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的环境下,能诞生出资本主义或者工业革命,那才是笑话。不过,现在变数来了。张正书来到了宋朝,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进入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条件。只是,掀起工业革命,那是真的革命,是要割掉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的。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张正书能顶得住他们的反扑吗工业革命,真的能革命成功吗一切都是未知数。“后路,一定要在这两年内准备好”张正书下定了决心,即便不成功,后路也是要准备好的。造船一事,不管多么困难,都要继续下去下定决心之后,人反倒轻松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知东方之既白第六百六十二章:明州城中“郎君,该起身了”张正书睡得迷迷糊糊的,被曾瑾菡温柔的推搡之下,才逐渐醒来。知觉回来后,感觉脸上痒痒的,睁开眼就看到曾瑾菡拿着自己的秀发,在他的脸上来回划着。“什么时辰了”张正书抓住了曾瑾菡的手,轻轻用力就把她揽入怀中。“你这懒人,都日上三竿了还睡”曾瑾菡轻轻挣扎却挣不脱,只能任由他轻薄了。张正书也是无奈,昨晚她睡得倒是很香,可怜张正书那是失眠到差不多五更天才睡着的。“起身就起身吧”虽然很想赖床不起,但想着这始终是客船,只能将将起床了。洗漱过后,收拾了行李,准备进城吃早饭。说到早饭,所有人都饿得前肚贴后肚了。也是,吃鱼哪里能吃饱的,只一夜就饿了。给了船钱,谢过船家,一行人慢慢地往明州城走去。这时候,苏熙就充当起导游了,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明州人嘛,他不做导游谁做导游“我说小明啊,这明州城里有啥好吃的,你给介绍介绍”听了张正书这句话,所有人都看向了苏熙。没办法,都饿了。特别是史陌和刘忠两个练武之人,更感到饥肠辘辘。“来到明州,自然是要尝尝这面结的”苏熙笑着说到,“我也挺怀念面结的味道,皮薄、嫩滑,馅里都是肉”说着,苏熙就带着他们到了一家面结店,张正书定睛一看,这面结果然是有些特色,像墨西哥卷一样,四个一捆,放进汤里一滚,浮上来就起锅。撒上点葱花,要是不顶饿还可以加个米线啥的。这碗面结够分量,而且也不算贵,一大碗加上米线什么的才十文钱。“没办法,这是明州人才吃的,里面包裹的是猪肉。苏子都说了,这猪肉是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只有明州人将猪肉做馅,包在面结里,才做出这等美味。”苏熙解释道,可张正书他们已经等不及了,拿起筷子就大快朵颐。苏熙也叹了一声,开始吃将起来。曾瑾菡说道:“这什么面结,倒有点像汴京城的馉饳儿。”张正书却是知道的,宋朝人叫饺子是“馄饨”,叫馄饨是“馉饳儿”。也就是说,宋朝还没有“饺子”这个说法,甚至连“扁食”这个词儿都没有,馄饨就是饺子。而宋朝的馄饨,包得很大,很复杂,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铁签子串起来烤着吃,所以才叫“馉饳儿”。“这面结可比馉饳儿大多了。”苏熙笑道,“若是食量小的,四个就饱。”张正书点了点头,这面结确实挺实在的,皮薄肉多,最是能治肚子。也幸好猪肉便宜,价钱低下,所以这面结寻常人家也吃得起。往明州城里看去,一排早点摊都是面结摊子。一碗面结过后,张正书抹了抹嘴,觉得差不多了。也就是刘忠和史陌他们两个,又要多了一大碗,稀溜溜吃完了才拍拍肚子。“要找一家客舍么”张正书知道,这宋朝可没有客栈的说法,而且挺潮流的,叫做“旅馆”、“客舍”、“旅舍”。至于客栈,那是宋代之后民间才出现的说法了。在宋朝,最流行的说法还是“客舍”。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里就有一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可见这“客舍”、“旅舍”的说法是唐朝就有的了。也是穿越了宋朝才知道,后世那些背景唐宋的神剧,动不动就说客栈,能把不少有历史素养的人都雷死后世不是拍不出有质量的电视剧,而是编剧根本没下功夫。