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至他们在撤往草原上之后,没有一丝一毫的停留,不断带着自己的心腹精锐一直往后撤,撤到了里海这才停了下来可以说,整个大明北方经过这次叛乱,已经彻底空了,方圆几千里,每多少人存在,甚至连千人以上的部族都没有了。大部分都是几十人,最多上百人一起放牧生活。对于这些,身在大明京师城皇宫之中的朱祁镇长长松了口气,他很清楚现在必须冷静,绝不能因为急躁导致事情出意外,如果那般,大明将会在他手上出现不可控的事情来,所以他现在时刻关注着战事的进展。当一东一北两道战报送到他手中时,他非常的高兴,立马召集了君臣,将战报一一给他们观看。只可惜,大部分朝臣跟他不对付,虽然心中很高兴,但就是面无表情,这令朱祁镇大为愤怒,但他又不能说什么。这时候,他心中想到了恩科考试,于是他再次下令,将恩科考试增加三十个录取名额。而且为了尽快能够选拔一批官员为他所用,他甚至将恩科考试提到了九月份,也就是四个月之后。汉华王国新兰府。经历了瘟疫等各种磨难之后,此时的新兰府终于迎来美好的日子。这个大岛如今已经没有纯粹的土著了,原本的新兰土著早就被汉化了或者干脆处理掉了。在记录的三万七千多人之中,仅仅只有三千人左右是归化的当地土著,其他人不是汉人,便是朝鲜,倭国以及琉球人。这些人汉化程度极高,如果不是其身高面容有少许诧异,恐怕早就看不出他们是不是纯正的汉人。高东雨,这名字咋听上去,并没有什么,事实上这只不过是高东雨现在的名字而已,他此前是没有姓氏,也没有大名的,他本是九州岛一倭国人,因为此前是个篾匠,所以地位也算是不高不矮,可身在倭国,这样的身份才是最尴尬的,所以他在汉华王国打来时,就主动投靠了汉华王国。而且,他一直坚信自己祖上是徐福后人,说自己本身就是汉人后裔,因此他在移居到汉华王国之后,就一直坚持说汉语。不仅说汉语,他还坚持让自己刚满三岁的儿子说汉语,甚至是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为此他还将原本的倭国服饰通通烧了,用仅存的金银铜钱买了各种汉华王国服饰,也就是华服。而为了彻底跟以前一刀两断,他还请人给自己起了个汉人名字。其实不仅仅是高东雨一家子,与他这般一起移民到此的倭国人,都改了名字,都以讲汉语,穿华服为荣,他们时刻告诫自己的孩子,自己已经不是倭国人了,而是徐福的后裔,是汉华王国的人。除了倭国人,其他如安南人,朝鲜王国的人,琉球人也纷纷跟华夏某位祖先扯上关系,总之就是标榜自己一直是华夏后裔,只是因为时间久了,血缘没有那么深了而已。事实上,这点把戏,李江如何不知,可是他并未进行阻止,只有从根源上将这些人的文化给融合掉,才能彻底让他们成为汉华王国的国民。而李江也一直暗地里派人在推动这一切,目的自然就是彻底融合他们。不仅仅是文华融合,经济上,政治上的融合也是李江的策略之一。比如只有能说汉语,能写汉字的的人才能当官,而且是基层小官,否则即使你再优秀也没有法子。除此之外,如果你不能讲汉语,懂汉字,那对不起,其赋税也会增加一倍。所以有了这三管齐下,即使刚刚移民到此的那些那些阿三,也开始积极的学习汉语来,甚至连原本的名字也都改了,改成了汉姓,一些人还直接说自己是唐三藏的后人这个说法差点没把李江笑死还唐三藏的后人唐三藏虽有其人,但人家是得道高僧,怎会有后人,何况即使有,又如何会在天竺虽然明知道对方是强行与华夏扯上关系,可李江并没有说什么,这种谎言只会让这群天竺人觉得只有认同汉文化,融入进来,才能真正活下去,所以这是他们选择不了的,为了活下去,他们只有认同。一晃四个月过去了。这四个月内是李江这么多年最平静的,汉华王国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而大明也没有任何战事与叛乱。此前大明西北战事已经在两个月前停止了,结果自然是亦力八里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国土,损失了六七十万人口,而且其背后的帖木儿帝国也损失很大,不得不将所有势力缩回国内。一个月前,李江收到了从金山府送来的消息,玛雅人也已经被赶回南美洲去了,其背后的葡萄牙人也只剩下两三人,其余人不是被玛雅人杀死,就是被菲利普俘虏。