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多一个朋友,当即说道:“但凡是生产,和匠人工艺熟练与否有很大关联。一项新技术,第一月产出的酒精和第二月,第三月产出的酒精绝不会相同的。一般来说,第一个月通常都不多,我估摸,能蒸馏三百坛酒,得到一百坛酒精已经很不错了。”王庆大喜过望:“小官人大恩大德,咱家铭记在心”张正书笑道:“好说,好说”第两百二十章:差雇匠到了这时候,张正书完全就定下心了,开始“视察”这个酒精作坊。皇城司也不过如此嘛当然了,张正书是不会说出来的,在心里嘲笑一番就行了。不过张正书这也算是狐假虎威了,如果没有赵煦在后面撑着腰,估计张正书见到了皇城司就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栽在皇城司手里了。确实,汴梁城中的富户,或多或少都被皇城司敲诈过。要不是“大桶张家”比较低调,开店铺也不是主营业务,说不定皇城司早就上门勒索了。而且,你还拿这群人一点办法都没。试想,就连台谏官都无法弹劾皇城司,没权没势的商贾又能如何宋神宗时下诏给开封府:“今后皇城司亲从、亲事人员已下真犯罪,勘见情理系杖罪已下,合牒皇城司一面断遣。”就算是真犯罪了,那也只是杖责一番,然后遣送皇城司,内部处理,开除还是怎么着,给外界一个交代就行了。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中国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做法,出了事都是临时工没出事嘛,大家都没事,啧啧。赵煦比他老爹宋神宗更甚,在元祐元佑元年十一月六日下诏:“勾当皇城司三年无过犯者,与转一资。皇城使及遥郡刺史以上与子,有官者转一资,无子者许回授有服亲,减二年磨勘。再任满者减二年磨勘,皇城及遥郡刺史以上,许回授与子。如无子,与有服亲,仍减一年。见任再任官准此。”啧啧,这待遇,也是没谁了。不过,这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时候宋哲宗刚刚登基,只能收买皇城司做心腹,王庆也是那时候做了勾当皇城司公事的。不然的话,满朝都是元祐党人,都是听命高太后,赵煦岂不是孤家寡人一个不得不说,赵煦也是有点神童的意思,不然也不会在登基之后,先求自保了。张正书表面上狐假虎威般的指点了一番酒精作坊的生产,心中却是在想:“难不成赵煦又想打仗了”也难怪张正书会这么想,实在是因为赵煦的表现太过奇怪了。按理来说,就算张正书拥有酒精的生产秘方,酒精也确实可以防止创口感染,可赵煦为什么要答应张正书的条件要知道,你有技术,为国家献出来那是应该的古人都这么想,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拥有一切,你就应该为天子做贡献。唯一的解释就是,赵煦不敢赌。“这几天,小报也少了很多啊,特别是关于边事的小报,几乎见不到了”张正书看了一眼旁边的王庆,心中似乎有点明白了。“看来是西夏人有动静了,要不然就是赵煦想要进攻西夏了”对历史不太熟的张正书,隐隐知道西夏在后期是干不过北宋的。但具体是哪次战役,张正书就不知道了。不过,按照历史来算,这都算是北宋末年了,还不把西夏打趴下,那么就一点机会都没了。而如果北宋能一战平定西夏,并利用河西地区的资源优势继续打造一支强悍的骑兵,或许整个宋朝的历史,都会改变。“看来,还是要指出宋朝在铸铁上的不足才行”张正书想了想,觉得既然上天安排他出现在宋朝,那么他利用穿越者优势给宋朝一点点帮助,让偏离轨道的武器科技回到正轨,那么宋朝也不是那么不堪一击的。“是了,那些铸币的工匠,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啊”想到这,张正书已经打定了主意。王庆心中有点忐忑,因为这张小官人的表现太过“奇怪”了。虽然看似在巡查作坊,但他的眼光几次扫过王庆的身上,神情古怪。王庆不知道审问了多少“嫌疑犯”了,对这种审视般的眼神最是熟悉不过。但往常都是王庆用这种眼神看别人,哪里轮到别人看他“难不成他又抓住了什么把柄”也难怪王庆会这样想,毕竟做特务的都特别多疑,看谁都像是对他不利一样。“匠人已经带到”就在张正书和王庆都“各怀鬼胎”的时候,那些皇城司的亲事官已经把工匠全都带来了。张正书看着这些工匠,似乎小日子过得挺不错。要知道,在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坊场中,雇佣工人也领薪水的,虽然不上比宋朝的官,但相对于前朝,或者是元明时期的匠人要好得多。