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9(1 / 1)

d辽国比嘛,还是差了点,毕竟机动性相差太多了。不过,即便不知道历史,张正书也能做出一个判断这小子日后肯定不简单事实上,赵鼎何止是不简单,简直是“神童”好吗历史上,他还有七年就中进士了,而且是在对策时也是把矛头直指哲宗时宰相章惇,说他误国。事实上,章惇这人还是很有才干的,只是他被王安石启用后,就被打上了“改革派”的烙印,一直左右着他的仕途生涯。可以说,党争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但是宋朝的党争,和明朝的党争一样,都为灭亡埋下了伏笔。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怪圈,参与党争的人,把道德看成了最关键的东西,貌似摆出公允的架势,然而却是以道德为棍棒,丑化他人美化自己,进行人身攻击。然而,上下都拧不成一股绳,如何让改革有效进行于是,宰相连续更换,政策也时常变换,北宋已经被折腾到不轻了。要不是章惇能力强,说不定现在北宋就已经先从内部崩溃了。所以说,这赵鼎还真的只是一个愤青。不过想想也是,读书人的东西,“文无第一”,想要当宰相就要踩着别人上位,无所不用其极才是真理。可惜了北宋那么多名臣,只要用好了一个,都能长治久安的,只是他们都出生在了一个时代,这就是悲哀了。张正书上下打量着这个赵鼎,皱眉问道:“解州如此之远,你是如何到汴梁城的”“我娘亲是汴京人,我父早亡,她便带我来汴梁城,想要得到一些救济”其实,赵鼎不用怎么说,张正书已经脑补出一个才女执意要嫁穷秀才的爱情故事了。事实上,也差不多。只不过赵鼎的母亲樊氏确实是大户人家出身,只不过家道中落,到了这时候,娘家已经风光不再了。当年樊氏远嫁解州,也不过是媒妁之言罢了,因为赵鼎的爷爷,和他的外公有过指腹为婚的约定。然而不幸的是,赵家家道中落不久,樊家也破产了。赵鼎父亲早亡,好在樊氏是位才女,能教导他读书。“神童”之名,已经在解州传开了。只不过,才女的本事也有限,为了让赵鼎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因为赵家实在是家徒四壁,经常吃了上顿儿没下顿,樊氏才决意要来汴梁城投亲的。可惜,有句话叫做“贫在闹市无人知,富在深山有远亲”,樊家人早就不认她了,她只好白天给大户人家做活,晚上再做给人缝补衣裳,艰难地维持生计。“这样罢,我看你文笔甚是不错,可有意愿到我报社来,专门撰写文章一月,我给你一贯六百钱。同时,你要想读书,我可以举荐你到县学”张正书的便宜老爹可是县学的最大资助人,这个权力还是有的。“小官人,这我得回去问过我娘亲”赵鼎是个孝子,自然不敢胡乱做主。“这文章,小官人用不上吗”看着他面黄肌瘦的模样,张正书的恻隐之心起来了,淡淡地说道:“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你与我进屋,我同你细细说道说道。”“嗯”赵鼎这时候有些怯场了,他是第一次进这么“豪华”的宅子。小心翼翼的模样,可以见得出礼教甚好。张正书对他的好感,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他领到书房后,张正书才在书案前坐下,然后跟他说道:“别客气,吃些茶、糕点罢”“小官人,我”赵鼎不明显地吞了吞口水,但张正书却看在眼中,笑了笑说道:“我可能谈得很多,你不吃东西,可能要饿肚子的。”赵鼎还是不为所动,张正书更是觉得他是可造之才了。“说实话吧,你这文章,我是不敢登的。”张正书直言不讳地说道,“我这京华报可是打出名号的,岂能诋毁朝廷,甚至诋毁当朝宰相你还小,不懂政治。确实,历史上有很多直谏之臣名流千古,但是你要想一想,是不是他们非得用这种直谏的方式呢我看不见得,并非每个皇帝,都是唐太宗,容得下魏征。所以,我们要采取一个迂回的方式,也就是曲谏。说实话罢,我这京华报,也是为了曲谏而生的。”“曲谏”赵鼎有点不明白,歪着脑袋问道。他的面相有些老,虽然瘦弱,却看起来有十七、八岁的模样。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就拿这交趾一事来说吧,我为什么要大肆宣扬交趾因为它是大宋存续的关键”当下,张正书列数据,摆事实,给赵鼎普及了宋朝和西夏、辽国、交趾,甚至是女真人的对比,赵鼎平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大战略的思想,胸口竟然激动得有些起伏。“明白了罢,如今宋朝,就算是打下西夏,利益也没多少的,反而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然而,我们可以利用经济战,把西夏拖垮。