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6(1 / 1)

d追到李家村了。我今年就是命犯太岁,流年不顺啊可今年又不是我的本命年啊,不管了,以后得穿个红裤衩避避邪才行”曾瑾菡俏脸一怒:“都甚么时候,你还有心思说笑”第四百七十六章:躲无可躲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那不然还能怎样那端王是认准我了,我做什么都没用啊”这是实话,要是赵佶认准了张正书,张正书现在确实难以做什么来抵消他的念头。好在赵佶还不是皇帝,没法由着性子来。要是赵佶已经成了皇帝,张正书二话不说就要跑路了。瞧瞧赵佶对付情敌的手段就知道了,吃醋的女人是不讲道理的,吃醋起来的男人,更是不讲道理。要是这个男人身居高位,还弄他不过,那就是一桩祸事了。张正书不知道现在他在赵佶眼中是个什么形象,但肯定被列为“情敌”的范畴了。天地良心,张正书明明和李师师保持着距离,也没有一丝旖旎的心思,偏生被赵佶记恨上了,这算什么事无妄之灾啊“这可怎生是好”曾瑾菡也急了,她也听闻过赵佶的大名,端王心术不正,喜欢走马狎妓,虽有文才,却放浪不羁。这样的权贵,是哪个商贾都不想惹的。张正书安慰她说道:“如今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事。他只是端王,又不是皇上。要是他做了皇帝,我立马跑路。可惜啊,他只是个亲王罢了。”“还只是亲王罢了,那端王要是铁了心与你为难,你能怎样”曾瑾菡急得都快掉眼泪了。“放心,在开封府他还不敢乱来的”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历史上,就没有一个赵氏宗室敢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要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那赵氏宗室恐怕就容不得他了。削爵都是轻的,按律法严判是大概率的事。为何是这样呢咳咳,这就得扯到赵光义了,可能是因为得位不正,赵光义对待太祖一脉,严苛到不行。稍稍犯错,恐怕就要遭到灭顶之灾。这些年来,赵氏宗室中的太祖一脉,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有鉴于此,很多王爷,郡王,或者是其他爵位的宗室,都如履薄冰,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宋朝的宗室都很安分,没有一个敢造反的。也是,烛光斧影的事,还历历在目,谁敢造反然而曾瑾菡虽然熟知人情世故,却不太懂政治:“我等都是商贾,如何能和一个王爷斗不若郎君你备厚礼,上门赔罪罢”张正书却苦笑道:“人都得罪了,赔礼有用吗”赵佶的小心眼,张正书是一清二楚的。历史上,章惇反对立赵佶为帝,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向太后以宋神宗语驳斥章惇:“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最后,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大臣的支持下,强行立了赵佶为帝。赵佶一登基就找了个借口,而蔡京为了夺权,利用台谏官弹劾章惇,与赵佶里应外合,总算是把章惇弄出汴京城了。章惇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即便是这样,赵佶依然没放过章惇,把章惇一贬再贬,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从此,章惇就一路奔波,从舒州、睦州、越州,最后到湖州。短短两年多时间,章惇南迁北移,最后病死在贬所之中。看到了没赵佶的记仇,一点都没有君王风度。再加上他的荒唐,任用小人,为祸天下,根本不配为君。可惜,历史偏偏和宋人开了个玩笑,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躲避是躲避不过的了,被赵佶记恨上,那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张正书对此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既然躲不掉,那就舍得一身剐,把赵佶这个准皇帝拉下马好了对此,张正书有三手计划。