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6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64(1 / 1)

d而张正书却是对大宋掏心掏肺,出谋划策,只想大宋赢得这一场国运之战,拥有重新挑战辽国的资格。再运营十余年时间,等待时机夺回幽云十六州多好的计划,可惜世上的事,不如意者十有九八。宋朝想要拿回幽云十六州还是太难了,除了强攻之外,只能智取。智取是需要时机的,比如金国伐辽,才会让辽国顾首不顾尾。当然了,到了那时候,依着宋朝的尿性,肯定会选择去联金灭辽的。到时候,也不过是历史的车轮重回轨道而已。张正书这么笃定宋朝会再次选择联金灭辽,是因为宋朝上下对幽云十六州的渴望,已经着了魔。不管代价如何,都要夺回幽云十六州。至于长远目光呵呵,对不起,他们眼中只有幽云十六州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就好像北宋选择联金灭辽和南宋选择联蒙灭金一样,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帮一个正冉冉升起的帝国灭掉他最大的敌人后,然后坑了自己。也不想想唇亡齿寒的典故,假道灭虢的故事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演得还少吗一次教训还不够,非得入两次坑,把自己彻底作死才甘心。“小官人,你的意思是要趁早出手,把辽国细作一网打尽”王庆也是这么想的,起码在事情没有彻底无可救药的时候,斩断辽国的念想,那还不算无法挽回。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说道:“不不不,我们要将计就计”王庆也不傻,立马明白了:“小官人的意思是,等谈判的大臣被贬之后,自然会有奸臣浮出水面”“不错,这些吃里扒外的臣子,早就该清洗一遍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为了金银美色就能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就该凌迟处死”王庆没想到张正书的戾气这么重,都被吓了一跳:“小官人,这不太妥罢”要知道凌迟处死这项刑法太残忍,非大奸大恶之人不用,起码在宋朝是没有这项刑罚的,最多也是砍头、腰斩罢了。凌迟刑在五代时就出现了,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国,大宋认为有伤天和而慎用。但是在张正书看来,出卖国家利益的,特别是在节骨眼上出卖国家利益的,更是罪无可赦,千刀万剐都算便宜这些人了。“呵呵,这些奸臣收受敌国金银珠宝,美色舞姬的时候,为何没想过会对大宋造成什么伤害”张正书冷冷笑道,声音里的寒意渗人。王庆沉默了,他也不是对此一无所知,但每每报上去的时候,都不了了之了。没办法,宋朝对文人太过优渥,最多就是官家贬谪去穷乡僻野罢了。但有机会的话,这些奸臣还是会被起复的。“若是这一次,这些奸臣还不能伏法,那又该如何”王庆的担忧不无道理,以赵家人的尿性,肯定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张正书冷冷说道:“人做错事,总该是要受到惩罚的。”听着这语气,王庆感觉一股寒意袭来,忍不住又打了一个激灵。“那小官人,咱家应该如何做”张正书听了这话,笑了笑说道:“那还不简单,谁受益,谁就是通敌卖国的奸臣。你留意谁将被列为谈判的大臣就行了,加紧收集证据,然后一次性钉死。我再用报纸为你们造势,一次性把文官打入尘埃里”说到最后,张正书的眼里好像喷洒着精光一样,很是吓人。第五百八十四章:致命缺陷“嘶”王庆万万没想到张正书的心这么大,居然想要颠覆文官的地位。但是不知为何,王庆的心里好像挺受用的,仿佛出了一口恶气似的。“小官人,好大的魄力”王庆忍不住佩服道。张正书冷笑道:“大宋开始烂到肉里了,就如扁鹊所言,不治将益深。为今之计,只有挖除烂肉,重新整顿,才能获得新生。你若是怕了,可以跳出来,我一样能利用民意,让这锅水沸腾起来。”张正书太了解舆论武器的利害了,都不需要怎么冲锋陷阵,只需要利用小报煽动民意,就足够让这些奸臣授首。如果这都不能杀了那些奸臣的话,张正书也不是迂腐之人,自然要安排刺客干掉他们。好叫他们明白侠义在民间,做了恶事你就该死王庆已经猜到了张正书会怎么做,他虽然不太同意,但也不打算劝说。