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246、舒县周家,县令周尚“唔,周县令过奖了。本侯想问一下周县令和周家可有关系?”看着神态可掬的周县令,刘枫神色一正问道。他可不记得什么时候起,这舒县县令姓周了!也就只有可能,舒县城破,江东请了周家人任了一方县令。“哦,抱歉华亭侯,老朽年迈,记性不太好,忘了介绍了。老朽周尚添为周家这代家主,孙策帐下的将军周瑜乃吾侄儿。前番舒城城破,舒城县县令自焚县衙,县尉,县丞战死。吕范将军和徐逸将军,老朽出仕主持大局,老朽见城归原主,本欲挂印辞官返家。就被这位将军押来见您了,还请华亭侯准许老朽辞官返家。”周尚满面笑容,三言两语,就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全部表述清楚了。周家。庐江五大家族。南桥北周之称。但实际上,桥家能跟周家并称,得赖于两个美丽的女儿,江东二乔。而周家不同,世代为官,人才辈出,可以说是士族中的翘楚。袁术称帝建号仲氏,周尚不看好,断定寿春动乱,便请出任丹阳太守。后被袁术派其堂弟袁胤接任。孙策起兵时,侄子周瑜携兵追随。多年来四处奔波为官,侄子越来越优秀,出类拔萃。蓦然回首,这么多年来,他可以说为官从政勤勤恳恳,造福一方。算得上一个好官。但却不算的上一个好父亲。自己的子女,一直被忽略了。如今,周家门第传承,有人中龙凤,侄子周瑜可以继承。而他自己则回到了家乡舒城。彼时,舒城尚是庐江郡治,还是属于朝廷的庐江郡。由庐江太守陆康治理。陆康治下的庐江人心安定,颇为繁荣,是个很好的安生之地。他安心带着子女在舒城,教其做人。在他看来,庐江早晚会是纳为孙策治下,他们安心在治下做个富贵家庭。他不是没有想过让儿子出仕为官,但两个儿子,在政治武力各方面的可塑性不够好。在官场上,有些东西不是能教会的,而往往等经历领悟的时候。容易吃大亏,长教训,可一个不慎,不但帮衬不了周瑜,反而落得自个,性命不保。不适合为官,还是安心为民。而他在还有心力的时候,把儿子带在身边,看着他们做人处事。一一纠正。以防他驾鹤西去后,儿子们不更事,门第无光,丢了列祖列宗的脸面。后来孙策为袁术打下庐江,袁术派了刘勋来接管。郡治迁移到了皖城。整个庐江的政治中心西移。多个家族主家,都随其而行,唯独周家,巍然不动。在周尚看来,袁术非良主,刘勋也就是一郡之才。唯有跟他侄儿总角之交的孙策,他比较看好。待孙策平定江东三郡,必然会顺势拿下庐江。果然去岁,袁术败亡,其旧部尽归刘勋,兵力大增,缺粮出城。随后,孙策率兵来攻,他以为庐江易主了。就他知道的庐江五大家族里。周家偏中立。桥家、李家、陈家、王家,除了王家态度不明,其余三家都跟孙策暧昧,庐江岂能不失?然而,接下来一系列风云突变。把他看的眼花缭乱。在孙策交战前,所有人都视为透明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公子。枫公子。也就是眼前的刘汉兴。先斩李术,在败孙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战成名!也是那一刻,他有种预感,也许,庐江刘家父子真的能崛起。果然,十万大军来袭,连攻一个多月,也未能拿下皖城。不得不东进。而徐逸战前信誓旦旦,要守上舒县一两个月。兀的一交战,一个时辰的时间,舒县易主。快,太快了。快到他还没来及脱下这身官服。就被壮将军粗鲁的拉到了,华亭侯面前。华亭侯年纪轻轻,他没记错,也不过十八九岁,却被这约莫三十四壮将军尊称大哥。这教他有些看不懂,但这么多年,什么风风雨雨没有经历过。刘枫为他整理被壮汉弄皱的衣物,那一副无比真诚面庞,清澈的明亮的乌黑眸子。这一刻,他终于明白,华亭侯名传天下,实非偶然,而是必然!“哦,这样啊,周家主,我从家父那有听闻,周家主有大才,贤名在外。家父几度欲请你出仕为官,而不得也。而今吾重夺舒县,周家主却请辞,孙策占据舒县,周家主却为其官。难道说,在周家主眼里,吾庐江隶属朝廷册封的官,比不上孙策册封的官?”刘枫笑着脸,看着周尚,开什么玩笑,既然出仕了,就老老实实当官。舒县,换任何人来,都还是一样。周家看似中立,但一旦倒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来讲,周瑜投了孙策。其周家,却没有随行,还在舒县安家,或许一直中立。与其摆在暗处,不如放到明处。“华亭侯,慎言,舒县乃周家安身立命之所,老朽不愿家乡遭受兵祸。既然华亭侯这样说了,那老朽冒昧,斗胆问一句:华亭侯真敢用老朽,不怕老朽投了孙策?”周尚目光灼灼的看着刘枫,暗道:厉害,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官不官的。那个问题,就是个坑,一个回答不好,授人把柄。他直接反问起了刘枫来。“哈哈哈,怕啥?若是周县令投了孙策不早就去了吗?周县令你的心意本侯已知,往后,舒县就交由你治理了。对了,周县令,可曾听说本侯建的百家学院?相信本侯,不出数年,必为天下第一学院!待百家学院七月建成,九月一日对外招生,本侯特许,周县令可以安排周家,三个学子直接进学。”刘枫大笑着走了,他就这样很随意的把舒县县令一职,交给了周尚。看着刘枫离去的身影,周尚神色复杂,他怎么也没想到,刘枫高高抬起,轻轻落下。就把他套牢了,他才想明白,在他斗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给出答案了。他注视着良久,幽幽叹息道:“公瑾,也许,周家这一支要从长计议了。华亭侯之才,非吴侯孙策可比。百家学院,儿啊,也许,你们要去百家学院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