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咸,五味调和,各司其职,不也是安邦定国,和谐共存之大计否能把饭做好的人,也有些治国之才。苏东坡也下厨煮肉,你岂不是说他不是君子赵鼎啊,好高骛远不可取,需脚踏实地,先学会做饭这生存技能,再来说这些高大上的话”张正书的一席话,让赵鼎面红耳赤,他不太明白什么是“高大上”,但想来不会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张正书虽然嘴上说得很响,但进了厨房之后,他傻眼了。这厨房里,居然没有几件他熟悉的厨具。别说炒锅了,炒菜才刚刚兴起,只有酒楼里的大厨才有一口这样的锅,炒菜法更是不传之秘。至于调味料,那些坛坛罐罐什么的,张正书更是两眼一摸瞎。第一百六十九章:白灼生菜“没办法了,只能靠演技来遮掩尴尬了”张正书让那些僮仆放下蔬菜,再寻来厨娘,拿来柴禾,开始生火了。前一世,张正书也懂生火,不过是用晒干的稻禾点燃后,放进炉灶之中,再依序添加柴木罢了。但前一世用的是打火机,这时候用的是火镰和火石啊张正书怎么都打不着火星,一旁的赵鼎看了都觉得有些尴尬了。好在厨娘笑道:“小官人想要亲自下厨烧菜,又何必亲自生火呢,且让奴家来罢”这厨娘接过张正书手中的火石和火镰,然后开始把火石和火镰擦将起来。轻轻柔柔的动作,却好似行云流水一样,张正书都觉得特别有韵味。这厨娘,其实已经超过三十岁了,在张家做了十几年的厨娘。每日的工作,就是生火做饭。这么多年下来,自然是很熟练了,甚至生出了难言的美感。“其实,小官人你可以用火折子的”赵鼎在后面轻轻地提醒了一句。这时候的火折子,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紧密的纸卷,然后放进竹筒里的。使用的时候,先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候虽然没有火苗但能看到红色的亮点在隐隐的燃烧,能保持很长时间不灭。需要点火时,使劲一吹,它就能再次燃起来了。然而,这么方便的东西,张正书却没有随身携带富家少爷,怎么会带这么个东西啊这都是来财随身携带的,张正书根本不管这个。张正书的尴尬,他很快就掩饰了过去。因为,他要开始烹煮生菜了。没办法,没有炒锅,无法炒菜,只能白灼了。白灼也是讲究技巧的,张正书在前一世也是做过饭的,知道白灼生菜,关键是在火候。火力一定要猛,不是猛火将水煮至翻滚,都不要将菜放进去。等水烧开之后,火力也不要减,加少许生油和盐张正书也不知道油盐在哪,都是让厨娘找来的,然后把洗好的生菜倒入烧开的水中,只一分钟左右,就能捞起来了本身这生菜就可以生吃的,只是张正书不知道宋人能不能接受而已。捞出来的生菜,还要淋上烧开的酱油来调味,一道白灼生菜才算做好。只是没有炒锅,张正书让厨娘拿来酱油,在砂锅中滚热后,再放入葱、蒜、芫茜提味,最后淋在生菜上,总算是完成了这道白灼生菜,还是很不容易的。看着成品的白灼生菜,张正书也有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从种菜到烧菜,都是他亲力亲为的好吧,平日里的浇水施肥,是那老仆在做。但不管怎么说,张正书都参与了进来。这和平常吃菜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是浇注了张正书希望的一道菜啊张正书感慨地拿过一双筷子,递给了赵鼎。“尝尝看”赵鼎不疑有他,因为他也闻到了香味主要是因为张正书的技法,来自后世的厨艺。虽然只是简单的处理调味料,却也让厨娘,让赵鼎大吃一惊了。“小官人甚么时候会烧菜了”厨娘也是震惊不已,她最是清楚的,张正书什么时候进过厨房啊从小到大,一次都没她可是看着张正书长大的,这事太清楚了。这不,张正书连点火烧柴都不会,连油盐酱醋都分不清,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但这道菜的香气,却不会骗人的。厨娘也很想尝尝,但张正书却没有说话,她也不敢动。毕竟她只是个厨娘,不过是个僮仆,主人没开声,她是不敢有动作的。“你也尝尝”张正书好像一个邀功的人,迫不及待想等到别人好评一样,让厨娘也试一试这菜。