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7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72(1 / 1)

d,我怎么一点声响都听不到”张正书跌坐在凳子上,半晌都没回过神来。这时候,赵鼎看到那四名“带御器械”离开后,才冲进酒阁子里,见张正书一动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还以为张正书遭遇了不测,带着哭腔推搡着他道:“小官人,小官人”张正书回过神来后,还是觉得背后冷汗淋漓。“你推我做什么”张正书皱眉说道。“啊,小官人,你没事”赵鼎破涕而笑道,“太好了,太好了”张正书苦笑道:“差点就有事了”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知道皇帝的身份后,还能侃侃而谈的。张正书也是在赌,毕竟宋朝的皇帝还算不错,不会像明清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就砍人的。不过,躲在屏风后面的那人,却给了张正书很大压力。张正书也知道,哪怕是皇帝出巡,也不会就那么几个人保护的。如果有人对赵煦意图不轨,那么几个“带御器械”能做什么张正书也暗骂自己笨,既然知道了对方是皇帝,肯定不会就那么几个护卫的。不过也还好,张正书总算躲过了一劫。“算了算了,不想这个了”张正书也想不明白,刚刚自己是哪来的勇气,敢在赵煦面前论天下的。赵鼎倒是很好奇,问道:“小官人,刚刚那人究竟是谁看样子,似乎是个大官”张正书平复了心情之后,走到窗旁,用复杂的眼神看着已经下楼到大街上的赵煦,良久才说道:“确实是个大官,而且很大”“那他为何”赵鼎吞了后面半截话,不敢再说了。“有权,任性呗”张正书自嘲地笑了笑,在他看来,赵煦确实是挺任性的,十足一个还没长大的熊孩子或者说憋得太久的熊孩子。赵鼎却有点不明白了:“有权就能任性”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有权,确实能任性的。所以,没人限制监督的权力,肯定会被滥用”赵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第一百五十六章:皇城司走在御街上,赵煦显得心事重重。御廊两旁,有着货郎挑着货物在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御街北起宣德门,经州桥和朱雀门,直达外城南熏门。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驾出入的街道。御街两侧设御廊,是允许市民在廊中买卖的。街中以杈子和水渠将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间是皇帝辇车出行的路,御道两边安插了朱漆叉子两行,杈子是用朱色或者黑色木条互穿而成,用以拦挡人马。这条道是不允许行人自由穿行的,寻常人只能在朱漆叉子外的道上行走。朱红杈子里面用砖石砌成的水渠,渠中种植了莲花,荷花,渠旁种植果树,桃,李,梨,杏,中间插种着花,煞是好看。然而,赵煦却对之熟视无睹,两眼无神地往前走着。还好,有“带御器械”在前面开路,倒也不虞会撞到行人或者被行人撞到。走了好一会,就要到宣德楼前了,赵煦看着皇宫的正门宣德楼,突然叹息了一声。这宣德楼下部砖石甃砌,开有五门,金钉朱漆,雕刻龙凤飞云,上列门楼,左右有朵楼和阙,都覆以琉璃瓦。这是宋人低调的奢华,虽然琉璃瓦为黛色,却是造价不菲。“彭元量,你说说看,刚刚那姓张的小子,说得有道理没”天知道,现在赵煦心中想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在想着后宫怎么处理原本,他的皇后是孟氏,但她是高太后给赵煦娶的,赵煦痛恨高太后,自然横看竖看这孟氏不顺眼。在两年前,赵煦就在贤妃刘清菁的抹黑下,以“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废了孟氏,贬到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但这刘氏不守本分,时干预政事,逐渐引起了赵煦的反感。要不是她容貌俏丽,懂得魅惑之道,赵煦还真的挺反感她的。