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7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71(1 / 1)

d河船和海船那是因为两者的要求相去甚远,河船的船底较为平稳,上层建筑可以造得高很多,而且操作的灵活性也很好。海船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可以造得很大,但往往船舷很高,因为要放置更大的水密隔舱。海船遇大浪的机会多,所以海船船体多采用园舭型,两头高高翘起,可以吃水很深。如果是从船型的设计来说,宋朝的船只也算是冠绝天下了。但是,并不是说宋朝的船只就是很科学的。要是真论起来,宋朝的海船,其实也只是从河船发展而来的,却脱离不了河船的范畴。为什么呢看看宋朝海船的干舷就知道了,太低了,这样的海船只适合近海跑运输,要是到了深海之中,是很容易翻船的。别看宋朝人可以航海到大食等地,甚至可以到达非洲。但说句不好听的话,那都是沿着海岸线跑的。但是,宋朝海船还是有进步的。起码在船的舭部,有半圆形的护肋紧贴在船壳板上。这可以很大程度减缓船舶摇摆,让人尽快适应航海的颠簸。而且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水密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使用了称为“转轴”的桅杆,从而增强了战胜逆风恶浪的能力。在动力方面,除帆和桨外,南北朝时期发明的车船得到了推广和提高。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还有探水设备。总体来说,宋朝的海船方向已经走对了。而且,宋朝的海船是这时候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甚至还有五、六千料的大船,要是推到极限,上万料大船都可以造得出来。所说的料,就相当于后世的排水量,大概五千料的船等于排水量一两千吨的样子。在宋朝,能造出排水量超过一两千吨的大船,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了。要知道,这可是木船,不是铁船听了张正书这么“专业”的解释,曾瑾菡才算是明白了过来。好吧,其实张正书哪里知道这种知识,都是系统在他脑子里提供的,他只不过是转述出来而已。“也就是说,郎君不太看好现有的船只”曾瑾菡也见怪不怪了,她这个未来夫君,对宋朝的东西好像不太满意,要自己鼓搞一番才行。比如香水,宋朝又不是没有花露,偏生张正书鼓搞出来了香水。比如香皂,宋朝也不是没有肥皂团子,可张正书还是弄出了香皂。比如报纸,宋朝也不是没有小报,张正书又弄出了一份报纸。更为神奇的是,张正书鼓搞出来的东西基本都大受欢迎。有道是,一次可以说是巧合,两次可以说是撞大运,那三次、四次、五次就足够说明了张正书的实力,绝不是胡乱鼓搞的,而是有目的来改进的。“确实,现在的船只,改进的空间很大。”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是一点都没有夸张。比如龙骨技术,比如软硬帆结合技术,比如船型的科学设计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空间。说实话,利用系统,结合西方最先进的风帆战舰和中国帆船的优点,制造出来最合理的船只,才是张正书想要的。曾瑾菡对于船只的技术不太感兴趣,这也是女子的感性思维决定的,她们注定不会对技术产生多大兴趣。除非,这个技术是纺织技术,是香水制造技术,是琉璃首饰制造技术这些可以使人变美的技术,她们就很有兴趣了。曾瑾菡在大桥之上,倚桥而立,看着下方往来不绝的船只,不禁有了感慨:“郎君,我想扬帆而行了。有机会,我们去一趟杭州,行么”“杭州”张正书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去杭州“杭州是我小时候呆的地方,后来爹爹的生意做大了,才来到汴京的。”曾瑾菡解释道,“在杭州,还有我们曾家的宅子,有曾家的丝绸作坊,有曾家的老院”张正书柔声说道:“行,等我把船队组建起来了,我们就去杭州旅行”“旅行”曾瑾菡有点不解,“是出游吗”“没错,出游。