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资本原始的积累,本就是血腥的。很显然,周篷被张正书的话忽悠了,只觉得前途尽是一片光明。他甚至幻想着自己已经操纵着一艘大船,航行在汴河上,岸边有个美娇娘等着他正做着美梦的时候,张正书突然停了下来。“怎么了,小官人”周篷随口问道,但当他抬眼一看的时候,差点没吓到了。眼前这一栋房子太异于寻常的房子了,在白雪皑皑之中,宛若水晶殿一样。雪白的瓷片,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这这就超市”周篷差点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完完全全被惊呆了。张正书也有点惊讶,他也是看过这瓷片的,只是没想到在冬天居然会有这个效果。怪不得东水门这里聚集了这么多吃瓜群众,原来事出有因啊不得不说,这盖起来的钢筋水泥屋子虽然方方正正,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什么雕龙画凤都不可能有。但就是因为这瓷片,竟然也有点清新脱俗的淡雅气质,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宋朝和唐朝不一样,不喜欢大红大紫,却对素色有着狂热的追求。简单来说,宋人的审美情趣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水墨画、单色釉瓷器、衣着打扮无不透露着极简的风格。别看后世玩极简的概念玩得飞起,其实就是千余年之前宋朝玩剩下的了。看看宋朝的皇宫就知道了,黛色的墙壁,青墨色的瓦片,知道的是皇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一个大户人家而已。至于那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懂行的人都会嘲笑,那是暴发户才会用的颜色。宋朝以前,包括宋朝,皇宫用瓦多是墨色和绿色,没有黄色的用法。只有从元代开始,才使用金黄色的瓦片,符合草原王朝对黄金家族的寓意,其实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就像顶着一头黄翔到了朱重八,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对黄色也独有情钟,因为那代表着黄金的颜色啊以至于南京的宫殿也是用黄色的瓦片,鉴于朱元璋太过强势,所有人都不敢有异议,才延续了下来。说实话,朱重八估计也想不到他习以为常的宫殿瓦片颜色,是金人流传下来的朱棣迁都北平之后,皇宫的样式也是由他手下的大臣决定的,他本人大概也偏爱黄色,才延续使用了金黄琉璃瓦,这才是紫禁城红墙黄瓦的由来。暴发户就是暴发户,根本丢了中国人外表低调,内里奢华的特质。说白了,红墙黄瓦是从金国开始流行的宫殿配色,“金钉朱户”,“丹楹彤壁”,色调浓烈,符合北方渔猎民族审美也就是暴发户的样子,永远被人诟病的。其实整个中国的审美也是被这些游牧民族带偏了,由盛唐到明清一个审美水平衰落的过程,比如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等不管怎么说,眼前这个白得不像话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实在是太耀眼了。可这种耀眼不是那种夺目的耀眼,而是出尘得不像宋朝建筑的夺目。“哟,瓷片都贴好了啊那看来很快就可以开张了”张正书大喜过望,率先挤开人群,往超市走去。“咦,那人怎么能走进去”“你眼瞎了啊,那是张家小官人啊”“张家小官人又怎样,他就能进去不成”“这房子是人家的产业,你说哩”“原是如此”“哪个张家小官人”“你不知晓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啊就是那个创办了报纸、香水的张小官人,还有此时汴京城卖的绿菜,都是他家的产业”“哈,俺道是谁,原来是他”“你们说,张家小官人是不是与和乐楼的李行首有什么瓜葛”“哦这位兄台知晓内情”“我与你们说,你们千万别传出去啊。和乐楼李行首是谁名震京师的行首,没个数十贯钱都别想见她一面。可张小官人只需露个面,就能见到李行首了。这里面若是没有内情,谁信啊”“说得也是”“那李行首岂不是很快就要赎身了俺听闻这张家的钱,多得连钱窖都放不下去了,为个行首赎身,怕是轻而易举罢”“嗐,你那是旧闻了。