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6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61(1 / 1)

d间漏出很些钱财来,“帮补家用”。这也是看个人素质了,如果有职业道德的账房先生,是不会这么做的。但大部分账房先生,都会这么干。然而,张正书这个法子太过严密,太过精妙,他们根本没办法钻漏洞,自然是怨言颇多了。以至于后来,张正书再也不相信什么账房先生了,因为他们人品不太可靠。“小官人是想让小老儿来记账”这老乞丐有点意外,他都一大把年纪了,张正书就不怕他把数目算错吗“嗯,你不要怕出错,这账本呢,一个月会对一次账的。”张正书说了实话,“如果按照我的办法,是绝不会出错的。”复式记账法的妙处,这时候的宋人还没体会到可能也是不想体会,毕竟是断人财路的办法。首先呢,这时候的账房先生就不会用力推广的。但是,历史总是螺旋上升的,复式记账法只要被张正书提出来,并传播出去之后,它的先进性会很快就冲破阻碍,被所有商贾采纳。无他,因为复式记账法一旦借贷不平衡,就能看出来,做假账就没那么容易了。宋朝的大商贾,哪一个手下不是有十几间,甚至数十间,上百间店铺的每个店铺的掌柜,要是都做假账,侵吞货款,那这个大商贾还要不要赚钱了所以,可以预料的是,在以后没学会复式记账法的账房先生,就一定会失业了。“小官人,这”老乞丐心动了,说不心动是假的。一个素昧蒙面的陌生人,只因为路过就伸手相助,还救人救到底,这让老乞丐怎么不心动。不过,这老乞丐还是有点没底:“那小官人,小老儿的小女,又该如何是好”“若是你的小女也学会我这种记账法,自然也是能做帐房的。”张正书笑道,觉得这很正常。老乞丐却有点皱眉:“这女子,如何做得帐房先生”“谁也没规定,这帐房必须要男的吧”张正书知道,这在后世很多会计、财务都是女的。因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心细,这种数字上的细微变化,她们最是拿手了。“老丈,我做事一向以契约为先。我们先立个契约,一式两份,绝非卖身契约,而是雇佣契约。找保人公证,绝对没有任何欺瞒。若是老丈,信得过我,我便保你们无事。”这时候,张正书还在心里想着,等这老乞丐醒悟过来的时候,叶祖洽已经倒台了。反正这宋朝的官,大多没几个好东西的。做实事不会,倒是会扯后腿。偏生这宋朝皇帝,自以为帝王心术用得炉火纯青,把两派弄得互相攻讦,却谁也奈何不了谁。张正书觉得这真是扯淡,一个国家陷入了无休止的内耗中,还有精力去向周围开拓,进取吗看看宋朝的版图,差点比西汉时都要小了,就不觉得羞耻么“那小官人在此等候一番,小老儿去将小女带来”老乞丐最后总算是松口了,曾瑾菡都松了口气。“老丈,若是你还信不过,我曾家也是愿意接纳你家小娘子的。”曾瑾菡诚挚地说道,“我曾家也是汴梁城中的大户人家,虽不曾是官宦出身,但也极为信守承诺。他他家与我家一般,都是在广福坊。”“啊,原来是曾家小娘子”老乞丐连忙施礼道,曾瑾菡也连忙回礼了。张正书笑道:“老丈,我们也不急在一时,不如现在与你一同去接你家小娘子吧。我怕迟了,那叶衙内会生出强抢的心思。”“小官人,这边请”老乞丐连忙颤巍巍地带路,张正书也不嫌他脏,搀扶着他,快步走了起来。“小官人,小老儿姓郑,唤作郑时弼。小女月娥,年方十四”这时候,老乞丐总算是自报了家门,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我是京华报社的负责人,也是大桶张家的小员外,我叫张正书”“啊,是你”想来这郑时弼也是听过张正书的“大名”的,这时候也吓得不轻,还以为刚出虎穴,又入狼窝了。张正书苦笑一声,说道:“看来我这名声啊,真是大名鼎鼎啊,跳进黄河都洗不掉的了”曾瑾菡听了这话,忍不住偷笑了起来。张正书见她笑得开心,也乐得自黑起来。“世人都说我是个浪荡子,我浑身都是嘴,也说不清对吧这会啊,就更说不清了,你瞧瞧,又带着个漂亮小娘子招摇过市的,多惹人恨”“你啊,就是声名远扬”说罢,曾瑾菡嘻嘻笑了起来,宛若刚刚盛开的桃花一样,直把张正书都看得愣了。第一百三十二章:城隍庙老丐郑时弼则显得有些惶恐不安,确实“大桶张家”的名声不太好,而张小官人的名声,更是臭名昭著,甚至到了人见人怕的地步。张正书有点感慨,这都是那个倒霉蛋做得孽啊,平日里没事就横行乡里,这就算了。