不仅要去杭州,我们还要去更多地方”张正书向往地说道,“福建路、流求、琼州、广南东路、广南西路”“那要去多久”曾瑾菡有点踌躇了,中国人嘛,总是舍不得家的。要不是被迫,很少人会背井离乡。“也不算多久吧,一年半载的样子。”张正书笑道,“多出去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才会明白自己有多渺小,天地有多大”曾瑾菡则若有所思地低着头,往前走下了大桥。这大桥,其实就是鼎鼎大名的虹桥,完全是木头做的,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由于桥的中间部分高高拱起,远远望去,形如彩虹,因而称为虹桥。汴河之上,桥梁太多了。比如虹桥之后,还有顺城仓桥、便桥、上土桥、下土桥整个汴梁城,共有桥梁三四十座之多。第三百七十六章:有人送枕头来了此时恰值深秋时节,汴水猛涨,碧波千顷,阵阵秋风吹来,波涌浪卷,芦花似雪,波击风鸣,水声清越。水面上的波纹宛如银镜上的浮花,分外好看,被宋朝的文人骚客称之为“汴水秋声”。仔细欣赏一下,汴河之上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糟,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确实挺美的。就在他们一前一后走下虹桥的时候,一个声音叫住了张正书:“小官人,小官人”张正书停步一瞧,好像没人叫他啊咳咳,在宋朝嘛,老是感觉背后有人叫自己。没办法,谁叫“小官人”这个称呼,实在是烂大街了呢就好比后世,见到男的都叫“帅哥”一样。要是在后世的大街上,你叫一声“帅哥”,估计十个男人里有九个是回头看你的。要是你叫一声“靓女”,十个女人里有十个是回头看你的。情形嘛,大概就是张正书现在这种尴尬境地了。回头一看,好嘛,根本没人叫他。“怎么了”曾瑾菡也回过神来,看着四处张望的张正书,觉得有点奇怪。“好像有人在叫我”张正书苦笑着摇了摇头,回过头来。“怕是你听岔了罢”曾瑾菡也笑了,“哪有这么多人识得你啊,你又不是甚么行首,更非大官”这就相当揶揄了,张正书也跟着自嘲道:“我张小官人的名声,怕是汴梁城中无人不晓了吧”还没说完,张正书的背后就被人轻轻拍了一下,同时被人惊喜地喊道:“小官人,果真是你啊”张正书一愣,回头一看,原来是个渔家子。只见他赤着脚,手里用稻禾提着一尾大鱼,欣喜地说道:“小的在汴河上候了多时,却今日才看到小官人。先前得小官人相救,大恩不敢言谢。今日捕到一尾鱼,献于小官人,还请小官人不要嫌弃”张正书想了好半晌,才想起这人是谁:“原来是你啊”这渔家子,就是前两个多月,在东水门外和游手闲汉起冲突的船家。只是那时候,眼前这汉子被那些游手闲汉打断了腿,卧在船内张正书瞧不太真切模样。听他这么提醒,张正书才想了起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已,挟恩图报之事,我也做不来。这鱼,还是留给你拿去市集卖钱吧。”见张正书这么说,这汉子急了,说道:“小官人,小的虽然没读过书,但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官人帮小的一家摆脱了游手闲汉的纠缠,又勒令他们给了汤药费,如若不然,小的如今还得跛脚。这等大恩,岂能不报这一尾鱼,不过是聊表心意罢了,还望小官人收下”“额,等等”张正书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你是船家”这汉子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小的自小在水上长大,颇识水性”“懂得操舟吗”张正书继续问道,眼睛里似乎有点异样的光芒。这汉子笑了:“如何不懂小的自孩提之时,就已经学操舟之术了不是小的自吹,若论操舟之术,天下胜过我之人,亦是不多”这话虽然自大了些,但张正书却知道他说的大概是实情。就好像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一样,都是讨生活的。这汉子每日不知道要操舟多少次,怎么操舟,估计已经印入他的脑子里,成了下意识动作了。这些船家如此,卖油翁们也是如此。“好非常好”张正书哈哈大笑了一声,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来,果然日行一善是有好报的。