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其他综合>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146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1 / 2)

全京城的高校学生和青年职工都忙了起来。

近万台电视机已经扩散开,大家课都不知道上了多少堂了。

这会儿如果再抱走电视机,捂住所有人的嘴,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仅无法压下这件事,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波澜,让人浮想联翩,不知道要编排成什么样。

与其这般,不如化堵为疏,直接君子坦荡荡,假装真有这样一所带有保密性质的电视大学。

教授们因为各种因素不便出来直接授课,于是以电视为媒介,将知识传递给大家。

由于教授们年事已高,加上授课的时候并无教案,所有的东西都在脑子里。让他们全部落于纸端,实在强人所难。

于是,作为他们的学生,在座的各位年轻人是不是应该有所表示?

虽然现在已经不兴执弟子礼那一套,可师徒之间也有情义在。老师身体不便,学生理应帮忙。

帮忙做啥?当然是帮忙将老师上课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辑集成教材。

你问这有什么用?我的同学,手上没教材,你后面想要巩固知识怎么办?难道还想天天捧着电视机,电视机不停地给你回放课程吗?不要做梦了。

再说了,你们身处城市,坐在明亮的房间里,舒舒服服地上着课,多么幸福。

而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别说电视机了,甚至连电灯都见不到。他们又要如何上电大课呢?难道就因为他们身处贫穷落后的地区,所以就要被剥夺获取先进知识的权利吗?

那太不应该了。

人民教育为人民。

如果教育不能普及到普罗大众,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做点事,来解决这种困境?

当然要行动起来。

电视现在还无法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书本可以传入千家万户。

如果大家能够把电大课程的讲义编辑成册,那么不仅自己受惠,还可以惠及千千万万的人。这又会是怎样一桩大功绩。

坐在电视机前的学生们原本还懵逼,被辅导员三言两语一说,大家都忍不住热血沸腾起来。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受的是集体教育,加上过五关斩六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才考上大学,有种强烈的时代主人翁的使命感。

当他们发现自己被赋予的重任时,众人立刻投入行动。学习这种事,当然是宜早不宜迟了。早点把教材弄出来,其他人也好早点看到。

1977年才开始恢复高考,这意味着坐在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是下放知青。正因为如此,所以谁都没提出“偏远地区需要这么高深的知识吗,他们能看懂吗?”的问题。

毕竟假如他们没能顺利考上大学,此时此刻,坐在乡下窑洞里,草房里,只能点着煤油灯看书的人就是他们自己啊。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电视机发出的声音,和大家手上的钢笔在纸上划出的沙沙声。

辅导员暗自松了口气,从接受这个任务到现在,虽然她心中满是疑虑,但她还是坚决执行上级交代给她的任务。

况且田蓝同学说的也没错。有先进的知识不学,去学过时的东西,不是在浪费生命吗?

保尔·柯察金都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当然得好好珍惜。

她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一转头,瞧见老教授站在旁边,才猛然回过神来:“华,华教授,对不起,我马上关电视。”

年轻的辅导员得意忘形了,光顾着看电视,忘记了时间,忘了这堂是华教授的《农业机械学》。

华教授的目光却落在电视机上。这堂课讲授的是玉米联合收割机。

10多年前,自己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年人时,曾经牵头搞过这个项目。

但很不幸,先是他们项目组的几位骨干被划为右派,遭受批斗,甚至有人做不了那种折磨与羞辱,选择了投水自杀。

然后学校搬迁,新校址所在之处连供电都无法保证,给学生上课也够呛,更别说搞研究了。

后来他们这些剩下的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勉强推进了一点进程,学校又再度搬迁。搬来搬去的过程中,资料遗失简直无法避免,他们也不幸中招。

前两年,学校终于搬回原址了,他也想起来曾经被自己撂下的玉米收割机课题。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甚至有种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的无助。

那项目,也就一直停留在了原地。

直到今天,他看着电视机上的收割机图纸,甚至有种想落泪的冲动。

原来在他蹉跎的岁月里,已经有同行奋力奔跑,造出了玉米联合收割机。

有了这个机器,能解放多少劳动力啊?