第六百四十五章大明恩科考试平静的日子里是最惬意的,也是李江最为放松的日子,他每天除了陪着张娟,就是钓鱼,偶尔也会去看看自己儿子的学业。只是,这样的惬意日子随着一封文书的到来呗打破了。大明恩科考试已经开始了比此前再次提前了一个月。好在此时所有士子已经提前一个月来到了京师,科考并未受到什么影响。随着数千士子进入到考场,整个京师也被彻底戒严了,尤其是考场附近道路,禁军已经封锁了道路,就连朱祁镇也出了宫,坐镇在考场,由此可见,朱祁镇对于这次恩科考试的重视。于谦作为内阁首辅,自然也随着朱祁镇驾临了考场,他甚至是这次的考场监察,参与了这次科举考试。一连数天的考试,朱祁镇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吃住都在考场,这样的重视程度着实让不少士子都为之感动,他们觉得士为知己者死,作为皇帝,能够如此重视他们,他们必定衷心陛下,为其好好办事以报皇恩。看到这一切,内阁各官吏都十分感动,唯独朝堂之上的那些旧臣却是心中暗自着急,因为一旦这些士子考中了进士,他们很多人肯定会被这位陛下以各种理由调离,而后彻底取代他们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如此一来,朱祁镇的计谋便会得逞,整个朝堂就真的将会被朱祁镇牢牢控制在手中,他们将没有一丝一毫的自主权了。换而言之,臣子的权利将会彻底被皇权所占据,朱祁镇将会成为真正的“独裁者”。对此,他们除了感叹,也只有无奈了,毕竟他们此前已经失去了许多权利,而勋贵们也失去了军权,早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这一切了。所以当恩科考试结束,结果还未曾出来时,这些人便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找退路了。首先,他们想到的当然就是汉华王国,作为大明的高官,他们深知汉华王国的强大,如果能够前往海外,或许还能免于大明这位陛下的清算。但是如果真的想要加入汉华王国,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收档其次便是如何突破京师城的问题,其次,即使出了城,还需要防备无处不在的锦衣卫与东厂的人马。要知道自己兰芳社的力量大规模撤出汉华王国,仅存的力量也由明转暗之后,锦衣卫、东厂便在朱祁镇这个皇帝之下大规模扩张,甚至很快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这么多人自然防卫极为严控,他们要想顺利逃离,几乎不可能。但是如果继续留下,他们怕朱祁镇会跟他们秋后算账。勋贵还好,反正他们之前并未掌控朝堂,真正让朱祁镇忌惮的还是文官势力,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天下儒生士绅阶层,这些人如果不为朱祁镇自己所用,那他们就没必要存在了。对于这些,这些文官心中自然一清二楚,所以在很早之前,许多人就已经致仕了,而文官之中的三大领袖,也就是三杨,也是以各种理由上奏过要致仕告老还乡,但是不知处于何种原因,朱祁镇一直没有批复,再加上很早之前出现过有大臣擅自回乡的事情,朱祁镇就更加警惕了。这样一来,大部分文官只得整日躲在家中,惶惶不可度日了。恩科考试之后,进士人选很快就被公布了,最后的殿试当中,头名以及三甲也都被公布了。最终一个叫刘抚的人获得了状元头衔,孙能与彭伟成为了榜眼与探花。这三人很快就被朱祁镇下旨册封其为工部侍郎,刑部侍郎以及礼部侍郎。而而其他进士也分别授予了不小的官职,而没有按照以往科考那般,即使是状元,也只是从七品小官做起。此等圣旨一出,不仅仅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这天下读书人都为之沸腾了。这可真是开科举制度一来先河,尚属首次的确,这状元榜眼探花居然直接就担任一部副手,这听上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事实上,朱祁镇就这样做了,他不仅做了,还刻意规定,刑部、礼部,工部三部尚书可以直接致仕了。