“就是因为知道你的为人,朕才欲托付重任与你,你竟然”赵煦指着张正书的鼻子,有点说不下去了。张正书淡然一笑:“不好意思啊,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夸夸而谈不是我的作风,虚以委蛇我也做不来。官家,你看看我所做的事,哪一件是只挂在嘴边,过个嘴瘾的我始终坚信一点,只有百姓过得好了,国家才会强大。官家,说实在的,你和我的理念也有冲突,何必强求糅合在一起呢我知道,你要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包括那些官员。但我想说,大宋真正的根基,是在百姓。我不知道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官员有什么贡献,在我看来,官员就应该是为百姓工作的。现在看来,你的那些官,一个个都忘了初心,为了各自利益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官,你认为还能使得大宋强大么”赵煦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想骂人的冲动:“那你说怎么办”“很简单,规定官员的权力和义务,重新制定审核标准,严格执行。必要时,还可以设立一个审核机构,但凡官员升迁降级,都要看他做过什么,功绩在哪,过错在哪。”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有贪赃枉法之事,永不录用。强化法治,杜绝以官欺压的事情出现。只有严苛约束官员,才能缓和百姓对朝廷的怨念,才能有效延长大宋的江山对了,你该不会以为大宋能一直存在吧”第八百七十三章:主要矛盾被张正书的直白,气得有点呼吸不畅的赵煦,很努力才让自己没有继续动怒:“你是说大宋会亡”张正书像看弱智一样看着赵煦,突然笑了笑:“你该不会天真到以为天底下没有亡国的朝代吧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你该听过吧”被张正书的反问怔住的赵煦,愣了愣之后突然阴沉地说道:“你知道单凭这句话,朕就能让你流放天涯吗”“那又如何,也改变不了事实。”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亡得更快。不是我说的,看看天下一年有多少农民揭竿而起吧,难道你就认为朝廷一点错都没有”赵煦默然了,说实话,他还真的没啥危机感。可听张正书这么一说,他才明白他的江山出问题了。“你觉得大宋会亡”不知不觉间,赵煦的语气平缓了不少,但还是有一股很深的执念。“亡不亡得看你的决心,你要是真心想为百姓好,就开启官员改革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积重难返之下,一个王朝只能走向灭亡。大宋内忧外患颇多,但你没有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处理得好国事”不用说,张正书又开始普及老马的思想了,听得赵煦一愣一愣的。“甚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赵煦隐隐觉得,这可能是大宋破局的关键,心中想着:“难道这小子真的是我大宋的福将”“这么说吧,主要矛盾就如同字面意思,在一件复杂的事情里,必然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应对的方法也要分主次,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张正书解释了一遍什么是主要矛盾,然后抛出干货了:“我认为现如今大宋的主要矛盾,是人口问题。”“人口”赵煦有点不太明白,“即便我大宋人口确实比历朝历代要多,但这算甚么问题”“不算问题”张正书哑然失笑了,“你知道现如今大宋一共有多少人吗不按户籍算,已经超过一万万人了若非现在农业水平比历朝历代都有所提升,现在大宋会是怎么一个景象再瞧瞧不断的农民揭竿而起,还不是因为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土地问题。所以开发江南是已经箭在弦上的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最优解。因为只有在江南一地,才能种植两季稻。过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都无法种植两季稻了,因为太阳照射问题,温度不够,雨水也不够。”赵煦愣住了,没想到被张正书这么一说,他的念头反而通达了:“继续”“人口问题之所以是主要矛盾,因为任何一个朝代,有人口才有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一点,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如此。”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要人多了人少了,都会带来不少矛盾。大宋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太多了。人一多,各种矛盾就跟着来了。官家,你想想历朝历代的时候,会因为一场水患,一次旱灾,而受灾几十万人的吗想必没有吧,最多也不会超过几万人。这说明了什么呢”赵煦好像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人口密度”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就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了,人一多,资源就会紧缺。比如铜钱,才会引起铜荒。”“那怎么解决呢”赵煦忍不住问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