掰玉米有多辛苦,农大的师生都知道,绝对可以让你崩溃到怀疑人生。

华教授想的很远,大型农业机械是国家急需的宝贝。

尤其是现在。

百万知青大回城,农村地区还好说,因为下放的知青分散,突然间离开造成的冲击有限。

但边疆建设兵团和各大国有农场就不一样了。可以说,知青是那里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多人说走就走,农业生产工作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就他听说的,有些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田都荒废了。还有橡胶这些经济作物,也因为缺少人照料,而陷入困境。

如果这个时候有机器顶上,解放了人力,那么农业生产不仅不会垮掉,很可能还会更上一层楼。

华教授激动地看着电视机,目光近乎于贪婪。

多好啊,原来已经有这种联合收割机了,那就赶紧投入生产吧,给各家农场供上,就不用愁秋收难题了。

华教授忍不住询问辅导员:“小鲁老师,这联合收割机你知道是哪家厂生产的吗?”

他想去亲眼参观,好歹也算是圆了他一个梦。

他一问,教室里的学生们也跟着激动起来。尤其是那些从下放农场跑出来的同学,别七嘴八舌地问:“是啊,老师,哪儿有这种收割机卖?能不能给我们农场也争取指标啊?”

现在大家都渴望4个现代化,人人都想机械化生产,而国家产能有限,想要的人只能排队。

辅导员尴尬:“我不知道,也许这是进口的。”

众人默然,然后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们实在太落后了,好东西都要靠进口。而进口又需要外汇,排起队来更艰难。

华教授心中突然间涌出了豪情,下意识地冒了句:“已经说的这么详细了,我们肯定能自己造。”

他越看思路越清晰,原先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他相信,只要工业技术跟得上,做出一台联合收割机来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难。

教授如此笃定,学生们沸腾起来,个个都激动得脸通红。

他们能做出这样高级的机器吗?如果做好了,他们岂不是成了农场的福音,都不用等外汇去进口了。

华教授原本不过一时激动,现在被大家簇拥着,他倒是颇为意动。

如果能把这机器做出来,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的确是件大好事。

这样国家就能省下宝贵的外汇,用于引进其他关键技术设备,好推动我国的科学事业飞速发展。

只是做这种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不是简单的组装拖拉机,必须得和大型工厂合作,还需要大批原件,所需的经费也不少。

现在各处都缺钱缺人缺设备,他上哪儿找这样的合作方呢?

辅导员突然间想起了田蓝的建议,脱口而出:“能找到人。”

那些提前退休的工程师和工人啊。他们就是最好的合作对象。

华教授扭过头,露出苦笑:“那可不简单,谁会理我们啊。”

这个时代两个单位进行合作,要走的程序极为复杂,必须得有各自的上级部门牵头,然后再走一系列流程,才能落实行动。

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可以将人搞崩溃。

华教授年纪大了,热血不过一时上头,想到现实的困境,他居然忍不住想打退堂鼓。他平生最不耐烦和行政人员打交道。

辅导员鼓足勇气:“教授,这事儿我们试试吧,我给您打申请。”

必须得申请啊,不然工作无法协调,经费又去哪儿找呢?

华教授笑了笑,并不抱太大希望:“那你就试试吧。”

其实不是自己做出来的也没关系。电大课程都已经说的这么仔细了,国家肯定有专门的工厂生产,说不定早就应用了,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一堂电大课程上完,大家都像喝了骨头汤一样,肚子饱饱的,浑身暖融融。

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的滋味实在太美妙了。果然大美。

众人在看见站起身来的华教授,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这堂本来应该是华教授的课啊,结果他们全看电视机了,倒把教授撂在了边上。

学生们期期艾艾,慌忙道歉。

他们实在太失礼了。

华教授倒是无所谓:“电视上说的很好,比我说的都透彻,我跟大家一块学习,也收获颇多。以后,我们都共同学习吧。”

即便自己已经年过花甲,又怎样?朝闻道夕死,足矣。人嘛,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辅导员赶紧去给陶处长挂电话。

她记得自己临离开前收到的任务,如果大家上了电大课程之后,有什么跃跃欲试的想法,一定要及时汇报。

陶处长接完电话,敲响了局长办公室的房门。

待获准入内后,他一五一十汇报了农大发生的事。

“华教授是我国的著名农业机械学专家,在60年代,他就提出过玉米联合收割机的计划,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搁浅到现在没重启。这段时间,他始终都在关注电大课程,今天主动提出可以开始这个项目。但目前人员与资金需要协调。”

