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0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03(1 / 1)

d稻不敢说,占城稻却是可以的。这占城稻啊,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还能抗旱。占城稻在真宗时,朝廷就开始推广了。可惜的是,并没有多少农民种植。”张正书叹了口气,知道农民就是这样的,在维系身家性命的农事面前,他们是慎之又慎。除非真的觉得万无一失了,才会改种其他品种的农作物。所以,宋朝推广占城稻,并没有多少人响应。待得过了几十年后,才逐渐在福建、江浙一带流行起来。而且,占城稻能早熟也不算什么秘密了,除了少数地方,比如明州,比如荆湖两路之外,还真的没多少人不知道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大宋的人口才能逐年增长,甚至处于一个暴涨的状态。张正书要做的,就是开发后世的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让这些地方充实人口,提前成为产粮地区。至于明州,不过是顺带而为罢了。这都是因为这里的农民不愁吃喝毕竟倚靠着大海,海贸也算便利。商贸一繁荣,粮食也就不愁卖了。看看明州城内外林立的脚店、酒楼就知道了。所以,明州城的农民,未必会想着去种早熟的占城稻。第六百七十一章:播撒种子再说了,宋朝虽然有了两季稻的技术,但其实推广不算顺利。也就是占城稻被分做“早稻”,和大宋本土的“晚稻”相对应。要注意的是,宋朝的“早稻”“晚稻”之分,并非是种植了两季稻,而是指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谓“早稻”,在张正书看来,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所以,占城稻要生产两季稻,必须要提前播种,抢时间插秧才行。毕竟宋朝这时候是小冰河时期,不抢时间根本来不及种下两季稻。也正是因为小冰河时期,所以宋朝的天气很干旱。而抗旱的占城稻很受欢迎,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只不过,很多农民都不知道占城稻还能种两季罢了。后世很多人,甚至学者都以为宋朝出现了两季稻。事实上,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到了宋朝这会水稻才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甚至在北方很多地区,都还是以小麦为主食的。换句话说,水稻流行也不过是百余年的事。据张正书所知,即便有人发现了两季稻的秘密,但却少有人种植。这都是因为怕浪费地力,毕竟古代可没有化肥的在大宋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作为早稻的占城稻仍然没有取代原产中国的晚稻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才收割完毕。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这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十七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十六度以下。在小冰河时期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也就不奇怪了。也正是因为温度差异,太湖地区在南宋末年逐渐开发出了稻麦两熟制。这种种植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后世。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南宋一隅之地,能养活差不多大半个中国的人口的缘故了。不过,稻麦两熟的产量,怎么都不可能比两季稻的产量更多。毕竟麦子的产量摆在那,生长期又这么长。稻麦两熟制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保持地力了。但是,在张正书“科学”的沤肥施肥的教导之下,即便是没有化肥,肥力也是足够的。