如果事成,他也是受益者之一,为什么要劝说,为什么要阻止呢“那咱家就依小官人所言,盯着朝中一举一动了。一旦有所眉目,咱家会让人送信给小官人”王庆说完后,就匆匆告辞而去了。张正书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却在盘算着怎么为国除奸。“哼,真当没人治得了你们了吗不弄死你们,你们还以为自己有免死金牌”不过张正书也知道,恐怕赵煦是下不去手的。但是,张正书也要努力一番。这一次,是文官和皇权的斗争,皇权已经让步如此了,如果文官连底线都不要了,那就只能说是自己作死了。张正书心里的打算是,一旦文官的威信遭受打击,那就相当于出现了裂缝。顺藤摸瓜再揪出几个卖国奸臣,实锤了之后再处死,就等于把文官打入尘土里了。宋朝的文官还想超脱律法,犯了事只是贬官了事呵呵,想太多了,任何皇帝把持了权柄,是绝对不会轻易交出去的。到时候文官是圆是扁,还不是任由官家随意捏拿一旦士大夫没有了免死金牌,他们的顾虑就多了,也不敢肆意妄为,出卖国家利益了。没有头上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宋朝文官是不会知道怕的。张正书深知,没有监督的权力,肯定会被滥用,他只不过想借助此事,建立一个监督制度罢了。目前来看,宋朝的监督制度还算不错,但就是效果不咋样,因为处罚太轻。现在加重了处罚,等于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那国家就好治理多了。可能赵煦表面上不领情,但实际上他得利最大,心里还偷着乐呢。“这一次能把文官拉下神坛,但武人的地位还是尴尬”张正书也是郁闷,这是没办法的事,宋朝对武人防备太甚,哪怕是到了南宋也是一样。这样的环境里,想要提升武人地位太难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的。等资本主义这头怪兽彻底被放出来之后,它就开始虎视世界,开始侵吞一切了。扩张版图,开拓市场,剥削底层,这就是资本的本质。等资本开始推动资本家去寻找市场的时候,免不了会发生战争。到时候,战争就不是能人为控制的了。满足不了资本家的胃口,战争就会一直存在。等到那时候,武人地位还不是蹭蹭蹭上涨当然了,这是最好的结果。不过嘛,凡事都有点意外的,最终结果如何,哪怕是系统都推测不出来。世界上最难测的是人心,偏生一个朝代的主导也是人,大宋有了他这么一个变数,会变成什么个模样,全都说不定。在张正书与王庆定计之后,事情也朝着他们预料的方向进展着。涉事的大臣很倒霉,这无妄之灾落在自个头上,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官职被撸了一品不说,还要贬到数百里之外,做个知府。京官外放,等同失势,很多原先要好的同僚,怕惹祸上身连送别都不敢。被贬谪的官员都有谁呢细细数来,有七位:张舜民、毕仲游、孙朴、赵睿、梅灏、陈察、李昭玘。虽然理由都很充分,无非就是“德不配位”,“尸位素餐”之类的云云,但含糊其辞之处,却有些欲盖弥彰了。别说朝堂之中人人知道他们是因为元宵灯会被免官外放,就连民间也都传开了。随着这几位曾经意气风发的京官黯然就职,紧接着,一场风云变幻的朝堂争权夺利又在酝酿了。官家赵煦得知了王庆的打算,也倾力支持。赵煦的想法很简单,你吃大宋的俸禄,却通敌卖国,这等奸人一定要除去于是,赵煦也冷眼旁观,等待着皇城司的报告。不止是官家赵煦在一旁观看着,王庆、张正书,甚至辽国细作、西夏细作、女真细作、高丽细作、交趾细作都在密切地关注着这一场谈判。但是,辽使未至,赵煦也就按兵不动。不过,已经有端倪生出来了。居然是工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的郭知章的呼声最高。这一日,张正书也收到了情报,启动了“黑客”去调查郭知章。都说大奸似忠,从表面上看郭知章一点问题都没有,还有一个“决事清明、谏切时弊”的风评。在高太后掌权,司马光执政的时候,郭知章为谏官,能针对时弊,上奏直书己见,几年内共有奏章一百多封,还大多数被朝廷接纳了,堪称最称职的谏臣了。郭知章最彪悍的战绩,是上奏直怼官场上结党营私的腐败:“爵禄庆赏,以劝天下之善,愿无以假借大臣,使行私恩;刑罚诛戮,以惩天下之恶,愿无以假借大臣,使快私忿”看模样是一个大忠臣没错了,但是张正书却注意到一件事,郭知章的政治立场问题。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陷,只不过郭知章掩饰得很好,所以他没露出马脚罢了。