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信来。赵煦却有点愧疚了,他也知道章惇工作量庞大,从元宵节后到今日,他已经足足有十多天没有休息过了。别人沐休的时候,他都是在值房里渡过的。可以说,要是大宋一日没有他这个宰相,怕是要乱了套。第五百九十七章:奇了“咦,奇了”章惇不看不打紧,一看就傻眼了。他是在地方上任过官职的,也曾经知道农林牧渔行业,知道地形百态,甚至对星象天文、气候变化都有所了解。看到这封深入浅出,从根源上剖析黄河水患的源头,他竟然有豁然顿悟的感觉。虽然一时间不能印证,可仔细想来,确实如此。汉朝的时候,黄河泛滥不算频繁。可汉朝之后,黄河就一日比一日泛滥了。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汉以后的朝代,都城多在关中一带,以至于树木被砍伐一空。原本沃土千里的关中平原,如今已经贫瘠不堪,粮食产量大跌。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大宋才不得不把都城建立在开封府里,利用黄河水运便利,保证都城粮食等各方面用度。从这个角度看,这封信言之有物,甚至还有不少确凿的数据。“难得,难得啊”章惇忍不住赞叹道,“此人若为都水监监正,即便法子不对,也能约束黄河一二”赵煦大奇,他知道章惇的脾气,是极为傲气的,甚少服人也很少夸奖人。今天他居然开口夸奖了张正书,这是不是说明赵煦的眼光其实并不算差呢当然了,治水的办法千千万万种,没人敢说自己的办法就一定是对的,别人的办法就一定是错的。但根据张正书的理论,无非是建立在“堵不如疏”,主要举措是修建水库,疏浚河道,修筑堤坝这三件事上。从理论上讲,张正书的说法完全有可行性。但具体情况,还得做了之后才知道。不多时,章惇把这封密信从头看到尾了,还回味无穷,要是顾着赵煦,他可是要再看多几遍的。不同于赵煦,章惇对于张正书的办法领悟得更多。毕竟张正书的密信深入浅出,剖析了黄河泛滥的根源,然后提出了治本之法。仅仅是这一项研究,就比宋朝百余年治水更为先进得多了。而且章惇在一连串数据面前,不得不信服了张正书的话,也拿不出反驳的证据来。即便再匪夷所思都好,章惇细细一想之下,觉得里面大有道理。“章卿,可是看完了”赵煦有点急了,看到章惇看到最后眼神凝滞,眉头紧锁,还以为他有什么不同意见,连忙问道。“回禀陛下,老臣看完了。”章惇略带喜意地说道:“这是谁的奏章,为何没有署名上面所言,老臣以为,大有道理”赵煦也是奇怪地看着章惇:“冰雪融水增多,还能加重河患”“回禀陛下,先前老臣未曾注意到这一层,但细细回想起来,数次黄河决口之前,正是大雪成灾的时候。两者之间有些关联也是说不定的,只不过老臣等未曾留意到罢了”章惇也是很利落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赵煦也没有责怪他,要知道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匪夷所思:“那广植果树,保持水土一项,章卿以为如何”“陛下,老臣也是为这个而犹豫。这奏折上说得明明白白,自汉朝之后黄河就泛滥频繁,与关中平原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再细究那黄河上游所经地方,皆是黄土为主。黄土不禁冲刷,是世人皆知。只是未曾有人把砍伐树木和黄河泛滥联想在一起罢了,老臣窃以为,这个说法有些道理。”章惇的反应不出赵煦的预料,因为章惇对大宋是真爱,即便是政敌也好,只要提出来的政策是有益的,他甚至会模仿。这原本是要被人诟病的,可章惇已经独相一段时间了,他根本不在意名声了。赵煦也需要这样的孤臣,如果满朝文武都和章惇交好,赵煦反而要猜忌了。现在有这么好的理论摆在章惇面前,即便他没见识过,可也不会立马否定的。只是赵煦没想到的是,章惇对张正书的这个理论评价甚高。“那如果开建沙场、挖通水库、建立堤坝,治河能有多少成效呢”赵煦有点急促地问道。章惇奇怪地说道:“这几个说法虽然新颖,但也不是没有可行的地方。只是为何这官员说,不要朝廷一分钱就能治河,还点名要漕运之权,在河道上设卡收过河钱哩”赵煦哈哈大笑道:“章卿,你再仔细想想,有谁会这么说”章惇摇了摇头,说道:“老臣不知。”其实他心中已经有人选了,只是不太确定罢了。要知道,他政务繁忙,对于汴梁城中发生的小事,他最多也就耳闻罢了。前不久,他确实听同僚说过“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又鼓搞出了一个什么“家乐福”超市,建筑样式很是奇特,似乎全是用石头砌成的。