而理由也相当简单,那就是年老体弱,怜惜其身体,允许其告老还乡,以示隆恩。紧接着,朱祁镇再次放出大招,他将三杨直接调到了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这三个职位上。可是要知道这三个职位根本就没有实权,虽然看似是是正一品,可没什么卵用,朱祁镇连太子都没有,哪需要这三个职位。再说,这三个职位大多都是死后进行封赏,何来生前就让其坐在这个位置上,这很明显就是要将这三人从原本的官位上移开,给真正忠心听从他朱祁镇的人騰位置。朱祁镇如此明显的举动显而易见了,他已经开始动真格了。朝堂之上的大换洗已经开始了而就在此时,远在东阳城的李江在关注什么了他当然不是在关注大明朝堂之上的事情,而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这次大明朝廷开恩科,却有好几个兰芳社的密谍考中了进士,蓝英甚至还在文书最后附上了这些人的详细资料。说真的,这绝对是李江所没有想到的,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安排蓝英让人去考进士,可现在既然事已至此,他觉得或许也是一个机会。此前,兰芳社的力量大部分都是在民间,真正能够算得上官员的或许就是只有那王振了。说起王振,自从这些年王振随着朱祁镇渐渐掌控这个帝国,其地位也变得水涨船高起来,不仅掌控着司里监,还掌管着东厂。可是对于汉华王国,此前的一系列证据,都被他给抹掉了,虽然这些证据汉华王国旧港兰芳社总部还有备份,但是此时王振身份已经不比之前,所以即使拿出那些证据也无法要挟甚至扳倒对方。何况,李江也没有心思要扳倒王振,毕竟此时空与原本历史时空早就不同了。第六百四十六章佛朗基人第一次来访就当李江思索王振时,此时的王振在干啥了此刻,大明皇宫之中,作为司礼监太监兼任东厂厂督的王振正聆听着麾下几名得力心腹的密报。这些人都是东厂的探子头目,他们手底下的情报力量一点也不比锦衣卫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朱祁镇是个聪明人,他虽然放开了对锦衣卫的各种束缚,但是同样也为锦衣卫的脖颈增加了一道锁链,这便是东厂。他希望能够借东厂的手来制衡锦衣卫,以达到全权掌控帝国情报力量的目的可他却并不知晓,此时的王振已经非常有野心了作为一名宦官,他要的不是什么皇位或者其他,而是权力与财富。换而言之,那就是享受王振过惯了苦日子,他不想这一辈子再过苦日子了,所以自从他担任司礼监太监以来,就一直谋求着更大的权力与更多的财富。不过,他非常小心,他深知朱祁镇对于宦官力量的警惕,所以一直做的十分小心,根本就没有透漏出一丝一毫的马脚。所以,他的权力一直没有增加多少,但是所收受的财富却增加了数倍,而且他都不是以自己的名义来收受的,而是以自己某名干儿子来办事的。这样一来,一旦事情不妙,他王王振便可以轻易将其推出去,达到脱身的目的。不得不说,此方时空的王振在朱祁镇发生巨大变化之后,也变得更加小心了。皇权乃是宦官最大的依仗,一旦他失去了朱祁镇的信任,他就什么都不是,因此对于朱祁镇的服侍,他极为小心。“督主怎么办,那三个老头一直没有离开府邸而且还暗地里与那些人密谋着什么咱们的人虽然潜入到了他们身边,可始终不能靠近”“继续监视咱们做的事情都是陛下亲自交代的,必要时可以随时进行抓捕所以你们都睁大双眼了不能让这些家伙给察觉了”“督主请放心咱们晓得此事小的们必当十二个时辰一直盯着”其实,对于盯着三杨,这几名探子头目都是心存疑虑的,毕竟那三位虽然失势了,可毕竟是三朝阁老,都是朝堂当中赫赫有名的重臣,而他们东厂尽管是皇帝陛下的爪牙,但毕竟这不是明朝中后期,东厂与锦衣卫这种见不得光的力量,也对此颇为忌惮。但这毕竟是自己督主交代下来的任务,听说还是皇帝陛下亲自过问的,所以他们也不敢怠慢,只能派遣手底下的人不间断的盯着,甚至派了探子潜伏到了这三杨的府邸进行监视着。王振是朱祁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