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人,不是他们的伪装不好,而是张正书恰好细心了那么一点点。有时候,很多真相就是隐藏在细节之中的。“走脱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皇城司亲事官也很无奈,这要怪谁只能怪宋太宗了,是他禁止皇城司出城活动的。“你们这些察子啊,也太没用了,人家都到你地盘上了,你都留不住人家”张正书忍不住吐槽道。所谓“察子”,就是百姓对皇城司、安抚司等探子的称呼。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蔑称了。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涨红了脸,但又反驳不得。确实,皇城司在追缉敌国间谍的时候很弱,第一是因为敌国间谍都不笨,相反还很聪明,很多时候都能及时发觉不妥而提前逃脱了。第二是因为汴梁城城防松懈,间谍要渗透进来太容易了,理所当然的也会布置很多撤退的路线。第三个,就是皇城司的掣肘了。如果不是皇城司不能出城,那么很多间谍其实是逃不过皇城司的追缉的。因为皇城司人手那么多,足足有好几千人,足够布下天罗地网了。“这两人,一定是和刺杀辽国使团有关系的”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这个皇城司亲事官就不相信了,反唇相讥道:“皇城司都没定论,小官人你又是如何知晓的”张正书很理所当然地说道:“直觉”“什么角儿”这个皇城司亲事官很明显不能理解张正书的话。“就是第一感觉,这两人肯定和那件案子有关。这么说吧,这一起杀人案件是有预谋的,别跟我说这是意外”张正书冷静地分析道,“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差不多两个月,但是凶手却仍然毫无线索,这是为何足以说明,这个凶手,或者说这一伙凶手是高手,而且现场不留什么痕迹,从击杀到撤退,路线规划得很合理。你知道这一切,要经过多缜密的算计吗”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明显不是提刑官,也理解不了张正书说的这些东西。“所以,排除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剩下那个答案再不可思议都好,但那就是真相。”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作为看过侦探小说的他来说,这时候装成很有经验的样子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凶手是有预谋的,有强烈的犯案动机,并当他认为整个犯罪过程完美得如同一件艺术品时,他会以一种炫耀的高姿态重返现场,并回味作案过程。因为这样,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再次享有虐杀的快感。当然,凶手回到现场也可能是为了了解破案的进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下次更缜密地作案。”“所以”这个皇城司亲事官一听,也警觉起来了。“所以,他们就算不是凶手,也应该是帮凶”张正书笃定地说道,“可惜,你们这些察子错过了抓住他们的机会。当然了,我会写一封信,仔细推断给官家的。至于采不采纳我不知道,但如果采纳的话,及时封锁边境,凶手应该还在宋朝境内。”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第两百八十七章:证据不足这个皇城司亲事官算是服气了,哈哈大笑道:“小官人,你说得如此细致,莫非你也是帮凶不成”张正书对着他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然后不说话了。大概是看出了张正书的轻蔑之意,这皇城司亲事官也有点着恼了,心道:“不就是一商贾么,神气甚么”“带路吧,我要去提点刑狱司”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跟这种连专业技能都不精通的皇城司亲事官还真的没啥好说的。“小官人,你该不会是真的想要去把这事捅破罢”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有点慌了,要知道皇城司虽然权柄不小,可只负责侦察,一般不管具体的案子,从而不能侵害有关司法机关。皇城司所逮捕的人犯,一般都要移送开封府处理,自己没有审判权和监狱当然私狱也肯定是有的。