厨娘一听,笑呵呵的也不客气了,取来一双筷子,轻轻夹起一根生菜放入口里。“怎么样,怎么样”张正书有点心急地问道。赵鼎首先作评价:“小官人,你烧的菜与别人很是不同,但却别有一番风味”厨娘就直接多了:“小官人烧的这道菜,很好吃啊”张正书又问道:“你们吃了之后,没感觉到身体有什么事吧”“没事啊”厨娘疑惑地反问道,“难道这菜里有甚么毒药不成”张正书“嘿嘿”一笑,说道:“毒药倒是没有,只是我那大棚蔬菜种出来,不知道吃了之后对人有没有害。”赵鼎一愣,苦笑着放下了筷子:“所以小官人你叫我吃了”张正书理直气壮地说道:“那是自然的,难不成我自己吃啊我又不傻”赵鼎和厨娘绝倒,正凌乱的时候,来财跑了进来:“小官人,小官人,官人叫你过去咦,甚么味道,好香啊”这时候,赵鼎也生出了捉弄的心思,说道:“小官人烧了一道菜,你尝尝看”来财欣喜莫名,把头扭向张正书的方向,问道:“小官人,我”“想尝尝就拿筷子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其实心中已经笑到肚子疼了。来财不虞有他,拿起筷子就开始风卷残云,一边吃一边说道:“好吃,好吃”张正书关切地问道:“你的肚子不疼么”“不疼啊,小官人你为何这么问”来财也有点反应过来了,因为他被张正书坑了不少次,已经锻炼出来了。“哦,这是刚刚收割的大棚蔬菜,我想知道能不能吃。既然你吃得那么欢,证明是没有问题的。”张正书邪笑道。“啊,那如果有问题,我怎么办”来财差点想吐出来了,但吃到肚子里的菜,除非抠喉咙,不然都难以呕出来。“没事,也就拉肚子而已就是腹泻,最多两天,不会死人的”张正书邪邪地笑道,“放心吧,没事的,我只是开个玩笑。豆芽菜吃了都没事,我这个纯天然,无公害的蔬菜,怎么会有事,放心吧。不信,我吃给你们看。”说罢,张正书还真的夹起了生菜,慢慢地品尝起来。赵鼎和厨娘面面相觑,原来这个张小官人根本没变过,还是以前那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只是如今的张正书,手段更加多样,也更难防备罢了。第一百七十章:继续种田事业大棚蔬菜的成功,在张正书的意料之中。以后世的农业经验来种菜,绝对是能成的。虽然没有化肥,但有系统的特殊效果加成,其实产量也差不多了。既然实验已经成功,接下来就该推广了。好在张正书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麦子收割后,就搭好茅草大棚,开始种菜。每年的汴梁城收完麦子、水稻和粟米后,不到半个月,最多一个月就开始下霜了。一旦下霜,气温就会降至农作物无法抵抗的温度,从而大面积冻死。这样的情况下,别说种菜了,哪怕是没有经过育种的小麦,都扛不住张正书培育出了大棚蔬菜的消息,不胫而走。只一天,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原先,这些农户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态,都等着看张正书的笑话。一个富家子弟,居然跑去种田,多新鲜啊就好比后世的富二代,不去继承家业,反而跑到农村耕田一样,绝对是个大笑话。然而,张正书让很多人都失望了,他顶住了压力,种出了第一茬大棚蔬菜。最关切的人,还是李家村的佃户。要知道,他们都是跟张正书签了契约的。万一张正书的大棚蔬菜失败了,迁怒他们,那可怎么办然而,大棚蔬菜的成功,让李家村的佃客们稍稍定了定心,这就不得不说中国农民其实是很聪明了,起码在关切到自身利益上,他们个个都精明过了头。靠天吃饭,哪里能比得上靠张家吃饭啊靠天吃饭,好似前些年那样,一场洪水过来,什么都没剩下。要知道,汴梁城宋朝这短短百余年间,都遭遇好几次洪水了,而每一次洪水过后,都是一次大地主的洗牌。也幸亏“大桶张家”占据了汴梁城郊外地势最高的地方,才屡屡幸免于难,从而得以保存大量家财。不然,你真以为张根富能积累那么多钱都是祖上留下来的啊中国的农民都是很聪明的,他们懂得趋利避害。既然每月有固定工钱拿,还不比种地少,他们为何不干非得在土里刨食才好吗再说了,如果是他们的土地,他们打死也不会这么干,毕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啊但他们是佃户啊,早在祖上已经把家产田地给当卖光了,沦落成佃户,还能种地已经算万幸。