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巅峰小说网>都市现代>大宋好官人>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8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88(1 / 1)

d不是疯了罢”马车夫掀开车帘,有点慽慽地对张正书说道,他甚至想弃车而逃了。奈何此刻已经被“群情汹涌”的村民们围住了,马车夫想逃都逃不掉。“小官人,你是不是做了甚么伤天害理之事还是抢了别家的小娘子啊”张正书满头黑线,沉着脸说道:“我是那种人吗”“我相信小官人你不是,但他们得相信才行呐”马车夫也是知道的,他随着张正书从李家村到张家庄,再从张家庄到汴梁城,张小官人做的事他都知道。在马车夫眼中,张小官人待人和善,只要你不犯错,就绝不会受罚好像是在说废话,但其实不是的。在宋朝不少大户人家里,僮仆是根本没地位的。甚至有些心肠狠毒的主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动辄呵斥,甚至毒打,根本不拿僮仆当人看待。对比看来,张小官人真的可以算得上宋朝好主家了。可正如这马车夫所言,他知道有什么用啊,这些村民不知道啊万一他们被人教唆,围住了张小官人要闹事,那么马车夫和张正书就是说破嘴皮子都没用。愤怒起来的村民们是根本没有理智的,他们只会让怒火冲昏了脑袋。要不然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揭竿而起了,这些村民大多是不识字之辈,被人教唆教唆就会造反的了。相比起造反,围住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这都算啥事啊张正书也知道了,想逃是逃不掉的了,除非纵马伤人。可一旦伤人,就更加激愤民情,那时候更加难以收场。没办法,张正书只能掀开车帘,强自镇定地说道:“诸位乡亲父老们,我张正书在这,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你们要赔偿也好,要说法也好,我都能给。现在我只求你们冷静点,千万要冷静点,不要激动,不要动手”张正书的声音传开之后,领头一个壮汉说道:“小官人甚么话,张家待我等极好,我等为何要动手”张正书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不是感动,而是给吓的:“那你们为何要围住我啊,我的小心脏受不了这个刺激啊”“小官人,俺们是过来求你的”这些村民七嘴八舌地说道,听得张正书一头雾水。不过既然没有了生命危险,张正书也渐渐稳住了,一副装腔作势的姿态:“都静静,都静静,找一个能说得清楚的人来,不要各说各的”等这些村民都安静了下来,张正书指点了先前那个壮汉说道:“你来说”这个壮汉有点腼腆,挠了挠后脑,憨笑了两声才说道:“小官人,俺们是看到李家村那些村民都能月入几贯钱,所以想过来求小官人你能招俺们做工。论力气,俺们有力气;论技巧,俺会打铁,俺还会种田,会使牛使犁”张正书越听越不是滋味啊,叫你说事情,你倒是推销起自己来了。不过,张正书也算是明白了,这些张家庄的村民是看到李家村的村民活得滋润,心里不平衡了。也是,能“轻轻松松”月入两三贯钱,不比起早贪黑种庄稼来得轻松些能轻松赚钱,谁想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啊果不其然,周围的村民又开始起哄了:“小官人,俺会木匠活”“俺会织席、苇编”“俺会养猪、养羊,小官人,雇俺”“小官人,选俺吧,俺会打井”“俺会制伞”“俺会硝制皮革”第四百一十四章:有前途的工作好嘛,村民们争相恐后的场面,乱糟糟的活脱脱像个菜市场一样。张正书也就听了个大概,有点震惊地看着这些其貌不扬的村民们。三百六十行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得到,这真的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确实应该这样。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宗族社会。宗族社会里,排外是隐藏属性。既然排外,就要自给自足了,那么整个村子里能找到大部分市面上找得到的行当,似乎也很正常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可不是说说而已。中国人是真的可以做到,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能保持先祖延续了几千年生活方式。哪怕是在后世,也有一些贫困山区的人延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轨迹,甚至连外面的世界都没看过。