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地图。嗯,这里是夏国,也是我大宋西军所在。这里是平夏城,这里是天都山,这里是横山。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北这里地势太高,也就是说属于山区,但地方却是比较平坦的。这样的地区,我称之为高原,和平原相对来说它的地势是高。在高原作战,体力是一大考验,非本地士卒不能快速适应。再看看我大宋西军已经从平夏城平推到了天都山、横山一带,甚至在这两山之间筑起了几十座堡寨。那我大宋西军,到底该不该主动出击呢我认为是该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是,从实际来看,我不赞成立即出兵。”“因为天气”赵煦到底不是一个军盲,自然明白西北塞外天气苦寒,如今是一月份,哪怕只是农曆的一月份,也是冷得要命。在这种天气下作战,非战斗减员太厉害了。“不错,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张正书歎了口气,“夏国为何还能聚起三十万兵马,这一层官家想过么”“夏国撤回了攻击回鹘的兵马,自然是有这么些家底的。”赵煦不以为然地说道。张正书苦笑道:“问题就出在这了,先前夏国是两头作战,所以才顾此失彼。如今小梁太后放权,又专心一致,若贸然出击,必定会遭痛击。再加上我大宋西军,才区区十余万人马,兵力悬殊,不宜出城作战。”赵煦歎了口气,他自然是知道这种情况的,因为大宋的战线拉得太长了。“可朕不甘心啊”赵煦一动气,就感觉有股血气上涌了,张正书见他情况不对,连忙说道:“官家且莫激动,大部队不宜出城作战,不代表小股部队不行啊还记得我说的游击战吗这就需要十余支精骑了,只携带神臂弩,马上装填,骚扰一番就走。战果积少成多之下,杀伤力也是颇为可观的”赵煦一听,哈哈大笑道:“朕就知道你小子有办法咳咳咳”也许是岔了气,赵煦猛烈地咳嗽了起来。张正书担忧地看着赵煦,没人比他现在的心情更复杂了。平心而论,赵煦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天性凉薄,但对自己人还算不错的。再加上他确实想做一个“中兴之君”,又励精图治什么的,比起正史上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要好太多了。可问题是,赵煦是一个短命鬼啊待得赵煦的咳嗽好了一点,张正书才试探性地问道:“官家要不要叫个翰林医官看看瞧你的样子,似乎有大病的徵兆啊”“嗯”赵煦被张正书这么一说,汗毛都竖起来了,盯着张正书看了良久,才说道:“好,朕回去就让翰林医官给朕瞧病。但西北一事,到底该怎么解决,你得给个准话”张正书无奈地说道:“我又不是主将,如何能给出好的建议来倒是官家你多听听前线的意见,多放权,少掣肘,西军的实力还是在夏国之上的。至于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快粮道的建设。比如我说的水泥堡垒和水泥路,要儘快建成”第九百零三章:科技就是实力水泥的妙用,赵煦已经有所了解了,只是他担忧产量问题:“你手里还有多少水泥”“只要原材料够,水泥要多少有多少”张正书也不是盲目扩张的,从现在的水平看,一个李家村的水泥作坊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所以,张正书打算扩大水泥的生产了。“那这个水泥,能不能也像蜂窝煤一样”赵煦的意思,张正书明白。“自然是可以了,但这一次我们的合作方法要变一下。”张正书笑着说道,“只要是退下来的士卒,都能在我名下的作坊上工,工钱也是一样待遇。但是,作坊的经营权,还是在我。也就是说,我的作坊,朝廷不能拿了去。技术我可以献给朝廷,甚至以朝廷工部的实力,迅速形成水泥作坊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官家你要明白,水泥的战略意义所在。一旦给辽国、夏国得到水泥配方,那大宋军队面对的,就是数以万计的水泥城池了”张正书的话里面带有些许夸张,但实情就是这样的。在缺乏重型攻城武器的宋朝,哪怕只是水泥砖石结构的城池,没有加上钢筋,那也是非常难攻克的。赵煦对水泥还是不太了解,可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就警觉起来了。“朕决定了,再给你拨一千余兵力,专门拱卫李家村。若是有人胆敢从里面盗窃技术,拿住了一律处以极刑”赵煦说这话的时候,寒意是从牙缝里逼迫出来的,连张正书都觉得瘮得慌。