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8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81(1 / 1)

d两得“朝廷如何能拿三成起码得要七成”彭元量霸道地说了这么一句,但张正书却笑而不语。除非是有张正书培养的会计人才去管账,不然的话,那些将门会乖乖把七成利润奉上想都别想千方百计做假账,截留钱银才是将门的本事。财帛动人心,面对这样的巨利,没有人能不心动的。再加上,将门不是没有实力。特别是西北禁军,那实力简直爆表。其他地方或许不敢太过出格,可西北将门一定是大肆贪墨的,这种事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了。只能说,这个彭元量想得太简单。不过,这种事张正书也没必要点破。将门终归绝无没有那么高,再加上大宋祖制就是让他们赚钱,让他们享乐至死的,看看开国大将石守信就知道了,挥金如土不说,甚至富可敌国。宋太祖,宋太宗一句话都没说他,甚至还隐隐鼓励他这么干。要是赵煦看不过眼,张正书自然也会推荐技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只不过去一趟西北,将会是九死一生的。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断送一个优秀的会计,张正书觉得这笔帐不划算。人才,才是最宝贵的。钱算什么,没钱可以再赚,可重新培养一个人才,却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想到这,张正书突然问道:“官家制定攻夏计划了没”“这是军国大事,咱家怎生知晓”彭元量淡淡地说道,“难不成,你有什么妙计要献给官家不成”说实在的,彭元量并不觉得张正书的计策有多高明,甚至还觉得有些幼稚,不是老成谋国之言。毕竟他作为赵煦的贴身高手,是时时刻刻都要站岗保护的,张正书和赵煦说的话,他全都听在了耳中。“幸好官家没有一时冲动,听了你这小子的煽动”彭元量心道,“若是如你小子所言,大宋早就危机四伏了”第三百九十八章:腐儒误国“前方战事瞬息万变,又有谁能真个在汴京城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正书不以为然地说道,“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没见过战争,只懂夸夸其谈的腐儒这些腐儒,甚至连赵括都比不上”彭元量眼中精光一闪,却没有说话。他虽是宦官,却也曾到过战场督战。只是那一战,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宋神宗元丰四年,宋朝决定趁着西夏内乱发动进攻嗯,从某种意义来说,宋朝就是在侵略西夏。宋朝为了毕功一役,派出了三十二名将领,兵力约三十余万人,分五路出击傻子想出来的计策,另外还有民夫约三十万人。西夏的战略就清晰多了,以主力扼守要点坚壁清野,部分兵力出击袭扰阻断宋军粮道,坚守到了九、十月间,宋军相继占领兰州等部分地区。但十一月进攻灵州时,因战事太久,士卒疲累,五路兵力中有三路未按时到达。另两路又协同混乱,攻城半月余日仍未下。趁着黄河河水大涨的四级,西夏人开始反击了,不仅决河水淹,还以兵力追击。水淹七军之下,两路宋军大败,士兵、民夫阵亡溃散不下三十万人。到了元丰五年,宋朝决定再次进攻。原本宋军是计划首先在宋与夏边界之间建城筑垒,遏制西夏。随后攻取西夏首府兴州、灵州,为此宋在永乐川人工修筑了防御要塞“永乐城”,刚建成即遭西夏军围攻。元丰五年九月中旬,“永乐城”被攻陷,宋军损失将士、民夫二十几万余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时大声恸哭,从此不再打西夏的主意了。然而,彭元量对那场战争,记忆太深太深了。因为,他就是监军。第一次围攻灵州,完全是因为两路大军为了抢功劳,不顾协同并进,孤军深入。为了功劳,还两军抢先攻城,没有一点章法。看看领兵的都是什么人吧:五路大军中,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但是,主帅李宪与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监,所以彭元量也是在主力军之中。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熙河开边”的功臣王韶得知朝廷兴兵,力劝宋神宗不要无事生非,宋神宗大怒,下旨把王韶降职。不久,这位功臣就郁郁而终了。其实太监李宪、王中正领兵打得还不错,就是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眼红刘昌祚率先杀至灵州城下,怕他得了首功,于是飞马严命他不要攻城,待双方合军再一起进攻。正因为抢功劳,导致破城黄金机会丧失,灵州西夏军做足了防御准备。