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饷。也就是说,史陌一开始是打算投军的。为啥投军呢因为他吃不饱饭,而军队里能吃饱饭。至于什么“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些都算什么啊,在饿肚子面前,什么都是虚的。更何况,史陌和史斌这两父子是练武的,吃得更多。再加上史斌还要用药熬炼身子骨,更是糜费颇多。宋朝不安稳,打仗的事几乎每年都有。史陌不傻,他拖着一个拖油瓶,哪里能上战场但是汴梁城不同,这里是开封府,是京师,怎么打都不可能打到开封府的很显然,这是史陌的一厢情愿。但是,从他的角度看,这个推测没有错。所以,史陌千辛万苦来到汴梁城,就是想当禁军,然后凭借着武艺得到都教头的赏识,让他做一个教头。这个教头工作也轻松,反正禁军十天半月也不操练一次,最多就是站站岗,把把门而已。更何况教头也不需要去站岗,也不需要去把门,军饷也能多领一点,是都教头私人给的,大概能多两百文钱。这些潜、规则,练武的人都知道。可是,很多武人就是放不下身段,宁可去考武举,也不想去做什么教头。但史陌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先到汴梁城,能考武举就考武举,不能考就去做教头了。一个大活人,毕竟是要吃饭的。也亏得张正书给了他卖艺的一两碎银子,才让他吃了饱饭,安顿了下来。所以,才有今日的出手相救。第五百七十七章:收小弟说白了,史陌就是一个宋朝版的“京漂”,想来大城市混口饭吃的。张正书不忍打击他的积极性,且不说赵煦现在锐意精简宋军的人数,剔除老弱病残。在没有完成军事改革之前,史陌怎么可能进得了禁军要是进不了禁军,史陌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会怎么样呢愤世嫉俗的史陌,会不会一怒之下就闯祸呢张正书想了想,觉得十分有可能,连忙说道:“史大哥,是这样的”当下,张正书就把汴梁城的形势说了一遍,他们一边说着,一边来到了御街之外,在一个路边小摊前坐下了,张正书掏钱让他们吃了碗“肉汤饼”也就是面条,史斌明显是有些饿了,连带着曾瑾菡都吃了大半碗。没办法,此时天色渐黑,眼瞅着不到半个时辰就会天黑了,宋人习惯了早上晚上吃饭,要是城里人还会加一顿宵夜,此时也正是饭点。因为是元宵节,满大街的小吃摊、脚店,路边的酒楼、茶肆都挤得满满当当的,好在他们抢先一步,不然连面条都吃不上了。“唉”史陌惆怅地放下了筷子,他是个爽直汉子,没有那么多心思,只道这次来汴梁,怕是又白走一趟了。心中郁闷,这汤饼就吃不下去。张正书自然明白他的想法,突然说道:“史大哥,敢问你的武艺如何”史陌心中烦闷,随口答道:“粗鄙本事,上不得大台面,但不是俺说,十条汉子,怕也进不得俺身”“以一敌十,不错了。”张正书点了点头,诚恳地说道:“史大哥,不知道你对我有多少了解”“额,不清楚”史陌有点尴尬地说道,他初来乍到汴梁城,哪里听过张正书的名号要知道,汴梁城可是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再加上满地的京官,他一个商贾子,又如何能让整个汴梁城都挂在口上特别是那些读书人,谈论的都是“家国大事”,议论的都是“朝廷得失”,更不会时时刻刻谈论“大桶张家”的小官人了。倒是有些市井之人,在茶余饭后谈论京华报上的内容,谈论“家乐福”超市,却对这个“始作俑者”张家小官人是“视而不见”。这样的情况下,史陌有天大的本事,都不知道张正书是何许人也。“难不成,小官人是某个相公的衙内”史陌的心砰砰乱跳起来,以为自己的机缘到了。要知道,被一个衙内收为跟班,就算是要求他教授武艺,那也是寻常之事。进了朝中相公的宅邸,还会饿肚子吗一时间,史陌患得患失起来。史陌虽然不爽贪官,只因为他当时的身份是被剥削者,如今有机会成为剥削者了,他激动之下忘了初衷也是正常的事。就跟宋江听闻招安后的反应一样,史陌想得更多的是自身,而不是其他。“我爹可没那个能耐当官”张正书一边说,一边笑着看曾瑾菡在照料着史斌。