这张家小官人用钱太厉害了,听闻就这么几个月来,已经花去了数万贯了。张家再有钱,能经得起这么挥霍听闻,气得张老官人都卧病在床了”喜欢聊八卦,不管是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张正书也没想到,他只是在人前这么露个面,关于他的八卦就传得整个开封府都是了。人人皆道,开封府出了个败家子,里面说不得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在推波助澜。不过,这些都是小事,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真正让宋人沸腾的,还是那瓷片屋宋人就是这么叫的。没办法,这太符合宋人的审美了,像冰裂开来的外墙,迥异于寻常房屋。就像宋朝名窑哥窑的瓷器一样,什么细碎纹、冰裂纹反正宋人就觉得别有情趣,特别养眼第四百九十七章:准备开业张正书也是郁闷,不就是瓷片吗白色的瓷片里还夹着水泥的黑,这样丑陋的外表,放在后世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了,在二十一世纪是绝对不会用的,已经过时很久了。可没想到,宋人居然就是买账。不过这样也好,起码张正书就不用费心去宣传水泥作坊了,自然会有不差钱的土豪,在盖房子的时候想。诶,我好像可以盖一个钢筋混凝土房子啊四处一打听,得,就张正书这么一家供货。独门生意是赚钱的,也是最让人眼红的。如果可能,张正书想连瓷片都垄断了,让那些人得红眼病去。但很可惜,中国就是一个开了挂的瓷器大国。只要有个样品,就近观察一下,有经验的老瓷匠,回去鼓搞个几窑瓷器,立马就能拿出类似的产品来,想垄断也垄断不了啊不过这样也好,瓷器也是一个需要人手的作坊,这和张正书的初衷是相符的,就让瓷片兴盛起来吧,这样水泥也能卖出去更多了。额,不过好像中国人用鸡蛋清、糯米汁一样能起到水泥的效果不管了,要是水泥都不能淘汰糯米汁和鸡蛋清,那张正书无话可说。走进超市,地面已经铺好大理石。这又是另一项创举,看得周篷眼睛都大了。“小官人,这超市怎么全都是石头做成的”张正书笑了笑,说道:“怎么,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本来张正书想弄瓷砖的,但是瓷砖的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再者时间上赶不及,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大理石了。中国人运用大理石,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虽然汴梁城附近没有大理石的开采点,但并不代表汴梁城附近就没有大理石卖。相反,在汴梁城中,大理石的销售是整个大宋最旺盛的地区。达官贵人的家里,哪一个不是用大理石铺就的地面就连屏风、书桌、凉亭中的台凳,也多是用大理石做就的。只是区区一间超市,就用了这么昂贵的建材,这实在出乎了周篷的意料。也可以说,有钱人的世界,他真的不懂。张正书却深谙人性,知道汴梁城中起码有百分之八十的百姓,是不知道达官贵人家里到底是怎么个奢侈法。超市弄得像个豪宅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噱头,可以吸引很多想要一睹豪宅内部风采的百姓前来。超市嘛,最重要的指标里就有一个客流量。客流量一多,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就会发现,超市里的东西好齐全啊,价格也便宜,自然就会掏钱买下来了。这就是冲动型消费,也是超市收入的一个大头。不过,张正书准备的商品也确实便宜。再不济,也会和市面上的价格持平。一味降价促销,并不是长久之计。时不时搞促销,一来不会打破行业间的潜、规则,二来也能吸引顾客。可以预见,一旦超市促销手段弄出来之后,一大批商店将会跟风。达官贵人也会因为新颖的购物方式而感到新奇,从而诱使他们大量花钱。到了那时候,才是超市带动消费最终体现。至此一来,大宋的经济就算是活了一半了。再加上即将开业的银行,双管齐下,汴梁城的经济就彻底盘活了。汴梁城是大宋的京都,也是经济中心所在。一旦汴梁城盘活了,杭州、泉州、广州诸多大城市再仿造这个模式,恐怕那时候大宋将会陷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增速将会异常的恐怖。