这,就是张正书的底气所在,毕竟他是拥有“种田术”的穿越人士啊“郎君说得对,我也曾听闻过两季稻,虽然在杭州种得不多,但确实都成功了的。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六石谷,怕也是寻常之事。”曾瑾菡为张正书说话了,她还真的看过这类的新闻,在她还担任京华报主编的时候。张正书笑道:“不仅仅是两季稻,对土壤的改造,优选优育稻种,沤肥施肥,播种插秧,精耕细作都是学问。这几天,我都会在明州,一一教会六叔你。对了,六婶他们呢”“都在家中刺绣哩。原先他们对来明州,还是很抵触的。但是平白得了二十亩地,这点事算得了甚么”张康土叹了口气说道,“就是有时想念开封,想念张家庄罢了。”原来,张正书为了刺激张家庄的人主动到外地移居,主动提出来要每一户赠与二十亩地,全都归属他们所有。在这二十亩地上,他们想种什么都可以。但接下来买到的田地,却要按照张正书说的种植占城稻,严格执行播种前沤肥施肥,清明前播种,要用花盆肥土育苗,到了三月中旬要抛秧。至于收成,他们可以拿三成,其他的需要交税后再运到开封售卖。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要造船的原因,他可是拿下了漕粮的特权啊总不能一直租借别人的船吧,那样就不划算了。再加上张正书还要打通渠道,把南边奇货都拿到汴梁城的“家乐福”超市去贩卖。船,是绝对不能少的。张正书显然看穿了,这张康土也是个实在人,他自己那二十亩地,还刚刚插秧呢。对比起已经长了一茬的占城稻,张康土那二十亩地,显得小家子气多了。张正书也知道,占城稻比起中国原产稻是口感差了点,产量也低了一点。但是,一亩地达到三石粮那是没问题的。知道张康土的心思,这二十亩地不过是保命口粮,要是其余八十多亩都黄了,一家人也不至于饿肚子。“待得第二季水稻收割了,你们也可以回张家庄一趟嘛”张正书的提议,却没有得到张康土的认可。“那会都差不多到冬了,要是汴河封冻,想再到明州这,怕是要几月路程。赶不及播种插秧,岂不是有负小官人重托”张康土到底是心中挂记着田地,不肯点头。“反正在张家庄也没啥牵念了,今日得小官人来探望,我已经很满足了”张正书也知道,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张家庄,张康土祖上三代都是为他们家种地,换句话说就是铁打的佃户。张康土做梦都想有自己的田地,哪怕是薄田也成。张正书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还免掉了他的佃契,他立即就放手一搏了。不止是他,还有几十个这么样的佃户,全都分布在两浙路、荆湖两路、广南两路。都是张家出资帮他们购置土地,还免费赠与土地,足够让这些佃户感恩戴德一辈子了。其实,这些个佃户都是张正书播撒出去的种子,都是种植两季稻的种子。一旦播种成功,那收获将是进一步提升大宋的粮食产量人都是趋利的,再保守的农民,也不会例外。一旦看到两季稻收成是一季稻的两倍,他们怎么可能不心动实实在在的利益摆在前面,他们再傻都会知道怎么选择吧第六百七十二章:稻花鱼这就是张正书开发江南的计划了,只要消息传到中原去,知道江南居然是这么个鱼米之乡,再保守、再恋乡的人,也会因为这样的土地诱惑,而奋不顾身地迁移到江南来。不同于战争的被动迁徙,这是以利益相诱,虽然吸引的人口不算太多,但也算是稍稍缓解了一下中原人口爆炸的趋势了。最关键的是,能提升粮食产量,这样就能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身到作坊之中。这样一来,张正书的大作坊计划就有了大前提,距离实现大作坊计划也不远了。这个计划,除了曾瑾菡知道个大概之外,还真的没多少人能看透的。很多人都以为张正书疯了,把钱不当钱一样疯狂烧钱,赚来的钱全都再次投进去不说,甚至还要动用张家的钱。这样的行径,和败家子是没有区别的。很多人都等着看笑话,唯独知道内情的人,譬如曾瑾菡却觉得,张正书在布一个很大的局。就拿农业来说,别看那些腐儒也好,满朝诸公也罢,一个个叫嚣着“农业为本”,可有哪个肯真正弯下腰去做事更别说,像张正书这样又是送田送地,又是手把手教种田了,那简直是圣人啊当然了,张正书也有自己的考量。他撒出去的钱,买到的田地都要种上两季稻。而且,去的地方都是水运比较方便的。哪怕是广南两路,都要靠近临海的地方。漕粮,才是张正书真正要着手的要点。控制了漕粮,就等于拿到了汴梁城的命脉。张正书也知道,明着来会很遭人记恨,所以他要用低价去冲击。有什么低价,能比得上自己组建船队,走海路运送粮食呢所以,张正书要掌控漕粮,就要用低价去冲击市场。在渠道优势之下,没有哪个粮食商贾能经受得起这样的价格战,最后自然是张正书成为漕粮的话事人了。