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1(1 / 1)

d盐,还有各种驽马,阉马,骆驼,大部分都是走私而来的。所付出的东西,也仅仅是一些私茶罢了。当然,走私的还包括铁、银、铜等等战略金属,因为利润空间极大,即便冒着一定的风险,也还是有人趋之若鹜。特别是奢侈品,比如辽国特产北珠,宋朝富人极为喜爱,常常为了一颗北珠不惜花大价钱。其实,走私不仅仅是商贾在做,具有官方背景的商贾也有大把。特别是,这有官方背景的走私是获取对方重要战略资源,特别是军事物资的有效手段的时候,这种走私就很有必要了。不客气的说,宋朝的马,有一大半是通过这种走私买到的。而辽国也能在榷场上,公然买到硫黄、焰硝、书籍等宋朝明文规定禁止出售的违禁物。书籍也是违禁物没错,宋朝明文规定:“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止,违者案罪,其书没官。”但是,再严苛的法禁,也挡不住高利的引诱。因为不管是什么书籍,一旦贩入塞外,卖给辽国人,就能获利十倍。人都是逐利的,哪怕罚得再重,也不能禁止商贾源源不断的走私,北宋的各种书籍也源源不断地流向辽朝。其数量之大,速度之快,相当惊人。大安五年,苏辙出使辽国,负责接待苏辙的辽使告诉他,其兄苏轼的文字作品眉山集早就传到辽国了。不仅如此,宋朝民间开版印行文,辽国无所不有。只需要一个月,辽国人就能看到宋人版印的各种书籍了。第四百六十五章:走私猖獗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的臣僚章疏,及士子策论,言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甚至市井之事,都通过书籍传到了辽国。于是,泄密就难免了。怪不得宋朝一举一动都在辽国的掌控之中,单单是这种走私,就足够要了宋朝的命。奈何宋朝的文人还特自恋,喜欢自费出版书籍,往往把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都印了出来,辽国哪里有不欢迎的道理甚至张正书还听闻了,在私榷上,他的京华报已经让辽国贵族竞相争看了。想到京华报上的各种科学推测,宋人却不为所动,再看看辽国的如饥似渴,张正书觉得这事荒诞到不行。要是长久以往,辽国反倒学会了科学一道,反过来打宋朝,这就搞笑了。好在,张正书说的那些,都是很平常的常识。比如三棱镜的色散,大地是圆的,孔子与两小儿辩日等等问题,也没造成了多少祸患。然而,历史会不会因为这样而改变走势,张正书心中也没底。宋人太自大了,对自己的文化太自信了。也是,瞧瞧宋朝周围的国家,哪一个不是以汉文化为基础发展的甚至像交趾、大理、西夏等国,全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而辽国虽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可贵族必须学习汉字汉语,上层都基本汉化了。有这个底气在,宋人自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来形容大宋文化,再也合适不过。瞧瞧北宋这些年来,已经有点盛极而衰的味道了。文化进展,也出现了停滞。虽然势头不明显,可有心人已经察觉到了。准确来说,儒家学说发展到大宋,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了。瞧瞧,宋朝的经济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繁荣,可儒家呢还是在维护地主利益。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宋朝没有靖康耻,一直发展下去,儒家还能适应社会吗张正书认为是不可能的,除非儒家继续进化,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只是那些儒士,愿意吗他们瞧得起商贾吗瞧得起工匠吗就算这些儒士知道商贾也好,工匠也罢,国家离开了他们就运转不了。可这些儒士还是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生怕他们坐大了。为何呢因为儒家不会忘记,吕不韦是支持商贾的。