也许是曾瑾菡没有弟弟,所以对史斌好像个大姊一样照顾,让史陌都有点不好意思了。“那小官人的意思是”史陌希望被破灭,有点沮丧起来。张正书笑道:“史大哥有所不知,我虽然不是衙内,但也颇有些资产。此去城郊李家村不过数里之地,那里便是我开办的作坊了。还有个技校,专门教导小孩童识字,以便日后有一技之长,能自力更生。但我那作坊里,有许多能赚大钱的秘密,需要一些习武之人帮忙看护着。我瞧着史大哥枪棒熟练,身手不凡,当可帮我看家护院一番。若是史大哥不嫌弃,我们这就签下契约,可好”史陌一愣:“你要雇俺看家护院”“嗯,这工钱嘛,也不算太多,大抵是一月三贯钱的样子。不过若是立得大功,我自然不吝赏赐的。不知道史大哥,意下如何”张正书觉得有点亏待人才了,要知道宋江那厮可是大碗吃肉,大秤分金的,区区三贯钱,在汴梁城勉强算高工资了。但是对比起落草强盗,这又是非常不足的。“额”史陌沉吟再三,觉得这事大有可为。即便是做了禁军教头,一月都不知道有没有一贯钱的军饷,可给这礼貌周到的张小官人看家护院,却能有一月三贯钱,这孰轻孰重,是个人都会掂量一二。“小官人,你说那技校是”史陌担心的,不是吃饭问题,现在他想知道,他儿子史斌有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技校嘛,就是免费教导孩童,但学成之后需要给作坊做工十年”张正书把技校的规矩说了一遍,听得史陌眼中神采连连。“那小官人,俺这不成器的儿子,能不能也读书识字”史陌吃了不读书识字的亏,想要让儿子读书,不求他能考个状元回来,起码能中武举吧张正书一愣,他觉得好笑了。要是不识字,史陌怎么可能考得上武举要知道,宋朝的武举可不像唐朝那样,只要有力气,会武技就行的了,还要会策问,会兵法,懂得时务边防反正就是还要考文化,史陌都没文化,武举是不用想的了。怪不得史陌一心想进禁军,原来是这个缘故。“这个是自然,只要史大哥愿意,便是史大哥不为我看家护院,我也会让你儿子读书识字的。”张正书笑着,摸了摸史斌的头发。别人不知道,还以为张正书是善心大发,或者是想报恩。只有张正书自己才知道,看着史斌,等于给宋朝减少了一点麻烦,这个买卖也做得。“那这看家护院,是要怎地做”史陌又问道,他已经很心动了。张正书把保安队的事情说了一遍,包括出操什么的都没有隐瞒,史陌沉吟了一番,才说道:“小官人,承蒙不弃,俺就跟你混了”“额”这画风不对啊,张正书满脸黑线,怎么感觉自己好像个黑、社会大哥,来招收小弟一样“史大哥,你虽然对我有救命之恩,可这契约嘛,还是一视同仁的,必须要签,这个我没办法例外,你看”“签字画押没问题,拿契约来”史陌大手一挥,此刻他吃饱了,力道十足,张正书只觉得一股劲风扑面而来。“契约都没拟好,待得我们回报社再说”第五百七十八章:一路吃下去不管怎么说,算是报了救命之恩,也没有让史陌觉得这是被人施舍了。要知道宋人的脾气很怪的,也挺有骨气,即便是赚钱,也要堂堂正正,不会靠人施舍的。当然了,身有残疾,不能自食其力的乞丐不在期间。史陌持着棍棒,拉着史斌,像护卫一样跟着张正书,让张正书有了一股安全感。曾瑾菡虽然略有不喜,但通过刚刚惊魂一幕,也知道这元宵灯会并非那么简单的,也就让史陌跟着了。甚至乎,曾瑾菡还想着要不要打道回府了,这汴梁城的治安似乎也不像平日那么好。也许是受惊过的缘故,曾瑾菡看着街道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歹人一样。“姝儿,你没事吧”张正书感觉到曾瑾菡的不妥,因为她的纤纤素手中,满满都是细密的汗。“没事”曾瑾菡强自镇静地说道,殊不知这样真的是欲盖弥彰。张正书柔声说道:“你累不累,累的话咱们就不逛了,早些回去歇着。”这也是张正书体贴,如果直接问曾瑾菡是不是怕了,怕是曾瑾菡要不承认。果不其然,曾瑾菡虽然略带犹豫,可看着夜幕已经渐临,花灯已然点上,她却舍不得了。要知道,这元宵之日可是一年一次的,即便是曾瑾菡,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出来玩。更别说,这一次是跟着情郎一起出来,意义大为不同。