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5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53(1 / 1)

d工业体系的除美国之外,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不如中国完整而且,单论工人数量,是没有一个国家赶得上中国的。这些,才是国力的体现。可惜,看看宋朝现在的文人,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只会在政治上扯皮,军事上妥协,对技术根本不重视要不是神臂弩等技术关系到国家安危,恐怕没有一个文人是上心的。技术流失那算得了什么事啊不得不说这些文人鼠目寸光,但这也怪不得他们,恐怕整个宋朝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工匠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反正在文人的眼中,世界都是文人主导的,工匠靠边站吧可以说,中华五千年,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落后世界,跟不重视工匠观念的确立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崇文抑武”带来的隐形弊端了,走入死胡同的儒家,排外性实在太强了,完全没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海纳百川气度,反而开始了固步自封,一味地崇古。可以说,太过崇古,是儒家,也是中国人在宋朝之后就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一大精神和心理障碍。现在,张正书打算给宋朝注入创新的基因,从时间上来说,还算赶得及,就看运气好不好了。“只传授工匠技术也就是说,这是工匠的书院”其中一个皇城司亲事官觉得有点奇怪,要知道,官营作坊里也是雇佣匠人的。虽然是强制征役,但也会强制性逼迫他们学习技术,也算是一种培训手段。而且,民间各地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研究技术,也算是从侧面鼓励工匠提高技术了。等到雇佣结束后,这些工匠各回各家,也把新技术带到了当地。从这个制度上说,宋朝的技术传播还是很广的。所以在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看来,张正书的技校完全没必要。但张正书却不这么看,因为他有着超越宋人数百年的眼光,知道学院派和民间派的差别是很大。起码,现在宋朝的工匠中,识字的不足一成。技术虽然过硬,但也只是积累了经验而已,算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是涉及到创新,涉及到他们经验不能解释的事情,他们的脑袋可能就不灵光了。确切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到了宋朝也没发展出一门真正的科学,原因就在于没有总结和整理。这固然和儒家有莫大关系,毕竟儒家一直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憎恶机变械饰,认为这些工匠都是怀诈机心,用奇技淫巧来迷惑君王的。张正书估计,这是在战国时,儒家被墨家、法家、杨朱学派打得抬不起头来,甚至还被秦始皇坑了腐儒,所以才天然对工匠有仇恨,要不是社会脱离不了工匠,儒家甚至能把工匠彻底除名。这个念头,甚至还间接传给了百姓。好在现在宋朝重商风气已经兴起来了,商贾也开始意识到了工匠的作用,工匠的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我的作坊比较特殊,我要求的工匠,不仅能在香水作坊里做工,还能在冶铁、冶铜作坊里做工。若是工匠想要调换作坊,随时都可以。”这才是张正书的目的,他不仅要培养工匠,还要培养出发明家,培养出科学家来。可惜,宋朝的科研土壤实在太贫瘠,张正书不得不从头开始培养。希望这个技校,能为中国留下一个科学的种子。科技树这东西,不是张正书开开金手指就能升上去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的传承。没有人才,科技也是空中楼阁,一碰就碎,一点用都没。只是这些武人都不能理解,只当张正书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做。谁不知道办一个书院花费颇大且不说什么,就单单是笔墨纸张,每个学生一个月都要花费掉一贯钱。再加上这技校还要包吃包住,书本、聘请老师这些费用加起来,每个月支出数百贯钱那是轻轻松松的事。