局长点点头,招呼他:“我们去会议室吧。”

一间会议室不过十几个平方,长桌两旁坐满了人。有本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也有外单位的代表。

陶处长看着坐在主位上的人,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整个人都僵硬起来。

局长上前汇报工作,然后招呼陶处长:“把这段时间的情况都简单说明一下。”

陶处长赶紧打起精神:“自从电视大学在高校和工厂间流行开之后,大家主动进行技术攻关的人逐渐增多。其中包括……”

他噼里啪啦报了一大串。

不是他话唠,而是大家的热情实在太过于高涨。

他刚汇报完毕,坐在对桌的农业部领导开口问了句:“大型联合收割机,我们的工艺技术能达到吗?”

做机器设备,不是说你有图纸,知道怎么做,就能把它给做出来。就好像做个西红柿炒蛋,你有鸡蛋有西红柿,你还要锅要油要调料,要火候。

这些东西有一项达不到标准,西红柿烂了,鸡蛋臭了,火烧不起来,没油没盐,你这菜还怎么做?

这些年来,我国号称在不少工业项目上获得了突破。但这些突破的成果迟迟无法真的应用到实际中去。

为什么?工艺水平不够。

就说一个大梁铸件吧,报废率高达80。这是在生产机器设备,还是生产废品啊?迫不得已之下,不少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

这种所谓的“把中国不能生产某某的帽子丢进了太平洋”的突破,从现实层面来说,只能说是自我安慰。

产品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严重不稳定,这一台设备和上一台设备的质量可以天差地别。如此设备,哪个企业敢采购?即便被迫收下了,人家也不敢用。谁没生产任务啊?与其花大代价在你身上冒险,还不如用进口的洋人货呢。

陶处长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不知该如何回答农业部领导的问题。

倒是机械部的代表替他作答了:“高锰钢铸造工艺,这个问题已经可以解决了。事实上,就在这个月,铸件厂的同志在上电大课程的时候,学到了关键技术。她们已经开始实验,并且充满信心。”

农业部的领导点头表示感谢,又询问技术工人和专项资金的问题。人和钱能到位吗?

还是坐在主位上的人直接发话:“成立一个联合小组吧,共同开发大型联合收割机。”

煤炭部的同志急了,直接开口要求:“那我们的大型挖掘机呢?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大型挖掘设备的基础工艺问题。”

冶金部的人同样有需求:“露天挖矿设备我们也需要。目前跟联邦德国还有日本都谈判了好几轮,一个个都把咱们当成肥羊宰呢,要价实在太高。我们想用引进设备换技术,对方也推三阻四。如果真的要攻坚的话,我们要求也加入进来,把基础工艺的问题先解决了。”

前些年还好,除了大型重工业企业之外,要求进口国外生产线和设备的单位不算多,有限的外汇在国家的调度下,还能勉强凑合着用。

但现在不是改革开放了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脑袋灵活的工厂开始积极追求经济效益。他们知道什么好用就想用什么。国产货没人肯要,大家眼巴巴瞅着的都是外国设备。

你也要,我也要。总共就这点钱,给了张三就没李四的份,少了谁的谁都拍桌子,直接翻脸。

更要命的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洋鬼子们狡猾的很,好东西死死捂着不说,还动不动就挖陷阱让你往坑里跳。

就欺负你不懂行情,就欺负你急着想要进步,把一切他们早就淘汰的设备贯上高科技的名义卖给你。把你好不容易卖兔毛卖罐头卖手工工艺品辛辛苦苦攒下来了一点外汇骗得一干二净。

出来做事总要交学费,但这学费也未免太高昂了。

如果能自己做出来,那不仅仅是能满足民族自豪心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前途。

我们有自己的技术,我们有自己的工艺,我们不玩花架子,我们苦练内功,我们总有一天不用受这闲气。

参会代表激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自己的诉求。

这个时代,虽然每个领导当众讲话的时候都强调中国人不比任何人差。但实际上,大家心态并非如此。

打开国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瞧见了人家的发达与先进,自己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你能不震撼甚至崩溃吗?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比最偏远的大山沟沟和首都的距离还遥远。谁敢真的想象自己能追上人家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