坚守几月之后,西夏人掘黄河猛灌宋军,切断宋军补给线,水淹、缺粮、冻饿交加,攻城又死伤惨重,十万宋军撤退时只剩一万出头;种谔的九万多人马,也因西夏人的坚壁清野战术,减员严重,最后只剩三万多;王中正部宋军死亡两万多;只有李宪所部军很小心,全军而还。至此宋军五路攻西夏以大败告终。彭元量见识到了战场上,绝非个人勇武能扭转战局的。也绝非像文人士大夫那样,纸上谈兵就能攻城略地的。彭元量也深知宋朝军制的失败,要不是高遵裕贪功,恐怕刘昌祚已经拿下灵州,甚至灭掉西夏了。彭元量又经历了宋神宗时二次伐夏,也就是“灵武之役”。这一次是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领军。不用说,给事中徐禧是典型的文人,文人领兵是什么后果用脚指头都想得到了。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乐川筑永乐城。本来,筑城之后应该是高枕无忧的了。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打通补给线,就能以“永乐城”为桥头堡,一直蚕食西夏。但是,永乐城选址问题,让徐禧和种谔起了冲突。种谔指出,新筑起的永乐城是死地,三面绝崖而无水泉,是不可能坚守的。徐禧认为他是文官,怎么能听武官的劝告,就改了主意,换个地方筑城,甚至不筑城直接突袭西夏人呢于是徐禧上报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冲昏了头,一方面也是内心深处对将门种家有戒备,下旨降了种谔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战场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极了春秋时的宋襄公,看见敌人立足未稳都不想进攻。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决一死战。西夏人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不用说,给了机会的西夏人勇猛无敌,宋军战败退入城中。西夏围困了永乐城,截断水源,阻断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不听劝告,种谔未予援救。最后,西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彭元量因为武功卓绝,最后逃得生天。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还是觉得那箭矢横飞,寒光四照、人马嘶鸣的战场是炼狱,稍稍回忆都能不断流冷汗。“腐儒误国,已有定论。”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觉得不解气,冷冷地说道,“但你又好得了哪里去”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比他们有自知之明。”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说话了。“人呐,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会死人的。不能对那么多将士民夫负责,没有那么大个脑袋就不要戴那么大顶帽子,不然最后误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么多人命。”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监军可以,但不要对战争指手划脚的。打仗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领兵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韶王子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范仲淹范希文。”彭元量点了点头:“你这话有点道理”“对了,我打算写一封信劝告官家,你看行么”张正书试探性地征求了彭元量的意见,虽然这个死太监没点好脸色,但他好歹是跟了赵煦那么多年,对赵煦的脾性知之甚深,问多两句总没坏处。第三百九十九章:西夏的死穴“劝告”彭元量脸色古怪地看着张正书,认为他这是在说笑吧以赵煦刚愎自用的性子,能听得进他的劝告要知道,赵煦和他老爹宋神宗一样,都是刚愎自用的性子,只不过赵煦没他老爹那么严重罢了。宋神宗是怎样的呢和他心意的话,他就听;像王安石的改革大刀阔斧,就非常对宋神宗的胃口,所以他接纳了。