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2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23(1 / 1)

d“怪不得他要和我那便宜老爹称兄道弟的,果然是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啊”张正书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圈子的存在。富豪有富豪的圈子,官吏有官吏的圈子,这两个圈子可能互融在一起,但富豪永远是从属于官吏的关系。没办法,官本位嘛。但是,即便是富豪的圈子,也不是那么好进的。看看张根富的交友,曾文俨是大宋第一丝绸商贾,林百间在汴梁城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还有很多,张正书不知道的,但肯定都是极为有影响力的商贾。说不定,张根富与樊楼东家范大郎也是好友。圈子是一个阶层,它把差不多位置、才能、资本的人靠拢到一起,阻隔那些低层次的人,极力往更好的圈子去冲击。一个圈子即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努力奋斗,其实也是为了能融入更高档的圈子。有钱人的圈子天然就比普通人家的圈子要好,这是没办法的事。就算他们不想这么做,但利益会推动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来合作。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渠道为王,可惜林百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张正书有点可惜,但也暗自庆幸,还好林百间没有发现渠道的威力,不然的话就没他什么事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突显出他的本事啊第两百六十九章:钱多烧得慌渠道为王,在后世这个理念已经不新鲜了,甚至还有些老套,过时。但是在大宋这个时候,却是一柄无往不利的大杀器。没有会知道,当你铺货一城和有能力铺货一州一府一路,甚至铺货全天下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等于掌控了最终端的销售,意味着可以把产品直接送达到目标客户手中,换而言之就是让这个产品在潜在客户心中生根发芽。举个栗子就很容易理解了,后世卖得很火的蓝绿手机,简直就是这个“渠道为王”模式的最终版。连最偏远的农村都有他们的专卖店,这个策略就算是在网络发达的后世,都能使得这两间手机厂商深入人心,可见这个“渠道为王”到底是多么厉害了。所以,即便是蓝绿手机性价比不高,可在这么“强大”的知名度之下,销量远远抛开同行,差点占领了中国市场第一、二的宝座。以至于国内的手机厂商无不开始学习这种模式,才能把劣势扳回来。可以说,这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也印证了伟人的战略思想是多么厉害。再比如后世竞争异常激烈的矿泉水市场,娃哈哈、农夫山泉、景田、百岁山、怡宝等等,都杀红了眼,为的就是把货铺到中国每一寸土地上。甚至不惜亏本铺开渠道,只为了提高一点点销量“渠道为王”,简单来说就是谁占领了渠道,谁就能占领市场。其实,张正书想要弄一个超市,也算是“渠道为王”的另一种体现了。毕竟要想聚集南北奇货,就要建立庞大的货运渠道。建立了货运渠道,张正书不可能不去当地再开超市连锁店的如此循环下来,那就是一个商业帝国的雏形了,真正的货通南北当然了,现在说这个还为时尚早。张正书叹了口气,心中知道这个目标有点远,起码要花好几年时间才能打造得起这样一个渠道来。而这还只是一个雏形,要想完善这个渠道,最起码都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毕竟宋朝的漕运也好,河运也罢,河道太过狭窄,船只设计不够科学,黄河的定期泛滥改道、河提无法加固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小官人,这菜卖完了,你不开心吗”来财也觉得奇怪,怎么这菜卖完了,张正书却在长吁短叹的。张正书回过神来,不咸不淡地说道:“你去郑老丈那,提出八百贯钱,给林百间送去。”“啊,为啥啊”来财有点肉疼,这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啊,无缘无故的,这小官人怎么又开始“豪掷千金”了“我买了一个仓库,在东水门外。”