“官家英明”张正书这句话是由衷的,“如果官家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碾压其他国家的保证,那官家就会知道,你的选择是没错的。从冶炼上来说吧,官家,还记得你给我的一万贯钱吧寻常花销,哪里用得上这么多,三个月就花了一万贯”赵煦也是觉得奇怪,他是看过皇家军校的账本的,里面最大的支出,居然是武器一项。“对,朕还记得你递上过奏摺,说想为禁军校尉打造甲胄”张正书点了点头:“不错,如今那些禁军校尉身上穿的,都是李家村冶炼作坊出品的甲胄,同样的甲胄,防护力更强,可重量只有寻常甲胄的一半”“甚么”赵煦瞪大了眼睛,他这才明白,为什么那些禁军校尉穿着这么“沉重”的甲胄,还能健步如飞。原来,一切的关键就在甲胄的重量上“因为采用了最新的冶炼技术,得到了新型钢铁,李家村作坊又鼓搞出了蒸汽锤,所以得以锻压甲胄。这样制造出来的甲胄,全身上下只有十五斤而且防护力”张正书知道,这时候宋朝甲胄是五十六斤左右,而且这还是宋斤,也就是说相当于后世的三十五公斤了。现在能减少一半多,这绝对是一大飞跃其实,张正书就是按照板甲的样式来打造的甲胄,只不过样式上贴合宋甲罢了。说那是板甲,张正书也觉得没错。这还不是最变态的重量,如果苏熙苏子明能鼓搞出水力锻机来,张正书有把握再把重量减轻个一两斤的。只不过饶是如此,因为高炉技术的推广,李家村的天空都变黑了。要是真的鼓搞出那么多技术,开封非得成为史上第一个雾霾城市不可这还是张正书有环保意识,做了很多减排减汙的努力,要是没有这个意识,怕是李家村都不能住人了。没办法,高炉炼钢就是汙染大。可以说,这点环境代价还是值得的。最起码在张正书的实验里,同样的甲胄,新式板甲的防护力太强了,五十步内神臂弩都无法穿透。哪怕是床弩,也休想在百步内击穿板甲,最多是破甲而已。这样变态的防护力,张正书这才把数据透露出来,吓了赵煦一跳。“哈哈哈,好,好,好咳咳咳”赵煦太激动了,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那官家不会治我罪了吧”张正书小心翼翼地问道,“这私造甲胄,那是形同造反的”赵煦一边咳嗽一边说道:“谁敢治你罪这是朕特许的咳咳咳不过,图纸你要给朕”“早就准备好了还有陌刀,因为用了最新的钢材,所以能削铁如泥,每一把都是神兵利器”张正书没有丝毫炫耀的神情,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最基本的事情了。“至于长枪,那就是普通的长枪罢了。只是我还改进了神臂弩,上面加了两个钢铸滑轮,上弦更加容易。图纸一併在这了,你全都拿走吧。”赵煦怔怔地看着张正书:“你就不要点赏赐甚么的”“算了吧,你的赏赐不外乎金银珠宝罢了,这些我不缺。至于工匠那边,放心,我比你有良心得多。可以说,全天下工匠待遇最好的地方,就是李家村了。”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杀人一事,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的。当然了,科技不一定拿来杀人,也能生产出好东西来。但是,如果宋朝没有比周边国家更高的科技实力,那绝对是打不过对方的”张正书又把自己的那一套理论贩卖了一遍,赵煦听后觉得很沉重。“也许你是对的。”赵煦走了,只留下一句话。张正书也知道,可能今天的事对他打击有点大。张正书自己都有些不忍了,要知道赵煦距离正史上驾崩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对一个将死之人,还要颠覆他的世界观,实在是罪过。毕竟赵煦是受儒家熏陶长大的,历来不重视科技,认为那是机械饰变,没什么卵用。可张正书用事实给他上了一课,不是科技没用,是儒家目光短浅,是儒家扼杀了科技进步哪怕有一部儒者意识到了器物的重要性,可他们还是固执地认为祖宗都是对的。正是因为这种崇古的风气,阻碍了华夏两千多年的科技进程,让科技进步得不到系统的整理,最后从领先者到落后者。这不得不说,儒家实在是罪孽深重。“也许赵煦肯接受科技,这是一个突破口”张正书歎了口气,他知道这事实在太难了,除非来一次革命,才能彻底将人们的思想扭转。不然的话,儒家绝对还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第九百零四章:内探消息野蛮生长,这就是大宋科技现状。要不是有张正书的出现,怕是现在都摸不清方向。毕竟没有归纳总结,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没有形成研究规律,想要获得更多科研成果,那是白日做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儒家一统学术之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世界了。