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都有店铺。若是贤侄需要卖菜,伯父以市面上的时蔬价收购你的时蔬,贤侄意下如何”张正书当即应承了下来:“多谢林伯父仗义相助”要知道,这时蔬可耽搁不了太久,即便是张正书命人每隔半个时辰洒一次水,但这时蔬也保鲜不了多久的。早市已经错过了,那晚市要是卖不完,就只能拿去喂家禽牲畜了。好在时值深秋,时蔬开始减少,但是汴梁城百姓对蔬菜的需求却没有减少,将将还是能卖出去的。但张正书知道,想要赚大钱,自然是产销一条龙,垄断才能赚大钱啊所以,当务之急是卖菜,但建立一个超市也是迫在眉睫的事。“但小侄还是想找一个汴梁城中的商铺,起码要在半亩地以上。”张正书笑道,要是林百间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找起了。或许找个牙人,还能拿到这样的商铺。但需要的时日,恐怕不是三五天之事。“贤侄为何这般执着伯父不是为你找到销路了么,不管你有数百斤时蔬,还是有数千斤时蔬。只要你拿得出,伯父肯定二话不说收下的”林百间有这个魄力,因为他知道在深秋以后,时蔬是越来越少的。就算是有,那价格也高得吓人。所以时蔬最赚钱的不是在隆冬大雪之日,而是在这样的深秋,时蔬的价格开始高涨,而产量也没有衰减,正好打一个时间差。这个道理不止是林百间懂,张正书也懂。但张正书着眼的是隆冬大雪之时,那才是真正展现他手段的时候。可连一个专属卖菜的商铺都找不到,那就别提什么垄断了,只能是供货而已。做一个供货商从来不是张正书的手段,他要做的是引领风潮。其实大棚蔬菜的技术并不算很高级,想学还是很简单的。但如果有人照做的话,那么张正书就会涨经验了。这才是张正书的目的,赚钱倒是其次的。当然,搂草打兔子,顺手赚点钱也不错。要知道,张正书为了给那些佃户改签契约,可是许诺下了不菲的一笔工钱。要是入不敷出的话,岂不是被个别有心之人当成笑话了“林伯父,我还想卖其他东西的,比如南北各类小玩意,比如香水,比如针线之类,比如各种粮食反正就是应有尽有。”张正书说道,“要布置得下这般多的货物,这商铺岂能小了汴京城中谁不知道林伯父你的商铺是最多的,小侄也是别无办法,才求上门来的”“这岂不是杂货铺了”林百间也是哑然失笑,到底是年轻人,一个杂货铺哪里需要这么大的商铺。要知道,他的大商铺要不是卖米,就是卖布,都是大宗货物的交易。若是给张正书做其他生意,那才是亏了要知道汴梁城最为赚钱的生意是卖粮食,整个汴梁城中百万人,一天消耗的粮食那是个天文数字虽然米市中卖米的商铺很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很赚钱的。宋朝漕粮的运输,每年都在五百万石以上。宋朝这时,沿运各地均设分司,置漕臣。各地漕臣负责本地漕粮的集运,听候漕运物质的调用。赵煦前些年都下诏了:“诏淮、浙、江、湖六路上供米,计其远近分三限,自季冬至明年八月。在漕运业务上,亦属发运使司节制”宋朝基层漕运单位称为“纲”,各有自己的船队、人员。在这个时候,宋朝全国已有漕运单位两百多个。而且江南纲、荆湖纲的漕运当差押运者,有七成隶属三班使臣,为漕运人员;三成隶属大将、殿侍,为兵卒。可见漕粮对宋朝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其他地方的粮食供给,估计汴梁城一个月都支撑不下去没办法,一百万张口实在有些恐怖,一天吃掉的粮食几可堆积成山林百间是脑子进水了才会把这么重要的商铺给张正书做“杂货铺”,他不用赚钱了在钱银面前,亲戚都没情面讲,更何况是一个口头上的“伯父”、“贤侄”只不过,到底还是要给张正书一些面子的,毕竟林百间知道这个小官人的赚钱本事不低,说不定会有什么出人意表的事情发生呢“贤侄啊,不是你伯父不帮你,但超过半亩地以上的商铺,那都是伯父的米行、布行要不这样,伯父在距离汴梁城东水门外半里地处,有一个塌房,里面也是用来堆放杂货的,占地足足有一亩半。这个塌房毗邻汴河,来往运送货物也很是方便。若是贤侄不嫌弃,伯父可以便宜算给你”林百间笑里藏刀的招数,汴梁城中很多人都试过了。林百间要是说便宜,那肯定是要砍多你五成没商量的。当然,他也不急着出售商铺,反正汴梁城中寸土寸金,只要商铺捂得紧,那肯定会升值的。