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哥儿临行前,黄茂林塞给他一千两银票,“租房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你把这钱拿着,先随意租个地方住,再找合适的小宅子买一栋。这里到省城太远,我也不敢给你带太多,怕遭贼人惦记。要是买宅子不够,先找你妹夫借一些,回头阿爹再给你。”
慧哥儿接下银
票,“儿子长这么大,没有给家里挣过一文钱,如今都娶妻成家了,还要阿爹养着。”
慧哥儿点头,“儿子知道了,多谢阿爹教诲。”
那边,梅香也正和儿媳女儿一起说话,“这下好了,到了省城,你们互相之间也有个照应。青莲,你虽说是妹妹,但你婆家是省城大户。我不说让你为你哥哥做什么,他们才单独过日子,要是有什么难处,你看在阿娘的份上,帮着搭把手。”
青莲笑着点头,“阿娘不说,我也知道的。”
梅香又叮嘱锦屏,“你妹妹虽说嫁入大户人家,如今还没有一儿半女,亲家太太人好,但一般的小事情咱们也别去烦扰。你们是哥哥嫂子,妹妹要是受了委屈,你们可千万要记得给她出头。”
锦屏本来说留在家里伺候公婆,当初姑妈也是这样做的,梅香二话不说就撵她走,“我不用你伺候,我身子骨比你还好呢。你姑妈当初是无奈,那时候我娘家穷,若是你姑妈和清溪也跟过去了,到府城花费大,我们家供不起。如今不一样了,别说你和慧哥儿是去府城,就是去京城,我和你阿爹也能保证你们过普通的日子。”
梅香知道刚成亲的小夫妻有多亲热,要是乍然分开,那真是心如刀割,她怎么能忍心让儿子媳妇为了自己!己而天各一方。
明朗兄弟二人听说慧哥儿和长俊要去省城衙门做刀笔吏,都十分赞同,明朗还把自己做县丞的经历仔细告诉他们,并叮嘱了和黄茂林一样的话,让他们不要参与衙门里的斗争,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多长些见识就行,等过了几年,阅历深厚了,文章更扎实了,再一起去参加春闱。
明盛也叮嘱他们,虽然有了差事,也不能放松的功课,这差事和功课结合到一起,做的文章才实在。
郎舅二人听了长辈们一箩筐的嘱托,逗留两日之后,带着妻室一起去了省城。
黄茂林本来有些伤感,梅香赶紧劝慰他,“赶紧出去挣钱,孩子们在省城花销大,别让他们为了钱的事操心。”
黄茂林想想也是,多挣些家业留给孩子们,这才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想通了之后,他又一头扎到外面的事情里面。
梅香才送走了儿子,韩家人又要走了。
这一次韩家动静极大,叶氏要随着两个儿子一起走,还把韩明辉也带走了。明朗要做官,外头一些他不方便出面的事情,得有族人帮着打理。韩明辉这些年在县城也长了见识,再不是过去那个内敛的少年。
至于家里的产业,叶氏交给两个女儿帮着打理。
梅香和妹妹带着全家送行。
叶氏一边憧憬未来的日子,一边又有些忐忑。
她年纪不小了,以后要跟着儿子四处游宦,叶氏有些担心自己给孩子们添麻烦。但她不走也不行,两个儿子都走了,她不可能单独留在这里。
到了出发那一日,梅香一大早带着黄茂林和泰和过来了,连早饭都是在娘家吃的。
叶氏让厨房准备了丰盛的早饭,就在她的屋里,摆了两桌,男一桌女一桌,四个孩子又带着孩子,整个屋子里人声鼎沸。
叶氏含笑坐在上首,给坐在旁边的两个女儿各自夹了一块子菜,“我走了之后,你们姐妹两个好生过日子,虽然我们不在荣定县,但你们也是有娘家的,受了委屈千万不要忍着。”
兰香哭着回答叶氏,“阿娘一定要保重身体,等!大哥的事情定下来了,阿娘一定要给我们来信,若有机会我们去看望阿娘。”
叶氏红着眼睛点头,“放心,我会好生保养身子。听说父母过世,做官的要守三年孝。为了你们兄弟们,我也要争取活到八十岁。”
叶氏一句话把一桌人都逗笑了。
叶氏亲自给黄茂林盛了碗粥,黄茂林起身相接。
黄茂林有些动容,“我自小没有生母,自从和梅香定亲,我才知道亲娘疼是什么滋味。阿娘,您也要保重身子。”
叶氏让他先坐下,自己又回到座位上。
吃过了早饭,张县尉一家子来给婉柔送行。
婉柔是张家最小的孩子,从小备受宠爱,父母兄长和姐姐们都离得不远,忽然间她要去京城,张家人都舍不得。
张县尉最实在,他什么都不送,拍出三张一百两的银票给了女儿,“你们去京城,什么不要花钱,这是阿爹的一点心意,你们拿着。”
婉柔含着泪接下了,其余兄长姐姐们也各有表示。
梅香姐妹二人要送的东西已经给过了。
明朗见时辰不早了,主动对叶氏说道,“阿娘,咱们走吧。”
