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最关键的是,张正书让他们抽时间来建筑水泥堤坝,也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就算是洪水冲来,也不怕一时间能决口了。张正书也是感慨,别人度蜜月是去旅游的,他呢则带着新婚妻子到作坊里看人打铁,这找谁说理去不得不说,李家村的作坊已经到了一定规模,工匠们甚至已经吃透了土法高炉炼钢的技术,已经着手改良了。用水泥、高岭土、耐火砖砌成的高炉,比原先的高炉效率高了不少。看着刚刚出炉的,红彤彤的铁水,曾瑾菡觉得这里蕴藏着一个怪兽,紧张得吞了吞唾沫。“郎君,这这都是你弄出来的吗”曾瑾菡不敢相信地问道,她已经看得眼花缭乱了。之前她不是没来过李家村,可之前看到的李家村,和现在繁华昌盛的李家村,却是完全两个模样了。而且瞧这等态势,若是再有几个月,或许还要变一番模样。“不错,那里是我培养工匠的技校,那是香水作坊,那是果酒作坊,那是水泥作坊,还有玻璃作坊。这里是冶炼作坊,还有纺织作坊在另一端”张正书好像如数家珍一样,介绍起了所有作坊,曾瑾菡则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看着都激动。“郎君,这些物事,都是依你所言,用科学引导而成的”曾瑾菡越看越是惊喜,她发现了这里生产的东西,大多能对应得上张正书说的“科学原理”。曾瑾菡就好像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差点在里面迷路了。第六百二十四章:做工匠也能走上人生巅峰张正书豪气万丈地说道:“不错,这里就是我产、学、研一体的所在了。”张正书自豪地说道,“不过这样的规模还是不够,李家村模式,我希望能遍布整个大宋,而且作坊要大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几百倍”听得这样的雄心壮志,曾瑾菡也被触动了,低头想了想,才说道:“郎君,我帮你”张正书展颜一笑,握住了她的柔荑,说道:“上阵夫妻档,这是我们的事业啊”“嗯”曾瑾菡坚定地点了点头,她这才发现,什么志怪小说,根本比不上做这样的科学实验来得愉快。于是,曾瑾菡就这么入坑了。“不过,要办成这件大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人才是最关键的,那些腐儒,只懂圣贤之道的书呆子用不上,那就只能自己培养了。要想获得足够的人才,非得几年,甚至十几二十年的功夫不可。”曾瑾菡愣了愣:“要这么久吗”“嗯,必须要这么久,不然形成不了传承。”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要坚定不移做下去的事。对了,姝儿,我打算办一个图书馆,可以让人免费看书的”张正书把自己的图书馆计划说了说,曾瑾菡也惊呆了:“郎君,这图书馆要是做成了,可就造福大宋了啊”“还差书籍没有编成,编成了还能印出去卖,起码能赚点钱,不至于太亏本”张正书也不敢确定,这是他做过的,最亏本的买卖了。图书馆免费建,还免费看书,还能让人抄书,这真没谁了。要知道,这图书馆起码占地面积达到好几亩地的,在汴梁城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简直就是一箩筐一箩筐的金钱啊把这么多钱都扔出去,这是怎么样一种精神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可偏偏曾瑾菡能理解张正书,系统学习过物理、化学等科目的人都清楚,这几门学问到底有多大。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把这么多科目一同钻研,还研究出结果的。所以,曾瑾菡也知道,必须要有更多的人才,才能实现张正书的“宏大计划”。但大宋的科学基础太差,怎么办只能花钱去砸了,不管是自费印书,还是建立图书馆,创办技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培养人才。人才有了,科技才会井喷。好在张正书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才能维持开支。单单是四轮马车的进项,都足够张正书尽情挥霍了,建一个大型图书馆,还真的不是难事。而且,张正书要做的是革新,不仅要顺势推行拼音,还要推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横版阅读书写习惯,更要推行标点符号,推行阿拉伯数字。