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王庆见张正书若有所思的模样,还以为他在权衡利弊,殊不知张正书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帮皇城司,皇城司怎么样张正书根本一点都不关心,他在意的是宋朝能不能祛除顽疾。“做得倒是能做得,但无法服众。怕是最后,也是别人摘了果子。”张正书叹了口气,他的这个行当,利润虽然不大,但是胜在细水长流。做关键的是,涉及到了一个因素,非得国家层面的政策出面才行,不然达不成垄断的效果。并非所有国家的垄断都是坏事,垄断其实也是为了财政健康。比如榷酒,限制粮食酿酒,是因为怕不发商贾为了赚钱,把大部分粮食都投入到酿酒行业当中了。粮食不算太值钱,可粮食酿成的酒却比粮食本身值钱多了。正因为有钱赚,商贾才会疯狂。一旦皇城司主导了张正书设想的行当,肯定不会那么顺利,山寨也很快会出来。但如果国家明令禁止,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也能保证盈利。这才是张正书想要的,解决冗兵的办法有很多,安全无副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照搬后世的办法,退伍军人安排工作。只要有了工作,有口饭吃,这些退伍军人就不会闹事了。“果真如此”王庆还是不相信,他早就憋着一股劲,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好脱离皇城司这个“苦海”。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摆在他面前,却无法使用,他哪里能甘心。“果真如此。”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你若是想让皇城司赚钱,还是早点让官家下定决心吧。”王庆沉默了,他没想到这事居然会牵扯这么多。“除了这个法子,没有其他了吗”沉默许久的王庆,再次开口的时候,还是有着浓浓的不甘心。张正书倒是笑了,说道:“皇城司的职责,我想王公事比我更清楚。如果把太多人手投入到赚钱行当中,官家会怎么想”王庆突然腾出了一身冷汗,张正书说得没错,一旦本末倒置,别说他有功劳了,甚至罪魁祸首还是他。“多谢小官人提醒”王庆毫不掩饰地抹去了额头上的冷汗,他是太过执念了。就好像下棋一样,一旦你太过执念,那么你的目的就暴露无遗,对手就能围绕你的想法,设置一个个陷阱,最后你只能满盘皆输。孙子兵法上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放在任何较量当中也是适用的。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对手就琢磨不透你。除非你的实力能碾压对面,不然被知道了你的最终目的,那你基本就输定了。“王公事是当局者迷,我是旁观者清罢了,这没什么。”张正书笑道,“王公事完全没必要在此事上纠结,一切等官家做了断决之后,我保管皇城司有钱赚。但如果官家没有断决”王庆一愣:“那就赚不了钱了”“那就继续上书,直到官家同意为止。”张正书没有说出任何关于“兵制变革”的字眼,不然王庆恐怕掉头就走。这个张小官人,实在太危险了,比社会不安分子还要危险一万倍兵制变革,那绝对是牵扯最广的事情,看似只是军队的事,然而真正的决定权不在皇帝手中,而是在文官手中。一旦文官不同意,这个想法恐怕就要破产了。甚至于,一旦文官警觉起来,继续加大对武人、武官的打压,加大对士卒的打压,那大宋闹出哗变来,也是迟早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来形容兵制变革再贴切不过了。而张正书的所作所为,不异于刀尖上跳舞,一不小心就要弄伤自己。王庆要是知道张正书这种疯狂的想法,恐怕他只能大呼:“你这人太危险了”然后离得远远的,别说靠近了,甚至还想把张正书抓拿下狱。然而坑了王庆一把的张正书,却完全没有任何愧疚的感觉。变革哪里能不流血的,虽然现在顽固派势力很大,那就徐徐图之。可就算再缓慢,变革到最后,还是要触动某些人利益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绝对比战场上的明刀明枪更加伤人。“小官人,你为何这般笃定,官家会下这个断决”王庆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张正书好像胸有成竹的样子,现在都八字没一撇。张正书当然有信心了,只要不是蠢人,都能看得到兵制改革之后带来的好处。作为一个皇帝,赵煦是无法抗拒这个诱惑的。因为江山是赵家的,是他的,臣子可以不爱惜这个江山,凭性子乱来。