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反正你把钱给他就行了,我已经拿到地契了”来财无奈,只能在心中嘀咕这个小官人实在是太过挥霍。即便是家财万贯,也禁不住这么败啊张正书一转身,却发现身穿儒袍的曾瑾菡出现在他身后。“那个姝儿,你怎么来了,都没脚步声的”“我要是不来,怎么看得到我们的张官人这么豪气万丈呢八百贯钱啊,一下就花出去了”曾瑾菡倒也不是心疼那八百贯钱,可那也是她和张正书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这京华报的经营也有她的功劳,怎么张正书一声不吭就把钱花掉了呢不得不说,有时候女人的逻辑思维很奇怪,根本不是男人能理解得了的。张正书以为曾瑾菡在埋怨他挥霍,可万万没想到曾瑾菡在意的是张正书为什么不和她商量。可能,这也是男女之间最大的差别吧然而,张正书秉持着一个道理如果你女朋友觉得你做得不对,不要纠结,不要刨根问底,二话不说直接认错就行了,保证没错“姝儿,是我错了”张正书想都不想,这句话一下就脱口而出了。来财还没走远,听着这话差点没一个趔趄。“我的小官人啊,你也太没骨气了吧”然而对张正书来说,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嘛。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对吧认个错而已,有那么难吗确实很难,特别是在礼防渐渐森严的宋朝来说,夫为妻纲这是纲常伦理,乱不得的。要是换做其他人,只有妻子给丈夫认错,哪里有丈夫给妻子认错的道理宋朝虽然有“季常癖”的惧内说法,也就是“河东狮吼”典故的来源,可不代表宋朝就是这样的了。当然,历史上惧内的名人多了去,比如唐朝的名相房玄龄,就是惧内出了名的。唐太宗赐给他几个美姬,却被房玄龄的妻子怼回来了,唐太宗一怒赐了鸠酒给房玄龄的妻子,逼她就范,没想到她一饮而尽,吓得唐太宗连忙让人给她灌醋,才救了回来。这也是“吃醋”典故的由来。但是,对于张正书来说,这都不是事。不就是认个错吗,认个错能讨得曾瑾菡欢心,能解决矛盾,多划算“你这人甚是惫赖”曾瑾菡也无奈了,张正书这样,她完全生不起气来。“报社是你的,用钱自然是你说了算。可我也有知情权罢我怎么才知晓你买下了一处房屋”张正书一听,得了,兴师问罪的意味很足啊但仔细一听,似乎真的是这样的。要说到对报社的上心程度,张正书自然是远远不及曾瑾菡的。可以说,若是没有曾瑾菡,京华报就没有今天这个规模。张正书用报社的钱,却不跟曾瑾菡说一声,这确实是说不过去。“姝儿,是我疏忽了你的感受,真对不住了”张正书诚恳地说道,“其实我也是刚刚起意罢了,我与你说”当即张正书就把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了,曾瑾菡听了也觉得脑子有些转不过来。“你弄这么大的阵仗,就为了卖一些时蔬,还有一些小玩意”曾瑾菡觉得这八百贯钱用得真的是不值得。当然,这也是这时候宋人对经济的看法,曾瑾菡和林百间一样,一开始就不看好这个“杂货铺”,拿这么多钱去砸一间“杂货铺”,张正书真的是钱多烧得慌啊第两百七十章:引导“当然没那么简单了”张正书深深吸了口气说道,“这个超市的真正意义,不是超级市场本身,而是在于要建立一个快速的,遍布大宋的货运通道这里面有多大的利益,你知道吗”曾瑾菡还真的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怔怔地说道:“有多大利益”张正书深深吸了口气,才说道:“这是一个聚宝盆掌控了这个渠道,我们就等于拥有了一座金山。想想,当我们的货物运输火耗几乎是零的时候,这里面的利润”“这”曾瑾菡也惊呆了,“这不可能啊”张正书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确实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尽量压缩火耗,节省出来的利润也足够看了。而且,当货通南北的时候,别人没有而我们有的时候,你想想这是多么广阔的一个市场再说了,我不止要在汴梁城中建超市,还要在京兆府、应天府、杭州、扬州、苏州、福州、泉州、广州、江宁府、江陵府但凡是大城市,都有我们的超市”说到兴奋之处,张正书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好像一个商业帝国已经建立了起来一样。只是曾瑾菡幽幽一叹,说道:“郎君,这恐怕不成啊”张正书一愣,说道:“怎么不成”“若是真如郎君所言,要做成这事,需要多少时日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投入太大,恐怕无法收回成本啊”曾瑾菡说的是实情,要知道大宋的河道淤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再加上黄河不定期泛滥,改道要用河运来完成这个“宏愿”,确实有点痴人说梦的意思。