拼音,能提升汉人的识字率。要知道,从仓颉创字开始,文字都是被“肉食者”掌握的,所以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精英教育。哪怕是春秋时孔子打破了这种垄断,让百姓们也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提升的机会。但是这种教育并非是百姓们自己所需,而是为了让他们也有机会通过教育的提升,而进入“上流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孔子的私立学堂,显然是培养精英的地方。哪怕是这种教育,也无法推及全部百姓。偏偏,这种教育模式还一直延续到宋朝。从历史横向看,这种教育还是先进的。但是,在张正书看来,这样的教育模式其实并没有多少用处。要知道,即便是在宋朝,能做官的人还是少数人。也就是说,还有大部分“读书人”是要混日子的。这样的读书人,没有专业技能,除了抄书,到私塾教书以外,还真的没多少路子可以走了。读书人嘛,要不是被生活所迫,他们是死都不肯去做被文人瞧不起的胥吏的。说好听点这是有傲骨,说难听点是脑子不开窍。就好像孔子的一个学生樊迟那样,不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想培养未来鲁国或者列国的“肉食者”,而不是去打工的,所以他对孔子说了一句:老师啊,我想学一点实用专业技术知识,好毕业后混碗饭吃。由于当时是农业经济时代,也没指望学学冶炼、木工之类的专业课。所以只是希望孔大师开设两门当时最实用,毕业后也最容易找到工作的“种田”和“种菜”,两项实用专业技术课程,准备毕业后去农村做一个承包专业户。孔子当然气坏了,心想这学生实在太呆了,连这么简单的帐都算不清楚。我这培养未来领袖的学堂,全国只有一家,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你要学的这种培养农民的事,乡村里到处都是机会,这呆子学生辛辛苦苦,花了这么多腊肉做学费入学要知道春秋时的腊肉可是只有贵族和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的,十条腊肉是很大一大笔财富了,花这么多钱到我这里来读帝王之学,居然只想学点谋生的简单技术,实在太浪费资源了。于是,孔子说了一句:“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意思是说,你丫的太傻了,读书不为做官,去学那什么稼圃,傻到家了。做官后,稼圃自有人做,还会亲自送到你面前,何必自己亲手去做看到没,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就是“学而优则仕”,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去做种粮种菜的农民。但孔老夫子不会想到,能做官的就那么点人,肯定有大把读书人被刷下来的。那么这些人不去做官,又不去学技术,这不是浪费人才吗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是学文科,读哲学的料,说不定有些人偏科,偏理科呢张正书想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偏科的读书人一条更好的出路。做一个顶级工匠,也是受人尊敬的。即便是做工匠,也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第六百二十五章:发现了妖孽修当然了,这条路还任重道远,需要砸很多钱。最难的,就是更改宋人的阅读书写习惯了。其他的,不过是新知识罢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横版阅读书写的好处,一个是效率快,一个是书籍排版能多几百字。像宋朝的书籍,从右到左不说,还是从上到下的竖版排版方式,还没有标点,写起来不仅会脏污袖子,还严重占据了篇幅。宋朝的书籍,即便是几千字也好,都有厚厚一本,可见这排版是多么糟糕了,一页书最多也就三四百字。可横版排列,从左到右却能排版七八百字再加上从左到右阅读符合科学原理,效率更快所以,张正书早就开始着手改变这一个习惯了。