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0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08(1 / 1)

d中转商的话,就能省掉不少时间。不过,怎么说都是直接贸易的利润来得多一些。曾瑾菡也满眼是憧憬:“那我爹爹能不能也运丝绸到欧罗巴贩卖呢”张正书却觉得好笑,说道:“你爹爹估计兴趣也不大”确实,以曾文俨谨慎的性子,是万万不会这么“冒险”的。第六百八十二章:低估了蔗糖作坊的事,并没有耽搁多长时间。接下来张正书他们就开始走陆路到了广南西路,一路上配备了药物,才险而又险地避过了丛生的瘴疠。其实这药品,就是防蚊药袋,是系统提供药材清单,张正书让人做了不少随身携带着的。除此之外,还有随时可以用药的臭蒿。张正书知道,一旦在这地方感染了疟疾,不及时医治的话,恐怕就真的交代了。好在张正书停留得也不是很久,再加上宋朝这时候的广南两路,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多瘴疠了,所以都平安无事地离开了广南两路。再加上张正书传下去的防蚊药材,以及治疗疟疾的奇药臭蒿,也就是黄花蒿,已经让广南两路的百姓受用良多了。毕竟黄花蒿在大宋境内随便找都能找得到,得了疟疾之后立即采来煎服,再外敷,疟疾是猖獗不了多久的。其实,在宋朝之前阻碍汉人开发江南以南地区的,就是那恐怖的瘴疠。但现在疟疾能治,百姓还会用艾草熏杀蚊子,广南两路除了暑热、湿气交蒸之外,和大宋其他地方没啥两样了。“郎君,这黄花蒿真的能治疟疾”曾瑾菡有点好奇地问道。“嗯,绝对可以,但如果你用青蒿,那就治不了了。”张正书说道,“回去后你可以用显微镜观察虽然也观察不了什么,反正这黄花蒿里面含有青蒿素,青蒿素能杀死体内疟原虫,达到治疗的目的。之前我说过了,疟疾是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青蒿素能杀死这些疟原虫,疟疾自然就好了。”“那郎君怎么不留名呢,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啊”曾瑾菡有点不明白。张正书笑道:“其实这臭蒿早就被人用作药了,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只不过被归属为青蒿罢了。但沈梦溪的梦溪笔谈里写明了两种青蒿是不一样的,我把臭蒿叫做黄花蒿,别名臭蒿,就是为防止百姓误用而没取到疗效。至于为何不留名嘛,我又不是大夫,留名对我有何益只不过我恰好知道臭蒿能治疟疾罢了。”史陌则感慨:“世人若都像小官人一样不好名,岂会有如此多的纷争”张正书也没说话,他只是觉得做了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罢了。他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尽快把广南两路变成后世那样的鱼米之乡,这样一来,粮食有了保证,人口会繁衍开去,作坊也能吃上人口红利而兴起,海贸也会更加繁荣。其实,即便是张正书不这么做,在二十八年后广南两路一样会被这么开发的,张正书只不过把时间提前了一点罢了。再加上臭蒿入药早就被老祖宗发现了,只不过还没有能意识到臭蒿能治疗疟疾罢了。张正书只不过提了一个用法,自然不敢留名。可以预见,在没有疟疾困扰之后,广南两路将会以怎么样的速度发展。张正书对广南两路的期待,甚至超过了荆湖两路。毕竟广南两路都是有出海口的,一旦成为良港,潜力非同小可。再加上气候适宜,是最适合种植两季稻、甘蔗等作物的地方。这样的宝地,一旦彻底开发了,潜力有多么惊人更重要的是,张正书把两地弄得繁华富裕了,税收增加了,交趾肯定在一旁窥视的。一旦交趾人胆敢再次入侵,估摸宋朝统治者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了。不错,这就是张正书的“险恶用心”只是这个用心,还不能对别人明言。这是堂堂的阳谋,不得不让朝廷诸公屈服的。其实,一旦禁军通过蜂窝煤作坊完成新老更替,再恢复训练,就又是一支强军,岂会怕那些交趾猴子而且到了那时候,大宋的税收继续增加,军费也充足,彻底占领交趾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关键是,大宋出兵还是“师出有名”的,其一交趾是中国“固有土地”,只不过被小人窃取了去;其二,交趾多次入侵宋境烧杀抢掠,人神共愤;其三,交趾中有不少汉民后裔想要归国好吧,第三条是借口,随便找个人来冒充交趾人就行了。