全是石头的房子也不是没有,章惇也就没有深究了。“你是不敢说罢了。”赵煦叹了口气,说道:“此人惫懒,不肯为官,却偏生时有出人意表的想法”“是张家那小子”章惇脱口问道,他也释然了。那日在“京华报社”与张正书一番辩论,他回家后也翻来覆去睡不着,想了很多,最后居然觉得张正书说得很有道理。质疑和探索,是章惇琢磨最多的,细细想来,居然要被张正书说服了。是啊,为什么今人就一定不如古人呢为什么古之圣贤说的一定是对的呢之前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可章惇这么一想之后,却觉得非常有道理。就连孔子都说过“述而不作”,那证明古代圣贤也是观察了世界之后,才传下的道理。可天地间万物这么多,天地那么大,道理岂是人能穷尽的这么想来,章惇就更不明白了,那他所学有何用呢儒家真的没救了吗好吧,章惇后来思索着张正书的那句:“这世界并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万物决定的。”这句在他看来是非常离经叛道的说法,可仔细深究下去,章惇居然被说服了。要是张正书得知这件事,怕是要笑歪嘴了。他居然成功用老马的思想,改造了一个宋朝的改革家,这个说出去都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第五百九十八章:最难的事果然老马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出手,就能大杀四方啊毕竟相对于一门更成熟的哲学思想来说,儒家就好像咿呀学步的小孩子,幼稚得很可笑。而老马的唯物辩证法,就是专治一切不服的。要是被老马影响了,那他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要被颠覆。章惇很显然就是被影响了,所以这几个月来他的所作所为,居然颇符合老马的要旨。甚至,章惇还从儒家学说里找到对应的说法。比如在张正书说的旨意和探索,在儒家经典里就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也就是礼记大学里的内容。不得不说,宋朝的大能就是厉害,居然把这个给弄出来了。其实,儒家缺少的就是质疑和探索精神,儒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仁义礼智信,也有清晰的目标三纲八目,但却很少提及类似于这样做为什么到底对不对公平不公平不做可不可以做错了又怎么纠正正是少了这些质疑,才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千年而政治体制几乎没有变化。至于探索,就更加明显了。要知道,儒家向来都是戴上着脚镣跳舞的,墨守成规,以为圣人把所有的道理全都说尽了,唯上是从。书上的道理都对吗,或者上边说的在别的的地方是对的,可是真的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上边说的曾经是对的,可是能亘古不变,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对的吗没有人想过这个,或者说几千年来中国像哥白尼那样把追求真理作为人生第一意义的读书人几乎一个都没有读书人把读书做官作为人生目标,学而优则仕嘛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这么庞大的读书队伍中,能挤入官场做官的有几多呢做不了官,又不去从事生产,也不去探索自然的社会的真理,这中间最大多数人是无所事事。这浪费了多少人才,浪费了多少创意儒家最为最为明显的错误,就是儒家闭口不谈发展,要是皇帝问怎么治国仁,有仁德就成了。至于国家要治理成什么样像三代之治那样就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这些腐儒把对社会来说最重要的生产看作是小人干的事业。像汉书的作者甚至认为司马迁谈论货殖,为君子所不齿。于是可以看到,汉初与民休息,不禁商贾,社会发展得很好。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商贾被打压到尘土里,汉朝也慢慢地开始由盛转衰了。不谈发展的儒家,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用条条框框去约束臣民,那统治者的统治就能传万代,高枕无忧了。