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于扬眉吐气了一番。不用赵煦交代,他们自个都硬气了起来。说到底,这些文官也是有脾性的,再怎么之乎者,再怎么贪赃枉法也都好,他们的脊樑到底还是挺直的。这一点,和宋以后的文官,大有不同。宋以后,自文天祥死了,文人的脊樑就算是断了。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不是说笑的。要知道,即便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也没有多人文人愿意向异族卑躬屈膝,去否认自己的文化。而宋以后,这个传承断了。无数文人,向着高官厚禄,向着荣华富贵而去。至于华夷之辩,至于民族大义,至于国雠家恨,统统都不及个人前途,不及金钱权力,不及地位美色这样的文人,还有脊樑骨吗幸好,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韧性,即便是磨难重重,还是挺过来了。但让人痛心的是,在后世还是有人恨中国文化不死,恨不能,这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些国贼,冲着古文下手,冲着古诗词下手,冲着语言文字下手,逻辑道理一套一套的,开口闭口都说“国外怎么样怎么样”,活脱脱一副洋奴的模样。更可气的是,这些人窃居高位,还收买了一干打手,甘愿做西方走狗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就比如某个企业,明明是中国企业,可产品卖给国人,死贵;卖给米国人,却便宜得连底裤都不要了。还比如某个企业,明明自己什么技术都没,就是设计了一个外壳,却偏偏拿一个米国研究出来的核心吹嘘黑科技,拿日本产的摄像头吹嘘拍照技术,自命是价格屠夫,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组装企业罢了。还有一些企业,明明中国已经有这样的技术,可他们偏偏花巨资引进外国落后一两代的技术,还恬不知耻地认为外国技术就是比中国技术好,这什么样的精神这简直就是慈禧太后等一干祸害中国几百年的螨清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但宋朝不一样,虽然宋朝武力是挺弱的,一直被辽国军事讹诈。但是,宋朝使臣出使辽国,都是挺直胸膛,据理力争。哪怕有杀头之危险,也凛然不惧。这种文人风骨,颇让人倾折。哪怕是一介贪官、赃官,做了使臣,也会肩负起这个责任。很奇怪是不是但其实,这就是文人风骨,是自发地认识到的。而这,也是汉人的骄傲。你可以武力超过我,但我就是鄙视你,因为你没文化。说不出的自信,这就是宋朝的文化自信。哪里像后世,很多洋奴从不相信中国的技术,认为什么都是外国比中国好,甚至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哪里说理去这简直就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丧失自信的表现。有人对自己国家文化丧失了自信,就会一蹶不振,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有的人则开始崇洋媚外,认为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这就是人性,这就是崇拜强者的基因。但有些人偏偏就不信邪,他们对中国文化有强烈信心,他们拥有卓绝的眼光,拥有超凡的实力,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他们,让中国一次次令世界刮目相看。这不,因为中国的强大,米国开始不断打压中国了。可后世中国大势已成,谁也不能阻止中国的崛起就好像现在的宋朝一样,经过张正书的“点拨”和不懈的努力,大宋总算是摸对路子了,开始有能耐和辽国有来有回了。这事张正书插不上手,但他有他自己独特的办法。于是,第二天的京华报一出,整个汴梁城的百姓都惊愕了。别说汴梁城的百姓,就连那些文官,也吃惊不已。因为,这是京华报破天荒的,第一次夸和辽国使臣硬刚正面的礼部官员。整篇报道,用非常煽情的语气,直白地把感情直抒出来,哪怕是不带感情的开口朗诵,都能听得出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多么的兴奋,是多么的解恨。无他,汉人的历史太过光荣了,光荣到整个宋朝上下都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没办法,前辈们太过厉害,宋朝怎么都赶超不过前朝,这能让人挺得起胸膛来么这一次不一样了,大宋终于能在武力上,和辽国掰一掰手腕了,也难怪张正书这么高兴。