这可以理解成宋朝时的炒地皮了,林百间对于地皮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的人。当然,他还不够张正书玩,要知道张正书的前一世,正是国人对房子疯狂投资的时候,那房价上涨的速度,几乎可以追得上火箭了。见识过抢房子“大场面”的张正书,对于林百间的“小打小闹”,还真的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张正书还是挺佩服林百间的眼光的,要知道,在北宋这时候不屯钱只屯商铺的行为,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别看林百间手头上似乎没多少闲钱,但如果算上“不动产”,其实他也是汴梁城数得着的富贾说不定,排名还会很前,甚至和“大桶张家”不相上下。这个时代的人也知道屯商铺来抵挡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这让张正书很是吃惊。但想到宋朝的商业繁荣,出现这样的兆头似乎也不算什么。要是给张正书玩的话,他可能就直接盖房子来卖了。毕竟房子要比商铺赚钱多了,商铺不是必需品,可汴梁城的房子却是很稀缺的。哪怕宋朝有官廨,公廨,也就是宋朝版本的“廉租房”,但也挡不住中国人对于房子的疯狂啊第两百六十三章:大宗货物只是张正书要改变宋朝,又怎么会掉进“实业误国,炒房兴邦”的怪圈之中做实业,才是张正书要做的事“京郊么”张正书想了想,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有啊汴梁城中的商铺,和汴梁城外的商铺,那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客流量却不见得会少到哪里去。更何况,这东水门附近是汴梁城粮仓所在,广济仓、广盈仓、富国仓。万盈仓、永丰仓都在左近。汴河河运之利就不用说了,要是靠河很近的话,还能私自建一个码头来卸货。张正书的打算是通南北之货,河运是绕不开的,那么建立这样一个超市,也算是因地制宜了吧“能去瞧瞧么”张正书提出了要求。林百间不料张正书真的要做这个“杂货铺”,一时间也愣住了,良久才说道:“当然可以贤侄啊,不是伯父多嘴,你这杂货铺,怕是无法赚钱罢要不这样,伯父有些路子,能找到一些盐引,你贩盐也比做杂货铺好啊”宋朝对盐的管制比较松动,哪怕是私人,只要向官府交费就可一获得“盐引”,在指定地点采购、售卖食盐。当然,在繁华地段是绝对禁止售卖食盐的,因为那是官盐的买卖所在。宋朝的物价从开国到元符这些年,已经不知道疯长了多少倍,但是盐价却是比较稳定的,在三十八文到四十五文一斤来回徘徊。虽然盐价稳定,可架不住量大啊是个人你就需要吃盐,别看量小,可日积月累起来,那就多了。怪不得林百间说,贩盐是一个好买卖,这确实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要不然,西夏也不会凭着一个青盐就能紧紧咬住和大宋的贸易逆差。在西北,因为走私猖獗,西夏的私盐价格又比官盐低,所以西北两路不知道多少人参与了这一场私盐的狂欢,甚至不管是商,还是民,甚至是兵、将门、匪,都形成了一个默契的圈子,是一个外人突不破的圈子。不然你以为,为什么大宋在尚有余力的时候,为何不把西夏往死里打就是因为隐隐有利益的纠葛,让每次西夏都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大宋的军队就泄气了。真的是大宋没能力打掉西夏吗不见得是,但青盐在里面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赵煦这个愣头青,硬是再挑起了和西夏的争端,一下就把西夏的虚弱暴露出来了。这一次,赵煦不管什么潜、规则,不管什么私盐之利,总算是打破了宋夏之间的僵局。然而就是因为这样,青盐之利进入了大宋商贾的眼中,他们才发现原来在“苦哈哈”的西北荒芜之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藏着巨大利润的产业。林百间的消息自然是灵通的,所以他也提议张正书做私盐,而且是合法的“私盐”。只不过,张正书并没有这个打算。私盐之利不少,但是于国无利,张正书并不打算在这一个方面投入精力。