可事实上呢人口是会发展的,社会是会发展的,儒家却跟不上趟了,不得不从法家里面借鉴改革的经验。偏生学得又不到家,天真得很,以为在朝堂上争论几句,然后颁布几条法令,天下就顺从了。扯淡,要是改革没有流血,温温吞吞的,那还叫改革改革,就是革一部分人的命,是要彻底损害一个集体的利益的,儒家根本没意识到这个,改革成功的,一个都没。这不是开玩笑,确实是一个都没。正史上,真正成功的改革只有管仲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他的,比如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统统失败了。究其原因,无非是法家主导和儒家主导的区别。对了,孝文帝改革不算,那是个从鲜卑化到汉化的过程。法家手段铁血,知道改革必定是阻力重重,所以他们抱定了死亡的决心来推行变法。而儒家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改革到最后是四不像,自然是要失败的。根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就好像现在,章惇还是习惯从儒家典籍里寻找理论论点一样。“如果是张家那小子,提出这样的法子也不足为奇了”章惇喃喃地说道。赵煦见章惇好像失了神一样,连忙问道:“章卿若是觉得不可行”“非也,老臣也拿不定主意,有许多疑点,想要当面询问一番”章惇恳切地说道。赵煦也点了点头,说道:“章卿与朕想到一块去了,那明日朕安排微服出巡,与章卿一同到那京华报社,好生询问一番。”“最好是问问先前治河的工部侍郎王宗望”章惇提醒道。“不错,顺道去王卿家中探访一下,带上那臭小子。对了,还要带上这封信。”赵煦点了点头说道,治河一事关乎大宋千秋大业,哪一个帝王都不会掉以轻心的。君臣二人再探讨了一番密信上的事,章惇才告退出来。“章相公,今日你可把咱家害得好苦啊”彭元量从暗地里转出来,吓了章惇一跳。“彭内官,对不住了。”章惇也知道,今天他的失言,让彭元量很难做。“日后老夫在府上略备薄酒,还望彭内官赏脸前来,老夫当面赔罪”“吃酒就不必了,咱家要伴着官家,哪能出宫去吃酒哩章相公好意,咱家心领了。只是日后章相公可得顾着些,莫要令咱家难做就是。”彭元量其实对章惇的感观还是不错的,实际上他们是一路人。章惇连忙称是,其实在大宋,宦官一词还不算贬义。实际上,很多宦官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彭内官也数次提醒过章惇,章惇也对彭元量是挺有好感的。两人说了几句话,章惇赔了礼,才缓缓回到值房。可在值房里,他是坐如针毡,脑子里全都是黄河奔腾的景象。要知道,如果真如信上所言,日后黄河不成灾患,那么他章惇就算是舌战群臣也好,也要给张正书弄到这个治水权。可章惇却知道,治水里面的门道太多了,根本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拿下来的。第五百九十九章:尾大不掉“唉,那小子又给老夫出难题啊”章惇却受不住诱惑,一旦黄河治理好了,还是在他任上,那岂不是能名垂千古就算不在他任上也好,他也是拍板人之一,历史书上肯定要大写特写的。只不过,如何为张正书讨来这门差事,这才是最难的一件事。历来治水都是贪官上下其手的好地方,瞧瞧那前两任都水使者,王宗望还算治水卖力,也有能力。可吴安持呢蹉跎八年,让经手官员贪得盆满钵满,他自己也吃得肥头大耳,满嘴是油。好了,到了最后连病恹恹的高太后都看不下去了,免了吴安持的都水使者,随便丢他到工部做一个侍郎,一点实权都没。从元祐二年到绍圣元年,足足八年时间就被吴安持这么荒废了。偏生黄河在这段时间里,足足决口了六次之多,而且都是大决口,黄河泛滥数千里,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粮食歉收,蝗灾遍地。章惇是知晓让贪官、庸官治水的害处,可他一旦提出来,那就等于断了许多人的财路,就算他是宰相,也不敢尝试百官之怒。唯有赵煦硬气起来,全力打击贪官污吏,才能止得住悠悠众口。但更为难办的是,漕运一事。“那张家小子要漕运之权,还承诺火耗不超过两成,官家肯定动心了。”章惇的猜测是正确的,哪一个皇帝听到这样的火耗能不动心要知道,北宋的漕运,火耗是一年比一年多,但即便是宋朝立国之初,漕运火耗也要超过两成。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