看似很不可思议,但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寻常的事。一直到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塌小农经济,很多中国人才开始知道外面是个怎么样的世界。不然的话,中国人最大的活动范围,还只是在方圆几里到方圆几十里之内。当然,小农经济之所以这么稳固,是千百年来形成传统,几成定律了。要改变这样的经济结构,就必须许之以厚利。还是那句话,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要是没土地的农民看到有更好的出路,他们还会选择做佃户吗如果地主没有了佃户,那么土地价格是不是就开始下跌了土地价格下跌之后,寻常农户都买得起地,天下的矛盾是不是就缓解很多了如果说,土地兼并是大宋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那么现在大宋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可以预见,即便二十九年之后金兵不打来,再过得百十年大宋也会从内部瓦解的。但如果按照张正书的计划,却能把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化作生产力,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发展。工业实力上去了,经济上去了,要是大宋能有点出息,弄出个不弱的军队来,那天底下还有谁是大宋的对手辽国西夏女真高丽还是交趾统统都要被大宋横扫然而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张正书现在还看不到路在何方。不过希望还是有的,看到张家庄这些汉子就知道了,许以厚利确实可行“诸位父老乡亲,请静一静”张正书不得不提高了声音,“大家莫要着急,若是我雇工,必然先考虑大家的。不瞒诸位,我的作坊已经开始扩招了,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李家村看一看。具体事项,不是我在负责的,能不能进去还得看个人”张正书之所以能这么潇洒地做一个甩手掌柜,完全是因为制定的规划好。早先,张正书就严密制定了规划,发展到什么阶段需要多少人。技校又不断开始培育人才,已经有不少工匠经过技校的培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管理水平了。把他们洒出去,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有了这样的人才,做什么做不成目前来看,香水作坊扩张是必然的,水泥作坊也要再招人。果酒作坊就不必说了,那可是赚钱的好买卖。冶炼作坊暂时不打算扩张,因为涉及的东西有点敏感那可是在造钱啊最关键的是超市,谁能想得到一个超市,提供的工作岗位居然和一个酒楼相差无几呢更加关键的是,除了搬运的工作以外,超市所用的职员都是女性,而且都要经过技校的培训,合格了才能上岗。甚至还要根据经营计划的改变,这些职员还要重新回炉。至于船队,张正书现在还不敢迈太大的步子连船都没呢等把船造出来,估计也是一年以后的事了。缺人,太缺人了。但张正书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吃苦耐劳是第一要素,那些闲汉游手,张正书是绝对不会要的。作坊里有这些人,是可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要是工匠学坏了,张正书也可以雪藏他,让他少拿工资,迫使他做出改变。屡教不改只能开除了,作坊就要有作坊的规矩,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至于可塑性,也是张正书很看重的。像年轻力壮的,可以去做体力活;头脑机灵的,可以重点培养。年纪稍大的,或者是没技术的,可以让他到作坊里打杂。一切凭本事说话,想那高工钱,那就去学技术吧张正书并没有说出这句话,但是在李家村作坊里,不少工匠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甚至,因为有工匠摸索出了改良法子,张正书还亲自奖赏了他。看着领到数百贯钱,一跃成为“富豪”的同事,作坊里的工匠哪个不羡慕,哪个不拼了命地学习胡萝卜加大棒,管理者学会了这两招就足以做一个甩手掌柜了。激励到位,雇员会自觉工作,自觉进修的,根本不用张正书催。当然,前提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虽然工匠相对好管理,可中国式的人情一样避不开。这时候,就需要靠制度了。