“先看看那塌房再说吧”张正书没有回绝,而是打算看过那“仓库”再说。所谓的塌房,其实就是仓库而已。林百间在汴梁城有那么多间商铺,他的仓库也是不少的。但可以说东水门的这一个仓库是位置最差的。倒不是说没有河运之利,而是因为太靠近官仓,路过的漕运之船太多,导致船运之利大大下降,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今有人要接手,林百间还是挺乐意的。张正书出了林家,吩咐在外间相候的来财跟着林家的人,把菜运到新门、东青门、霸子头三处菜市去售卖,而他自己则跟着林百间去东水门。林百间领着他到了东水门外,看着东水门郊市还算繁华,是个不错的地段,张正书点了点头,心道:“人多就好,起码客流量不会少”再仔细看,这东水门的郊市倒也奇特,居然很多都是卖花的小贩,整个郊市就好像一条花街一样,不时有花农向顾客推销花苗。宋人喜欢花,不仅戴华,还会用鲜花装点门院,鲜花的销量一直很不错。除了卖花的小贩之外,就是一些小吃食了,还有酒肆茶舍脚店,卖鞋的、租轿子的繁华的郊市真的出乎张正书这个后世人的意料。林百间的这个仓库,就隐藏在郊市下方不远处,在一片柳树林的后方。说是毗邻汴河,其实还差着一点路程的。当然,总的来说还算是有河运之利的。林百间让仆人去打开塌房的门,一股烟尘扑面而来,张正书皱了皱眉,退后了两步,捂住了口鼻。“贤侄,不好意思了,这塌房甚少使用,不知道积尘几何了”林百间有点尴尬地说道,其实这就是他买下的地皮而已。至于什么仓库,他是不看重的。可惜这也是他少有的败笔之一,这个仓库买下来之前,林百间想着这个仓库转手会卖挺多钱的。然而他却估算错误了,虽然东水门的郊市不输其他城门处,然而因为接近官仓所在,漕运船只络绎不绝,即便是有着汴河之利,也无法停船。这样的地势条件,这个仓库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些年来,不是没有人问价这个仓库。但是林百间做生意的原则是,不赚到一半以上的钱银,他是不会出售的。所以,这个仓库一直丢空在这,完完全全是浪费了。其实别的不说,把这个仓库一改,都能建成一个大大的园子,比住在汴梁城里面宽敞多了。可惜,林百间没有炒房子的概念,他只想卖商铺。张正书前前后后打量了一番这个仓库,发现这个仓库确实挺符合他的要求的。关键是,汴梁城的城门虽然关得很晚,但也是会关城门的。所以,在晚上肯定不会有漕运船过来的。这样一来,张正书想要铺货也会方便不少。而且,张正书也打算利用李家村靠近汴河之利,把李家村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运到这里。这样一来,确实是一个理想之地。“林伯父,这个仓库你售价几何”张正书也懒得打什么心理战了,直接开始问价。第两百六十四章:漕粮之危林百间也是一阵发愣,没想到张正书还真的要买下来,盯着张正书看了好久,才苦笑着说道:“贤侄真个要买下这里伯父再提醒你一句,这旁边有不少腌臜闲汉,都是做些无本钱的买卖”林百间说的是实情,官仓周围因为有禁军把守,城里守卫极严。可城外就是游手的天下了,时常过来勒索也是寻常之事。张正书也不怕什么游手,要知道他也不是吃素的,大不了请几个护院好了。反正做一个超市,为了保护资产,这个“保安”是免不了的。“没事,林伯父,你就开个价吧”张正书信心满满地说道,这个地方他还就真的看中了。“若是贤侄真的想要,那伯父也不赚你钱。原是要售一千贯钱的,如今给你八百贯罢”林百间也算是卖个人情给张正书了,要知道这个仓库他买进来的时候是六百贯的,如今只卖八百贯,还真的是“手下留情”了。张正书高深莫测地提议道:“林伯父不考虑入股一下么这样好了,我让伯父三成股,用这仓库的卖价做抵押”林百间心中鄙夷了一番,然后还是笑吟吟地说道:“贤侄,你亦是知晓的,我在汴京之中有商铺数百家,如何能管得过来贤侄好意,伯父心领了”心中却是说道:“不过是卖杂货罢了,也想来攒我”在他看来,张正书再怎么弄,也不过是一个杂货铺卖杂货的,再厉害能厉害到哪里去他才没那么傻,入股这样一个“没前途”的商铺有钱当然是赚钱好了,赔钱的事,他林百间不会做。然而,日后林百间在想起这事的时候,都会悔得直捶胸口张正书也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