反正哪有巨贾富绅不欺压良善的,但是那倒霉蛋也太倒霉了些,平日里言语调戏下小娘子也就算了,可在和乐楼这么一闹,得,满汴京城都知道他是色中饿狼了,就差没在脑门上贴着几个字“我是色狼”。“这都什么事啊”张正书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老丈,你若是信不过我,你也可以到曾家去的”他知道,曾家再多两个僮仆也没干系,大户人家的,养着百十个僮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不过汴梁城中的房屋没有那么大,所以僮仆也会少一些罢了。老丐郑时弼有点尴尬地笑道:“张小官人,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啊,和坊间传闻,大不一样。”“你听说的,是我没错。”张正书叹了口气,这是他洗不去的污点了,“但现在想帮你们脱离叶衙内的魔爪,也是真心实意的。”老丐郑时弼想了想,突然说道:“小老儿没甚么本事,但自信眼力还是不错的。小官人你宅心仁厚,绝非传闻里一样。”张正书这就有点惊讶了,皱眉问道:“老丈,你之前到底是做甚么的”“能有什么”老丐叹息一声,“不就是个乡绅么,读了一些书,懂得一些圣人之言罢了。”曾瑾菡突然笑道:“老丈,你可能要看错了,他这人啊,油嘴滑舌的,信不得”张正书完全没想到,曾瑾菡会这么说,连忙辩解道:“我什么时候油嘴滑舌了”“还说没呢,刚刚就想骗我来着。说什么你若不离,我便不弃,信你才怪哩”曾瑾菡俏皮地说道,却让张正书郁闷非常。“姝儿,这是我真心话啊”张正书极力表白自己的心迹,“此心天地可鉴,绝无大话”老丐郑时弼看着他们在打情骂俏的,也从中看出来了,张正书绝非是什么浪荡子。若是浪荡子能做到这种地步,那张正书就堪比情圣了,他自己看错人也就认了。一个男人,愿意发下誓言,在老丐郑时弼看来,那绝对是心中爱煞了一个人的表现。毕竟这时候的宋人,还是信守“一诺千金”的。一旦赌誓了,那绝对是要履行的。看看宋太祖赵匡胤吧,“勒石三戒”不仅坑了他,还把宋朝也都坑了。人无信不立,重信义才能立国安邦。作为万民之表率的君王对社会风尚有着莫大的引导作用,若稍有不慎,上行下效,所造成的恶果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即使一国之君也不敢违背誓言,惟恐影响了自身的威望、民众的教化,被后人耻笑以及遭神灵惩罚。所以,赵匡胤也好,宋朝的皇帝也好,谁都不敢违背“勒石三戒”。所以,老丐郑时弼相信了,这也是宋人的淳朴,能因为一件事就为人卖命。城外的城隍庙,是前朝的城隍庙,现在已经成了乞丐的聚集地了。破落的城隍庙,年久失修,甚至连匾额都找不到了。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在不大不小的城隍庙中,但凡是有片瓦遮头的地方,都蜷缩着几个乞丐。曾瑾菡哪里来过这种地方,触目之下,皆是心惊胆跳的情景。举目望去,都是些老弱病残,甚至还有几个咳嗽着的。“他们他们好生可怜啊”曾瑾菡拉着张正书的衣袖,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一个个乞丐,低声说道。张正书也是感慨,他穿越了这么久,确实没看过宋朝还有这么惨的人。这些老弱病残,几乎全靠乞讨为生。如果实在熬不过的,也就默默的死去,然后被拉到乱葬岗,就地掩埋了。若是好运的,熬到宋徽宗登基,居养院在十月份后会收容街上的乞丐,倒也能过个平安的冬天。不过,现在的冬天,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所以,时常会在汴梁城下起大雪的时候,在清早就发现有不少乞丐冻毙在了街头。曾瑾菡是看不到这种场面的,因为在冬天的时候,都在家围着火炉烤火呢,哪里会出门挨冻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些都是作孽啊”别看宋朝表面繁华安定,其实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汹涌的暗流。比如,时常发生的饥馑,让流民大大增加,乞丐也多得数不过来。一开始,张正书还以为“丐帮”只是金庸老爷子胡说乱诌的一个帮派,但事实上这时候的宋朝,已经出现“丐帮”了。