一,自然是让赵煦生个健健康康的儿子出来,有可能的话,尽量延长赵煦的寿命。不过,以赵煦好色的性子,估计这条路很渺茫。二,就是申王赵佖了,理论上讲,申王赵佖才是赵煦死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可惜有眼疾。但是,在张正书这里根本不算事。不就是个近视眼吗,张正书弄出玻璃之后,还怕弄不成个高度近视眼镜这样一来,申王赵佖就不会因为眼疾被刷掉了。这个计划得尽快实施,还需要在民间多多宣传申王赵佖的“仁义”。额好吧,其实申王赵佖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平庸至极,是个老好人。不过怎么说,都比赵佶当皇帝好好一点。最重要的是,申王赵佖有个厉害的儿子赵有奕,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最后一个计划嘛,自然就是安排退路了。天下之大,张正书哪里去不得不过,这得首先弄出船只来才行,没有船只,一切都是虚的。除了船只外,还得招募船员,自己培养船员。如果是赵佶为帝,那在赵佶登基之前,张正书就带着全家老小出海生活。只是这几个计划都有点不可告人,自然不能告诉曾瑾菡了。“郎君,你莫要犟,我可不是说笑的。”曾瑾菡继续劝道。张正书摇了摇头,苦笑道:“没有用的,只会让那端王更加看不起我,便是现在都能放手整我了。”曾瑾菡不信,皱眉说道:“安有如此王爷”“赵佶不就是”张正书心道,你还不知道他的荒唐事呢,千古皇帝,他也算是独一份了。曾瑾菡长吁短叹,这顿饭吃得不欢而散。而张正书呢,则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样都好,为了自己,为了大宋,都不能让赵佶登基。在送走曾瑾菡后,张正书坐在小楼上,看着万家灯火,心中想着:“西北战事一了,赵煦估计会来我这里了吧”为什么张正书这么笃定呢完全是因为张正书料中了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的结果,赵煦不得不再次过来取经了。估摸现在朝廷里,是战是退,已经要吵成一锅粥了吧张正书只想嘿嘿冷笑,要说朝中诸公嘛,做实事不行,吵架开干倒是一把好手。偏生到了辽国,到了西夏,他们的膝盖就软了,脊梁就弯了。这就是文人的“骨气”,像苏辙那样的文骨,这时候的朝堂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曾布、蔡京一流的政治投机者。这确实是悲哀。不仅仅是大宋的悲哀,也是儒家的悲哀。儒家到此,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看似科举把儒家捧得很高,实际上高处不胜寒啊第四百七十七章:财政审计路子走弯了,确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但历史不能重来,张正书虽然对儒家不感冒,但也想从根本去改造儒家。怎么改造呢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也要警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过,既然赵煦肯接受裁军,化军为作坊雇佣,就证明了这条路还是有希望的。起码,在赵煦还是皇帝的期间,尽快形成一个定式,那宋朝的军队就不会那么孱弱了。至于赵煦之后变成什么样张正书不敢揣测,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裁军的好处,那些文官最多也只敢在暗中使绊子吧“算了,我操心那么多干嘛”张正书悠悠然起身的时候,蓦然回头却发现郑月娥怯生生地站在后面,手里拿着一件裘衣。“小官人”郑月娥都还没说话,张正书就严厉地盯了她一眼,说道:“就知道拿衣服给我,你自个呢穿得这么单薄,冷着了怎么办”说罢,张正书不由分说抢过那件裘衣,披在了她的身上。接着,张正书走下了小楼。郑月娥感受着裘衣的温暖,嘴角先是有些翘起,然后又露出了哀怨的神色。“郑月娥啊,你莫要痴心妄想了,他心中不会有你的位置的”冬夜寒凉,小楼上,唯留下几缕茶香。而放置在茶几旁的蜂窝炉,还燃着红红的火焰。宋朝皇宫,大内里。“彭元量,这蜂窝煤好似挺管用啊”赵煦此刻也没有了一个帝王的模样,席地而坐在蜂窝炉旁,把手放在一旁烤火。彭元量在一旁恭维地说道:“陛下,确实管用。”“那姓张的小子,果然有些才能。禁军已经剔除了千余老弱病残了罢”赵煦不经意地说道,“这千余老弱病残,居然没有一个闹事的。