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6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67(1 / 1)

d。甚至因为内黄口的快速建设,也实地培养了诸多水泥匠人。只要赵煦的钱一到账,张正书立马能拉起百十人的施工团队,还能给诸多、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兴起的烧砖厂下订单。只要有钱,张正书有信心在三年之内,就能拿出一座坚城来。为什么张正书来兴致了呢因为赵煦的钱给得很足啊,张正书原本以为朝廷能挤出每年几十万贯钱都很不错了,没想到赵煦居然这么大方“果真如此”彭元量有点不敢相信,张正书的动作有那么快吗要知道朝廷做事,除非是皇帝执意要干的,那些官员才会“快马加鞭”。不然的话,他们得墨迹几天才动手。墨迹几天,那是给面子了。要是跟你有过节的,晾你十天半月的,那都正常“嚯,你这是不相信啊”张正书笑了:“怕是你都不知道,有多少水泥匠人等着开工赚工钱呢,要是等几个月后,我有信心给你拉起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施工团队来。”彭元量倒是不惊讶,要知道朝廷养着的工匠,起码都有数万人了。上千人的水泥匠人,在彭元量眼中就不起眼。但是,彭元量忘了,这还只是水泥匠人而已。更重要的是,张正书是说他要从一张白纸开始教起。“你就说说,多长时间能建好”彭元量不想听这些有的没的,或者说赵煦就想知道,张正书能建得多快。“嗐,这多新鲜呐,你去打听打听,谁不知道这钢筋混泥土建筑,可是和一般的木匠活都差不了多少的。这木匠活啊,三五月就能盖起两进小院,我这水泥也差不多这速度,可能会稍显得慢一些。即便是城池,也不过是三五年的事”张正书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其实心中想的是:“赵煦要确切知道这时间干嘛,你都指不定看不到那日呢”他记着这茬呢。能不记得吗赵煦一死,赵佶很可能就登基做皇帝了。赵佶登基做皇帝,张正书还有好日子过吗不跑路,都算是烧高香了。“三五年”彭元量不知道张正书心中的嘀咕,他倒是盘算起来了。说实在的,这年头要建造一座城池,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时间。要是一座小城,那可能一两年就完事了。这城池也不高大,怎么说也就后世四五米这么高。要是敌人攻打的话,拿着云梯“蹭蹭蹭”就上去了。要是一座大城,可能修个十年都是常事。好比当年汉朝的长安城,在汉高祖刘邦的主持下,修了七年未央宫,后来汉惠帝修了五年城墙,前前后后修了十几年,到了汉武帝时期还修修补补,增增添添的,过了一百多年,才总算完事。而隋炀帝修长安城,就是动用了数十万徭役来修,才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住进了大兴,也就是后来的唐长安城。汉朝的长安城,和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不是同一个地方,因为地方小了,隋炀帝才迁都的。所以,三五年修一座大城池,还是攻不破的坚城,这已经算是夸下海口了。“你可敢立下军令状”彭元量的目光,好像一头饿狼,紧紧地盯着张正书。张正书心中一凛,他完全没想到,这座还在图纸上的城池,居然会让赵煦重视如此。“难道,这就是赵煦那小子的报复”不由得张正书不这么想啊,赵家人的记仇性子实在没谁了。“嗯”彭元量上前了一步,压迫性的气势已经逼近了张正书身前,就连曾瑾菡都花容失色,退了几步,差点撞到门上。张正书想了想,说道:“五年,五年内,我一定把这座城池移交给朝廷。但是,与之交换的是,朝廷不得插手我的建设。还有,如果我被人告状了,官家得帮我拦下来。”“如果五年后,你交不出来呢”彭元量淡淡地说道。第八百一十四章:自污张正书笑了,怎么可能交不出来说实话,建造这么一座城池,城墙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拿砖头、钢筋、水泥砌上去就行了,对于已经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施工队来说,那是一点难度都没有的。就算是把城池建在山包之上,也是没啥难度的。就是盘山水泥路比较难,毕竟这是施工队第一次修这种路。