这时候,听了张正书的一席话,赵煦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居然觉得刘氏实在太作,有些怀念起孟氏来。“娘娘宋朝皇帝称太后为娘娘虽然把持朝政,但选后的眼光,确实不错”赵煦也有了悔意,娶妻娶贤,刘氏虽美,但心肠毒辣,他也是知晓的。为了争宠,使出的手段他也有所耳闻。孟氏就不会了,端庄贤惠、聪明多才、礼仪周到,虽然样貌不及刘氏,但确实是良妻。“我把她发配到瑶华宫,是不是有点过了”他身旁的人,是他的贴身太监,哪里敢多嘴多舌:“小的不敢妄言”“算了,问你也是白问的。”赵煦突然有点意兴阑珊,他刚刚之所以让张正书说个痛快,是他发现居然从没有人跟他这么掏过心窝子。皇帝看似至尊无上,其实不过是孤家寡人一个。很多话,哪怕是枕边人,他都不能说。入了宣德门,赵煦恢复了以往的不怒自威,但心中却在想着,是不是把孟氏召回后、宫里,起码给刘氏一点压力才行。这两年,刘氏的手段越来越毒辣了,赵煦颇为不喜。甚至他还怀疑,自己没有子翤,和刘氏也有莫大的干系。想想也是,刘氏想做皇后,就要生了皇子。生了皇子,那就母凭子贵,而且皇子就是嫡子了。嫡子,是百分百能继承皇位的。刘氏心机如此重,岂能不在这上面做手脚想到这,赵煦禁不住有些恼怒了。“彭元量,你去找几个内侍宋朝叫太监为内官或者内侍,看住贤妃的人”赵煦果然是做了那么久的皇帝,哪怕只是亲政了几年,但这威严也不是一个小宦官能承受得住的,连忙应是。彭元量心中想:“看来,皇后是惹了官家了,连娘子都不称了。”一般来说,宋哲宗会叫刘氏娘子的,这是宋朝皇帝对嫔妃的爱称,若是皇帝不叫娘子,而称其为贤妃,多半是恼了。“难不成,是贤妃做的那事,被官家发现了”彭元量是赵煦的贴身太监,自然是知晓很多宫中秘闻的,当即也不敢多嘴,只能唯唯诺诺地跟在赵煦后面。汴梁城中,顺天门内,一处不起眼的民宅里。一个看似是文人的秀才,大马金刀地坐在椅子上,疑惑地看着一份档案。“这个张正书,何德何能,竟得到官家如此赏识”这人,很明显就是皇城司的头头了。他的官阶是亲卫大夫,从五品,但官职却是勾当皇城司公事,说白了就是干密探的活计。这勾当皇城司公事有十个,排序呢,自然是按照官阶大小排序了。不仅有武官,还有宫中宦官充任期间,比如正六品的宦官内侍都知和押班。要是张正书见识到了,肯定会说这不是“神侯府”和“六扇门”的结合体吗确实,这皇城司就是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监察百官和宫内杂务的衙门,不受三衙辖制,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这一点,和杜撰的“神侯府”、“六扇门”就不同了,起码皇城司是没有逮捕权的。很明显,这个看似秀才的武官,正在看张正书的档案。“呵,一个商贾之子,居然敢和东阁小衙内殴架,也是胆大。”这武官冷笑一声,“不过,这一个月以来,他好似转了性子一样,难不成真的浪子回头了”面对一个皇帝见过的人,这武官不敢怠慢,思索了一会,才说道:“传令下去,皇城内调拨出十名诸位刺探,候在大桶张家与京华报社之间,监视这大桶张家的张正书”顿了顿,这武官又说了一句:“对了,连带张家进出的人,都要及时禀报,记录在案”“是”皇城司,可以说是宋朝最有效率的衙门了。没办法,谁叫皇城司直接隶属皇帝呢不过,这皇城司不像明朝锦衣卫、东西厂那样横行无忌,还有台谏官盯着他们,一旦稍稍逾矩,就会有无数谏官、言官上奏弹劾了。再加上宋朝是重文抑武,偏生皇城司的头头多是衙门,要不就是宦官,所以文官们弹劾起来是有恃无恐的。谁叫皇城司是监察百官的呢这些文官可是自视甚高的,自比为君子。皇帝居然要设置特务来监察我们这些君子居然怀疑君子也有私心我们文官是多么奉公职守,道德品行无缺,是不可能渎职犯法的所以,皇帝你不能监视我们于是,皇城司和御史台不知道干了多少次架,谁也奈何不了谁。第一百五十七章:有些意外和赵煦一样,张正书是魂不守舍地回到了“京华报社”。这时候,樊氏是第一个出来迎接的。张正书知道,他不是在紧张自己,而是在紧张赵鼎。毕竟赵鼎才十四岁,汴梁城的治安表面看是挺好的,但是拐卖儿童的事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拐卖女子的在樊氏看来,赵鼎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天底下当妈的,不都是这样看到赵鼎没事后,樊氏才放心。