最关键的是,还极为听从管辖,这就奇了”“陛下,小的让皇城司去探查过,发现在中牟县那边,作坊已经完全建了起来。除了用到一些差雇木匠之外,其余都是退伍禁军自个建设的屋子。有食堂,有寝室,还有塌房,甚至连茅房都有专门的地方。据闻,除了食堂以外,其余地方都严禁烟火,比军器监的火药作都要严苛得多。一般人,都不准进入作坊一里地,听闻这是甚么军事化管理。是了,有商贾需要买蜂窝煤,还得依照程序,到前堂洽谈。各个支出收入项目,都要经过三个账房先生之手”彭元量的话,让赵煦大为惊奇:“三个账房先生”“回禀陛下,听闻这是张郎君独创的财政审计制度,说是要彻底杜绝贪拿”彭元量的声量很轻,怕是触怒了赵煦。“这小子,倒是有些才干。那个财政审计制度,能否为大宋上下所用”赵煦也被那些贪官污吏恶心到不行,好几次都忍不住要拿人开刀了。奈何文官势力现在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防。如果赵煦想要彻底整饬官场,那势必得罪很多文官。满朝文官,能有几个是身家清白的全都是一丘之貉,真正清廉如水的,少之又少。“回禀陛下,怕是不成。据闻,那个财政审计制度,需要大量的账房先生”彭元量的话只说到一半,赵煦就明白过来了。大宋的算术人才还是少了些,满朝也找不出几个来。就算有,估计也不是什么清官,反而还会提供一个很好的包庇借口。赵煦也不蠢,这种事他是不会做的。“那小子是怎么做到的”面对赵煦的问话,彭元量低声说道:“回禀陛下,张郎君在李家村建了一个私学”“朕知晓,叫做甚么技校对吧,这和财政审计,有何牵连不成”赵煦十分好奇地问道。“那技校虽也曾教授学子识字,但目的似乎却并非培养科举当官之人才,而是培养经世致用之工匠。其中,账房先生也是技校教授的技能之一。且夫,张郎君独创的甚么借贷记账法,比之现行记账法更为简便,还能快速厘清陈年旧账,坏账。哪个环节有人上下其手,都能一一顺藤摸瓜揪出来”彭元量是站在赵煦一方说话的,国库已经如此艰难了,那些贪官污吏还是贪得无厌。特别是在两国交战之时,这事就更加敏感了。“彭元量,你说朕让户部官员去学那甚么记账法,如何”赵煦突然奇想,“若真如你说的那般,比现行记账法更简便,还能杜绝贪渎,那何乐不为”“陛下圣明只是怕户部官员,瞧不起乡野之人”彭元量也有顾虑的。赵煦冷冷地说道:“你派人去敲打敲打,谁不学,谁就给朕滚,滚得越远越好反正他们都有把柄在你手中,随便拿出一点来,朕都足够贬谪他们了。”彭元量很想劝赵煦,这么做很可能会引起朝局动荡的。如今正值宋夏之战的关键时刻,万万不能内部出乱子的啊可一看到赵煦的神情,彭元量就知道了。国库现在真的能跑老鼠了,要是不制止那些贪官污吏,国库还能有余粮撑到明年夏收吗“小的明白,小的这就去安排”彭元量刚想退下去,却被赵煦叫住了。“慢着,此事你先去问问那姓张的小子是什么意思。朕虽是官家,也不好强迫人做事。说不得,那小子有些甚么惊人的想法。”赵煦想了想,还是决定稳重些好。“是,陛下”赵煦叹了口气,说道:“彭元量,西北那边有甚么消息了吗”彭元量恭恭敬敬地说道:“回禀陛下,安抚司那边尚未有甚么消息。不过,夏国那边,梁太后催动大军攻得极为凶猛。然而,大雪大风欲来,又兼是山地,怕是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了。”赵煦冷冷地说道:“若是他们败退,朕定叫这些贼子知晓,我大宋是不好欺侮的可恨,辽国那边还是在坐山观虎斗,摆明了就是想横插一手。彭元量,你给朕想办法,一定要让辽国付出代价”第四百七十八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陛下,这如何想办法啊”彭元量也是无奈,他也就一个情报头子,暗杀勉勉强强算在行的。可他这副高手做派,还没到辽国境内一刻钟,估摸就会被人注意到了。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汉话,对契丹话一窍不通,一瞅就是来搞事情的。别说暗杀,能有命逃回来都算不错了。“”赵煦也是无奈,这些年来辽国一直仗着军力强大,在北方压着宋朝,时不时来抽几个冷子。虽然官方的榷场没人敢捣乱,可那些私榷就倒大霉了。平均半年一次的洗劫,虽然不伤人命,可货物全都被劫走了。这也就罢了,每次辽国还轻飘飘地丢下一句是马匪闹事。你还奈他不何,毕竟双方约定了不能设置私榷的,被洗劫了只能自认倒霉。虽然倒霉的都是一些走私的商贾,可为什么赵煦心中还是不好受呢原因恐怕就在辽国打草谷打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