再加上社会对工匠的认可上升,这些工匠得到重视,生活水平提高也就不奇怪了。要知道,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大多是“和雇匠”与“差雇匠”,“和雇”是从劳动力市场上招募工匠,作为雇主的朝廷与工匠是平等且自由结合的雇佣关系,按照市场上的价格给工钱;“差雇”则带有强调征调性质,但朝廷还是需要按市场价向工匠支付工资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如今,张正书像赵煦要来这几个工匠,其实是“差雇匠”来的。若是按照后世的分法,也就是国企的员工。他们大概也知道了自己的前途,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似乎提不起精神来。也是,在国企混得好好的,旱涝保收,怎么突然间就被发配给一个私企了呢要是做工偷懒,得过且过的家伙派遣过来,他们不会不高兴。可这些匠人,都是个顶个的大匠啊,谁手里没有一两门技术奈何皇命不可违,宋朝虽然规定要给工匠工钱,但是“差雇匠”的人身自由是被限制的了。张正书不明所以,还以为赵煦把一些歪瓜裂枣塞给了他,当下直皱眉头。不过,这时候也不能挑三拣四了,将就用吧。“希望他们能铸成合金铜币吧”张正书知道,其实宋朝用的也是合金铜币,而且是铜锡铅合金,也就是青铜,所以后世大量的宋钱都呈现出青色来。用青铜做钱,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宋朝够铜的话,何必用青铜呢就算是这样,宋朝铸钱还是亏的,而且亏了不少。那么,宋钱的比例是多少大概是含铜量在62左右,而锡铅的含量占了38。怪不得宋朝铸钱会亏钱,含铜量太少了,币值不够。但也是没办法,宋朝规定了铜钱每贯必须“四斤半以上方得行用”,要是含铅量少了,那么重量就达不到要求了。第两百二十一章:停职留薪张正书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赵煦连想都不想就把这个铸币权给了他,原来是把一个烫手山芋丢给他啊不过,张正书也是有应对办法的,因为他知道铸铜钱的时候,还能加入铁元素的。只要改变一下合成比例,不仅铜钱颜色艳丽,重量也是能达到要求。宋朝确实缺铜,但并不缺铅和铁。只要把铜的比例降到百分之六十左右,铅的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锡的比例下降到百分之十,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合金。这种铜合金会很耐磨,比纯粹的青铜要好上不少。而且,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原理,只要在市面上投入超过二十万贯这样的铜钱,那么银行就能回收差不多百万贯的铜钱。再利用银行的信用杠杆,能少发行不少金属货币。回收上来的青铜钱,也能重新熔铸再加入铅元素。最为关键的是,这种铜钱的重量还不轻,因为铅的比例提高了,铅比铜重,能达到一贯钱四斤半到五斤这样子。在银行的初期,金属货币还是必不可少的。张正书不仅打算铸铜币,还打算铸银币,金币当然也是金属货币了,而且金银的含量不能太高,不然会有人在上面刮金粉、银粉下来重新打成金器、银器的。张正书在看到这些匠人之后,心里立马把之前思来想去,早就深思熟虑的计划再思考了一遍。王庆只看到张正书一愣神,然后就说道:“嗯,既然找到了,那我就告辞了。王公事,你尽快把蒸馏器弄好,不然”“多谢小官人提醒”王庆怕他吐露秘密,连忙制止了他说下去。张正书嘿嘿一笑,带着那些匠人就离开了作坊。“收获还算可以啊”回到“京华报社”,张正书请那十余个匠人在正厅坐下,又让僮仆沏来好茶,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这些“差雇匠”哪里被人如此礼遇过,有点受宠若惊,一时间也闹不清张正书和朝廷官府的关系了。茶过三巡,张正书才总算开口了:“实不相瞒,尔等是官家亲自下旨,调动尔等听我所用的。这里面牵扯到了一个大机密,可以令我大宋国力腾飞的大机密。我知道,尔等原先是铸钱监里有数的工匠,领着俸钱也不少。但我敢保证,在我手下做工,钱银只会比你们的俸钱更多。”张正书也知道,这些工匠就好比后世八十年代那会的停职留薪制度,不同的是,后世的停职留薪是国企职工想要下海搏一把,看能不能发大财,又怕没有了后路,所以才“发明”了这个制度;而这些工匠则是被动的,两者的性质有些不同。