再说了,有了赵煦的默许,汴梁城中的官仓,哪一个敢不买张正书的账就这么一手,就足够掌控汴梁城的粮食命脉了。当然了,这个粮食的市场太大,张正书是不可能一家独大的。所以,肯定会有人研究张正书的策略,也会走海路运输的路子,一步步模仿。即便比以往赚的少了,那也还能维持。最后,肯定是百姓受益。更重要的是,走海路运输的运送量更大,汴梁城中的官仓,甚至可以储备够两年的粮食。退一万步讲,二十八年后金兵真的兵临汴梁城下,也不用太过惊慌了。粮食多寡,直接影响到战争时军民的士气。可以说,张正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二十八年后,也就是历史上的靖康耻做准备的。没办法,那相当于是汉人命运的转折点,也可以看做是中国领先世界到逐渐衰落的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汉文化被自我救赎失败被异族入侵后不得不选择同化的悲哀。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因素,任何一个偶然的因素都会造成历史的改变。所以,张正书有信心把汉人,把中国拉回正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懈的努力,从点滴做起,一点点从经济基础推动大宋的变革,来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也是温和的变革。也是在宋朝而已,商业氛围宽松。要是换了明朝,这种事根本不用想。所以,史陌和刘忠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事张正书都放得下身段去做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小官人,才值得他们追随啊与张康土攀谈着,张正书甚至还不顾肮脏,脱掉鞋子、足衣袜子、外袍,卷起裤脚亲自下田指导了张康土怎么精耕细作。原本,不管张康土也好,还是史陌也罢,都觉得张正书这是在班门弄斧。结果呢,张正书只用三句话就折服他们了:“在水稻田里养鱼,不仅可以清理杂草、害虫,这鱼还能吃稻花。小鱼苗放进来,待得收成的时候,已经差不多长成大鱼了。而且,这鱼的粪便,还能做稻田的肥料”“这不可能罢,稻田里,怎么可能养鱼呢”史陌第一个跳了起来,满嘴的不敢相信。张正书却笑道:“养别的鱼,怕是不行。但是,养鲤鱼、草鱼、鲫鱼却是可以的。这些鱼很好养,而且也不用喂养,让它们自行在水里觅食就行了。不过,要在田里养鱼,还需要留一个小鱼塘或着两条十字深沟,以免在干旱时让鱼进入有水的鱼塘或十字沟避险。大家都知道,这几十年来,气候都是少雨的。所以,抗旱是很必要的。对了,我打算安排做一个自行灌溉系统给你,你要不要呢”张康土登时大喜过望,他当然知道这个“自行灌溉系统”是包括了水车、筒车、翻车在内的灌溉设备,他早就眼馋得紧了。“有了自行灌溉系统,这稻田里养鱼也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张正书笑道,“而且别家别户需要用到这自行灌溉系统的时候,你也能外借。乡里乡邻的,多些互相帮忙也是可以的。”张正书当然不会只是做好人,之所以要张康土这么做,完全是让村里的农民都知道种植两季稻和养稻花鱼的技巧。等明州城全都普及了这一项技术,那才真正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到时候,张正书遣人到明州来收购粮食,怕也简单多了。大概猜到了张正书的用心,曾瑾菡也偷笑了起来。“郎君为了获得更多粮食,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看着说着在田里指点“江山”的张正书,曾瑾菡嘴角弯起了一个甜美的弧形。待得两人出了田垄,张正书就着溪水洗干净污泥,穿上了鞋子后,张康土又热情请他们到家中去做客。张康土的家,其实就是一间小木屋。看样子是初初搭建不久,上面的茅草都还是新铺上去的。“六叔啊,以后赚到钱了,怕是要换一间瓦屋才行。”张正书忧心忡忡地说道,“这明州很多台风,每年自夏季开始,一直到秋末,都有可能来台风。这台风有大有小,一旦来了大台风,怕你这屋子挡不住啊”前一世,张正书就是南方人,而且还是沿海的,自然知道这台风的厉害。再加上此时没有天气预报啥的,台风说来就来的,根本没有反应时间。第六百七十三章:只能诱之以利“小官人,我晓得哩。只是还没闲钱,等收成了稻谷,有了钱就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