可是交趾,却是朝廷必须打下来的。按照我的估算,如果能把交趾打下来,起码能养活一千万人而且,到时候征交趾士卒,前去和西夏打。反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交趾人,死了也就死了”s:赵鼎什么时候到汴梁城的没查到,他母亲樊氏是不是开封府人查不到,故事也是我杜撰的,只是为了剧情铺展开而已。如有失实,可以指出来。第八十四章:洗脑然而,张正书以为自己一番话好像给赵鼎洗脑了,殊不知只是给赵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罢了。在赵鼎的世界里,以为只要处理好本国的事情,那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随着张正书的解说,他才明白,原来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可想而知,这对一个才刚刚十三岁,虚岁才十四岁的人,冲击有多大。而且,张正书摆出的例子,数据,赵鼎都无法反驳。“小官人,你是说那章惇为相,其实还不错”这已经颠覆了赵鼎的思想,他的脑子里现在一片混乱。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便是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弊端了,总以为自己在其位会做得更好,殊不知只是一厢情愿罢了。”“那王安石变法,也是正确的咯”赵鼎有些不服气,他是亲眼见过青苗法对农户的剥削的。“不管是章惇,还是王安石,抑或者是司马光,文彦博,他们的本意都是好的,都是为大宋着想的。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却严重影响了大宋的运转。党争,没有对错,只有内耗。甚至可以说,大宋的内耗,已经远远超过了外战的损失。政策,唯有一贯性,持续性才有效果的。朝令夕改的话,不管多好的政策,都会变成扰民的政策。再说说这熙宁变法,本意是好的,这一点你也无法否认,对吧”赵鼎先是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熙宁变法的失败,在于王安石连续得罪了三个阶级。按照我的阶级分法,一个是农户,一个是地主,一个是官僚。王安石的青苗法得罪了农民、地主,是因为人心都是贪的,王安石没有监督到位,好事就变成了坏事。青苗法就相当于给农户一个低息贷款,但是执行的官僚呢,管你要不要贷款,全都一刀切,强逼你贷款,自然就怨声载道了。还有一个免除徭役,可以出钱请人代为服役。可是到最后,还是一刀切,管你想不想亲自去服役,都要交钱,你说有谁会再支持青苗法农户、地主都不乐意了,官僚就更不乐意了。王安石在短短数年时间,就展开了十几项改革,你说如此激进,那些保守的官僚接受得了官僚阶级,永远是最不想变通的一个,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利益圈子,利益集团。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还不疯狂地反扑说白了,王安石的变法就是把百姓、地主、商人,甚至官僚的利益都剥夺了,然后充实国库。要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真正一心为公,一心为国的人,我只听闻圣人是这样的。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没有了利益,办不成任何事。便是王安石有神宗的支持,也不过是支撑了数年之久罢了。要不想人亡政息,就必须拉拢一大撮人,打击一小撮人,然后形成新的利益集团,这才能变法成功。如商君变法,便是人亡了,秦国还是一统了天下。为何因为商君的变法,早就渗透进秦国每个角落了,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战争的机器,它不一统天下,还真的没天理。然而,王莽改制,就如同王安石变法一样,完全不顾天下大势,历史潮流,所以注定是失败的。历史有其规律性,没有沿着规律而变法,或者反对变法,都会陷入深渊”张正书的侃侃而谈,直接把赵鼎给说懵了。他很想反驳,但觉得张正书说得句句在理,他根本无从反驳。“所以,你抨击章惇,不能说错,但绝对不是一个胸怀国家的人的做法。我跟你说一个国家吧,它在大洋彼岸”张正书把后世米国的两党制度一说,赵鼎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不可能吧,怎么另一个政党执政,也能延续一贯的政策”“所以,这才是真正强国富民的之法,不管谁上台执政,都要贯彻国策,国策一制定下来,就不会随意更改,要贯彻执行。”