但是赵煦不行,他必须为大宋谋一条最佳出路。先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有办法了,赵煦能不动心所以,张正书就是这么笃定赵煦一定会接受这个兵员退役变为作坊工匠的法子。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大宋三大问题之一:冗兵。第三百四十七章:女人都一样的现在大宋的问题,不是人口太少,而是人口太多,未开垦的土地集中在长江以南。中原这里,因为水土流失,历史积累的人口太多,已经爆炸了。实际上,均摊到大宋每一个角落,还是有足够土地养活一亿百姓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百姓不舍故土,中原人口爆炸,而江南则人烟稀疏,大片土地尚未开发。这就形成了人口畸形,一旦中原出现天灾人祸,大量百姓就会流连失所。宋朝统治者也是没办法,才把流民中的青壮抽出来充入禁军、厢军之中。再加上宋朝的黄河不定期泛滥、决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冗兵问题。宋朝用大量金钱,养了百多万的军队,还有大半是打不了仗的老爷兵,这样的国防,不连战连败才是怪事。不要说张正书看得明白这一点,朝堂上的诸公,哪一个看不出来可惜他们一个个只看得到根源,却毫无解决办法。也是,这些人的眼光都局限在土地上,土地都被兼并了,朝廷哪里还能安置得了这么多流民让朝中诸公“慷慨解囊”贡献出土地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张正书提出的方案是唯一的解,就看赵煦有没有魄力了。不过,张正书也预料到了赵煦会踌躇不决,因为没人能保证作坊能容纳得了这么多士卒,而且还能做到盈亏平衡。要是一个不慎,弄得士卒哗变、造反,那又是一个大麻烦。就算能解决了一时之需,也难保未来不会出现岔子。张正书可以保证,但他也没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症结还是存在的,赵煦到底有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变革。一旦冗兵解决了,张正书能保证赵煦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还能反过来吊打文官,逼迫冗费的消亡。至于冗官,张正书还真不觉得宋代的官多,反而还觉得少了。看看后世,养了那么多公务员,还不是一样运转得很好吗关键是,小吏能不能纳入官僚体系中。如果不能,那确实是冗官了。养了一堆只会扯嘴皮子,不会干实事的官,这不是冗官是什么正因为张正书是穿越者,他才明白工业是未来社会的出路所在,所以他很笃定,赵煦不管怎么踌躇,接下来还是会尝试一下的。“官家会的,如果他想留名青史的话。”张正书没有说谎,一旦赵煦下定决心,那么史书就会这么记载:“元符某年,帝敕令禁军年老士卒退役,充入大作坊中为工匠,此前人所未尝之事,然开万世之根基也”王庆虽然也读过书,但他还是不习惯以文人的眼光看问题。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当然,王庆不会反驳赵煦不能名留青史,一旦落人口实,恐怕就是一个诽君之罪了。“但愿如小官人所言”王庆又待了一会,张正书向他请教了怎么训练暗探的事,末了,王庆谢绝了张正书挽留他吃晚饭的好意,告辞出了京华报社。“郎君,你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曾瑾菡吃着张正书亲自下厨炒的菜肴,连连称赞道。“好吃就多吃点。”张正书笑着,给她夹了一块牛肉。这道五香酱牛肉,是张正书精心烹制而成的。牛肉软烂适度,清鲜可口,五香味厚。更重要的是,这五香酱牛肉只用牛前腿的键子肉,只有这样的牛肉才是瘦嫩相宜,两面见油,滑嫩可口。制成酱牛肉后,肉质松软,油而不腻,最是滋补。怪不得曾瑾菡吃得赞不绝口了,以张正书顶级的厨艺,烹制出来五香酱牛肉岂是大路货“郎君,就算你去卖牛肉,也能赚大钱了”曾瑾菡的夸奖,让张正书听起来有点哭笑不得。“敢情我就是一个厨子啊”曾瑾菡眨了眨好看的眼眸,认真地说道:“你可比樊楼的大厨都厉害,我去樊楼这么多回,也没吃过这般好吃的牛肉。街边的脚店、小摊贩也做不到这般好吃。”“那不还是一个厨子”张正书也是无奈,虽然厨子这个职业没什么,但在宋人看来,再好的厨子,那也是厨子。“这可不一样。”曾瑾菡一本正经地说道,“你是顶好的厨子”“”张正书觉得不能跟她扯这个话题了,连忙转移话题说道:“你的郎君我做什么都是很厉害的啦我跟你说,我那超市更加厉害。各种奇货应有尽有,最关键的是购物方式很独特。”