吕不韦是谁那可是“杂家”,算是儒家的一个劲敌还有工匠,那是墨家,也是儒家的死对头“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不仅是政权,学派也一样,失去了地位,那绝对是一件悲惨的事。更为讥讽的是,宋朝这边的文化有停滞发展的意思,辽国那边却蓬勃发展。因为这样,边境走私就更加猖獗了。原本很多在观望的商贾,都纷纷参与了进来。甚至一些朝中官员,也眼红走私的利润,指使族人进行走私。特别到了元符年间,走私更是猖獗成风。张根富也是在三年前,才下定决心参与走私的。而他选择的人,就是张家一直养着的周铭。周铭也确实是个人才,仅仅三年时间,他的商队已经在宋夏辽边境闯出了名声。单单是茶马贸易,已经冠绝大宋。可以说,甚至都能赶上官方榷场的交易量了。因为是走私,周铭不知道养了多少个商业间谍,也在官府里打点了不少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也是最快知道消息的。“周哥,你现在可是大商贾了,不必如此的”张正书见他还是习惯性以主仆之礼相待,开个玩笑说道。周铭认真地说道:“张家养育之恩,我终身难忘。更何况,小官人把最为重要的黑客交与我,小官人就是我一生的主人”“我们只是上下属关系而已”张正书感觉在这个问题上没办法沟通,宋人之中,讲义气的还是不少的。比如周铭,就是一个极重义气之人。“好吧,不说这个了。周哥此次来,是得到什么消息了吗”“不错,有关宋夏平夏城之战的消息”周铭压低了声音说道。张正书一凛,端正了态度,低声问道:“两军还在僵持吗”“差不多要分出胜负了”周铭低声说道,神色中居然有点得色。“是要下大雪了吗”张正书要松一口气了,预料之中的事,总算是来了。“不错,小官人你果真料事如神”周铭露出佩服的神色,差点顶礼膜拜了,“你是如何知晓,西北一定会下大雪的”“因为今年汴京城下雪迟了好多。”张正书胡乱扯道,“这说明了气候肯定反常了,再看看前几年,西北都是下小雪,不痛不痒的。开春之后,连冰雪融水都不能满足灌溉要求。要不然你以为夏国愿意和宋朝打仗他们是没有余粮了啊”周铭若有所思地说道:“不错,今年党项人都不愿出售牛羊了,连马匹都不大愿意出售。甚至卖青、白盐的时候,连钱都不要,宁愿换粮食。前段时间,我还派人运了几十车粮食过去,换了不少马回来,还有几百袋盐。”“以后莫做这等事了,这算是资敌”张正书略微带着严肃的语气说道,“不过,换马倒是可以,你把把关,非骏马不要。要是用驽马来糊弄,你直截了当就走人。”周铭不明白,为什么有利润的事张正书都不做。张正书很难跟他解释,盐什么的,他一点都不稀罕。因为他有最先进,最能批量生产的晒盐法。盐在张正书看来,真的是一件很廉价的商品,不值得大老远用驮马运了粮食去换几袋盐,太亏了。如果未来他真的当一个岛主,拥有海岸线的地方,还会缺盐吗想想都不可能周铭虽然不太明白张正书的意思,但他也没什么抵触的。运盐回来还需要运力,可马匹就不一样了,它们会自己走啊这样一来,不知道省了多少运力。更何况,宋朝的马匹价格极高,虽然党项人开价也高,可握住了他们的命脉,就能尽力压低价格了,这样一来,不知道能赚多少第四百六十六章:设计拦截“小官人高见”周铭不得不佩服了,哪怕他和管家张通意见一样,这半年时间来张小官人都是在烧钱,虽然也赚了点,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他挥霍得多。要说周铭没怨气,是不可能的。但周铭这人知进退,懂分寸,确实不凡。若不是学识不够,去考个进士当官,那也是个中晓楚。今日再听张小官人对经商的看法,周铭突然间意识到,这小官人绝不是像表面这般只懂挥霍的。“难不成小官人弄的那些作坊,果真能挣钱”周铭仔细想了想,还真的有可能。且不说那什么香水,还有大棚蔬菜,就连打铁,好像都挺有赚头的就是脏了点。“平夏城那边,还有什么消息吗”张正书继续问道。“我打听到党项人说的一句话:平夏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周铭低声说道。张正书一愣:“郭成是谁”“平夏城守将,字信之,德顺军中安堡人。少时参军,小有战功,被提为泾原路供奉官。元丰四年七月,大宋征讨夏国,以泾原路总管刘昌祚一路五万人马为主力,直捣西平府灵武城。先锋将郭成于磨脐隘首败夏军,率先攻至灵武城下,并阵斩敌挑战将领,立了首功。后谓州主帅章楶询问属下部将谁能任平夏城守将,郭成众望所归。郭成用兵,极擅堂堂正正之势,且武艺高强,颇能服众”周铭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密探,把目标人物的生平记得清清楚楚,就好像念出来一样。