叶氏点头,起身后先对两个女儿点点头,狠狠心先往外走。到了垂花门口,叶氏先上了车,玉茗妯娌二人带着夏至也跟着上了车,明朗兄弟二人和登哥儿上了马。
明朗对众人拱手,“张大人,我们去了,以后再相见。姐夫,家里的这些事情,有劳您帮我们操持。”
说完,他又看向姐姐妹妹,“姐姐,兰香,你们好生保重,等我和明盛安定下来,就往家里送信。”
梅香止不住哭了,把头埋进黄茂林肩上,冲两个弟弟摆手,“去吧,去吧。”兰香已经哭得说不出来话了。
叶氏在车中也忍不住眼泪直掉,婉柔也跟着掉泪。玉茗安慰完了婆母,又安慰妯娌。
明盛俯身,摸了摸妹妹的头,“别哭啦,妆都花了。”
! 姐妹两个又破涕为笑。
明盛笑了,“哭甚,我们是去做官,喜事。”
兄弟二人当先打马走了,叶氏等人的马车在后面跟着。
黄茂林带着一行人直送出官道七八里路,明盛一再撵他们,才制止住了脚步。
兰香想了想,“好。”
姐妹两个各自带着丈夫儿女一起到了梅香家里吃晌午饭,连襟二人一起喝酒,梅香嘱咐妹妹,“以后逢年过节就到我家里来,这里就是你的娘家。”
兰香给姐姐盛饭,“好,我到姐姐这里来。姐姐要是想出门了,只管去我那里。”
吃过了饭,兰香回婆家去了。
不光回不了娘家,儿子媳妇和女儿也不在家,梅香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好在家里还有泰和,每天泰和下学后,梅香陪着泰和一起读书写字,看着他习武。
黄茂林见梅香意志消沉,主动带她出去逛,茶楼酒肆、戏园银楼,每天换个地方,总算能让她高兴一些。
再说省城那边,慧哥儿到了之后,李先生虽然并不勉强他住自己家里,但坚决让他住在她的陪嫁宅子里,就是头先给青莲送嫁住的地方。
慧哥儿有些不好意思,“总是麻烦先生。”
李先生一再安慰他,“不要想那么多,我那宅子空着也是空着,我又不往外头租赁。你们住在里头,也多了些人气。若是在旁人家,媳妇娘家人来借住,还要担心给姐妹带来麻烦。我们家不存在这个事儿,我喜欢青莲比长俊还多。”
长俊开玩笑,“阿娘,青莲才是您亲生女儿,我是上门女婿。”
母子二人一起,打消了慧哥儿的疑虑,又送了两个仆人给他用几天。
等慧哥儿安顿好了之后,把仆人还给孟家。慧哥儿跟着长俊去了衙门,郎舅二人在不同的公署,跟着不同的长官,从公文撰写开始,一样样学习。
好在孟家是大族,李先生提前打点过了,郎舅二人在衙门只是为了历练,早晚要去考进士,也无人故意为难他们。
锦屏住在别院之后,带着自家的仆人很快熟悉了!附近的地方。慧哥儿把家里的银子都给了她,锦屏并不是个浪费之人,每日安静在家里打理家事,照顾慧哥儿的起居。青莲经常过来,送吃的穿的玩的。
锦屏有些不好意思,“妹妹,你家里有婆母,还是不要总是送东西给我们。”
青莲毫不在意地摆摆手,“嫂子不要担心,这都是我婆婆让我送来的。庄子上送来的多,我们又吃不完,我不给哥哥嫂嫂给谁。”
锦屏接了好东西,时常做些鞋袜孝敬李先生,李先生都是毫不客气地接下,并和青莲开玩笑,“你阿娘娶的好媳妇,倒让我先享福了。”
过了一阵子,慧哥儿熟悉了衙门里的事情之后,开始四处看宅子。
李先生听说后,把他叫了过去,“你要买宅子?”
慧哥儿点头,“我阿爹说让我看着买一处宅子住。”
父母之命,李先生不好说什么,“你既然要买宅子,我那栋宅子就卖给你吧。”
李先生笑了,“又不白送给你,你照着市价给我钱。我是想着那里一来离衙门近,二来离我家里也近,方便。再者,我这宅子不能总是空着,卖给谁不是卖。你放心,我不止这一处宅子。”
慧哥儿知道李先生的好意,不好再拒绝,自己去打听了市价,给了李先生八百多两银子,买下这一栋省城比较靠中心位置的两进院子。
买过了宅子,小夫妻手里的银子就更少了。
李先生除了让青莲送一些庄子上蔬菜瓜果和活禽,从来不送钱。她知道亲家是送孩子来历练的,不经历生活的打磨,如何能历练。缺钱,是最好的打磨。
好在慧哥儿终于能从衙门里领俸禄了,一个月的俸禄加上别的补贴,够小夫妻和两三个仆人过日子。
慧哥儿每个月往家里送一封信,没提买宅子的事情,他怕阿爹阿娘急吼吼过来送银子。
等入了秋,慧哥儿从衙门里拿的钱终于开始有结余之后,他正准备往家里送信说买宅子的事情,锦屏被诊出有孕了。
慧哥儿喜得直搓手,围着锦屏转,“你怎么样了?想不想吐?想吃什么?”
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五两银子,“这是昨儿上官给我的,你拿去买吃的。”
锦屏接过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