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内耗,才是最损国力的。要知道,我大宋有民众万万人,决策朝令夕改,那就是灾难”赵鼎沉默了,他确实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认为政策有错,改正就行了。他少年的心思,什么事情都是想得简单了,完全没有往深一层想。此刻回想起自己的那篇文章,赵鼎有些无地自容了。张正书见他这样,知道自己洗脑成功了。这个年纪的愤青,其实是最容易洗脑的,因为张正书是穿越者啊,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比宋人自己看的问题要深切多了。“小官人,我”“你也不用太着急做决定,我只是觉得你是一个可造之才,应当是日后大宋的栋梁,才如此点醒你而已。”张正书诚恳地说道,“文人的毛病,就是损公肥私,打压异己,而不会从大局出发。这个是人的天性,也是历朝历代政治的局限性。不怕跟你说,我还想办一个小报,专门针砭政事的,你的文笔我很看好。如果你愿意来报社,我将把毕生所学都授予你。对了,你怕是不知道吧,李家村的那个自行灌溉系统,也是我设计的。范相有句话说得好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论做官也好,做商人也罢,甚至只是地主,总该是要为天下,为国家做点实事的。如今的大宋,空谈的人太多了,真正干事的人太少”“小官人,我还需禀告娘亲才能做决定”赵鼎低着头,不知道在盘算些什么。张正书也知道,不能逼得太紧。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不奢望,自己刚刚苦口婆心说的一番话,真的能扭转赵鼎的思想。但起码,会在赵鼎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然而,张正书还有个核心没有说,就是“技术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国力”。他觉得,这个才是真正的屠龙术,非自己人不能传万一他像一些汉奸一样,从宋朝投奔西夏,投奔辽国,那怎么办第八十五章:佳人来访就在张正书和赵鼎都陷入沉默的时候,赵鼎已经觉得有些饥肠辘辘了,忍不住喝了一口茶,还吃了两块糕点。就在这时候,来财突然在门外叫道:“小官人,小官人,快些出来罢”张正书看着已经吃东西的赵鼎,心中有点欣慰。古人是很讲骨气的,饿死不吃蹉来之食。特别是儒家,大风骨可能见不着,但是小风骨处,却很多人能坚守得了。这“不食嗟来之食”是出自礼记檀弓,而礼记又是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可见宋朝读书人的迂腐了,怪不得那么多腐儒。所以说,很多读书人、士大夫,是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的,哪怕是让自己饿死。但是,面对敌人的刀剑时,他们又有人会软了膝盖。而些软了膝盖的人,都是平时一些自诩道德卫士,喜欢用道德碾压别人,打压政敌的士大夫。所以,张正书觉得用道德论一个人的才能,那是有失偏颇的。表面君子的人,内心龌龊的也不少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啊,这世间有两种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不过,既然赵鼎愿意吃张正书的食物,证明他已经有点接受张正书的说法了。明白这一点的张正书,温和地说道:“你且坐一下,我出去办些事”打开门之后,张正书皱眉说道:“甚么事这般大惊小怪的”来财显然有些兴奋:“小官人,和乐楼的李行首亲自登门了”“她来做什么难道是良心发现,准备付一些广告费吗”张正书脱口而出道。来财的兴奋表情慢慢地僵住了,他实在没想到张正书的脑回路这么清奇。一般人见到行首登门拜访,那绝对是兴奋得要疯掉了。试想一下,如果后世某个大明星突然出现在你家之中,你会什么表情就算是不粉她的,也会惊喜满满吧可张正书倒好,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广告费”。别人不知道广告费也就罢了,但来财是知道的啊,差点没惊掉下巴:“小官人,你”“算了,我是蹭她热度的,这广告费就免了吧。”其实张正书心中还是有点后怕的,怕李行首要他赔偿毕竟没有经得她同意,就把她写成这么“高大上”,把其他美妓都抛离了一个品位,上升到全民偶像的阶段了。不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