赵煦也看到了这一篇报道,笑骂道:“这个姓张的,倒是不消停”彭元量在一旁偷偷一笑,说道:“陛下,这是为朝廷呐喊助威啊”“呐喊助威”,这是张正书发明的辞彙,在宋朝这会本是没有的。但是,自从休闲会所搬到李县之后,赛马也好,蹴鞠也罢,甚至举办的捶丸大赛宋朝版本高尔夫,都有观众兴奋地在旁边助威,这个词就被张正书顺手带到宋朝来了。赵煦也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瞧瞧,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只需要透过字面,一组合,再陌生的名词也好,动词也罢,总该是能猜到两三分的。换做是后世的其他语言,能行吗不行的。但是在后世,某些砖家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从汉字里面找乐子来了,愣是说什么约定俗成,所以要改读音。比如某大学校长,能把“鸿鹄之志”,念成“鸿告之志”;有人把铁骑ji念成了铁骑qi,因为文盲多了,文化人都得给他们让步。殊不知,人家字面的意思本就是“一人一马是为骑ji”,读音一变,意思全完了。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人家这个衰字,读音的意思是一种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配合着鬓毛写,大抵上是作者自嘲要进棺材了,鬓毛都像丧服一样稀疏了,可一改成“乡音无改鬓毛衰shuai”,这能有第二层意思吗同理,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一骑ji红尘妃子笑”这不,这群吃饱了撑的没事做的砖家,被后世网友喷得可不轻。第九百三十章:民心所向话扯远了,说回赵煦。赵煦虽然文学素养不咋的,但一瞧“呐喊助威”这词,也明白其中意思了。“他要是不给朕整出甚么么蛾子来,那朕就谢天谢地了。”赵煦继续笑骂道。“难道张大夫此次,做得不对”彭元量也有点意外,他觉得张正书这一次做得挺好啊“言之过早啊,辽人,怕是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赵煦歎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确实,这世界上没多少傻子,如果把别人当傻子看,那他自己才是真的傻子了。按照后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在一个数值範围内的。啥意思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样聪明,不存在谁比谁强很多的那种。哪怕是天才,也不过是在某些领域,有过人之处罢了。要说真的比谁在为人处世等方面更强,也不见得,对吧一样的道理,契丹人虽然被中原视为“夷蛮”,“狄戎”,但人家也是挺聪明的。聪明人,不是说你读过几本书,知晓利用规则就是聪明人了,而是人家也看得出你的企图。很简单,如果契丹人不聪明的话,岂能压制宋朝这么久还屡屡得逞你瞧瞧,庆历增币一事,契丹人得逞了吧得逞了,还把“澶渊之盟”的金额,提高了一倍。啥概念呢“澶渊之盟”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也就是钱三十万贯、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而庆历增币呢,则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铜钱三十万贯、绢十万匹。按理说,大宋出兵一次,花费都几百万贯了,区区六十万贯的钱银,绢三十万匹也就折价三十万贯,合计还超不过一百万贯钱,相对于出兵来说,实在是花钱买平安的最佳选择。而辽国也是穷惯了的,拿了这么些个钱银,也觉得足够了,双方暂且罢兵言和。但是,宋人虽然觉得这笔买卖划算,可他们到底是个要面子的人,庆历增币把“赠”辽国钱绢,变成了“纳”辽国钱绢,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为啥呢“赠”好理解,赠送,是大宋赐给你的,见你可怜;但“纳”就不一样了,是大宋被迫进贡给辽国的,这就要了亲命了。所以,这一次大宋上下,就想把这名头改回来。给钱可以,说是进贡,那可不行。反正现在你可以打我,我可以打你,万一惹恼我了,我就不给你钱了,看你们还恶到哪里去然而,赵煦就怕文武百官来这一套,为了面子和辽国死磕,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为啥呢因为大宋现在两头开战,已经很难坚持了。