看看郭知章在高太后、司马光时期,是反对新法的,上奏最勤快的是他。但因为他都是跟着别的谏官后面上奏的,换句话说领头人不是他,所以他被赵煦忽略过去了,亲掌权柄后也没有清算到他。第五百八十五章:大奸似忠而在宋神宗时,他表现得更为奇怪,明里他是反对结党营私的,曾说过:“忠于陛下者必见忌于大臣,党于大臣者必上负于陛下”,看似很冠冕堂皇。但是,看看接下来他的表现就知道了,守旧派中丞刘挚让人推举郭知章为御史,要郭知章去攻击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郭知章没有倒向刘挚,他看似在政治主张方面倾向于王安石,但他并未实际倒向那一边。换句话说,郭知章就是中立派。真的中立派吗张正书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又找出了郭知章的往事,看到他在朝堂上每每都为辽国说好话。行,实锤了,这郭知章就是辽国买通的内间就算不是被收买了,郭知章也是投降派“很好,收集证据,交给王庆”张正书是这么吩咐“黑客”的,郭知章以为瞒过朝堂上下就行了,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有了这份证据,他想抵赖也抵赖不了。张正书最厌恶这种通敌卖国,最后却还能混得身后名的欺世盗名、大奸大恶的臣子。要知道,正史上郭知章被赐谥“文毅”,谕祭文还称他“秉赋德性,浑厚淳全。躬自表树,良吏式宣。台谏著绩,风纪凛然。特立无惧,持之弥坚”。要知道,谥号里面有个“文”字的,是文人一辈子所求的东西了。郭知章能得到这样的评价,盖棺定论了谁也推不翻。但是张正书在他没有盖棺定论的时候,就要揭开他丑恶的面目。正史上,也是郭知章奉旨前往北边负责接待辽使,负责谈判事宜。郭知章做了什么呢对辽使待之以礼,并晓以两国通好的大义:“夏人累犯边,法当致讨,以北朝劝和之故,务为优容。彼若恭顺如初,当自有恩旨,非使人所能预知也。”好了,这下宋朝退兵,退还将士占领的土地。同时,辽国也从雁门关退兵,看似一切都天衣无缝,郭知章不但没有过失,还大大有功只是站在历史高度看问题的张正书,一下就发现了问题。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何尝不是契丹人配合他的缘故实锤无疑了,郭知章就是个内间试问,以大宋官员的尿性,会没有被敌国收买的大臣吗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肯定是有的。从现在来看,郭知章是嫌疑最大,还不能排除背后有没有推手。“背后的推手,会是谁呢”张正书知道,郭知章只是被推出来的小卒而已,真正的幕后推手还在暗地里。偏生郭知章是个“孤臣”,滑不留手的,即便是“黑客”也一时间难以把这人给揪出来。看着小楼外大雪覆盖的白茫茫一片,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好一似食进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在心里,张正书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真是国之将亡,忠奸善恶全都难以辨别,大奸似忠之人满地走”这件事其实不算急,因为辽使都还没确定什么时候到大宋。就算是来大宋,估计也是要开春之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就该确定大宋这边的谈判人选,然后带着旨意北上去和辽使谈判。正因为有了这么个缓冲时间,足够辽国去调兵遣将威慑宋朝边境了。好算计,确实是好算计。如果是张正书来布置,他肯定布置不了这样天衣无缝的计谋。谁能想得到,看似忠臣模样的郭知章,会被契丹人收买了呢或许,郭知章并不知道他是为辽国做事的,因为他背后肯定还有人。这个幕后黑手,可能才是被契丹人收买的那人,郭知章自以为聪明,殊不知是当了别人的爪牙罢了。但是,这人能指使得动“孤臣”郭知章,必定是朝中实权人物。“会是谁呢”张正书也是琢磨不定,或者郭知章背后根本就没有人,是他自己的把柄在辽国手中,所以不得不顺从辽国,配合辽国行事。反正不管怎么说,郭知章的嫌疑是最大的。“等等,是谁举荐郭知章升官的”张正书突然又有了思路,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古代做官可不像后世,你做了多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