如果此事捅破给了提点刑狱司,那么就等于捅破了天,捅破了皇城司的一直以来的遮羞布。“难不成这小官人果真是傻子”这个皇城司亲事官有点不敢相信,张正书是真的要捅破这个案子,就不怕皇城司把他当成敌人提点刑狱司就相当于后世京城的检察院检察长,负责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州府官员。可以说,提点刑狱司能有效地监督刑狱、诉讼,平反冤案,打击不法官吏,算是给百姓一个申诉的机会。张正书去提点刑狱司,也是有着一种翻案的心思在里面,确实没怎么考虑皇城司的感受。穿过青晖桥,张正书和这个皇城司亲事官就来到了提点刑狱司衙门,但是却显得很冷清。和别的朝代不一样,虽然提点刑狱司好比后世的检察院,但是因为宋朝的法律是很严谨的,不仅有很多官员在盯着案子,连百姓都会关注影响力很广的案子,想要找一个案件来翻案,确实很难。“你是说,你要见提点刑狱公事”守着衙门的衙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是哪一家是纨绔子弟,果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好在,宋朝的提点刑狱公事就是一个苦差事,既然百姓有诉讼,他还是要出来的。这个衙役也不敢怠慢,把这个消息带了进去。过来一会,一个穿着朱红色官服,戴着乌纱帽的正四品官员出现在了衙门里,看着立在堂下的张正书,带着官腔说道:“堂下何人,求见本官所为何事”张正书自我介绍道:“草民张正书,发现有敌国间谍踪迹”当即,张正书就把自己的推断说了出来。只可惜,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就和大宋的很多官员一样,都是在吃闲饭的,根本不想管事。“你如此说,可有证据”这也是宋朝法律的特点,不会无缘无故就抓人,就算要抓人,也得有充分的证据。从这一点来说,宋朝的法律制度已经很接近后世了。可以说,如果宋朝没有灭亡,它确实是最有可能进化成工业化国家的。从社会结构上来说,甚至宋朝比明末更具有优势。明末时期,朝廷实在太腐败,文人也操蛋了些,只顾自己的利益,一句“不可与民争利”就让海禁为很多官员服务,走私成了常态,很多官员都赚得盆满钵满,可另一边却是朝廷揭不开锅了,甚至连讨伐的军费都抽不出来。当然,宋朝也有黑暗的地方。但宋朝好的地方却更多,社会环境要比任何朝代都要宽松得多。很奇怪的是,宽松的社会环境,律法却很完善。就算是纨绔子弟,也不敢以身试法。张正书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说道:“草民无法证明,因为草民都没到过现场,无法准确判断”“那好,本官就带你到现场”这个提点刑狱公事虽然有点操蛋,但是他也不是傻子。辽国使团被刺一案,已经让宋辽关系开始很微妙了。如果不是宋朝派出使团跟耶律洪基解释,恐怕现在边境上已经磨刀霍霍,准备打仗了。宋朝不敢打啊,河北禁军那鸟样,估计还没民兵好使。而辽国也不想打,因为现在辽国的后方也不稳,而辽国的军队因为上层贵族的腐败,战斗力也急剧下降,不过是大哥笑二哥,装腔作势罢了。所以,不管是开封府衙门,还是京畿路提点刑狱司,抑或者是大理寺,甚至是皇城司、安抚司,只要是宋朝的断案机构,都出动了不少人,想要追缉真凶。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谁要是破了这一桩案子,那么升官是肯定的。有哪个官员不想升官啊,这个提点刑狱公事也不例外。说实话,这个提点刑狱公事的专业技能还真不咋样,甚至连法医的基本知识都不懂,断案只能靠直觉。这样的提点刑狱公事,也反映了宋朝的官很多都是尸位素餐的。没办法,他不了解这一行啊所以,宋朝的衙门之所以能运转,很多时候居然靠的是胥吏。真正专业知识过硬,也最能玩弄上官的,就是这些胥吏了。这时候的法医叫仵作,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带上了仵作,带上了衙役,领着张正书和那个皇城司亲事官到了都亭驿外五百步处那样子。都亭驿是专门接待辽国使团的驿站,说是驿站,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国宾馆,装潢什么的都很往上。都亭驿在城中光化坊,于汴河北岸处,是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张正书之前也看过这的地形,只要有心人想要刺杀,撤离的路线有很多。整个都亭驿有房五百二十五间,是汴京最大的官驿。此驿在唐代是汴州的最重要的驿站,旧称上源驿。