这不,单单是一个技校,都把汴梁城郊的经济都盘活了起来。每日往来运送粮食、菜蔬的农户,每人脸上都是带着笑意的。也是,有钱赚谁不开心啊这张小官人怕是真的傻了,教他们的孩子识字看书不单止,还包吃包住,最重要的是还要买他们的粮食和蔬菜,这样“好”的小官人哪里找、所有人都当张正书是疯了,可张正书却知道,投资教育永远是赚的。别的不说,培养出一个十五岁的工匠,也用不了几年时间,但却可以用他十年。再说了,过了十年后,他哪里去做比张正书更好的老板,比这种“大作坊”更好的待遇所以,张正书只用几年的小恩小惠,就网罗了一个工匠的一生,甚至这个工匠的儿子、女儿都会为他所用。这样的买卖,绝对是稳赚不亏的。现在张正书最缺的就是人才,最缺的是时间,而最不缺的是钱。能用钱买来时间,买来人才,这是最划算的事了。这就是大商贾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他们用时间去换钱。而大商贾,这宁愿用钱去换时间。换句话就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小官人,那我等就是护着这些作坊,还有这书院么”刘忠小心翼翼地询问道。第三百三十六章:产、学、研一体“不错,这里是重中之重,就拜托你们了。”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契约上也讲得明白了,你们要是玩忽职守,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了。咱们可是先小人,后君子,签了契约的,你们也签字画押了。所以,你们务必要护得这里周全。对了,既然你们到了这里,就要制定规矩。这也是全新的管理办法,现在我暂时不宣布,来财,你先把作坊的头都给我叫来,我们开个会。”来财应了一声就跑开了,张正书率先走进了技校的大门。“小官人”“小官人,吃过饭了么,食堂里还有些饭菜”“小官人,纸张又不够用了”不同于汴梁城,技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对张正书很是尊敬。特别是那些孩童,不论是几岁的鼻涕虫,还是教书的秀才,都对张正书有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因为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乡绅敢全额免费,供十里八乡的子弟读书识字。就算是在纸张还算便宜的宋朝,也不会有人做这等“傻事”。偏生,张正书做了。哪怕他的目的,只是培养工匠,可在尊崇“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儒家主导的价值观里,这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不忙不忙,你们且去上课。”张正书挥了挥手,让围上来的众人散开。这些武人也是发愣,他们确实没想到这张小官人居然会这么受人尊敬。虽然,他们也很感激张正书,可从来没把张正书当成值得尊敬的人。毕竟这些武人最小的就是刘忠,那也有二十多岁了。叫他们尊敬一个商贾,十几岁的商贾,他们也做不来。“看来这张小官人在乡里,声望不低啊”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好像看出了什么,互相对望了一眼,点了点头。张正书径直把他们带到了大礼堂之中,这个大礼堂,也是张正书模仿后世建起来的,目的嘛也很简单,就是用来开会的,或者说是用来洗脑的。张正书深谙后世洗脑之道,这不,对科举已经失去念想的秀才,都被张正书洗脑成了他的死忠粉,还有什么是张正书做不到的很快,技校的教导主任、各个作坊的负责人都到齐了,列坐完毕之后,张正书走上讲台,拿起了石膏做就的粉笔。“今日,我要宣布一个改革。之前,技校和作坊产、学、研一体的模式运转得很不错,但是有一个缺陷就是,我们被人盯上了。据我的消息,已经有某些势力,想要夺取我们的秘方”张正书的话还没说完,香水作坊的负责人,我们可敬的郭骞道长猛地起身,面色发狠地说道:“谁,是谁这么大胆,竟敢觊觎香水秘方小官人,你无须担忧,只要老道有一条命在,老道誓死捍卫这个秘方”开玩笑,要是秘方泄漏了,他就要赔一万贯钱的,把他卖了都赔不起啊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香水的大卖,这老道已经拿了不少奖金了,甚至都超过了他的工钱,让不少人羡慕得眼红。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道士郭骞有这么大反应也在情理之中。有了郭骞的表态,其余作坊的工匠也纷纷表态,都义愤填膺,愤恨难平。也是,在宋朝商业间谍也很常见了,这只关乎道德问题,因为刑统上没有明文规定这是犯法的就算是犯法,有了千百倍的利益,也会有人前赴后继地冒险。