“小官人,有甚么好的”这汉子就想不明白了,他操舟,捕鱼,那是营生的买卖。他们这些船家,若非上岸卖鱼,是绝不会离开船的。不是他们多爱船上的生活,而是离开了船,他们就无所依靠了。农民尚有田地,可他们离开了船,去哪里谋生,用什么谋生呢所以,在这个汉子的观念里,这操舟就等于是饭碗。可要说这饭碗有多好,恐怕不见得吧你叫任何一个人过来,看看他们愿意拿土地,还是愿意要一艘船土地产出有保底,起码能维持个温饱。可是船上生活一旦没捕到鱼,那就得饿肚子了。都是靠天吃饭,然而捕鱼更多靠的是运气,而种地就看老天给不给活路。从概率上讲,种地的风险比捕鱼的风险小多了。是个人,都会想要几亩地,而不会想要一艘船的。“当然好了,有一技之长,你就饿不死了。”张正书嘿嘿笑道,这是他坑人哦不,是提携人的先兆。这汉子苦笑一声,说道:“若是有头发,谁想做癞痢谋生之技,却只能混个一餐半饱”张正书沉默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船家生活确实清苦,因为贫苦人太多了,依赖整条汴河谋生的船家,没有一万也有数千。这么多的船家,这么密集的渔网下去,还能有鱼可以捕捞,那已经是奇迹了。没办法,在吃饱饭面前,什么保护环境都是虚的。就算是后世,政zheng府三令五申之下,不还是有渔民把渔网弄成绝户网吗人性本就如此,没办法扭转的。在生存和保护环境面前,生存永远是排在第一位。幸好后世有个休渔期,才让本就不多的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一阵子。不然的话,恐怕渔民天天都要捞过界了生活所迫啊张正书却最是看不得别人受苦,这时候他的善心大发道:“你可愿意为我做事”曾瑾菡明白了,她这夫君,张小官人总算是图穷匕见了。前面铺垫这么多,完全是为了博好感,最后抛出一根橄榄枝来,哪个不感激得痛哭流涕要知道,张家给的工钱冠绝汴梁城,已经是传扬出去的名声了。哪怕是个临时工,你到张家去做工,一日也有百余钱。啧啧啧,居东京,大不易,每日收入百余文钱已经是中等收入家庭了。更何况,这还是临时工而已。每每张家招工,都已经抢破了头,差点没把招募榜给撕了。第三百七十七章:天上掉馅饼这个汉子差点没以为自己的耳朵出毛病了,这这不吝于天生突然掉馅饼下来,还正正就砸中了他的脑袋啊这不,把他砸得晕乎乎的,都闹不清楚这里是哪里了,好像喝多了极为低贱的果酒一样。“小官人,你遮莫是在拿小的寻开心罢小的身无长处,就会操舟、捕鱼,大字不识一个,如何能给小官人做事使不得的,使不得的”这汉子连连摆手,若不是他坚持要把鱼给张正书,恐怕他此刻已经走了。张正书大为惊奇,这汉子是在欲擒故纵,还是真的这般憨厚寻常百姓听了这事,莫不欣喜若狂,甚至要烧香还神的。进张家做事啊,已经等于有了一个铁饭碗了,这还是比做小吏还要好待遇的铁饭碗如果张正书是个平头百姓,他也肯定会心动的。偏生这个汉子,确实一脸惶恐之相,没见半点喜悦,甚至还想走人。张正书也算是“阅人无数”了,配合系统的判断,几乎没有遗漏的。可他真的没想到,世间真有这样讲义气之人,一时间也怔住了。曾瑾菡也奇道:“这位小哥,进张家做事,工钱少说月入两三贯钱,虽然不能大富大贵,却也温饱无虞,甚至还有余钱添置家宅。这等美事,你为何拒绝”这汉子一脸憨厚地说道:“小的虽不曾读书,却也懂得无功不受禄之理。小官人于小的有大恩,恩情尚未报却,还要让小官人雇我这无用之人做事,心下怎过意得去便是旁人不说,内心也是不安的。小官人,小的是万万不敢从命的”张正书感慨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啊若是人人有你这胸襟,这社会就不会如此混乱了。不过嘛,我想找你做事,自然不是让你无功不受禄的。相反,我还有事要求你。”听张正书说得这么正式,这汉子也懵了,敢情这小官人是来真的啊“小的何德何能”这汉子诚惶诚恐地说道,差点没双腿一软了。张正书正色道:“我就看中了你会操舟这样吧,你且随我来,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这行字迷茫了,怔在原地提着鱼,很是滑稽。直到张正书走得远了,唤了他一声“跟上”,他才如梦初醒,回过神来。也不顾地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