让张正书意外的是,那个郑月娥,居然也跟着出来了。最最意外的是,曾瑾菡居然也在。“你这人,怎么一天了都没消息”看着曾瑾菡梨花带雨的模样,张正书心中有点内疚。其实他早就该回来的了,不至于等到月上柳梢头之时。只可惜,世间有很多意外,就比如张正书怎么都想不到,曾瑾菡会出现在这里。但看到来财躲在一旁,张正书也释然了。肯定是这个小书童慌了神,张根富不在这里,只能去找曾瑾菡了。甚至于在“京华报社”的僮仆,都被派散了出去找张正书了。张正书也知道他早上出门时只是说出去拉广告,却没说什么时候回来。来财可是张正书的书童,要是张正书有个差池,他还不得被骂死于是接下来的事就可以理解了,但来财并不知道,他这样做不仅没啥用,还会让曾瑾菡担忧不已。看着眼中含泪的曾瑾菡,张正书就想骂来财一顿。好在,他的脾气不同于那个倒霉蛋,知道这事自己有更大的责任,所以只能装出一个笑脸:“哭甚么,我不过是去拉广告罢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樊楼要在我们报纸上投广告了,一期起码一百贯”然而,张正书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兴奋的表情,而是一脸错愕。“怎么,你们都不高兴吗”张正书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了他自然是不知道,在场的都是一些没见过“市面”的人,哪怕是樊氏,和刚刚赶来的郑时弼也是错愕不已。他们先前都家境殷实,可要一下子拿出一百贯来,还是心疼不已的。而来财那些家仆,对于一百贯,则是直接惊呆了。一百贯对他们来说是什么概念就好比后世的普通人,突然听到一百万一样,看似能挣到这个数,但还是个天文数字,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挣得到。可张正书呢,出去拉了一个广告,立马有一百贯收入了,这太超乎大家的想象了。但张正书觉得一点都不多,现在“京华报社”从他这拿钱的人,已经是十多个了,一个月下来,人工都超过三十贯钱。再加上纸张,雕版,油墨等等费用,一个月支出一百贯,那是很正常的。如果广告费不收贵一点,怎么养活一个报社,怎么让报社健康发展张正书可不是这时候的宋人,讲究有利可图就做。在他看来,如果报社只是小打小闹,他就没必要再办下去了。曾瑾菡也有点震惊,虽然她家的丝绸销售一向很好,但一个城市一个店,想要一个月赚一百贯,也是勉勉强强的事。这时候,郑时弼连忙递上账本:“小官人,这是今日报纸发行的量,已经超过了五千份”张正书点了点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雕版太慢了,能五日出一期报纸,已经很不错了。日报办成了周刊,张正书也是无奈。不过这样也好,日报的时效性太差,一天之内卖不完,那就烂在手里了。周刊的话,起码还能卖几日。“汴梁城里的反响怎么样”张正书关心的是汴梁城文人的反应,因为他第一次用白话文叙事,把叶弘泽不指名不道姓地点了出来,只是写着“叶衙内”而已。但汴梁城里姓叶的衙内有几个,更何况又好色的,其实目标就很明确了。要怪就怪这个叶衙内,比先前的张正书还要纨绔。先前张正书也不过是狎妓出游而已,他直接去调戏良家妇女了,“声名远扬”之下,汴梁城百姓很快就对号入座了。可以说,这一期的京华报对叶弘泽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汴梁城百姓,也痛恨这类型衙内很久了。人性嘛,都是喜欢看八卦,特别是官二代的八卦的。于是,仅仅一个下午,第二期的京华报已经卖出了五千份。当然,这个成绩不能和第一期相比,毕竟第一期是沾了李师师的光。毕竟是千古第一名妓,李师师的光环太厉害了,厉害到直接把京华报的销量都拉高了不少。甚至在京华报刊印了两万份之后,还不时有人到“勤卷堂”询问,有没有那一期报纸卖。见有利可图的陈掌柜,还加印了不少,直接摆在“勤卷堂”卖哩张正书也不管,因为“勤卷堂”本来就是他指定的报纸销售书铺,也可以说是首发书铺。“嗯,不错不错”张正书夸奖了一番大家,“只是半日就销售了五千份,这个成绩很好啊明日再努力一把,争取销量过万”除了不在场的秀才编辑之外,“京华报社”里的人一个个都喜气洋洋的。毕竟,跟着一个有前途的报社做,跟着一个有上进心的老板,就不怕丢饭碗了。在汴梁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