所以,很多人都理解了,为什么张正书一定要招募武人来护院。“安静,听我说”张正书做了个安静的手势后,“树大招风,这是在所难免的事。但我们要做的,是未雨绸缪。我决定了,以雇来的护院为基础,加上张家僮仆,组成巡逻队,发现可疑人等,一律拿下”其实这个任务不算难,除了作坊的工匠、技校的学生以外,李家村的村民就那么几百个,在宗族社会中,任何一个新面孔出现,都会成为新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到这事是轻而易举的,看到底下的人没反应就知道此事没有难度了。“在作坊外要建立高墙,不能再如此暴露了。”张正书沉声说道,“虽然机密在作坊之中,但是这样也会被人窥视一二的。”这一条也没有异议,甚至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两天确实有陌生人出现在李家村中,还对作坊探头探脑的,甚至还有想和工匠攀谈的。“此外,作坊负责人要下去对工匠一个个说明白,泄露秘方的后果”虽然张正书采用了流水线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但其实也不算保险。如果有人潜心在每一条流水线上挖掘机密,总有一天会把秘方泄露出去的。所以,加强思想教育是必要的。有奖有罚,才能管理好这么多人。要知道,如今的李家村,“小官人,不消你说,俺们每日都在强调哩,不要同不相干的人闲谈,便是不同作坊的工匠也不成”果酒作坊的负责人,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酿造果酒经验的老酒匠,姓杜,也不知道他和杜康这个酿酒始祖有什么关系,据他自己所说是没啥亲戚关系的。张正书点了点,说道:“果酒作坊的态度值得学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谨小慎微是没有错的不仅对待秘方上,对待质量上也是一样。”其实,张正书之所以要保护核心技术,并不是要敝帚自珍,而是要杀一杀自己研发不出来就偷别人秘方的歪风邪气。如果一个匠人,他费尽千辛万苦才发明的东西,结果还没来得及有什么收益就被人窃取了成果,这样是不是一个打击如果没有利益,这个匠人以后还会投入发明之中吗肯定不会了,没人是傻子,吃力不讨好的事没人愿意做的。张正书鼓励的是发明,而不是剽窃。要是你不会发明,先“山寨”也行啊。连“山寨”都不“山寨”,只想着来偷技术,这就非常无耻了。抓到这样的人,张正书决定往死里揍,揍不死就好。杀鸡儆猴,是必要的手段。在宋朝这个皇权不下乡的年代,抓到小偷村民是有很高自主处置权的,不闹出人命,不把人打残废了怎么都行。第三百三十七章:开始操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护院和选出来的僮仆,每日都要进行操练。”张正书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来财分明看到,张小官人的嘴角又浮现出了一丝不怀好意的笑容来。“每日操练”这些个新晋的护院有点发愣了,这不跟军队一样了吗不对,比军队还厉害。要知道,就算是禁军,哪怕是最精锐的西军,也不会每日操练的啊“至于护院的休假,则实行轮流制度。但凡是张家产业内的一切人员,皆要佩戴令牌。令牌以铁铸成,不日下发。”张正书开会的风格就是这样,一般来说他决定的事情,开会只是为了宣布而已。要是有什么事需要商量的,张正书宁愿去食堂里,让厨子做几道菜,或者他亲自下厨弄几道菜,大家坐下来畅谈,畅所欲言。正因为张小官人这么毫无架子,才让这些工匠甘心为他工作。当然了,这里面的金钱因素也很重要,张正书给的工钱是别人都给不了的,太高了,甚至一些顶级工匠,拿到的工钱居然比一个小县的县官还要多。这样的待遇,有几个人不卖力工作,不卖力提升自己的技术甚至张正书还得知了,一些年轻的工匠发现识字的工匠更加吃香,而且工钱也更多,在空闲的时间里,这些年轻的工匠自发地到技校里跟孩童们一起读书识字。这样的变化实在是意想不到,张正书也是感慨,只要有上升的空间,有跟丰厚的薪酬,工匠还是愿意学习的。当然了,这和张正书制定的工匠评级制度分不开。说是他制定的,其实也不过是照搬后世的技术工人等级级别罢了,也一样分八个等级。根据作坊的类型不同,技术工种也不同。要评级,就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考核合格后评定。最顶级的八级工匠,不仅工作服上会标明他的等级情况,工钱也去到了一个月三十贯钱,再加上奖金、福利什么的,妥妥的要比一个小县的县官俸禄要高得多。利用良性竞争的模式,作坊里掀起了一股攀比技术的浪潮。张正书鸡贼地在用工作服来做文章,五级工匠以上的,会在工作服上标明出来,等于树立了榜样。羡慕嫉妒恨的其余工匠,一个个都发奋图强起来了。凭什么大家经验技术都差不多,你能考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