不然的话,早就在汴梁城里随丐帮讨饭吃了。张正书自然不知道他的一个大棚蔬菜,竟然会牵动那么多人的神经。这时候的他,只是翻了翻地,再深层施了沤好的肥料,再晾了两天,又开始他“伟大光荣”的种田生涯了。这一次,张正书买来的是白菜种子。这时候的白菜,叫做“菘菜”,或者叫“白菘”,本来是扬州的一种大叶白菜。它的叶子有多大呢嗯,这么说吧,像蒲扇一样大,一棵菜就够一家人吃了。这种“白菘”吃起来没有渣滓,非常爽脆可口,后来就有人从扬州带到北方来种了。然而没想到的是,这“白菘”到了北方,好像有点不适应,长出来的菜跟“白菘”一比,就好像后世姚明和曾志伟比较身高一样,太过矮小了。别说叶子像蒲扇,就是整颗白菜加起来,还不够蒲扇的一半大。这种白菜,宋人也叫做“菘菜”,其实就是后世的小白菜了。这种小白菜再和芜菁杂交,就成了后世的大白菜。只是这种大白菜太过稀少,张正书也找不到它的种子,只能作罢。小白菜播种下去后,张正书又吩咐那专门负责浇水施肥的老仆,要按时浇水施肥,才放心地去县学了。其实,能不去县学,张正书还真的不想去县学。奈何,前两天张正书为了反坑一把“猪一头”,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背书能力超强的“学霸”,这就惹人注目了特别是教谕。不知实情的教谕,每天都会抽查张正书的背书状况,甚至还当众表扬了他。张正书也很郁闷啊,他只是不想受罚而已。结果,昨天他就决定不装了,但教谕还是锲而不舍,一连叫了他三次,甚至过后也没有给处罚,只是说道:“张小官人呐,你可得争气些。来年便是解试了,考取个举子,好再参加省试,最终金榜题名,那时你张家,就是名门望族了”张正书无奈地白了教谕一眼,还“名门望族”,望个屁啊虽然宋朝不禁止商贾参加科举,甚至宋朝官员还能经商,但张正书真的不想踏入官场这个大染缸。而他自己也知道,他没这个本事。考科举可不是背书那么简单的,而是过五关斩六将,甚至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并不过分。要不是这样,为什么县学的这些个教谕、直学、讲书、司计、斋长、斋谕、学正、学录、掌谕等等,不都是解试不成,来县学混口饭吃的再说了,宋朝的科举,分为分进士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明经各个专科,而且就算通过了解试,到了省试这一关,还要考诗赋,经义,论,策。这些什么“诗赋,经义,论,策”,张正书懂个毛线啊,他甚至连古文都写不好考科举根本不现实。再说了,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参加解试,却只有一万多两万人能参加省试,最后考中的,只有寥寥几百人,这里面的“中奖”概率,大概就知道了吧要知道,宋朝还是科举录取人数最多的朝代了,要不然也不会造成冗官的现象。可就算这样,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所以科举一途,张正书从来就没想过。因为,这根本不现实。哪怕他有系统作弊,也是白搭。这可不是什么考背书就能当官的,而是要做诗赋,做论,做策的,这些别说张正书了,就连沉浸在科举一途几十年的老学究,估计都摸不清楚主考官喜欢什么文章。科举,看似很美好,但其实对大多数人无缘。看不破的人,还在朝思夜想;看破的人,已经转行做教谕了。而且,张正书的心思,也不会放在读那些儒家经典上,他记得在明日,就是曾瑾菡的十五岁生日了。这么隆重的事,他得请个假。不然的话,曾瑾菡不知道要多伤心第一百七十一章:请假“甚么,你明日不来上堂了”教谕瞪大了眼睛,看着散课后追着他的张正书,有点皱眉地说道,“你前些时日,才在家休憩了近两月,为何如今又要求假”张正书说谎不打草稿的,眼睛都不眨一下:“那个开封府吕相公让我去开封府衙门一趟。”“你犯甚么案子了”教谕下了一跳,没办法,张正书是有“前科”的。自幼就调皮捣蛋的他,如今犯事被抓,好像也说得过去。都说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