虽然有点后怕,可身旁跟着一位好汉,再加上有张正书在身旁,天大的事情又怎样“不累,我还要看花灯哩”说着,曾瑾菡蹦蹦跳跳地跑出去,向着挑货的货郎买了一盏花灯,足足花了一百多文钱。当然,也算是物有所值,这货郎的花灯里,就这一盏“仙子”花灯最为好看,上面画的仙子,直欲下凡一样,颇为不凡。“郎君,你看这花灯,是不是顶好看”看着像个小女孩一样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弯起了嘴角。可不是么,这十五岁的女生,在后世也不过是个初中生罢了,说是小女孩也没有什么不妥。十五岁,正是青春年华,活泼些自然是好的。“是顶好看的”张正书由衷地赞叹一句,这宋朝手艺匠人的手艺确实不错,这花灯的样式也挺新颖的。虽然不是走马灯,但也不错了。要是走马灯的话,怕是已经买不到了,早被城中富户预定一空。而且,走马灯的价钱也不菲,足足要数百文钱一个,不是富贵人家根本消费不起。所以,那些手艺匠人也懂生意经啊,只拿少数出来卖,大部分都给了预定下来的富户。这样一来,不怕产品积压卖不出去,也不怕价钱起贵了没人买。好在,元宵节一年一次,手艺匠人也就这几天赚钱而已,别人也无法眼红。要是羡慕的话,何不自己去学这门手艺相对于花灯,张正书觉得没多少技术含量,只不过是外表好看罢了。张正书真正在意的,是沿街叫卖的小吃。张正书惊讶地发现,这年头居然有了汤圆“小官人,要来一碗油锤么”这小吃摊的摊主见张正书眼勾勾地看着那油锤,知道来了生意,连忙客气地招待道。“这是油锤”张正书瞧着那小吃摊的摊主熟练地将面团包好了豆馅,煮熟后放入冰水中冷却,再捞起来油炸。“滋”的一声响,眼瞅着这油锤化成油炸食品,张正书也来了兴致:“来一碗”“好咧”这小吃摊的摊主麻利地捞起十几个油锤,用竹架子放出在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小官人,这叫做打旋罗,打好了就能吃了”待得几分钟过后,摊主再把油锤放入碗中,已满满一碗,而且没有了出油锅的热气。不得不说宋人的心思瓷实,卖东西也是足量足秤的,不带半点虚假。“来来来,都吃点,这可是应节食品”张正书用竹签挑起一个油锤,尝了尝味道,果然口感香脆,面团又有点韧劲,再加上豆沙馅料的香甜,除了吃多会腻、会发胖之外,没什么缺点了。曾瑾菡也吃了一个,但她怕上火,也就适可而止了。张正书也就吃了两个,剩下的都给了史陌和史斌。史斌最喜欢这油锤了,吃得一张小嘴都是油。这还不算,另外一家小吃摊上,卖的是“乳糖圆子”,这东西更像是汤圆了。因为这“油锤”是油炸的,而“乳糖圆子”则是水煮的。这一家小吃摊的“乳糖圆子”也和“油锤”的做法一般无二,都是用面团包着豆馅,但是加入了蜜糖一起水煮,还在汤里加蜜渍桂花。张正书又要了一碗,吃下去后觉得软糯细腻的“乳糖圆子”加上香甜的汤汁,比起后世单纯的汤圆来说滋味更为丰富。“油锤”张正书不敢吃多,可这“乳糖圆子”他却和曾瑾菡两人合着吃一碗,全都吃完了。拿出手帕抹了抹嘴巴,张正书真心觉得这宋朝来对了,如果不是来到这宋朝,恐怕他都不知道原来在宋朝,吃汤圆这件事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还有后世很多风俗,比如舞龙、舞狮、庙会、赶集都能在宋朝找到前身。“如果这些风俗没有了异族入侵的打断,继续发展下去会和后世一样吗”张正书心中突然升起这么一个荒唐的念头,连自己都觉得荒唐。虽然,后世很多人不知道“汤圆”、“元宵”是怎么来的,但这个习俗好歹也还流传了下去。放眼望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汴梁城的街道上,好像雨后春笋一样,突兀地出现了很多小吃摊。这些小吃摊上,卖的东西都非常独特,像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南北珍果,皂儿糕、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蜜煎、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