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243章 你自己就把脖子伸过来了?(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3章 你自己就把脖子伸过来了?(第…(1 / 1)

其实要对付孔衍植很容易。很显然,孔府本身就有许多事情已经越界了。例如偷税,例如殴打知县。这些往大的办,孔衍植的爵位完全可以被废掉。但这不够,这完全不够。崇祯要的不是废掉孔衍植的爵位。假设,崇祯废了孔衍植的爵位,势必会有孔家其他人来继承。也就是说,衍圣公这个爵位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人不同,但还是孔家的。孔家作为儒学精神象征而存在,是对新学最大的阻碍。绝不是废除孔衍植的爵位这么简单。而是要彻底干掉孔家。所以,需要准备的东西一定要非常多。当然,如果要翻旧账,孔家本身就有很多旧账。例如大明成化年间,衍圣公孔弘绪奸淫乐妇四十余人,勒杀无辜四人。连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是这么说的:孔家人自诩甚高,天下只有三家人家,我家与江西张(龙虎山)、凤阳朱而已。江西张,道士气;凤阳朱,暴发人家,小家气。孔家不仅仅这样说的,而且还这样做的。在古代,一般的家族被皇帝赐封的爵位或者是封号之后,那都是感恩戴德的。不过孔家就不同了,朱家赐封的所有封号,包括物品,一律不用。因为在衍圣公眼中,朱家始终就是个乞丐家族。孔家在古代一直自诩是华夏正统的传承者。但是每当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们就极度的不要脸。例如,在南宋灭亡的时候,孔家为了迎合忽必烈,不仅给了忽必烈尊号,自己还改了一个蒙古名字。如果孔子知道后人如此的无耻,恐怕连棺材盖都压不住了。可偏偏这样的孔家,却被封建统治者当做是政治工具,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家族用处很大,天下读书人都敬仰他们。所以,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三天之后,曲阜知县刘知远突然接到了皇帝从传召。他不敢怠慢,立刻动身前往。只是在离开之前,他还特意派人去孔府打了声招呼,说皇帝现在传召他。当天,也得到了孔府的明确回复,在皇帝面前说话注意一点,不然别说当官了,你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小小的知县,在衍圣公面前,那当然是得夹着尾巴做人。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朝的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这种级别的大佬,都不敢得罪衍圣公。所以,刘知远表现得像一个乖乖的小白羊。心里委屈,但不能说啊!接下来,刘知远就收拾好东西,往京城的路上赶。刘知远内心是五味陈杂,他不知道为什么恰好在这个时候被皇帝传召。难道是皇帝知道了什么?五天之后,刘知远抵达北京。刘知远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按理说,小小的知县在北京城,并不会引起多少人注意。这北京城随便一个举人站出来,可能都比他这个知县腰杆子更硬。而一根针砸下去,恐怕能在北京城砸死一大片七品官。可是刘知远来了北京,却被几个人上心了。谁呢?一个是户部尚书毕自严,一个是国税局御司使郑三俊,还有一个是吏部尚书王永光,最后当然是内阁首辅韩爌。为什么是这四个人?毕自严之前一直管税,郑三俊现在管税。王永光管人,韩爌现在是皇帝的首辅大臣。曲阜的税其实扎眼,孔家这几年对新政是不闻不问的。让大家比较放心的是,皇帝陛下对孔家这几年也是不闻不问的。但是,在这一次对南直隶大清洗中,他们几人都认识到了一点。认识到了什么?皇帝是肯定会追查孔家的。你想想啊,南直隶都死了那么多人了,连南京国子监这种太学,都被封了,皇帝推行新政的决心,还敢怀疑?而且现在东林书院也是岌岌可危,眼下无锡风波不断。而恰好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传召了曲阜的知县。这四个人,哪一个不是政治嗅觉一流的人物?哪一个不是权谋斗争当众的佼佼者?刘知远也不是个糊涂人,他聪明得很,一路上,就给他的几个上司写信,告诉大家自己进京了。但是只说是皇帝突然传召,不说其他任何事,以免说错话被抓住把柄。而他之所以给这几位顶头上司写信,是给他们打个预防针,可能要出事,你们做好准备,一旦出事,得先保我啊!刘知远进京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三十日。就在刘知远从出发到进京的这几天时间,竟然也发生了一些事。在见刘知远之前,崇祯收到了一些风声。孔衍植竟然私下派人来了北京,还见了不少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东林党。而且说的有些话都已经被记录下来放到皇帝的桌子上了。其中一条是这样的:南京国子监被废除,这是对圣学的践踏,正义之士被屠戮,现在东林书院危在旦夕,正道崩塌,天下仕林人心惶惶,我们要联合起来,诛灭朝廷奸臣。注意哦,用的是“诛灭”两个字!好家伙,这孔衍植这是要放飞自我了?他这是要以圣人之后的身份,掺和到东南这件事里来?东南的事还没结束,还远远没有结束,又有人觉得头铁了。好啊!崇祯不但不生气,反而差点开心得笑出声来了。这好啊!朕正愁着没有理由连根拔除,你自己就把脖子伸过来了?你还真是个体谅君父的忠臣啊!崇祯顿时心生一计,不如就趁这个机会,将东林书院和孔家一起干掉吧?七月一日,晴,无风。崇祯正在和徐光启一起商量“大明版珍妮机”的量产事宜,这第一个轻工业场子是办在湖广省的,据说现在北京制造局已经造了2000台出来,运到湖广省了。下半年可能就是一个小爆发初期。崇祯刚跟徐光启算完账,王承恩走上前来:“皇爷,刘知县来了。”“徐爱卿,你先回去歇着,回头朕再找你。”“臣先告退。”不多时,刘知远就进来了。此时的刘知远,用鼻青脸肿来形容也不为过。“臣曲阜知县刘知远参见陛下。”皇帝站起来,走下去,勾着腰看刘知远:“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