能做到这地步,不过是宋辽之间互相试探,才没有全力大打出手罢了。可万一真的短了“纳币”,那辽国发起狠来,举全国之力来攻,说不定大宋的江山都没了。这不,赵煦把礼部的官员都叫来骂了一遍,说明了利害,他们的狂傲才有所收敛。好在,辽国使臣也明白,一旦谈判破裂,这对双方都没啥好处。于是,辽国使臣再重申了一遍,这“庆历增币”是建立在辽国出面调和宋夏之间关係的,为什么现在宋夏不听劝了呢夏国已经保证不会找宋朝麻烦了,宋朝就该退还土地,接受夏国的低头。这一下,赵煦又不答应了。开玩笑,好不容易超过他的父亲,甚至超过了宋仁宗的功绩,怎么可能轻易退还土地于是,打嘴仗吧。打到现在,双方都出了火气。辽国使臣一个劲地威胁,宋朝不低头认错,他们就继续攻打雁门关,甚至还可能越过黄河,来攻打中原宋朝北面无险可守,这是宋辽都知道的事。被辽国使臣这么一说,宋朝礼部的官员也硬气了这属于没理智的硬气,因为宋朝水师有几斤几两谁不知道啊,居然敢回怼说威胁幽云十六州,有水师在就能让幽云十六州永无宁日这可不得了了。要知道,辽国的精华国土所在,就是幽云十六州到析津府这一带,也就是说,辽国有六到八成的钱粮,是从这徵收上去的。要是被宋朝水师这么搅和,还生不生产了毕竟辽国不同以往的草原王朝,是游牧制度的,辽国还学了汉人农耕制度。也就是说,辽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这和后来的金国差不多,但和蒙古是完全不同的。蒙古,就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草原王朝,只管游牧打仗的那种。这不,辽国使臣也忌惮了,这歪打正着的,双方就僵持不下了。所以,赵煦才认为契丹人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毕竟啊,哪一个国家都有聪明人,不单单是你宋人读过几本书,就能,满天下佔便宜了,没这事。人家契丹人也是读过书的,哪怕没你读得精细,但人家也是懂得利用规矩,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国家争取到最好利益的。彭元量不懂这个啊,他只是一个宦官罢了。“那陛下,小的去让张大夫别闹事了”“也不用”赵煦思前想后,觉得张正书这般做,还是有点用的。别的不说,单单看这开封府的民心,都向着朝廷了,这是好事呐而且这民心沸腾得,也能让契丹人大吃一惊。要知道,这契丹人也是很怵宋朝的,无他,宋朝人多啊有道是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这人多了,力量就大。只是宋朝嘛,不太懂得利用罢了。真箇惹得宋朝全民起来抗辽了,辽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辽国使臣也惊呆了,暂时性的不敢乱说话。就僵持呗,看谁耐得住气。赵煦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辽国使臣也怕了。怕了好啊,怕了就好办事多了。拖着呗,反正就是对峙,只要不两头开战,大宋稳稳噹噹的,就能拖死西夏了。赵煦看得出来,辽国岂能看不出来要说这契丹人又不笨,只是暂时偃旗息鼓罢了。第九百三十一章:烟花和火药赵煦心情还算不错,于是就不打算追究张正书的“过错”了。说实话,张正书非但没有错,反而是对朝廷有功。可赵煦觉得,让张正书蹦达得这么快,蹿升得这么快,指不定招人嫉恨。所以,又按下了一次张正书的功劳。其实,赵煦心中也悔恨呐,早知道张正书治理地方这么能干,一开始就不给他武职了。这不,现在想升他的官,都名不正言不顺的。“那个姓张的,最近又在鼓搞甚么玩意了”说实话,这赵煦的思想还没转变过来,认为张正书还是在那鼓搞着“奇技淫巧”哩。“回稟陛下,张大夫似乎是在研制烟花”彭元量知道赵煦关注张正书,于是早就派皇城司亲事官到李县监视着张正书了。张正书也忙啊,三天两头地跑汴梁城好吧,其实就是想偷懒。但是,张正书一直对科研是很上心的。可以说,李家村技校升级成李县技校之后,学童招募得更多了,为日后培养了更多科研人才和工匠。这不,张正书心念念要鼓搞出火炮来,于是託了个制造烟花之名,在李县最偏僻的荒山旁边,开闢了一个实验场所。这不,火炮都快研制成功了。当然了,这种火炮只不过相当于明朝的红夷大炮,威力也就一般般。也就是说,打实心炮弹还是可以的,但是开启花弹,也比神臂弩强不到哪里去。再加上黑、火药的配比虽然对了,还是最佳配比,可这烟,却没办法消除多少,打一炮能把人的脸熏得老黑老黑的,跟后世戏台上的包公一样。于是,张正书继续让人去研究黄、火药,这才是最可靠的火药。当然了,黄、火药哪里是这么容易研制出来的黄火药又叫硝化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