但是王安石不同意宋神宗出兵西夏,原因很简单,王安石认为“国之大政在兵农”,国不富则兵不强,既要整军,更要理财,既要节流,更要开源,总之要把理财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但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意见相左,他认为:“先措置得兵,乃及农。缘治农事须财,兵不省,财无由足。”即优先考虑军事改革,他有魄力有决心,却太过急燥,一心想开疆拓土,超越先祖。欲速则不达,再加上宋神宗虽然勤勉,但他用人的眼光和先祖差得太远不对,应该相差无几,毕竟他的先祖是宋太宗,而不是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看看他任用的将领,哪一个是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再看看宋神宗时的西军,因为王安石的改革尚未见成效,所以“其间至有匠氏、乐工、组绣、书画、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而不参加操练,有的军中放军债、赌博、劫掠妇女等时有发生。这样的军队,还想打胜仗只是可怜了那几十万民夫,被俘了还好,起码还有命在;战死沙场的,甚至连个抚恤都没。如今,又到了宋夏之战的紧要时刻,要是西军还是那副模样,张正书觉得太悬了。不仅是张正书,彭元量也觉得悬。“咱家还是劝你放弃这个念头罢官家决定的事,没有谁可以更改”彭元量还以为,张正书是想劝赵煦不要贪功冒进。殊不知,张正书根本就不想说这个。“我又没打算劝官家不要出兵,相反,不仅要出兵,而且要打在夏国的七寸上”张正书想了想,觉得还是要提醒提醒赵煦,趁现在还有时间,快马加鞭应该还能赶得及。反正一开始的平夏城之战,也要耗时十几天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夏国的七寸”彭元量一愣,他忽然想起宋神宗对西夏的两次战役,党项人在高原山地上的灵活机动与高超的技战术,正确的战略思想,勇猛的士卒让他还记忆犹新。若只是论武艺,彭元量可以说西夏人中能打得过他的屈指可数。但是论起打仗冲锋,或许一百个彭元量,都不够一百个精锐的西夏士卒打的。战争和个人较技,相差太远太远了。战阵上的配合,是战力的最终体现。但宋军其实输在不够一往无前之上,西夏人就不同了,勇猛是深深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事。党项人有死穴吗当然有,但很可惜,这个死穴宋军没办法打击到。所以,彭元量很怀疑张正书的话。“小子,莫要信口雌黄”彭元量的嘲笑,更是坚定了张正书的信心。虽然,古代的兵法好像神乎其神的样子,但其实真正的兵法精髓,却还是在后世总结归纳出来的更加科学、合理。或者说,后世的兵法,更加注重细节,补充了古代兵书上不曾记载的问题。比如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方针,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可宋人会吗肯定不会,他们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了。张正书要说的西夏死穴,就是针对宋军的盲点。或者说,是宋朝绝大部分人的盲点。“彭内官,我写出来你交给官家,他肯定会听的。”张正书有这个自信,后世总结出来的战争规律,站的高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也不一样。可以说,现在宋军的职业化程度是可以了,但是战略方向,用兵之法还是太差,比起开国那会,战斗力相差何止十倍这还是最精锐的西军,要是其他禁军,恐怕相差百倍都有了。看到张正书这么说,彭元量倒也有点好笑。“也罢,但咱家可不敢保证官家会不会瞧”这是实话,彭元量是知道赵煦日理万机的,每天批阅的奏折都是一堆。都这个工作量了,哪里还有闲暇看一介平民给他的信就好像后世的明星对待读者来信或者是微博留言,要不是有特殊情况,谁会真的去翻开看一看不都是丢在那,然后等清废纸的时候再卖掉。一样的道理,赵煦会不会看张正书的信还得两说,更何况是一封触他霉头的“劝谏”信要知道,虽然赵煦身子骨弱,做不到像宋神宗那样从不游猎饮宴,营造宫殿,忙起来常常废寝忘食。但赵煦像他老爹宋神宗一样励精图治,强力改革变法,一心富国强兵,工作量也是蛮大的。可以说,这个时代加班的人,估计也就赵煦一个人了。至于宰相和诸位重臣,他们都是下值了就直接回家享受人生去了。可赵煦丢不下啊,那是他的江山,不是臣子的江山当然,赵煦也可以选择像一个昏君那样,君王从此不早朝,夜夜笙歌。但他心中还有梦,舍不得就这么看着江山一日日沉沦。甚至于彭元量常常告诫赵煦要注意休息,偏生被他怒斥了好几回,最后彭元量都不敢作声了。“要是不看,那也是命。”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命中注定的事,我也没办法。”“命”彭元量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