曾瑾菡果然提起了兴趣,一边吃着饭,一边问道:“有多独特”“顾客可以自行挑选货物,放到篮子里,最后才到收银台结账。要是东西太多,我的超市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完全是免费的。时不时呢,我还弄个打折活动,吸引顾客”张正书当即把后世超市经营的方式、理念都说了一遍,听得曾瑾菡两眼发光。张正书好像忘了,对于女人来说,逛街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张正书的口述,曾瑾菡已经两眼发光了。“郎君,那超市什么时候能建好”张正书一愣,看着与平时明显不同的曾瑾菡,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一样:“我是不是放出了什么洪水猛兽”这样的曾瑾菡,出乎了张正书的意料。“额,元日前应当可以了”张正书有点感慨,看来不管哪朝哪代,女人都是这样的,逛街购物几乎是本性。不过这样也好,起码女人的钱好赚,超市注定是要火的。张正书就不信,有报纸的宣传加上打折的优惠,还不能吸引宋朝大妈过来购物好在宋朝的风气还算开放,不然在明朝中前期开个超市看看,肯定亏死了。男人对于逛街的兴趣,明显不如女人来得强烈。再加上商业环境不好,开超市估计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郎君,我能去超市里做工么”更让张正书想不到的是,曾瑾菡居然提出了这样“奇特”的要求第三百四十八章:有竞争是好事“我已经想了很久了,这样我就能一边做工,一边逛超市了”曾瑾菡兴奋地说道,从她这么兴奋的神态来看,张正书知道她确实谋划已久了。原来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妹子,都是想着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逛超市的。怪不得张正书前一世在上班的时候,经常看到公司里的妹子在工作期间,时不时就打开某宝、某东看一看。老板一过来,她们都能像没事人一样,关闭浏览器,打开后台运行着的文档t,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演技好得,都可以去演电影了。没想到,原来宋朝的女人,对于逛街的热爱程度,比起后世的妹子也不遑多让。甚至还想出了工作逛商场两不误的法子,让张正书惊掉一地眼珠子。“这个梦想很伟大啊”张正书震惊过后,这么说道:“不过,这超市都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都是你的东西,你为何还要去做工抛头露面的事,还是交给其他人吧,你要是有兴致了,我陪你去逛就是了”“真的”曾瑾菡有点惊喜地问道。张正书笑道:“当然是真的”然后张正书再顺便检查一下超市的工作,一举两得。说实话,张正书为了超市能运转起来,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工作坊,雇了一大批木匠回来,专门做货架、价牌、收银台、栅栏、提篮等等。技校里,也预先雇佣了好些个十五六岁的,尚未出嫁的贫苦女子,培训她们学会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计算,学会简单地用鹅毛笔记账,还有快速结账等等。张正书丝毫不怀疑,以曾瑾菡的智商,是能轻易学会这些东西的。从她对数学的学习就知道了,她就好像一个数学天才,张正书只要讲一遍,她就能理解了整个小学的内容,这很让张正书汗颜。要知道当初小学时,张正书差点没被数学弄疯掉。什么把兔子和鸡关在一起不知道只数的变态老农;卖苹果论个不论斤的逗比果农;匀速行驶,从不晚点的劳模火车司机;买球不会算钱的体育老师;不知道图书馆里有多少书的图书管理员;一边放水一边抽水的疯狂泳池管理员;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良心甲乙包工头;早早出门,却故意放慢脚步,等哥哥追上来的傲娇小明回想往事,那都是脑袋隐隐作痛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负担这么多但是,只要曾瑾菡理解了原理,她就能举一反三。别说那些变态应用题了,就算是多元多次方程,她都能快速上手。或许天才的脑袋和寻常人是不一样的吧,天才们想问题的方式,和寻常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用系统的话来说,天才的脑袋里想着的,永远是把困难简单化,也就是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