没办法,这是一个有着一亿人的经济体量,是当世第一人口大国。一旦经济潜力全部激发,恐怕后世改革开放的奇迹会再次呈现。到那时候,大宋才是真的遍地黄金,只要你随便开个店,办个作坊,都能赚到大钱。当然,要做到那种程度,还是要看超市和银行的运作怎么样。一旦搞砸了,别说让经济增长了,就连经营都会困难。不过,张正书有信心。后世已经证明了可行的模式,要是在宋朝都打不开局面,那才是怪事。正当张正书四处视察的时候,老刘工匠从二楼下来了。“小官人,小老儿幸不辱命,这超市已经装潢好了”老刘工匠的语气里不无骄傲,也是,这可是大宋,也是世界上第一间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他的手建造出来,能不骄傲才是假的。“不错赶紧清理干净。周篷,你去通知大伙,去桥市街巷口找邓家木匠铺,那里有我存着的货架。与那些木匠一同,把货架搬到这里。然后,再去曾家私仓那里,把我存着的货物起出来。先放在后院塌房之中。再派个人去通知李家村技校里,让那些超市导购员、理货员、收银员准备结束培训,后日都要过来这里”周篷应了一声,然后就要离去的时候,被张正书叫住了。“等等,还要叫郭道长看看黄历,择个吉日,超市准备开张了。顺便再把制造好的第一辆四轮马车运来这里,我要摆在超市门口准备拍卖”张正书的作风雷厉风行,弄得周篷也紧张了起来,没听完就跑了。“知晓了”周篷一溜烟跑远之后,张正书感慨一声:“跟来财一样,都不太靠谱啊”老刘工匠在一旁听了,也有点感慨:“小官人,这屋里仅仅是刷了一遍石灰就行了么”“可以了啊”张正书看着雪白的墙壁,并不觉得有什么欠缺了。虽然这装潢的风格像极了后世二十世纪的风格,但在宋朝来说,已经很不错了。除了单调一点以外,也没啥问题了。“要是可以的话,叫那些窑口烧一些瓷片,上面要有整幅画的,最好是有典故的,比如根据射雕英雄传的情节设计一幅画,待得有空了,你们就把这些瓷片贴在屋里”张正书也是异想天开,一旦超市开业,恐怕就根本没有时间再装修了。要想更加完美的超市,只能待得建下一个超市才能实现。“那水泥作坊”老刘工匠最在意的还是水泥作坊,他相信张正书说的,一旦超市建好之后,前来询问水泥的人肯定会多起来的。有了超市这样的地标建筑,那水泥肯定很好卖特别是有钱人,谁不想与众不同啊第四百九十八章:愿打愿挨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达官贵人遣人过来问价了,只不过老刘工匠拿不了主意,只能推说还没定价。“作坊建在此处自然是有些不妥的,还是得移去李家村。李家村那边,我已经腾出空地了。作坊搬过去就是了,至于销售水泥,我会在汴京城中再盘下一间小铺的。”关于水泥,张正书也知道是赚钱的东西。因为真正的大头,不是用在建房子,而是用在处理黄河水患上。看看宋朝每年都投入多少钱去治理黄河,可都等于打了水漂。别的不敢担保,一旦启用了水泥建造堤坝,黄河决口的祸患就会减至最轻了。省钱的事,大宋朝廷会不会同意肯定同意,就算没钱,张正书也有办法。找银行贷款啊,低息贷款,用税收来保证,一举两得当然,现在八字都没一撇,要让朝廷出钱买水泥,首先得让赵煦清楚水泥的性能先。然而现在宋夏大战正酣,赵煦哪里有时间管这些小事这里面的种种,老刘工匠自然是不会知情的,但他知道了张正书把水泥放在了心上就足够了。不得不说,宋朝的工匠都很朴实,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面对这样的老工匠,张正书自然也不会诓骗他的,既然水泥能赚钱,还是一家独大的产业,为何放着钱不赚再加上水泥的生产除了看起来脏了点,但其实并没有多少污染的,关键是排污处理要妥当才行。不过,相比起一点点的污染,水泥的特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了水泥,那么大宋建造堡寨的时候就不用这么耗时耗力了,随随便便拉几车水泥过去,配合着砖块也好,碎石也好,不用一两个月,就能建起一座城来。“小官人,这超市甚么时候再向上建造楼层”了却了水泥的心愿之后,老刘工匠就剩另一个心愿了,他要亲手建造出大宋最高的建筑“额,看情况再说吧”张正书敷衍地说道,其实他也不确定要不要往上加楼层,对于一个很原始的超市来说,两层其实已经差不多够用了。往上加楼层,其实也没啥技术性的问题,就怕宋朝出产的钢筋不给力。哪怕是提高了冶炼技术,可钢材的质量,也不是时时能保证的。见老刘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