但从结果来说,却是差不多的。一个年纪稍大的工匠,有点不相信地说道:“小官人,你如何能保证”“不知道诸位可曾听过大桶张家我就是大桶张家的张正书。”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说出口的话,从来不会收回来的。”这些工匠登时大喜过望,虽然“大桶张家”的名声不算好,但是在诚信一道上,却是可圈可点的。这样说来,他们的工钱就有着落了。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些工匠也都放下心来,问道:“不知道张小官人雇佣我等,可是要铸铜器”朝廷让私人铸铜器,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大宋也不是没有先例。这些工匠思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个可能了。不然的话,为什么要皇帝下旨呢张正书笑道:“非也非也,我雇佣你们,一样是铸钱。”“铸钱”这些工匠有点发愣了,不过想想也是,他们这里已经是一个完整的铸钱小组了。在宋朝铸钱,“勇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刀错水莹,离局为二。”可见,这铸币有严格的工序要求和操作规范之则。翻砂铸钱工艺,让这种标准化作业得以实现。“不错,但铸钱的金属比例有所改变嗯,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等下,我就带着你们到城郊的李家村去,那里已经建好作坊了”张正书为了银行一事,连县学都不上了,作坊这种事,也是小事情而已。而且铸造铜器也好,铸造铜钱也罢,作坊都是差不多的。有道士郭骞在,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作坊用不了多少工夫就完工了。正说着,张正书瞥见曾瑾菡在外面晃悠了一下,眼睛巴巴地看着他。知道她有事,张正书让这些匠人休息一会,自己却失陪了。“怎么了”追上了曾瑾菡,见她脸色不对劲,张正书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惹怒她了,连忙温柔地说道,“是不是有事要对我说”见曾瑾菡都不理会,张正书也有点无奈。后世有个段子说: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男生都找不出女朋友生气的原因。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连女朋友是不是生气都看不出来。当然,曾瑾菡还只是个宋朝的小娘子,没有学到后世女生那种“高超”的生气技术,张正书还是轻而易举就看出来了。见她这样子,张正书突然拉起她的手,走进了书房之中。“放开我”说着,曾瑾菡的眼泪开始簌簌地落下,好似梨花带雨一般。张正书连忙带上了门,柔声说道:“都是我不好”“自是你不好,出了这么大的事,你居然不立即告诉我。皇城司是好惹的么,便是我爹爹,也要给他们钱银保平安。”曾瑾菡虽然在赌气,但对张正书的关心却溢于言表。张正书柔声说道:“这不是怕你知道担心么现在也没事了,不哭了,哭就不漂亮了”“那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曾瑾菡还是有点不依不挠地说道。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这事不是我不想说,而是寻常人都不会相信的”“我信”曾瑾菡的眼眸里闪着光芒,“你说”第两百二十二章:银行的威力张正书愕然,眨了眨眼睛,才醒悟过来,他好像被套路了。这种完全没有征兆的套路,估计也只有智商超群的曾瑾菡才能想得出。张正书落入毂中不自知,也是正常的事。无奈之下,张正书只能把遇见赵煦,一直说到准备创办银行的事说了,曾瑾菡倒是没有什么惊讶的。毕竟她早就知道张正书见过赵煦了,只是没想到他们居然会合谋这么多东西。“银行真的这般神奇”曾瑾菡半晌才说出了这句话,眼眸里有着异样的神采。如果一个银行就能左右大宋的经济,甚至还能左右敌国经济,那银行确实是一个利器。“都说了你会不相信的”张正书却是知道的,当宋朝解决了钱荒之后,所展现出来的经济实力,绝非西夏、辽国能抵挡得住的。最普通的模式就是银行开始发行纸币,那大宋慢慢地开始使用信用纸币,铜钱大量使用只