无他,就因为儒家的排他性。现在张正书能做的,就是让科技能夹缝中求生存,不去触碰政治,让它在民间汲取养分壮大。为此,张正书宁愿投入巨额金钱,哪怕没有产出也是值得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不怕老实说,李家村技校已经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档案室,就是专门用来储存实验资料的。日后这里,将会成为科研圣地,绝不是信口胡说的。要知道,科研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需要一系列技术、数据支撑的。李家村技校向来重视这个方面的建设,也培养不少人才。张正书常常感慨,在古代不是没有聪明人,而是聪明人都得不到培养罢了。想想看,如果宋朝人人都识字,有天赋的人都得到培养,那将会是怎么一个恐怖国度但这个只能想想而已,因为这样会危及儒家的统治地位。为啥都不好忽悠了,怎么保持纲常礼教正因为张正书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只能小打小闹,看能不能撞大运找到几个天才。事实上证明,中国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很多小孩都是可造之材。李家村技校,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估摸再给张正书十年时间,张正书能让整个大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始改变了。别的不说,水泥、玻璃的应用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在加上李家村大肆收购杜仲胶,连种杜仲的百姓都多了起来。这就是改变,即便是因为利益驱动而做出的改变。能做到这地步,其实张正书已经很满意了,慢慢孵化,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的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哪怕是顽固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也会妥协做出让步的。能做到这等地步,张正书觉得他已经成功了。毕竟儒家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能潜移默化改变儒家,让儒家对科技态度改观,已经是天大的成功了。除非改朝换代,不然的话,儒家都不可能被推翻的。看看正史上为了推翻儒家,中国经历了多少阵痛即便是如此,还是断得不乾不净,也不可能断得乾净的。平心而论,儒家并非一无是处,但这并不能改变它已经停滞不前,阻碍社会进步的事实了。就在张正书带着曾瑾菡再次前往李家村,开始更深入科研的时候,皇宫内传来了一个让张正书意想不到,却又在意料之中的噩耗。赵煦病了,还是很严重的病。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张正书还在和苏熙讨论着水力锻机的可能性。“什么”张正书真的意外了,要知道这和正史上赵煦患病时间,还是有所出入的。这时候,前来曝料的“内探”说道:“官家是真的病了,还召了孟婕妤在旁侍奉”“孟婕妤”张正书就奇怪了,“哪个孟婕妤”“就是废皇后孟氏啊”这个“内探”觉得奇怪,“小官人,这事都传遍整个大宋了,还都说孟氏是咸鱼翻身哩”“”张正书对谁是皇后并不感兴趣,只是想知道赵煦怎么样了。“知道官家得了什么病吗”面对张正书的问话,这个“内探”明显是知情不多,含糊其辞地说道:“可能是感染了风寒罢”“行了行了,你下去领赏吧”一天的好心情,已经被这则消息给滚搅了,张正书现在觉得有点低落。苏子明见张正书情绪波动明显,有点讶异:“小官人,你怎么了”“官家能不能挺过这一关,还是两说啊”张正书不敢下定论,但从时间点上说,确实是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苏熙一愣,说道:“小官人,你是说官家他”“有可能。”张正书低声说道,“我要做两手准备了”情商再低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