张正书相信,当一块肥肉放到大宋嘴边,没理由不吃的。布局完广南两路之后,张正书一行人就北上了。先是到了荆湖南路,然后坐船到了荆湖北路。历时差不多一个月,才再次回转到长江上,通过大运河而转入汴河。不是说荆湖两路不重要,相反在明清之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地方,也是一个宝地。但是相对起广南两路来说,荆湖两路水运能力也有,就是缺少出海口,除了长江、洞庭湖以外,通航不了大船,这是硬伤。所以,地位就下降了一点。换句话说,就是地方潜力不够大,而且也开发得差不多了。于是,张正书只在荆湖两路呆了十余天罢了。回到汴梁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末了。“郎君,怎么这些天都是阴雨连绵的”刚刚下船就要撑起油纸伞的曾瑾菡,埋怨地说了一句。一路以来都是阴雨天,让曾瑾菡都看不了两岸景色,自然是怨言颇多了。张正书却神色凝重,他好像小觑了今年的黄河汛期。雨水加上冰雪融水,再加上大量的泥沙,黄河想不决口都难。“也不知道那河堤筑得怎么样了”张正书心中想着,心已经飞去了内黄口。虽然他离开开封之前就把任务布置了下去,筑河堤、挖水库、拓宽河道、疏散内黄口百姓,但不知道会被履行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距离正史上黄河决口,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要是工程没有完成,那是真的会死人的黄河决口,那绝不是在开玩笑。而且在雨天里筑河堤,好像也是一个高难度的事情。“姝儿,我先送你回家。”张正书脸色凝重,他知道自己低估了这一次决口。虽然这一次决口在历史上不算很大事,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能记载在史书上的,又岂是小事而且,这一次黄河在内黄口决口,东流就断绝了,这可是影响地势的大事啊第六百八十三章:奉旨办事“怎么了,郎君”曾瑾菡被张正书严肃的模样吓到了,心下惴惴不安地问道。“我预料错了天气,你看现在,估摸着整个黄河流域,都是下着雨的。虽然雨势不大,可对于本就不堪重负的黄河来说,这本身就是极其危险的。我与官家有约定,不得不去。可你不一样,你就在家呆着,等我回来就行了。”张正书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道。其实,张正书也知道黄河决口非同小可。这天地之威,绝非凡人能抵挡得住的。但是,既然他接下了这事,就不想退缩。当然了,在短期内,黄河应该不会那么快决口的。且不说那水泥河堤可能已经筑好了大半,北流河道也疏浚了不少,一时间黄河应当没有决口之虞。更何况,与正史上的时间不符合啊突然,刘忠说道:“小官人,我陪你去”张正书一愣,这都是什么傻话难道刘忠不知道危险吗,还是说他领了一点薪水,就想着为张正书效死“不需要”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你又不会治水,跟着我也没用”刘忠却急着说道:“小官人,你之前不是说要疏散内黄口的百姓吗据我所知,那内黄口可是有不少村子的,百姓起码在数百户以上。那些个腌臜闲汉可不管你那么多,见你要逼着他们离开村子,肯定拿着锄头、铁楸之类围上来,一言不合就伤人,甚至要打死人的这被打死了也白死,法不责众啊”被他这么一说,张正书也有点心头发怵了。后世因为拆迁,闹出多少事张正书是知道的。内黄口,听这名字就知道是黄河泛滥的地区。黄河泛滥之下,肯定是沃土千里。内黄口不用说,肯定是良田所在。张正书叫人搬迁,岂不是要逼着他们放弃田地这田地是百姓的命根子,岂能说给就给呢史陌也急了,说道:“小官人,要不我们把保安队带上,起码能护着你啊”张正书心中计较了良久,才说道:“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我们几个待会换了衣裳过去就是了。低调些,只是去了解情况,应该出不了什么事的。要是那些个村民对补偿不满意,我大可再给多些钱他们,就当做是买下他们的地好了”能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是事嘛史陌比较老成稳重,沉思了一番说道:“唯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张家庄也是濒临着汴河的,船只驶到了张家庄附近才下,所以不用两刻钟就回到了张家庄。