技校就不用说了,要求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左至右在黑板板书,没办法,从右到左的话刚刚写完的粉笔字就被擦掉了,袖子都成了粉笔擦。而京华报也推出了从左至右阅读的横版,上面有箭头标明阅读方向。就连射雕英雄传,也只有横版阅读。而且,顺带提出了标点符号的概念,张正书托名“句读”,更能让人接受。原先,当然是有人抗议了,特别是读书人、秀才、文人之类,直接斥责这是“歪门邪道”、“贻害无穷”。但一些思想新颖的年轻读书人习惯了从左至右的横版阅读习惯后,却惊讶地发现这样的阅读真的真的非常舒畅而且,这一招非常不错,特别是射雕英雄传的死忠粉,更是被半强迫地接受了这样的阅读习惯,等发现就此一本这样的书籍,他们就寂寞了,只能订购横版报纸来阅读。还真别说,这样还提升了横版报纸的销量。一开始,横版报纸的销量不过百余份,而且还是很多不识字的百姓、商贾买回去做做样子的。现在,横版报纸的销量居然也突破了两千份。虽然人数还是很少,比起动辄两万份的总销量来说,不过是十分一罢了。但是,这趋势是不错的,最起码说明了宋人并不是很排斥从左到右的横版阅读方式。要是张正书狠心一点,直接全部报纸排成横版,说不定还有奇效。不过,那样也太出格了,张正书怕被封了报社,所以只能徐徐图之。不过,在图书馆里张正书就能为所欲为了。不是横版书籍,都不能进入图书馆即便是优秀的竖版书籍,张正书也要重新排版,弄成横版才能收录进图书馆。“郎君,你还要编书吗”曾瑾菡觉得有些好笑了,要知道这寻常人家编书都是些大文豪,自费出版书籍的。要不然,编书的只有朝廷了,比如什么什么修撰,就是专门负责编书的官了。像张正书这也的商贾也出书,怕是要被人嘲笑的。“编书就编书了,这有什么我敢说,在大宋绝对没有一个人比我的数学、物理、化学的水平还高”张正书牛气哄哄地说道,听得曾瑾菡偷笑不已。“你笑什么啊”张正书也是捉狭,说道:“我编书你跑得掉吗,你也要帮我才行。”“我怎么帮啊我的水平那么低”曾瑾菡故意这么说道。张正书也知道她是在说笑,也说道:“一边编书,一边学就是了。首先,我们要弄出一本字典来。”“字典”曾瑾菡有点不明白地问道。张正书解释道:“其实就是广韵,我们编撰的字典,要附上拼音,只要学会了拼音,再复杂的字都能学会了。”曾瑾菡眼前一亮:“郎君,这可是留名千古的大事啊”“留名千古啥的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让多些人能学会拼音,能通过字典自学识字,从而学会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张正书很明白,读书人的群体不大,那他的计划就不可能成功的。所以,编撰字典是重中之重。不仅要编撰字典,还要派几个人到图书馆中,教导别人认识拼音。当然,这是日后的事了。就在张正书和曾瑾菡走马观花地看着作坊的时候,苏熙从背后追了上来。“小官人,小官人”张正书一愣,看着极为兴奋的苏熙,连忙问道:“怎么了”“小官人,我我发现了妖孽”苏熙又是激动,又是有点害怕地说道。“妖孽”张正书下意识地看向了曾瑾菡,对于他来说,曾瑾菡才是真正的妖孽。说实话,两世为人,张正书都不曾见过妖孽如曾瑾菡的,智商高得让人都不能望其项背。这种被智商碾压的憋屈,怕是没人比张正书的体会更深了。“甚么妖孽”很显然,曾瑾菡并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是最大的那个妖孽。苏熙蓬头垢面的样子,张正书很怀疑他刚刚从实验室走出来,要不然就是从作坊里钻出来。“小官人,你之前不是把甚么显微镜的图纸拿给我吗就是与望远镜图纸夹在一起的”苏熙还没说完,张正书就明白过来了,有点吃惊地看着苏熙:“你把显微镜弄出来了”“对我还拿来观察了一下头发”苏熙有点后怕地说道,“小官人,你是不是施了法术,那显微镜居然居然”“居然看到了放大了无数倍的头发对不对”张正书早就预料到了,苏熙制造出来的显微镜可是经过他改良的了,肯定比正史上第一台显微镜的倍数要高,估计能放大三百倍以上。要是透镜再精良一些,说不定能达到五百倍。要知道,后世普通的光学显微镜都能放大一千倍,现在才五百倍,也就马马虎虎吧。“对对对,太吓人了,我现在都觉得毛骨悚然”苏熙竟然说着说着就打了个寒颤,连带曾瑾菡都吓到了。“到底是甚么,居然这般可怕”曾瑾菡又是害怕,又是好奇地问道。“显微镜,顾名思义就能看到很小很小东西的仪器。我把这种世界,叫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会颠覆你所有的认知。”张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