还有像后世火车防止山体滑坡的护坡斜面,这个有点困难,需要用到一些大块石料。“肯定能建成的”张正书很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最难的地方,在于护城河体系,以及防御武器的打造。换句话说,城池的建造其实是次要的。一座坚城,肯定是有防御体系的。张正书打算结合中外坚城的防御优点,在半山腰上修筑永久堡垒,里面的射击孔,甚至可以放置进大炮。有这样连成一片的堡垒群,就算射击角度很窄,也能通过射击孔,形成交叉火力。只要箭矢备得足,这就是一道收割生命的沟壑,多少人命过来都填不满。在护城河那边,也要设置暗堡,专门半渡而击。在半山腰上,还要密集配备配重投石机。因为不用移动,这种投石机能造得很大,居高临下射程比寻常投石机远多了。就算敌方有攻城器械,也得先运过河再说。投石车什么都不用做,就盯着护城河的桥墩开火,也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火力配备,张正书早就画给赵煦看了。没错,张正书画的是火力示意图,甚至还有堡垒里的士卒射击弩箭的特写。也许是赵煦受到了刺激,才要不顾一切弄这样的坚城。要是昏君,肯定是只顾着玩乐了,哪里肯花几百万贯修建这么一个城池别的不说,都足够给赵佶弄起一个“艮岳”了。但是赵煦不是啊,他早就知道了汴梁城北面无险可守,一旦敌人铁骑南下,那就万事皆休了。看看汴梁城周围的禁军,多是多了,有半点战斗力吗没有的,所以敌人可以直捣黄龙啊再加上现在黄河北流复流,要知道黄河在这年头,到了冬季可是会冻结的,走人走马都不成问题。赵煦虽然不知道正史上金兵就是这么南下的,但是作为一个有野心的帝王,怎么可能看不到北面的威胁之前宋朝没有动作,不过是因为没辙罢了。人力有时穷,再加上文武互相倾轧,朝廷中内斗不休,根本提不出一个章程来怎么办。从这一次的处理结果就看得出来了,不过是当初立主东流的文官党争失败被贬而已。至于补救动作呵呵,也就是调任禁军到黄河北流防守罢了。但是谁都知道,以那些老爷兵的实力,别说防守了,能不被吃掉都好了。彭元量虽然不懂军事,但他带来了赵煦的意志,淡淡地说道:“官家的意思是,一旦你立下军令状不能按时达成,那官家要杀你,你也是无话可说了”“额这事能打商量”张正书有点无奈,这就是强权啊“不得商量,五年,你要在五年内建好这座坚城,与你图纸上画得一模一样”彭元量强硬地说道。张正书也咬了咬牙,他知道有这么一座城,北宋怕是亡不了的。“行,五年就五年。”彭元量得了张正书的准话,满意地点了点头:“那些钱银,待会就有皇城司的人存入银行之中。就这么些钱银,你可别用超了。用超了,你自个补上。这是官家的原话,你自己斟酌罢”“呵,还真是大方”张正书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偏生彭元量耳尖,都要转身离去了,却停住了脚步。“张小员外,咱家需要你明白,官家从未对一人如此上心过。你深得圣眷,别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谢谢您咧,还深得圣眷,呵呵”张正书在心中吐槽道,不过他也知道,能做皇帝的,大多是心性薄凉之人,向来是冷血的。赵煦对张正书做到这个份上,也确实是了不得了。赵煦和赵佶,基本是两个性格,赵佶对自己人极好,从北宋六贼加上高俅就知道了,可以说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但是赵煦就不一样了,虽然赵煦也爱恨分明,但赵煦更加理智,不会因为你帮过他,他就记在心中一辈子。有用的时候,赵煦用你;一旦觉得你对大宋,对他有害了,赵煦能一脚将你提走。前御史中丞邢恕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赵煦很喜欢他,因为邢恕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但是,赵煦却知道,邢恕在朝堂上只会惹得文官斗争更狠,所以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任由章惇一脚踢到了汝州做知府,不久又迁徙到应天府,后来又迁为南安军知事。虽然心中吐槽,但是张正书脸上却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见状,彭元量只能冷哼一声,拂袖而走。张正书等他走远了,不屑地说道:“呸,算个什么东西”“郎君,你连彭内官都得罪,那官家岂不是”曾瑾菡拉住了张正书的衣袖,担忧地说道。