张根富和张秦氏得知儿子、儿媳平安回来,差点没哭出声来。这场景,弄得张正书都不敢今日再出去了。“至于么”张正书心中也是无奈,不就是远游了一番嘛,虽然他没说实话,只是说到杭州去一趟。可这都平安回来了,还有什么可以落泪的待得安抚了便宜老爹和娘亲,张正书才和曾瑾菡回到院子里。踩着不浅的积水,差点把鞋子都弄湿了。张正书打趣道:“看来要发明高跟鞋了,不然这雨天都没法走”这些天跟在后面的彩袖,乖巧地为他们拿来了木屐。这木屐嘛,就是宋朝的拖鞋了,只不过被日本人偷学了去,穿了那么多年都舍不得换,不知道日本人是聪明还是傻。这些木屐都是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木屐的鞋面是用牛皮制作的,也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一来是耐磨,二来是防滑。此时的木屐,其实是被用作雨鞋的,跟后世雨天穿拖鞋是一个道理。当然了,女子在家中可以穿,要是到外面就不穿了。所以,张正书才戏言说要为女性发明高跟鞋。至于男子,不管什么时候穿出去都没问题。特别是贫苦人家,几乎一年四季都是穿屐鞋的。毕竟屐鞋方便,耐穿,坏了还能补。布鞋、麻鞋什么的,则视场合和用途而穿。“郎君,什么是高跟鞋”曾瑾菡问道。“高跟鞋嘛一开始是为了给男人增加身高的,看上去高大威猛一些。但后来呢,女人穿起它会显得身材婀娜多姿,也就成女子专用了。”张正书倒是记得历史上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苦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但实际上呢,在正史上的明朝,中国就有高跟鞋出现了,比西方早了一百多年。中国的高跟鞋,一开始就是女鞋,在鞋底后部装有四到五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制作十分讲究。张正书要抄袭高跟鞋,自然是要抄袭中国版本的,然后再改改,那就非常符合人体力学了。“那郎君你为我打制一双吧”曾瑾菡听了这话,已经两眼发亮了。“这事简单,在街市上找个鞋匠订制一双便是了,我出图纸就行。”张正书随口说道,“若是用牛皮做就,雨天也能穿”曾瑾菡点了点头,说道:“那郎君不穿吗不是说,郎君要去内黄口”张正书郁闷了,说道:“不穿”打死都不能穿好嘛,他又不是娘娘腔说到内黄口,张正书也沉下脸了。“郎君,这内黄口肯定没事的,你千万别急”曾瑾菡安抚他说道,“今日天色已晚,待得明日再出发也不迟”这时候,管家张通匆匆赶来,见了张正书就问道:“小官人,祸事了,那内黄口”“内黄口怎么了是决口了吗”张正书心中一紧,难道真被他的乌鸦嘴说中,内黄口不会提前决口了吧管家张通一愣,然后才说道:“不是的,黄河可没决口。只是那内黄口那么多流民,大名府府尹亲自过问了”“哦,就这事啊”张正书松了口气,黄河没决口,那就万事大吉。至于什么大名府府尹,虽然有些棘手,但张正书只要拿出赵煦的诏书,他也只能乖乖听令。要知道,这可不是赵煦下的密诏,而是正儿八经的旨意,是经过合法程序颁下来的。奉旨办事,谁敢阻挠啊第六百八十四章:煽动民意“小官人,这可是大事啊”管家张通急了,以为张正书不当一回事,“万一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那可是要诛连九族的大罪啊”“没那么严重,我们有圣旨在手,那大名府府尹不敢乱来的。”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似乎看透了一切:“他这么装模作样,不过是想要钱罢了。待我把他的丑恶嘴脸公诸于众,他就该倒霉催了。”张正书向来不齿贪官,但也知道杜绝不了。本来嘛,贪官怎么贪张正书是没意见的,哪怕为了保平安送些钱银给他用,那也就罢了。自古以来,商贾想要安稳做事,不巴结巴结贪官是不行的。张正书也明白这个潜、规则,贪婪是人性嘛,做官的权力有了,名声有了,就缺银子。再加上,府尹虽然好听,可大名府府尹和开封府府尹差多了,就好比后世的京城市长和保定市长的区别一样,级别都不同啊级别不同,俸禄当然不同了,所以想捞钱,张正书能理解。但是,张正书不能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