这些事,找个历史教授指点一下,完全就可以避免的错误。可是呢,改了吗并没有。还有,那些个称呼,张正书也是不想吐槽。唐朝、宋朝皇帝后、宫里的妃子,一口一个哀家,哀你麻痹啊,人家是太后死了老公才叫哀家的,平常时人家都自称我,或者“吾”。这些常识性的错误,居然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电视剧里,真的呵呵了。甚至,皇帝太后都没挂呢,谥号都叫出来了,真的让人一秒钟出戏幸好张正书回不去了,不然那些天、朝神剧,张正书能从服装到语言,吐槽几万字苏熙也有点尴尬:“小官人,要不你先随我回家一趟罢若是可能,就在我家住下了”张正书也知道,苏熙这么做完全是拿他当挡箭牌的。不过嘛,张正书也乐意做这个挡箭牌。毕竟像苏熙这样的人才难得,张正书怎么对待都不为过。且不说他能独自鼓搞出玻璃来,就是他那仅次于曾瑾菡的悟性,要是调、教得好了,那是百分百超过沈括,成为中国版的“牛顿”的。“也好,那你带路吧。听闻你也是明州的富家子,倒要去看看明州的宅院,有个什么新奇布置”张正书随口一句,就帮苏熙解了尴尬,苏熙是感激不已。投桃报李,苏熙一路上尽职尽责地当起了导游,在明州城里指点着景点。张正书知道,这明州城就是后世的宁波,是唐朝开元年间设立的州府。但这明州城嘛,确实不太大,跟后世的小县城也差不到哪里去。只走了几步路,就差不多逛完了。明州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港口,算是宋朝里很大的港口了,怪不得朝廷会在明州设立市舶司。最多的,还是沿海那些造船作坊,张正书有心去取取经,但苦于没门路,宋朝工匠的戒备心也很重,怕是学不到什么东西。“小明啊,你家有造船作坊吗”张正书随口问道,要是能通过苏家进入造船作坊那也不错。“没有,只有船队”苏熙说道,“小官人还想在明州买下一个造船作坊吗”张正书摇了摇头,说道:“一个造船作坊都吃不消了,还来第二个”他是准备把杭州打造成一个宋朝航海基地的,为何还要在明州这里设立分舵呢要是造船作坊赚钱了,那就另当别论了。第六百六十三章:运气太“好”“原来如此”苏熙也很清楚,张正书为了造船作坊花费了多少。对于张正书的挥霍能力,苏熙是自愧弗如。即便苏熙也是富家子出身,可看到张正书这种花钱速度,他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什么叫“豪掷千金”张正书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词语,每到一个地方,必定会掀起一阵基建狂热的。没办法,要兴办作坊,肯定要先大兴土木,再大肆招揽工匠。动作这么大,自然是会引起轰动的了。所有人都认为张正书是疯了,就好像后世国家要大力发展高铁,很多键盘侠说没必要,劳民费财一样。但是建成了之后,坐得最多是他们,霸座的也是他们。真香这个梗,那是百用不爽啊苏熙也知道,张正书创办的作坊,即便一开始要亏钱,可等到后面就开始赚钱了。而且,赚钱可不是一般的小钱,而是大钱。像那个四轮马车,谁能想得到一辆只加了弹簧的四轮马车,就能卖出那么多钱呢结果,四轮马车火了之后,各种山寨的都来了。只是对比起真货一看,就知道差距所在了。从外观、舒适性上,山寨四轮马车都和正品相去甚远。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能赚大钱,而别人只能跟在后面吃些残羹的缘故了。苏熙太明白核心技术的价值了,简直是千金不换啊就好像六分仪一样,如果没有人教,即便给了你,你也看不懂,更加不会用。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苏熙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没办法,当一个人全程看了张正书是怎么化腐朽为神奇的,他也会相信这句话。张正书也不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办作坊不是一拍脑袋就建好能赚钱的,而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来帮忙管理才行。