张正书没想到,那凶手居然这么大胆,居然敢在禁军“把守森严”好吧,其实宋朝的京畿路禁军,已经等于是废了。吃空饷,老兵太多,就算是精壮士卒,也因为疏于训练而缺乏战斗力。别说戍卫汴京了,哪怕是汴梁城中的巡捕,估计都要比他们好使。禁军糜烂至此,也是这次刺杀发生的主因。离得这么近,那些禁军居然一丁点声响都没听见,也没有人巡逻。直到后半夜快天亮时,有禁军出去撒尿,才发现了辽国使臣被刺的事。甚至那禁军还以为这是辽国使臣到汴梁城中喝花酒,醉倒在路旁的。第两百八十八章:谁获利这个提点刑狱公事把破案的希望额,准确来说是把升官的希望寄托在张正书身上了,俗话叫做“死马当活马医”。他是不相信这个姓张的小员外有什么破案的本事,只是想着,万一瞎猫撞上死老鼠了呢“这里,便是使臣被害之处了”这个提点刑狱公事说道,“那一滩血迹还混在青石板上,还有缝隙间的泥土中,瞧见了没,黑黑的那一块”张正书蹲下身子去,然后问道:“隔了这么多天,有人来过此处吗”“自然是有人来的,此乃汴京中的道路,岂能没有人来”这个提点刑狱公事有点鄙夷地说道。张正书无奈了,连保护现场都做不到。“此人便是当日验尸的仵作,具体是如何被杀的,你且问他”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倒是很有自知之明,虽然他大概知道过程,但是因为“业务”不熟练,他来讲是肯定讲不清楚的。那仵作也不怯场,毕竟对方又不是什么朝廷大官,而是一介屁民。要是真个细究起来,他这个仵作也算是胥吏的一种,比张正书的社会地位都要高上一筹。“死者身上共有三处刀伤,一处在咽喉处,当场割断了咽喉。两处在胸口,直插入心肺间。死者被杀的时辰,应当是子时和丑时之间。死者生前没有任何抵抗,被一击毙命。凶器被遗弃在一旁,从沾染的血迹看,确实是那把刀杀的人。”“他为何要独自外出”这是张正书最为关心的,辽国使团都在都亭驿住下了,那这个使团中的一员,不应该是紧随队伍才是的吗怎么会突然离开都亭驿,还会在都亭驿外五百步处的小巷子中被杀了凶手故意留下凶器,肯定是想误导别人。张正书对于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宋朝上下也清楚,不外乎是嫁祸给宋朝,想要挑起两国纷争罢了。幸好宋辽都不想开战,所以才克制得住。“都亭驿周遭,是历来贡赐贸易之所。辽国使臣可在周遭买卖物事,官吏不得阻拦。”这是提点刑狱公事说的话,准确的理解是番邦使者来汴京之后,朝廷馆驿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除洽谈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参加节日祝贺等外,朝廷还会派人陪同还组织他们参观京城名胜古迹、参加文体活动和举行多种名目的宴请等;此外,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贡赐贸易”,允许购买大宋珍宝和物货。说白了,这是刺激经济的一种手段,也是宋朝利用经济做出的反击。辽国就是这样,不知不觉间就堕入了宋朝的节奏之中,给带偏了方向,让原本强悍的军队实力,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甚至很多契丹贵族,连弓马都不会了。可以说,宋朝在带人入坑的本事上还真不小。换成宋太祖、宋太宗那时,辽国使臣来朝,哪一个不是孔武有力的别说刺杀他们了,不被他们反杀都好了。可现在呢,来朝的都是一些文官,就算是有护卫,那也不能和以前的契丹人同日而论了。“应当是去吃酒了”那仵作突然说道,“从死者的尸体上看,有着一股浓烈的酒味。”张正书一阵无奈,确实契丹人喜欢喝酒,这是无解的事。也难怪别人能半路刺杀,就是看准了契丹人喝酒不要命的特点啊“那知道这使臣去的是哪家酒楼吗”“自然是樊楼了”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很理所当然地说道,“已经确认了,还请来了清倌人弹曲,吃了五大坛酒,共花销三贯一十一文钱。”张正书一愣,五大坛酒,怎么契丹人这么能喝虽然宋朝的酒都是度数不高的酒,可樊楼的“和旨”酒怎么也有二十多度啊不过,一想到辽国也有烈酒,而且度数超过了三十度。想到这,张正书也就释然了。宋朝的酒虽然度数不高,但是后劲很大,这个辽国使臣肯定是喝得醉醺醺的。“他和谁喝酒,该不是一个人独酌吧”张正书顺口一问道。“确实是一人独酌,好似是在等人,那个弹曲的清倌人供词上是这般说的。”提点刑狱公事说道。张正书又问道:“知道他在等谁吗”“不知晓”张正书沉思了起来,该不是他要等的那个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