在汴梁城的闹市上,丐帮已经颇具规模,而且有了自己的行事规矩。这时的丐帮帮主被称为团头,下面有着众多的乞丐。所有乞丐讨要来的东西,都得交给帮主,由他来进行统一分配。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无法出外乞讨,丐帮帮主就要想办法熬一些稀粥给下面的乞丐吃了解决温饱,来养活他们。所有的衣物也是由丐帮帮主统一调拨,可以说丐帮帮主就是这些乞丐的大管家,吃喝拉撒全由他负责,当然所有的钱财也有他一手掌管。丐帮的帮规很严,如果触犯了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一般弟子都不敢轻易违反。其实在这时候,丐帮弟子如果跟着丐帮,跟着团头好好地混,安安心心的讨饭做事,倒也可以混个温饱,所以并不觉得做丐帮弟子有什么不好。但是,在这城隍庙里的,却是连丐帮都不收的人,因为他们太孱弱了。真正的丐帮,躲在“无忧洞”里,而这些老弱病残,只能蜷缩在这破烂的城隍庙里,艰难度日。突然间,张正书觉得这很讽刺。北宋的人口暴涨,却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百姓。所以朝廷拼命想打西夏,想拿到河套,可偏生西夏又打不下来。如此循环往复,宋朝被自己的愚蠢给拖死了。或者说,因为文官一直在扯着后腿,怕武人得势,才导致现在这局面。第一百三十三章:月娥若真正论宋朝士卒的战斗力,其实不比任何一个朝代差,因为宋朝的士卒,完完全全是用钱堆起来的因为宋朝有钱啊,养的兵多不说,装备还是最好的。当然,这个最好的装备,只是相对来说。当游牧民族进入了铁器时代,其实和农耕民族也差不了太远了。所以,宋朝丧失了最大的优势。而且,再加上文官领兵,哪怕是士卒装备好,武将指挥艺术高,也难免会失败。这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啊文人领兵,除了少数真的文武双全的全才之外,宋朝但凡是文官领兵,鲜少有不吃亏的。宋朝缺马,是事实。因为宋朝的税赋,十之七八,都成了军饷,实在无法再养马养骑兵了。一个骑兵的装备,起码能养活二十个步兵。所以宋朝以步兵为主,偏生又招了太多流民进入禁军,导致战斗力大幅下降。而宋朝真正能打仗的军队,偏生装备极重,不是一般人能穿得起的,非得壮汉不行。宋朝步卒的铁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也就是典型的札甲,重达这时候的宋斤八十多斤,相当于后世的六十斤了。再加上武器,干粮,一个宋朝士卒,起码要配上一名辅兵,才能具备战斗力。不然,这么重的装备,根本保持不了体力,机动性大大下降。所以,宋朝养兵多,真的是无奈之举。从对待流民的方式就看出来了,除了老弱病残以外,青壮都被招入了军队当中。“讽刺啊,讽刺”张正书摇了摇头,觉得这真是天大的讽刺。当今是文官的天下,文官不是最讲究“三代之治,天下大同”的吗礼记礼运大同章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瞧瞧,这满地的乞丐,讽刺不讽刺,太讽刺了。张正书心中冷笑,对那些官员的冷笑。那些官员,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却从不会看到百姓最为困苦的一面。他们锦衣玉食,出则乘轿,在家奢侈成风。只懂清谈,不做实事。只会党争,不懂顾全大局。这就是宋朝的文官,哪怕是欧阳修,哪怕是文彦博,都是这样的货色。真正像范仲淹一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官员,真的是少之又少。这是大宋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如果大宋不是涌现出这么多人才的话,那么按照一个方向走,只有一个声音,那么宋朝会无比强大。但是,宋朝就是因为人才迭出,谁都不服谁,悲剧就酿下了。“不过后世太祖说得好啊,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党争,自古使然。但是,就没见过宋朝这样扯皮条,不干事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