在杭州,张正书好不容易才请了曾五叔曾懋出山,可在明州呢能找到另一个曾懋吗如果没人管理,那这个造船作坊建立起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即便要在明州这里再建立一个造船作坊,那也得等曾懋帮忙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才行。有些事,是急不来的。“郎君,那你打算在这里建立玻璃作坊”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的打算,笑嘻嘻地说道,“那你可要给苏子明撑腰啊”张正书牵着她的纤纤细手,说道:“玻璃作坊已经开始赚钱了,汴京城里一块玻璃镜子,那是千金难求。不过,这都过了一个多月,市场也差不多饱满了。而玻璃镜子的价格也降下来了,下一个产品玻璃窗,还在推广,估计也不会太顺利。现在,就需要用量来冲击市场了,自然要开分店的”言下之意,自然是支持在明州建一个玻璃作坊的。苏熙的兴致也很高,兴奋地说道:“明州这里,能辐射杭州、江宁府、苏州、扬州,还毗邻福建路,是最好不过的作坊选址了”张正书也笑道:“小明你跟了我这么久,总算是学到了精髓。不错,我也是这么考虑的。但我考虑得更多的是,水运的便捷。玻璃运输堪比瓷器,稍有碰撞,就会碎了。所以,不管是从经济效益上讲,还是从运输角度讲,明州这地方是不错的。”“所以,小官人会和我们苏家合作,对吧”苏熙也很期待这次的强强联合。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我有这个意思,但要看你家里人怎么看了”说话间,已经到了苏家门外。和曾家在杭州的园林一样,苏家也是个园林式住宅。张正书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了一句:“万恶的封建社会啊,腐朽、堕落”苏熙还没上去敲门,大门就打开了,里面走出两个人来。“高兄,对不住了,那逆子回来后,我必定叫他到你府上负荆请罪”“诶,大可不必如此。年轻人嘛,谁没个年少轻狂之时待得他回转了,再与小女续前缘就是了”张正书一行人脸都抽了,苏熙这运气实在太“好”了啊千挑万选,居然选了个这么好的日子回来,还撞见了未来的老丈人打量了一下苏熙的父亲,只见和苏熙依稀有三分相似,只不过肤色更黑了些,脸也方正了些,有些不怒自威的样子。而苏熙未来老丈人的样貌,也是不凡,挺符合宋人的审美的:只见他穿着一身绸缎衣裳,有着一脸长髯,剑眉入鬓,眼神炯炯,活脱脱一个中年美男子的相貌。张正书也是讶异了,按照遗传学来说,只要苏熙未来丈母娘不太丑,生出来的女儿也肯定不会丑到哪里去的。既然如此,苏熙为何还要逃婚可惜,苏熙没有这个“常识”,一见到这场面,立即想开溜了。但不幸的是,他老子看到了。“苏子明,你要跑到哪里去”只见苏父喝了一声,苏熙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垂头丧气地转身回来。“高兄,这就是不孝子了”苏父告罪了一声,才怒喝道:“还不快过来,见过你高伯父”苏熙垂着头,上前说道:“小侄见过高伯父”这个高伯父也是有些吃惊:“苏老弟,你不是说你小儿到汴京城去求学了么,怎么怎么这么快就回转了”“小子,你且老老实实与你高伯父说出实情”苏父也有点恼怒了,这个小儿子不告而辞离家出走也就算了,还写信回来讲大话,这简直简直不能忍苏熙老老实实把他一路艰辛到汴梁城,巧遇张正书,又在李家村待了半年的事说了一遍。听得苏熙参与了“奔驰牌”四轮马车的研制,这个高伯父也呼吸急促了起来:“贤侄,你可还记得怎么制造那四轮马车么”苏熙老老实实地说道:“记得是记得,但我不能说。”高伯父一愣:“为何不能说”“因为我签了契约,有关核心机密的事是不能透露的。”苏熙认真地说道,“不过,张小官人也来了,他就是张小官人,张正书了。”见状,张正书也落落大方地一拱手说道:“后生张正书,拜见两位员外了”第六百六十四章:自吹自擂苏父和那高伯父也拱手还礼,汴梁城来的首富之子,地位上足够和他们平起平坐了。那高伯父也有点尴尬,当面刺探人家赚钱的机密,还被当事人听见了,这做得太不地道了啊“那个张小官人,我也是机缘巧合听闻了那四轮马车的奇妙,好奇心起,你莫要见怪”张正书嘴上说着“不见怪”,心中信了他才有假。要知道,这四轮马车自问世到现在,即便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供不应求。没有一个商贾是不想得到四轮马车核心技术的,这简直是欲盖弥彰啊苏父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