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就是不和才好,要是和他有什么瓜葛,我立马有性命之忧。自古君王多猜忌,若是我连官家身旁的人都处得好了,你让官家怎么想得罪了彭内官,一点事都没。只要我还有用,赵煦就不会对我太过苛刻”“这就是授人以柄”曾瑾菡似乎有点明悟了。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昔日汉高祖得天下,张良归隐,萧何自污,石家聚财,那都是保命之道。我胸中所学,几可颠覆天下,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将我等闲视之。所以,我要自污,甘于处身商贾之中,官家才会对我如此和颜悦色。”曾瑾菡苦笑道:“郎君苦了你了”“这不算啥,只要能让我的计划得以实施,这些都不算事。”张正书嘿嘿地说道,“要是等我的计划成形了之后,官家想动我,也要掂量掂量了。”第八百一十五章:意想不到“啊”曾瑾菡瞪大了眼眸,低声说道:“郎君,你想造反”张正书满头黑线,没好气地说道:“造什么反啊,我是闲着没事干还是怎么地”“那你为何”曾瑾菡也糊涂了。张正书敲了敲她的小脑袋,说道:“这么聪明的姝儿,居然想不通这个有道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坐拥这么多财富,哪一个皇帝放心得下但迫于形势,他才不会动我罢了。但是,皇帝是能掀桌子重开棋局的人,我也要做好退路才行。至于造反造反是不可能的了,一辈子都造反不了的,要是我的计划实现了,大宋还是民心所向,甚至几百年都是民心所向除非朝廷自己作死。”曾瑾菡倒是很看得开,依偎在张正书的肩膀上,柔声地说道:“郎君,不管你怎样,我都陪着你”握住了曾瑾菡的柔荑,张正书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嗯”春明坊前,突然聚集了众多马车,一辆辆的,好似一支大军,把汴梁城给贯穿了。这些马车,好像载着极重的物品一样,老式的载货马车“吱吱呀呀”的响着。最关键的是,用的居然还是禁军押运。“咦,这是甚么”一些百姓开始围起来看热闹了,要知道禁军巡逻也只是晚上的时候“例行公事”罢了,白天的时候真的挺少能看到大队禁军在城中这么走动的。“难道,这是赃物不成”“最近有人造反么”“没有罢”“难道是朝廷打下了夏国”“嗐,要是这样,朝廷早就传捷报了,哪里会藏着掖着”“说得也是”百姓们都纷纷猜测,这些东西是什么,好事者甚至一路尾随着。这也是宋朝的特色了,要是换个朝代,街上走着兵丁,百姓早就跑光了。为啥因为兵匪兵匪,历朝历代的士卒,说得好听点是兵,说得难听点就是匪。特别是军纪废弛后的士卒,那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军过境,和蝗虫过境没差什么的,都是赤地千里。但是宋朝不会,因为宋朝是募兵制,士卒都是有军饷的。甚至在这会,宋朝的士卒军饷多高都能穿得起丝绸了,你说呢好吧,丝绸在宋朝已经成了平民的衣料,这也促使了宋朝的丝织业继续壮大。有宋一朝,丝织业的发展是飞速的,不管是效率还是样式上,都远超前朝。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宋朝市场不知道比历朝历代大了多少,要是效率、样式没有创新的话,怕是都生存不下去了。市场是残酷的,优胜劣汰。但市场也是公平的,你不努力,不创新,不拼效率,凭什么继续生存下去很多人都说资本家吸血,良心坏透了。但张正书却不这么认为,做生意的始终是要以盈利为目标的。因为,不盈利的话,拿什么养活手底下的那一帮人看似资本家在吸血,可没有了资本家之后呢你被吸血的机会都没有了。甚至,因为就业失衡问题,引起一个国家的大动荡。就好像宋朝这种,明显就是就业失衡了,需要国家帮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冗兵问题,一有灾情,禁军就大肆招募兵丁,解决社会动荡问题。结果呢,不过是把矛盾暂时掩埋起来罢了。据张正书所知,宋朝禁军最多的时候,竟然超过了百万人。百万人啊,还是募兵制,宋朝都没被拖垮,实在是经济实力强大。明朝因为兵将没有粮饷,亡国了。可想而知,宋朝的经济实力有多厉害了。宋朝的百姓,也不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