张正书也知道是这样情况,他悠悠地叹了一声,说道:“总该是要去做的,不管用多少年都好。不做的话,又知道会不会成功呢没有踏出第一步,以后就别想有什么大成就。”曾瑾菡愣了愣,有点惊讶地说道:“你真的打算这么做吗”“短期内,先把大棚蔬菜卖出去吧,冬天就要来了,我花这么大心思不是给别人做嫁衣的”张正书说的是实话,虽然不知道林百间收购那数百斤蔬菜能赚多少,但是冬天的蔬菜和秋天的蔬菜,那是两个级别的概念。一旦张正书垄断了冬天蔬菜的市场,却把终端销售给别人做,那还谈什么赚钱毕竟这么大批量进入百万人口的市场,蔬菜的价格肯定是下降了的。而且你卖给人家是收购价,可你自己出售是终端价,那差别可谓是天差地别,一天下来几乎就是百贯的差距这么大的一笔收入,张正书怎么可能放过试问一下大宋这个时候,除了酒楼瓦舍,谁敢轻言一天能赚到百贯钱这可不是营业额,而是纯利润就算是樊楼,一天的纯利润也不过是数百贯而已,而且这里面的酒钱、美妓的赏钱起码占了七成。在宋朝这时候,赚钱其实不难,但只是相对于张正书来说而已。他真正的目的,其实就是想把大棚蔬菜的技术推广出去。中国人都是这样的,无利不起早。这可以说是聪明,但这只是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张正书知道,想要苦口婆心推广种田技术,那基本不可能。要知道,中国农民是很保守的,哪怕到了后世,你跟一个农民推广新技术,他都会半信半疑,最后还是选择了老路。没有人带头,没看到实际的利益,中国农民不会改掉他们的耕种习惯。因为土地产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命根子。一旦改掉耕种习惯,反而欠收了,这亏空谁给他们补一家人,是不是就要这样饿死所以,不怪他们“有眼无珠”,这都是出于生存的谨慎罢了。张正书之所以敢这么玩,一下子就用千亩田地来做试验,是因为“大桶张家”有钱,亏得起。换句话说,就是容错率很高,跟穷苦的农户不一样。这时候的农民,容错率基本为零,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基本为零。一场洪水,一次冰雹,一次大旱都能让这些农民变成流民、乞丐。这种情况下,农民怎么可能不慎重选择关乎到切身利益问题,农民是很谨慎的。就好像后世有个笑话,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农民,问他:“如果你有两栋房子,你愿意上交一栋给国家吗”农民回答说道:“愿意”记者又问:“如果你有两辆小车,你愿意上交一辆给国家吗”农民继续回答道:“愿意”问到最后,记者又问:“如果你有两头牛,你愿意上交一头给国家吗”农民这时候改口了:“不愿意”记者就奇怪了,问道:“为什么房子、车子你都愿意给国家,牛就不肯呢”农民的回答是:“我都没有房子、车子,但我真的有两头牛啊”笑话归笑话,但这个笑话背后隐藏的,却是中国农民数千年来都没能跳出的怪圈,那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了饱腹,中国农民忍着剥削,辛勤劳作,上税上赋服徭役。到头来,一场天灾人祸,就能让一户自耕农彻底陷入了贫困之中。可以说,没有很大的利益,没有稳定的收入,农民会跟你种大棚蔬菜你想都不用想,农民还想着给土地积肥,来年好打多一点粮食呢但是,如果张正书的超市把冬天的蔬菜卖出一个绝好的价钱,估计就有农民开始琢磨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张正书可不打算只种蔬菜的,真正的大头是在棉花即便是短绒棉也好,在宋朝这时候也是一个大杀器,足够解决需求问题的超市的建立,就是让更多的农民直观地感受到,跟着张小官人种地,那就绝对没错有了这个前提,那张正书想要推广什么就简单了,比如两季稻,甚至三季稻,这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到“二”,这可是直接翻倍的了,那粮食岂不是也要增加一倍当然,这只是很美好的幻想,因为地域问题,两季稻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种的。但是,大宋的粮食会因此增加,这却是没错了。第两百七十一章:船队粮食在这个时候,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的说,粮食在这时候就等于是人口,人口等于是金钱税收,人口等于是国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