好在张正书照搬了不少后世成熟的经验,作坊的管理现在还没出什么大问题。正因为作坊蒸蒸日上,原本觉得李家村村民傻了的人,比如张家庄的村民,现在反过来了,一个劲地要求加入作坊。反正他们又没多少田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是做工能赚钱,何不去做工呢所以当听了张正书这话,都没听完整,这些村民们立即散了开去,留下面面相觑的张正书和马车夫。“小官人,这”马车夫已经说不出什么话来了,这场面实在是实在是无法想象啊“很正常,进入作坊做工,怎么说一个月也有两三贯钱。”张正书好像看破了世间百态一样,“有这个收入,谁不趋之若鹜啊不过,进去也不容易啊,要经过层层筛选的”“小的不是这个意思,小官人,小的是想说,小的也能去作坊做工吗”马车夫小心翼翼地探问道。被雷得不轻的张正书,重新坐回车厢里,略带调侃地说道:“你就别想了,好好做你马车夫这个有前途的工作吧”第四百一十五章:抢手马车夫一脸生无可恋,虽然赶车养马的工钱也不错,但对比起作坊的工匠,那差的不是一丝半点。最重要的是,这个马车夫是和张家签了十年奴仆契约的,也就是说,张家甚至可以不给他工钱,只要管他吃饭穿衣住宿就好了。从这个角度说,马车夫羡慕那些工匠是必须的了。然而这个马车夫不知道的是,张正书已经在着手改良马车了。没办法,这个马车实在是太颠簸了,哪怕张正书做了那么多次,还是觉得坐一次身子就散架一次。要改良马车,绕不开的一个东西就是弹簧。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弹簧,可以宋朝冶金技术要弄出来也是很不容易的。也唯有张正书出现了,以超越时空的眼光点出宋朝以煤炭炼钢的弊端,才得以让宋朝的冶金技术再上一层楼。不然的话,还是坚持用煤炭炼铁的宋朝,注定是要被吊打的。试问一下,含碳量含硫量这么高的铁,怎么可能和西夏、辽国那种接近钢的铁碰撞呢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宋朝对西夏铁鹞子、辽国的铁林军一直束手无策还不是因为西夏人的锻造技术高超,宋朝制成的刀枪根本无法洞穿额,好吧,其实宋军也是有自己的铁骑的,但是宋军的铁骑根本不值一提。用的甲,居然还是太祖太宗年间静塞军传下来的重甲,已经铁锈斑斑了。静塞军在宋初所向披靡,但是如今却早已湮没在了历史当中。宋朝锻造技术落后成这样,也怪不得拿西夏人一点办法都没了。要知道西夏的铁鹞子装备精良,“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铁鹞子的选拔方式基本是世袭,父亲的盔甲传给儿子,儿子的盔甲传给孙子,祖祖辈辈的流传,造就了流淌在血液里的武勇。宋军一看到戴着蒙脸头盔的骑兵,还没打士气就弱了三分。历史上岳飞以钩鎌枪大破铁浮屠、拐子马,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女真人的铁浮屠其实也是传自西夏人,铁浮屠进攻的时候两三匹马之间也要用铁链锁着,所以也叫连环马。要是岳飞手中有重骑兵,早就硬碰硬了,钩镰枪看似神勇,其实以步挡骑,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士卒性命才能换来钩掉敌人马腿的机会。士卒落后、武器落后、战术落后几乎全面处于下风的大宋,居然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延绵三百多年之久,实在是有点神奇。好在张正书的出现,弥补了武器落后的被动局面。弹簧,是张正书一定要弄出来的东西,虽然在后世很常见,可在大宋,弹簧太重要了。有了弹簧,张正书可以让配重投石机的射程再加一里地,威力也更大。有了弹簧,张正书可以制造连弩了。诸葛连弩也有类似弹簧的机件,但是用木板竹板牛筋做成的,射程不过十步到二十步的样子,也就是三四十米。但有了弹簧,张正书有信心将连弩的射程增加至百米左右。这个时代,依旧是冷兵器的时代,强力连弩的出现,就是古代版的冲锋枪,几乎是跨时代的神器。哪怕是大宋的八牛弩,床弩,张正书也能让它们的射程再增加一里地,甚至还可以提高准头。更重要的是,宋朝虽然武器不行,可弓弩一直是强项,比如神臂弩,更是黑科技。可弓弩制作太繁琐了,制作弩身、弓身要一年,弦又要一年,哪怕一年到头,也制作不过一万张弓弩。可冶金技术发展了之后,大可用弹簧钢代替弓身、弩身,那么制作进程就会快了许多,弹性、射程也不见得比木质的弓弩差。说到底,弹簧并不难制作,有铁丝就行,缠成螺旋状,接着高温淬火,中温再回火就行了。关键是材料,张正书通过系统知道,弹簧钢必须要用到低碳加锰的钢才行。虽然自先秦传下的,铁器加金属元素的技术已经失传了,可有了张正书的“指点”,冶炼作坊的工匠还是摸索出了一点东西来。大宋是有锰矿石的,冶铁的同时加入点锰矿,炼出高锰钢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