“原来如此”好吧,张正书承认,他确实不知道郭成是谁。“如今西北战事已然过去了十余日,战果如何”这才是张正书最想知道的,虽然知道占据了天时地利的宋军没理由输掉这一仗,可禁军的尿性,哪怕是十拿九稳的仗都能打输的。须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再好,人不行,这仗也是打不赢的。好在是西北禁军,张正书才略微有点放心。“据密探回报,夏军自没烟峡连营百里,飞石激火,昼夜不息。夏军集中全力攻打平夏城,但郭成用兵极稳,用各种战法坚守城池,夏兵无法越雷池一步,纷纷无功而回。”周铭小心翼翼地说道。“还没分出胜负”张正书有点皱眉了,这也是交通不便的弊端了,连带着信息都无法及时传达。如果按照历史记载,此时已经快要分出胜负了。因为在党项人攻打平夏城的第十天起,已经下起了雪。雪势虽然不算大,但对于进攻方来说,绝对是一件坏透的事。不过,按照周铭的分析,守将郭成用兵很稳当,那么他是不会出城反击的。也就是说,唯有等到第十三天,雪势变大之后,郭成才会趁着雪势掩杀,大败夏军。“回小官人,党项人用兵狡诈,且极擅忍耐。其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西寿军监军妹勒都逋等主将,皆是凶残狡诈之人,郭成不敢轻易出城。加之没烟峡外之旷野有多条小径,党项骑兵常沿此进行突袭,战事艰辛,郭成守城压力极大。幸得城中粮草水源充足,久困亦不怕”周铭的侃侃而谈,已经把平夏城外的形式说得清清楚楚了。“六路统军嵬名阿埋攻城,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则率领拦截大宋援军”张正书好像一名主帅一样,在书房里踱着步子,好像在想着对策。在张正书脑中,铺天盖地的党项人同时包围了六座新近建成的宋军堡寨,日以继夜围攻平夏城。挖地道、冲绷、楼车、云梯各种攻城战术层出不穷。但平夏城守军极为韧性,任凭党项人如潮水般猛攻,还是屹立不倒。“小官人,这平夏城之战极为艰难,我怕郭成会顶不住啊”虽然周铭不曾上到战场亲眼所见,可党项人的悍勇举世皆知。再加上兵力悬殊,宋军在平夏城至多才两万多人马,其余人马还在机动备战。可党项人起码有四十多万,郭成还能守得住,确实是一代名将。“赵煦已经下令,在党项人败退后,竭尽全力扩大战果。那么”这个情报是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提供的,而张正书根据这个情报,突然想到一个阴狠的主意,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周铭,你说我们去拦截辽国使臣怎么样”听了张正书这话,周铭吓了一跳:“拦截辽国使臣”“不错,随着天气逐渐变得恶劣,党项人是必然败退的。主帅章楶得到官家密旨,肯定会趁势攻打夏国都城。若能破城,则夏国必灭。若事不可为,则掠走大量人口,使得夏国境内千里荒芜,再无人烟。自此夏国元气大伤,即便不灭国,也无法再威胁我大宋了。唯一的担忧,就是辽国出面调停。那时候,我大宋将错失良机。今起,我将制造一个秘密武器,用来暗杀辽国使臣。你现在就选派人手,准备带着秘密武器进入辽国,于辽国使臣必经之地埋伏”张正书信心十足地说道,因为他知道这一仗会给西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且不说四十多万青壮只回来了几万人,就连百姓、牛羊马匹也冻死无数。在这个情况下还不落井下石,真的对不起世仇这个称呼。唯一的阻碍,就是辽国了。这也是辽国的目的之一,让大宋和西夏打生打死,他出来调停。从道义上看,这就好比大宋宗主国一样。实际上,大宋和辽国只是平等建交罢了。大宋还不得不吃这一套,因为北方禁军太过孱弱,一旦辽国入寇,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辽国使臣突然挂了呢或者被阻拦了一个月不能到大宋,那又会怎么样大宋岂不是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地灭掉西夏一旦西夏被灭掉,大宋占据了养马地,还有众多牧民,最后一块短板补上,那就不怕辽国了。到时候积极备战,夺回幽云十六州,似乎只在反手之间。幽云十六州再厉害,也只是一座城池而已。想必现在赵煦已经知道了配重投石机的威力了,张正书还真的不认为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